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現在幾乎沒有修到初果的更別說二果三四果阿羅漢了。自我感覺個人的福報不如別人,但是善心還是有的,求各位如果認識或者知道哪裡有修行人,決定會去供養頂禮的(世界範圍的)


無需尋找,讓自己成為初果,成就聖戒,成為別人可皈依的人吧!


節錄於巴利經藏長部31經。

居士子,什麼是一個能夠照顧六方的人呢? 應知這六方:父母是東方,師長是南方,妻子是西方,親友是北方,僕人、工人、下人是下方,沙門婆羅門是上方。

   居士子,子女應從五方面來看待東方的父母:以供養回報養育之恩;以照顧回報照顧之恩;保存家族的美譽;繼承良好的家風;父母命終後,以他們的名義作佈施 。父母亦應從五方面來看待子女:阻止行惡,鼓勵行善,教授知識,安排婚配,給予繼承物。

  「居士子,子女應從這五方面來看待東方的父母,父母亦應從這五方面來看待子女,這樣的話,東方便能夠得到照顧,安穩而沒有怖畏了。

  「居士子,弟子應從五方面來看待南方的師長:起座禮敬,站立禮敬,順從師長,侍候師長,用心學習。師長亦應從五方面來看待弟子:善於教導,善令受持,盡 教不保留,助交朋友,保護與關心。

  「居士子,弟子應從這五方面來看待南方的師長,師長亦應從這五方面來看待弟子,這樣的話,南方便能夠得到照顧,安穩而沒有怖畏了。

  居士子,丈夫應從五方面來看待西方的妻子:尊重,不輕蔑,不對妻子不忠,給予權力,贈送飾物。妻子亦應從五方面來看待丈夫: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善待僕人,不對 丈夫不忠,守護家裡的財物,勤勞與善巧地做所有工作。

  「居士子,丈夫應從這五方面來看待西方的妻子,妻子亦應從這五方面來看待丈夫,這樣的話,西方便能夠得到照顧,安穩而沒有怖畏了。

  居士子,族人應從五方面來看待北方的親友:佈施,愛語,利行,同利,守信。親友亦應從五方面來看待族人:保護無助的人,保護無助的人的財物,是 惶恐的人的皈依處,不會離棄不幸的人,照顧族人的後裔。

  「居士子,族人應從這五方面來看待北方的親友,親友亦應從這五方面來看待族人,這樣的話,北方便能夠得到照顧,安穩而沒有怖畏了。

  「居士子,主人應從五方面來看待下方的僕人、工人、下人:不使他們過勞,供給食物與薪金,照顧他們病痛,分享美食,給他們休息時間。僕人、工人、下人 亦應從五方面來看待主人:比主人早起,比主人遲睡,主人不給的便不取,工作妥善,傳揚主人的名聲。

「居士子,主人應從這五方面來看待下方的僕人、工人、下人,僕人、工人、下人亦應從這五方面來看待主人,這樣的話,下方便能夠得到照顧,安穩而沒有怖 畏了。

居士子,族人應從五方面來看待上方的沙門婆羅門:慈心作身業來對他們,慈心作口業來對他們,慈心作意業來對他們,不拒諸門外,提供物質所需 。 沙門婆羅門亦應從六方面來看待族人:阻止行惡,鼓勵行善,善意悲憫,使未聞教導的人得聞,使已聞教導的人凈化,指示天界之道。

  「居士子,族人應從這五方面來看待上方的沙門婆羅門,沙門婆羅門亦應從這六方面來看待族人,這樣的話,上方便能夠得到照顧,安穩而沒有怖畏了。」

   世尊. 善逝. 導師說了以上的話後,進一步再說:

 父母是東方,

師長是南方,

妻子是西方,

親友是北方,

僕人是下方,

沙門是上方。

禮拜此六方,

族羣獲大益。

智者具戒德,

柔和明事理,

謙虛不自私,

此人得名聲;

勤奮不懶惰,

不懼遇困境,

智慧不缺漏,

此人得名聲;

善友廣交結,

大方不吝嗇,

眾人之領導,

此人得名聲。

佈施與愛語,

利行與同利,

世間具此法,

得攝持不散。

如軸攝車輪,

常轉得往還。

若世無此法,

無父慈母愛,

無子女敬孝,

無尊重供養。

因世有此法,

智者得通達,

能帶來大利,

受世人稱頌。

先供養好自己的父母,師長,妻子,親友,僕人、工人、下人,再考慮供養沙門婆羅門。


到初果後,理解/感受滅盡定,想迅速達成滅盡定。

但是,過去現在的因果緣業還在,引發現在未來的俗事/雜事/報應,引發貪嗔癡(可以迅速清除/壓服),這些都是滅盡定的障礙。

這樣的人,本就對名利供養不感冒沒興趣(這個都過不了,不會到初果),本就在極力還債/了緣/斷鏈接。

怎麼可能,怎麼願意多宣揚自己/接受供養呢?

