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自己讀的書好像讀完就忘的差不多了


首先如果你的目標是求得理解(真正閱讀),憑自己增進理解記憶,要做個自我要求的讀者,核心就在你要努力提出問題並找出答案,鼓勵寫出言外之意

一定要將感想寫下來,幫助記住作者思想。這個主題他知道的應該比你還多,否則根本用不著去跟這本書打交道。瞭解是雙向溝通過程,必須向自己及作者提問題。做筆記是個很好的方法,其實是在表達你跟作者相異/相同的觀點。做筆記的方法如下:

1在主要的重點/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畫線。

2畫底線處欄外再加畫一道線—把已畫線的部分再強調一遍/某一段很重要,畫底線太長便在這一段外加記號。3在空白處做星號/其他符號—要慎用,只用來強調書中十來個最重要的聲明或段落即可。4在空白處編號—某個論點發展出一連串重要陳述可做順序編號。5在空白處記下其他頁碼—強調作者在書中其他部分有同樣的論點/相關的要點/是與此處觀點不同的地方。這樣能讓散佈全書的想法統一集中。讀者用Cf記號,表示比較或參照。6將關鍵字或句子圈出來—這跟畫底線是同樣的功能。7在書頁空白處做筆記—閱讀某章節時可能會有些問題/答案空白處記下來,幫你回想起它們。也可將複雜的論點簡化說明在書頁的空白處。是記下全書所有主要論點的發展順序。作個人的索引頁,將作者的主要觀點依序記下來。空白頁最好是用來記載思想。讀完一本書後空白頁寫下個人的索引後,翻回前面的空白頁,試著將全書的大綱寫出來,用不著一頁頁寫,試著將全書的整體架構寫出來,列出基本的大綱與前後篇章秩序。這個大綱測量你是否瞭解全書,表現出智力上對這本書的所有權。

二、閱讀的層次

不管是判斷什麼是好書還是值不值得讀,都可以用檢索閱讀的方法去讀。如果想記憶理解本書,一定要熟練運用檢視閱讀及分析閱讀。閱讀可以分為四個層次,每個層次都有相應的方法技巧。當然最主要還是根據回答問題來理解全書。

A基礎閱讀:要以適當的順序提出適當的問題。

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

2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3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4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B檢視閱讀(重點)包含在分析閱讀,是分析的主要手段/工具,時間有限,表面觀察:1是什麼樣的一本書?2整本書在談的是什麼?3作者是借著怎樣的整體架構,來發展他的觀點/陳述他對這個主題的理解?第一階段:有系統的略讀/粗讀(準備要了解本書的架構。)1先看書名頁後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2研究目錄頁,對這本書的基本架構做概括性的理解。

3如書中附有索引,要檢閱,大多數論說類的書籍都會有索引。4如果是本包著書衣的新書,不妨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5挑幾個看來跟主題相關的篇章。6最後把書打開來,東西翻翻,念一兩段,有時連續讀幾頁,但不要太多。第二階段:粗淺的閱讀(閱讀者想了解全書內容第一個必要步驟。)面對難讀的書,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思索。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要為一些沒法立即瞭解的東西停頓。繼續讀下去略過不懂的部分,會讀到你看得懂的地方。集中精神繼續讀下去。將全書讀完,不要被一個看不懂的章節/註解/評論/參考資料阻撓泄氣。如讓自己被困住,如被某個頑固的段落綁住,就被打敗了。技巧:1.養成用手指跟讀的習慣,防止逗留與倒退。訓練:將大拇指與食指/中指合併在一起,順著一行行字移動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覺的還要快一點。強迫自己的眼睛跟著手部動作移動。一旦眼睛能跟著手移動時,就能讀到那些字句。增快手的動作,等你發覺前速度比以前快兩三倍。2專心一致=主動閱讀

