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說未來會不會產生靈感源於漢服的正裝?


1.

目前中國官方樹立的正裝文化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大禮服

男性中山裝套裝,女性旗袍套裝。

這是場合最高的一種大禮服,也可以認為是官方認可的民族服飾。

這種大禮服在一般人的生活中根本沒機會穿,只應用於特定場合。

儘管中山裝、旗袍近年來式微,但在一些特殊場合,它們是無可取代的最高禮服。

周總理夫婦,中山裝+旗袍

(經提醒,近幾年出現的那種中式大禮服雖源自中山裝,但已經和中山裝有了顯著差別。一般是外交場合上和君主制國家打交道時使用。)

第二層次:常禮服

男性深色西裝套裝,女性西裝套裝(套裙)。

也就是我們生活中主要能接觸到的「正裝」,適用於一般禮儀場合。

對於一般人來說,熟悉這個層次、了解相關搭配法則,日常生活中就夠用了。

出自《人民的名義》

第三層次:便服

男性深色夾克衫+深色西褲,女性無特殊限制。

生活中、新聞上經常能見到領導幹部們愛穿一種深色夾克。

領導們參加一些不算特別正式的場合,或者去那些不適合穿西裝的地方(如農村、工廠等),一般就會穿這種深色夾克。

雖說它屬於便服,但也算正裝體系的一部分。

《人民的名義》中,西裝和深色夾克同框出現

女性在這個層次相對來說限制較少,裙子褲子都行,穿得鮮艷一些也可以。

第四層次:?

再低的,就是日常生活中T恤、背心、短褲之類隨便穿的東西了,不在正裝之列。

2.

以文物證據最完整的明制漢服為例。

如果這套體系延續到今天,同樣可以提取幾種代表性服飾,對應以上幾個層次。

第一層次:大禮服

男性蟒龍紋袍服套裝,女性鳳冠霞帔袍服套裝。

在明朝晚期,賜服僭越那一套體系就已經崩潰,平民百姓有錢照樣穿蟒龍。

如果進入現代,這套禮服更能發揚光大,至少結婚時可以穿。

「新郎官」這個詞的原本含義,就是當新郎時穿官服。

明華堂的子孫蟒圓領袍

漢客絲路的大衫霞帔

這個層次的禮服放量極大,袖長一般有兩米五,穿在身上層層疊疊。

第二層次:常禮服

男性廣袖道袍,女性廣袖長襖馬面裙。

明華堂的暗花綢道袍
漢客絲路的上襖+下裙,常禮服的話,上襖應該要更長一些

這是明代士人階層的常服,層次對應西裝,或者日本和服中的男性羽織袴、女性振袖/留袖。

第三層次:便服

男性直裰,女性無特殊限制。

直裰是男性袍服中最日常、最便服的一種,但它仍然是通裁長衫而非短衫。

這讓它的層次跟短衫有所區別,對應現代正裝底層那件深色夾克。

直裰其實一直存在到今天,也就是僧袍

民國流行的那種開衩、窄袖的長衫大褂,可以算是直裰的清朝版本。

第四層次:?

短衫短襖、各種裙褲……就算是穿個兜襠也隨意了。

3.

但是,我要說但是。

真正的問題在於:正裝是政治風向標,而非審美產物。

清朝為什麼要剃髮易服?

辛亥革命後為什麼選擇中山裝?

新中國為什麼會繼承中山裝?

改革開放後中山裝為什麼逐漸被西裝取代?

這些全是政治史問題,而不是單純的服飾史問題。

在中國近代全面落後、國家淪亡的歷史背景下,全面的變革不可避免。

漢服就算是活過清朝,難道能活得過新文化運動?

4.

比較合理的推測是:

參考中山裝與旗袍的發展歷程,如果漢服體系傳承到近現代。

正裝發展更大的可能性,是男性穿漢化西服,女性穿西化漢服。

5.

最後是一個小笑話。

我曾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個奇怪的問題:為什麼香港的空調冷氣溫度都設置很低?

這個問題的公認答案是:

因為香港地處熱帶,但服務業人員又必須穿長袖襯衫甚至西裝外套,因此香港空調溫度都很低。


你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訓詞」看看,

以我的淺見,至少透露出兩點信息。

1.今天的中國已經從近代工業化失敗的陰霾中走出,傳統文化不再是原罪,以往的歷史,屢戰屢敗,變革失敗,導致中國社會通過與傳統文化決裂的方式來緩解失敗者的自卑與焦慮。

而今天工業化的中國可以自信地承認自己是過往榮光的繼承者與復興者。

2.「階級敘事」被拋棄,成體系的傳統文化必然源自統治階級,避談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將使中國成為沒有傳承的無根浮萍,今天「民族」代替了「階級」,在新的世界觀里,上古的貴族與今天的普通人是一體的,他們的連接點叫「炎黃子孫」,這就是「民族敘事」。

這裡可以回答題主的問題,因為有以上兩點,漢服正裝在近現代不會出現,但是,這兩點在當代已經被打破。

如果一定要說第三點,那就是我國還有其他55個民族,"漢服"政治不正確,然而,中秋 端午 嫦娥 玉兔 天宮 天問 這些漢族元素哪一點考慮了其他民族的感受?