當然,也有特殊情況的。

除非正好欠他的人供養他,但,這本質是為了,了緣/收債,並不是取供養。

給個思路,想要和修行人結緣,找修大乘菩薩道的修行人結緣。

契合對方的發願,事半功倍。

走解脫道的修行者,是為道日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


果位不清楚,但是值得供養的,世間出世間,凡夫無法測度,最好是普同供養,不要起分別,當然對上師恭敬,福報甚大,最好的供養是法供養。菩薩唯一歡喜的就是眾生能夠修行離苦,真善知識甚至會替你背業,帶你受苦,更不會向你去索取什麼,而假的善知識,雖然講的很好,表面也很像樣,但是目的無非是圍繞著名聞利養罷了


前面我寫了皈依三寶。

就這個問題看我寫的出離心·菩提心就可以明白。

有等級的劃分是不著邊際的。幻想讓人供養更是與修行背道而馳。

這些都是慾望,我們要發無上的出離心來跳出束縛,否則你將會被邪咒所牽引。

當你認為有境界劃分的時候,境界就是一種貪慾。當你有供養的時候,供養就是貪慾。

我們面對這些,必須要修出離心,有了出離心再談境界,再談供養只是談而已,沒有什麼過錯。

為什麼煩惱即是菩提呢。就是因為有了你這個問題也就是煩惱,我們才嫩進行思考,然後發心,從而與眾生了悟。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視為三寶。

我下面闡述下出離心和菩提心。希望看到這個問題的人能夠發心思索,不要讓慾念和邪咒所牽引。

發心,出離心·菩提心。

出離心是自我了悟。菩提心是與眾生了悟。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你貪慾這個色相,色相讓你輪迴。

你貪慾這個情緒,情緒讓你輪迴。

你貪慾這個文字,文字讓你輪迴。

色聲香味觸。眼耳舌鼻身意。都是自身屬性所具備的載體。

我們發的出離心都是生滅法。是去了悟,能捨離非捨棄。

跳出輪迴就蘊含在這裡面。

有很多婦女對自己的丈夫不滿意,最終離婚了,如果她不能發出離心了悟,那麼下一任丈夫也和第一任丈夫一樣,讓她痛苦不堪。這就是典型的輪迴,直到此生到頭。進入世道輪迴。

出離心,就是要舍離相給自身帶來的束縛。那麼這個相理解起來可是需要下功夫的。要不停的訓練,當你能捨離這個世界,五欲六塵全部放下,可以觀照本心。這個時候沒有任何煩惱可以困住你。這裡有一點非常關鍵,五欲六塵的放下,並不是讓你捨棄五欲六塵,而是出離觀照。這個是一門大學問,我只是在這裡做淺要的論述。

我們的出離心有了具足的量,就不會受到煩惱的束縛。而此時的煩惱成了菩提。

這個就是因為煩惱讓你證悟,成了你發心得動力。於是就進入了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是修行的動力

我們出離了輪迴之苦,也要讓眾生出離輪迴之苦。

自身感受到了空靈,希望眾生感受到空靈。

我們出離心已經具足,那麼我們用慈悲之心觀照萬物,萬物與我皆是一體。

於是你所看到的眾生是你自身的一部分,於是我們進入了臨界點,一下就轉換了角度,進入了另一個境界。

從出離心發起要成就菩提心,每一個念頭都不忘失出離心和菩提心,那麼我們就隨時隨地在菩提道上。

很多人修行偏離了這個道也就是進入了迷茫的階段。有些人修行了很多年,到最後學的只是道理而已,能講出很多道理來,卻很難感動人,很難發菩提心。這就是執迷於文字,成了法執。

佛教有「阿彌陀佛」道家有「無量天尊」。有些人不能時時自持,這個時候通過喊口號來提升自身能量,也是時常看到的。有些敲木魚。有些打坐。也是自持的一個法門。

我是不希望看到這樣的話語:「願我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

真正的大智慧是不會說這話的。說這話也是給需要的人聽的。

有了出離心和菩提心,你再看這個世間就是快樂的,安靜的。你依然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親朋好友,和別人一樣。不同的是,你是用心看別人,別人是用眼看你。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