或者说未来会不会产生灵感源于汉服的正装?


1.

目前中国官方树立的正装文化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大礼服

男性中山装套装,女性旗袍套装。

这是场合最高的一种大礼服,也可以认为是官方认可的民族服饰。

这种大礼服在一般人的生活中根本没机会穿,只应用于特定场合。

尽管中山装、旗袍近年来式微,但在一些特殊场合,它们是无可取代的最高礼服。

周总理夫妇,中山装+旗袍

(经提醒,近几年出现的那种中式大礼服虽源自中山装,但已经和中山装有了显著差别。一般是外交场合上和君主制国家打交道时使用。)

第二层次:常礼服

男性深色西装套装,女性西装套装(套裙)。

也就是我们生活中主要能接触到的「正装」,适用于一般礼仪场合。

对于一般人来说,熟悉这个层次、了解相关搭配法则,日常生活中就够用了。

出自《人民的名义》

第三层次:便服

男性深色夹克衫+深色西裤,女性无特殊限制。

生活中、新闻上经常能见到领导干部们爱穿一种深色夹克。

领导们参加一些不算特别正式的场合,或者去那些不适合穿西装的地方(如农村、工厂等),一般就会穿这种深色夹克。

虽说它属于便服,但也算正装体系的一部分。

《人民的名义》中,西装和深色夹克同框出现

女性在这个层次相对来说限制较少,裙子裤子都行,穿得鲜艳一些也可以。

第四层次:?

再低的,就是日常生活中T恤、背心、短裤之类随便穿的东西了,不在正装之列。

2.

以文物证据最完整的明制汉服为例。

如果这套体系延续到今天,同样可以提取几种代表性服饰,对应以上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大礼服

男性蟒龙纹袍服套装,女性凤冠霞帔袍服套装。

在明朝晚期,赐服僭越那一套体系就已经崩溃,平民百姓有钱照样穿蟒龙。

如果进入现代,这套礼服更能发扬光大,至少结婚时可以穿。

「新郎官」这个词的原本含义,就是当新郎时穿官服。

明华堂的子孙蟒圆领袍

汉客丝路的大衫霞帔

这个层次的礼服放量极大,袖长一般有两米五,穿在身上层层叠叠。

第二层次:常礼服

男性广袖道袍,女性广袖长袄马面裙。

明华堂的暗花绸道袍
汉客丝路的上袄+下裙,常礼服的话,上袄应该要更长一些

这是明代士人阶层的常服,层次对应西装,或者日本和服中的男性羽织袴、女性振袖/留袖。

第三层次:便服

男性直裰,女性无特殊限制。

直裰是男性袍服中最日常、最便服的一种,但它仍然是通裁长衫而非短衫。

这让它的层次跟短衫有所区别,对应现代正装底层那件深色夹克。

直裰其实一直存在到今天,也就是僧袍

民国流行的那种开衩、窄袖的长衫大褂,可以算是直裰的清朝版本。

第四层次:?

短衫短袄、各种裙裤……就算是穿个兜裆也随意了。

3.

但是,我要说但是。

真正的问题在于:正装是政治风向标,而非审美产物。

清朝为什么要剃发易服?

辛亥革命后为什么选择中山装?

新中国为什么会继承中山装?

改革开放后中山装为什么逐渐被西装取代?

这些全是政治史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服饰史问题。

在中国近代全面落后、国家沦亡的历史背景下,全面的变革不可避免。

汉服就算是活过清朝,难道能活得过新文化运动?

4.

比较合理的推测是:

参考中山装与旗袍的发展历程,如果汉服体系传承到近现代。

正装发展更大的可能性,是男性穿汉化西服,女性穿西化汉服。

5.

最后是一个小笑话。

我曾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奇怪的问题:为什么香港的空调冷气温度都设置很低?

这个问题的公认答案是:

因为香港地处热带,但服务业人员又必须穿长袖衬衫甚至西装外套,因此香港空调温度都很低。


你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训词」看看,

以我的浅见,至少透露出两点信息。

1.今天的中国已经从近代工业化失败的阴霾中走出,传统文化不再是原罪,以往的历史,屡战屡败,变革失败,导致中国社会通过与传统文化决裂的方式来缓解失败者的自卑与焦虑。

而今天工业化的中国可以自信地承认自己是过往荣光的继承者与复兴者。

2.「阶级叙事」被抛弃,成体系的传统文化必然源自统治阶级,避谈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将使中国成为没有传承的无根浮萍,今天「民族」代替了「阶级」,在新的世界观里,上古的贵族与今天的普通人是一体的,他们的连接点叫「炎黄子孙」,这就是「民族叙事」。

这里可以回答题主的问题,因为有以上两点,汉服正装在近现代不会出现,但是,这两点在当代已经被打破。

如果一定要说第三点,那就是我国还有其他55个民族,"汉服"政治不正确,然而,中秋 端午 嫦娥 玉兔 天宫 天问 这些汉族元素哪一点考虑了其他民族的感受?