優秀的閱讀者是讀得很主動專心。但專心並不等於理解力。理解力,是比回答書本內容簡單問題還要多一點的東西。讀者要能夠正確回答許多更進一步的問題,表示有更高一層理解力

3檢視閱讀的摘要重點在如何讀出不同的速度感,知道閱讀某種讀物時該用什麼樣的速度。一般就算想要仔細閱讀的書也要先略讀一下,基本架構上先找到一些想法。4第一次閱讀一本難讀的書時,不要企圖瞭解每一個字句。最最重要的規則,檢視閱讀的基本概念。讀第二次時,就已經準備好要讀這本書。第三層次閱讀—分析閱讀時,檢視閱讀在那個層次中仍有很重要的功能。檢視閱讀兩個步驟都可當作是要開始做分析閱讀之前的預備動作。C分析閱讀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找出一本書談些什麼的規則,本書的內容是關於什麼,要如何將架構列成綱要。需要持續練習纔可達到此階段。第1規則:依照書本的種類與主題作分類。要讓知識變成實用,有操作的規則。一定要超越「知道這是怎麼回事」,進而明白「如果我們想做些什麼,應該怎麼利用它」。關切哪些知識能幫忙解決的人生問題

理論性作品與實用性作品區別

首先,你要學習去懷疑一切。在書籍分類上,要有懷疑心。強調過經濟學的書通常是實用性的書,但仍然有些經濟學的書是純理論的。同樣雖談理解力的書通常是理論性的書,仍有些書卻要教你「如何思想」。

第2規則:使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最多幾句話(一小段文字)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分析閱讀的讀者,責任是要找出書的骨架。

盡量簡短說出整本書的內容。整本書在幹什麼,某一方面,每本書都有「幹什麼」主題,整本書針對這個主題而展開。第3規則:駕馭複雜的內容,為一本書擬大綱的技巧。(1) 作者將全書分成五個部分。(2)第一個主要的部分又分成三個段落。(3)在第一部分的第一階段,有四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A,第二個重點是B,第三個重點是C,第四個重點是D等等。第4規則: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發現作者的意圖作者開始寫作時,都有一個或者一連串的問題,書的內容是一個或許多答案。不論他會不會這麼做,尤其是不會的情況—身為讀者,你都有責任儘可能精確地找出這些問題來。第二階段診釋一本書的內容規則第5規則診釋作者的關鍵字,與他達成共識。找出共通的詞義。抓住書中重要的單字,清楚作者是如何使用這個單字。第6規則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句子/提案有關,提案要清楚/有吸引力,達成共識。提案=主旨=聲明。作者在表達他對某件事的判斷。第七個規則與第六個規則是息息相關的。

第7規則從相關文句的關聯中,設法架構出一本書的基本論述。不同是複雜的句子通常要說明的不只一個主旨。一個作者在寫作時,可能會用不同的字來說明同樣的主旨。測驗:可看出是否瞭解句中的主旨。如要求針對作者所寫的某個句子作解釋,只會重複他的話/在前後順序上作一些小小的改變,最好懷疑自己是否真的瞭解這句話。

第7規則可有另一個公式:如果可以找出書中說明重要論述的段落。但如這論述沒有這樣表達,就要架構出來。要從這一段或那一段挑選句子,後整理出前後順序的主旨,及其組成的論述。1記住所有的論述都包含了一些聲明。2區別出兩種論述的不同之處。3找出作者認為哪些事情是假設,哪些能證實/有根據的/哪些是不需要證實的自明之理。

第8規則找出作者的解答確定作者已經解決哪些問題,有哪些沒解決。再判斷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沒解決的問題。

應用這個規則/其他三個規則詮釋作品,可感覺到開始瞭解這本書。如果你開始讀一本超越你能力的書,就是能教導你的書—你就有一段長路要走。更重要的是,你現在已經能用分析閱讀讀完一本書。

第三階段像溝通知識一樣評論一本書的規則。

a智慧禮節的一般規則(9) 除非你已完成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否則不要輕易批評。(在說出:我讀懂了之前,不要說你同意/不同意/暫緩評論。)