最後,

「漢服正裝"的出現可能就只剩下了最後一道屏障,那就是中國是否要考慮在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末期走向漢民族主義。今天的中國正在靜悄悄地復活傳統文化,在傳統中尋找現實的依據與自我的歸宿。如果你沒有察覺的話,說明你不看新聞聯播。這是民族主義的典型表現,傳統是一切民族主義的思想源泉。這也是後發國家趕超西方世界後回歸自我的典型表現。這種思想上的積累,在未來經濟建設為中心走到了盡頭,原來的績效合法性無法維繫,社會矛盾必須向外泄洪,官方必將推動民族主義,這種民族主義如果不是漢族主義,那也是不言漢族的漢族主義,一種隱性的漢族主義。此時「漢服正裝」將登上歷史舞台,名字也可以叫「華夏正裝」。再次強調,如果現代漢服要登上歷史舞台,必須由官方主導,民間的文化漢服不叫漢服,政治漢服才是漢服,從來民族服裝就是一種政治。

換個角度,如果官方高調推動漢服復活,說明中國的右翼已經登場。


如果沒有斷代,本來就在的東西,為啥還要產生。


要認真回答這個問題,就要看導致「漢服沒有斷代」的原因是什麼。

直接原因是清軍沒有剃髮易服/剃髮易服沒能推行到全國。

那又是什麼導致清軍沒有剃髮易服?這就很多原因了。

比如薩爾滸之戰,明軍打贏了;

一片石之戰,李自成打贏了;

南明上下一致,勵精圖治,聯寇滅虜;

江北四鎮抵抗住了滿清,形成了類似南宋與金那樣的南北對峙局面;

多爾袞主動放棄推行剃髮易服政策;

……

每種原因又有無數種不同的歷史走向。

以上不同的原因,很可能導致未來三百年的歷史走向不同,自然結果也不一樣。


中國能否產生源於漢服的正裝文化?子曰論語的視頻 · 432 播放

我讀了大家的答案, 我的看法是這樣的。

「包容並蓄」的民族, 不斷吸收別人好的、美的東西,並且結合自身文化特點,不斷推陳出新,最終形成自己的文化並繼承發展。 這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重要的基因密碼。

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讓男人們穿上了胡人(當時被視為蠻夷)的褲子、短打上衣,同時也學習他們騎馬、射箭等武藝。 這是服飾文化的進步 還是退步? 相信時代已經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東漢時期,中國以儒家思想為主。而漢明帝劉庄派使者 不遠萬里去天竺求取佛經,使者帶回來了著名的《四十二章經》以及兩位天竺高僧,他們在白馬寺(鴻臚寺)翻譯了佛經。並以此為文化基礎,最終發展形成了我們中國的「禪宗」。 千年後,儒、釋、道 已經充分融合,一起融入中華文化的血脈和基因里,分不出 你的、我的、本地的、外來的。

所以......

首先,要有文化自信;

其次,要有開放的心態;

最重要的是:要善於去學習,並能結合自我創新,形成自己東西!

我相信中國一定會產生中國特色的正裝文化!

正裝可分為三個層次:便服、常禮服、大禮服

最近被央美的

畢業學士服給美哭了!

話不多說,先上一波美圖

一時間,竟不知道

到底是是該誇學士服好看呢

還是小姐姐超美呢!

因為太美,還上了微博熱搜

因為疫情的原因

央美沒有舉辦畢業典禮

而是將「最美」學士服

郵寄到了每一位學子的手中

順便,在朋友圈收穫了一票好評!

學位服最早起源於中世紀的歐洲

原型源自天主教修士服

此次2020版學位服的設計

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

同時又結合傳統學位服的特點

進行了一次中西大結合

袍,採用中式平面剪裁

輔以百褶,以美院灰為基色

取同袍之意象徵同袍之誼

披肩,以雲肩為原型,加之立領

扣數由少至多,並用顏色來區分

冠,改良於明代儒生所服四方平定巾

一片布四方帽,後系帶可調節頭圍尺寸

穗,保留撥穗禮

材質以絲綢質感為主

增加長袍垂墜感

提升披肩光澤度

學士學位服

灰色袍配清雅的淺橘色

自帶仙氣,青春活力

碩士學位服

碩士學位灰藍色的披肩

更顯低調和大氣

博士學位服

博士學位則是灰色袍搭配棕紅色披肩

盡顯成熟穩重


其實,除了央美

之前國美的學士服

也曾被很多小夥伴羨慕

(部分圖片來自微博@黒谷游川)

本科學士服

學士服取「如木在林」的竹綠色

襟懷四扣,象徵四載春秋

學士帽上的流蘇長穗

從帽沿移到了胸前

並繫上了校徽方牌

和中國結藝中的「磐結」

十分有紀念意義

碩士學位服

碩士服取「如水在淵」的玄青色

襟懷七扣,增研究生三歲

學位袍採用中式的立領和對襟

袖口也由窄改寬

對襟上的一字橫扣分別為

四枚、七枚、十枚

對應三種學位的畢業生

在大學裡攻讀的時間

圖片來自:

中央美術學院官方微信公眾號

中國美術學院官方微信號

男生真的會喜歡 JK 女孩嗎??

www.zhihu.com圖標路易十四真的有這麼不堪嗎??

www.zhihu.com圖標有個lolita女友是怎樣的體驗??

www.zhihu.com圖標子曰論語:如何看待漢服清化??

www.zhihu.com圖標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