最后,

「汉服正装"的出现可能就只剩下了最后一道屏障,那就是中国是否要考虑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末期走向汉民族主义。今天的中国正在静悄悄地复活传统文化,在传统中寻找现实的依据与自我的归宿。如果你没有察觉的话,说明你不看新闻联播。这是民族主义的典型表现,传统是一切民族主义的思想源泉。这也是后发国家赶超西方世界后回归自我的典型表现。这种思想上的积累,在未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到了尽头,原来的绩效合法性无法维系,社会矛盾必须向外泄洪,官方必将推动民族主义,这种民族主义如果不是汉族主义,那也是不言汉族的汉族主义,一种隐性的汉族主义。此时「汉服正装」将登上历史舞台,名字也可以叫「华夏正装」。再次强调,如果现代汉服要登上历史舞台,必须由官方主导,民间的文化汉服不叫汉服,政治汉服才是汉服,从来民族服装就是一种政治。

换个角度,如果官方高调推动汉服复活,说明中国的右翼已经登场。


如果没有断代,本来就在的东西,为啥还要产生。


要认真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看导致「汉服没有断代」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是清军没有剃发易服/剃发易服没能推行到全国。

那又是什么导致清军没有剃发易服?这就很多原因了。

比如萨尔浒之战,明军打赢了;

一片石之战,李自成打赢了;

南明上下一致,励精图治,联寇灭虏;

江北四镇抵抗住了满清,形成了类似南宋与金那样的南北对峙局面;

多尔衮主动放弃推行剃发易服政策;

……

每种原因又有无数种不同的历史走向。

以上不同的原因,很可能导致未来三百年的历史走向不同,自然结果也不一样。


中国能否产生源于汉服的正装文化?子曰论语的视频 · 432 播放

我读了大家的答案, 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包容并蓄」的民族, 不断吸收别人好的、美的东西,并且结合自身文化特点,不断推陈出新,最终形成自己的文化并继承发展。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重要的基因密码。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让男人们穿上了胡人(当时被视为蛮夷)的裤子、短打上衣,同时也学习他们骑马、射箭等武艺。 这是服饰文化的进步 还是退步? 相信时代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东汉时期,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而汉明帝刘庄派使者 不远万里去天竺求取佛经,使者带回来了著名的《四十二章经》以及两位天竺高僧,他们在白马寺(鸿胪寺)翻译了佛经。并以此为文化基础,最终发展形成了我们中国的「禅宗」。 千年后,儒、释、道 已经充分融合,一起融入中华文化的血脉和基因里,分不出 你的、我的、本地的、外来的。

所以......

首先,要有文化自信;

其次,要有开放的心态;

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去学习,并能结合自我创新,形成自己东西!

我相信中国一定会产生中国特色的正装文化!

正装可分为三个层次:便服、常礼服、大礼服

最近被央美的

毕业学士服给美哭了!

话不多说,先上一波美图

一时间,竟不知道

到底是是该夸学士服好看呢

还是小姐姐超美呢!

因为太美,还上了微博热搜

因为疫情的原因

央美没有举办毕业典礼

而是将「最美」学士服

邮寄到了每一位学子的手中

顺便,在朋友圈收获了一票好评!

学位服最早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

原型源自天主教修士服

此次2020版学位服的设计

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同时又结合传统学位服的特点

进行了一次中西大结合

袍,采用中式平面剪裁

辅以百褶,以美院灰为基色

取同袍之意象征同袍之谊

披肩,以云肩为原型,加之立领

扣数由少至多,并用颜色来区分

冠,改良于明代儒生所服四方平定巾

一片布四方帽,后系带可调节头围尺寸

穗,保留拨穗礼

材质以丝绸质感为主

增加长袍垂坠感

提升披肩光泽度

学士学位服

灰色袍配清雅的浅橘色

自带仙气,青春活力

硕士学位服

硕士学位灰蓝色的披肩

更显低调和大气

博士学位服

博士学位则是灰色袍搭配棕红色披肩

尽显成熟稳重


其实,除了央美

之前国美的学士服

也曾被很多小伙伴羡慕

(部分图片来自微博@黒谷游川)

本科学士服

学士服取「如木在林」的竹绿色

襟怀四扣,象征四载春秋

学士帽上的流苏长穗

从帽沿移到了胸前

并系上了校徽方牌

和中国结艺中的「磐结」

十分有纪念意义

硕士学位服

硕士服取「如水在渊」的玄青色

襟怀七扣,增研究生三岁

学位袍采用中式的立领和对襟

袖口也由窄改宽

对襟上的一字横扣分别为

四枚、七枚、十枚

对应三种学位的毕业生

在大学里攻读的时间

图片来自:

中央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中国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号

男生真的会喜欢 JK 女孩吗??

www.zhihu.com图标路易十四真的有这么不堪吗??

www.zhihu.com图标有个lolita女友是怎样的体验??

www.zhihu.com图标子曰论语:如何看待汉服清化??

www.zhihu.com图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