(10) 不要爭強好勝,非辯到底不可。

(11)尊重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在作任何評斷之前,都要找出理論基礎。b.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12)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13)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14)證明作者不合邏輯。(15)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D主題閱讀五個步驟
  1. 找相關章節
  2. 與不同作者達成共識(不同書/作者使用不同字眼)
  3. 釐清問題(用自己語言建立主旨,找出相關問題+解決方案)
  4. 界定議題(確定議題範圍)
  5. 分析討論

最後,以上閱讀技巧出自於《如何閱讀一本書》,同時小編還寫了一篇有關此書的讀書筆記,大家感興趣的可以去看~

喜歡的話,請點贊,謝謝~


如果還沒找到有效閱讀的方法,那麼也許這篇文章可以幫到你

雖然現在網上有很多關於如何快速有效的閱讀方法的文章,但還是有很多人不知道怎樣才能做到有效閱讀

當你能點開這篇文章,並且看到這裡時,就說明你和之前的我一樣,希望自己獲取高效閱讀的能力,那麼,你不妨接著看下去

廢話不多說,現在我來給大家分享我自己的有效閱讀的方法,也許方法並不適用於所有人,但只要你願意嘗試,說不定就適合你呢

主要內容分為以下四部分:

從感興趣的書籍入手

瞭解一本書的核心內容

先閱讀對自己有價值的部分

輸出自己對內容的理解

首先,從感興趣的書籍開始閱讀

想要有效的閱讀一本書,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書籍來閱讀。通過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來培養自己有效閱讀的能力,比你單純的為了學習有效閱讀的效果來的更好

因為,人只有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才會將自己的心思和注意力都集中到一起

而人對於感興趣的事情,一定會帶著自己的疑惑去尋找答案,閱讀恰好就是需要帶著自己的疑問去書中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所以,抽空的時候先挑選一本自己感興趣的書吧,按照我接下來分享給你的方法進行閱讀,相信你會有所收穫!

當我們找到一本自己感興趣的書籍準備開始閱讀時,第一步就是,先找到一本書的核心內容

我們要先了解這本書的中心思想,也就是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什麼,是不是你想要了解的內容

那麼如何快速的瞭解一本書的核心內容呢?

1. 先看序言、目錄和附錄。首先,看書名頁,然後看序言,研究目錄頁,索引和附錄,如果有讀者介紹,也要了解一下

2. 參考購書網站、豆瓣等對這本書的相關介紹。為了能更好的瞭解一本書,在閱讀前,可以先到購書網站或這豆瓣去找這本書的相關信息,以及一些其他網友對該書的評論,進行多方面的瞭解,同時也有助於自己對於該書的思考

3. 梳理這本書的框架。將以上所有內容進行梳理,整理出這本書的框架,也就是這本書主要核心是什麼?書中內容主要分為哪幾部分?

在這裡想說一點個人建議,就是整理框架,最好是用手寫的方式記錄下來,手寫雖然比較麻煩,但卻是最能讓人記憶深刻也是最直觀的方法。不過為了節省時間也可以用電腦或平板進行梳理,梳理方式根據個人情況而定。

當你梳理完這本書的整體框架之後,你會對這本書有整體有一個清晰的瞭解

接下來,就要開始重點閱讀對自己有價值的部分

這時,你就可以帶著你的疑問,找到書中相對應的章節去尋找答案。

這個閱讀的過程可以不用太快,但也一定不能拖得太慢,具體要如何做呢?

首先,當你找到相對應的章節之後,可以先快速通讀一遍你想要閱讀章節的所有內容,閱讀過程中,遇到不理解的辭彙或語句不要停下來,先把一整章的內容都看完,這樣你就對整個章節有了大致的瞭解,就知道章節中哪些內容是對你最有價值的,需要你仔細閱讀第二遍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閱讀第二遍的時候,就需要你認真閱讀並在書中做一些筆記,比如自己對這段內容的理解,或是這段內容給了自己那些啟發。將自己的理解和想法都記錄下來,是有效閱讀方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步驟

當你帶著疑問在書中找到答案之後,我們就要進行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運用。

學會運用,對閱讀過的內容進行輸出,才能檢測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

當你讀完對你有幫助的所有內容後,根據自己在書中標記的重點內容,進行思考和理解,用自己的話寫出對內容的理解,然後再進行對章節的總結概括,不怕麻煩的小夥伴,甚至可以做出自己的思維導圖,更有利於你對書中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其實,這種有效閱讀的方法,最關鍵的一點,用四個字概括就是沙裡淘金,是一個需要不斷將內容進行篩選的過程。瞭解一本書的整體框架之後,快速找到對自己有價值的那部分,然後再對這部分內容進行更細緻的篩選,我個人管它叫做價值篩選

以上全部內容,來自我在學習如何高效閱讀時所吸取的經驗,我將其中的一部分內容進行梳理分享給大家

有效閱讀的方法,也是我之前承諾要分享給大家的,拖了這麼久才發出來,實在是對不起啦

關於有效閱讀的方法,具體內容還有很多,一時半會也是真的整理不完,所以今天的內容只是我的有效閱讀方法中的一部分,希望可以幫助到一些小夥伴

最後,想說的一句話就是:想做的事就要去實踐!

所以,大家快行動起來吧!

之後我還會再整理相關內容分享給大家,個人寫作水平有限,如果文章中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歡迎大家留言~


謝邀,我讀的時候聚精會神,雖然有的時候會走神,但無妨大局,讀到某一句的時候,會把它摘抄下來,然後去總結寫讀書筆記,有條件的話,會寫書評。

第一遍粗略的讀,讀懂大概的意思,瞭解故事的背景、內容和人物。

第二遍詳讀,仔細體會人物的性格,神態,語言,心理、細節描寫,勾畫出精彩的語句,不用咬文嚼字,但要認真體會。

最後一遍,讀完第二遍之後的不久,隔一段時間再讀,會有不同的體會。


我不知道能不能給到你有用的建議,只能從我個人的角度來分析。

1.興趣意味著效率。

其實用心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某一本書,你喜歡閱讀,帶著興趣閱讀,從內心深處感受到閱讀帶來的愉悅,那麼你汲取這本書裏的精華就變得順理成章、順其自然,毫不費力就讀完了。這是最高效的閱讀。

2.制定輕鬆的學習計劃,合理安排學習時間。

一些書籍,你自身抗拒,但是因為一些原因又不得不讀,比如課本。那麼做好計劃就是十分有必要的,這裡涉及到學習的方法問題。

有個方法,我稱之為80分學習法。也就是說在你的極限能力範圍內,只學習80%,剩下20%的內容主動放棄,多出的時間拿去玩遊戲泡妹子。

當然,這可不是讓你每次學到節骨眼上就放棄的意思,而是讓你提前制定一個輕鬆的學習計劃,一個能輕易完成的計劃,而且學習的量也不算少。

然後就是學習的時間安排,因為上面你已經給了自己足夠的暗示,每天的學習任務都不重,份量是固定好的,那就不如早點完成,然後好去完別的。所以就把學習的時候安排在第一位。

3.壓力是你最好的老師。

這個壓力可以是環境帶給你的,也可以是你給自己製造的。不管採用什麼方法,哪怕只是為了下一刻鐘想要出去玩,你首先要讓自己產生緊迫感:還有十來分鐘就要出去玩了,你手頭上剩下的學習任務完成沒有?完不成的話可是沒辦法出去玩的呀!

還有環境壓力,你周圍的人全都在認真做事,就你一個人,你好意思在哪裡玩遊戲?還有三天就要考試了,你的學習任務完成沒有?

總之不管是處於什麼原因,你要製造這種壓力給自己,這樣才能過產生足夠的屏蔽外界幹擾的力量。


彼得·孔普有本書叫《如何高效閱讀》。書中分析瞭如何減少閱讀時間、如何檢驗閱讀成果等多個方面。希望對你有幫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