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理解的是,為什麼好多人說高Fi的INTP和高Ti的INFP呢?按照理論,八維中,好像Fi與Ti是互相矛盾的,怎能做到都比較高呢?


以機械的原教旨觀點,自然不存在。可八維的結構理論本來就不是完美的。Ti與Fi當然有互斥性,但以我個人的實踐經驗,最互斥的似乎不是Ti,Fi、Ni,Si這類,而是Se,Si,Ne,Ni,Te,Ti,Fe,Fi,即陰影功能。

不過我確實沒見過Ti特別高的INFP,Ti比較高的是有的;答主本人就是高Fi的INTP,也發現了不少同類。

大部分認為不能共存者:一是基於Ti與Fi一個屏蔽情緒一個順應情緒;二是基於Ti-Fe的無我與Te-Fi的自我的矛盾(見附錄一);三是基於功能順序的老一套理論,認為Ti與Fi一個第一(英雄與偉大)另一個只能第八(阿尼瑪/阿尼姆斯的陰影or惡魔)。

可這些都糾結於字面的理論,忘記了性格是適應實際生活而發展的。畢竟傳統的榮格心理學認為(榮格考慮的)人格是先天的,但實際使用很明顯能發現,榮格八維所對應的東西是會隨時間發展改變的(不過我目前覺得大部分的改變出現在0-6歲,其次6-20歲,20歲以後就不太會變了)。一味糾結原初的理論,知乎的近乎所有討論都無意義了。

就僅就字面邏輯,如「附錄二」中的幾個邏輯糾錯所言,Ti與Fi的共存也沒有邏輯上的矛盾。我自然可以同時精於對情緒的屏蔽與對情緒的順應,這無非是過量分配了些內在判斷、內在控制的技能點。

Ti與Fi兼具的外在原因可能是:成長過程中有過量獨處的外在條件,因而過量發展了內傾功能。

一個INFP,Fi-Si已經loop到煩了,Ne也發展得夠用了,但此時卻缺乏實踐與卷的環境去發展Te,其他外傾功能在天性內傾、環境孤獨時更無所發展,自然可能沒事找事轉向Ni與Ti的發展。(也未必是沒事找事,亦可能是幼年性格尚有各種發展可能時環境發生了變化或來回切換,便發展了另一功能結構,因而有前種功能結構的殘留——如,從友善的環境(Fi)轉移到冷漠的環境(Ti)。恰是因此,才讓有些思維機械的答主認為「Ti、Fi雙高只是未分化的錯覺」——可不是未分化,而是都分化了。人為了適應環境而滋養了惡魔的第八功能,也不是所謂「消極人格吞沒真實自體」(哪怕是臨床上最容易出問題的第四功能,只要整合得好,就無所謂吞沒),直視並接納心魔沒什麼不好。)

此一段並非嚴格的邏輯,是答主基於觀察的結論。我的觀點是:非典型人格本質不是因為天賦的平衡,而應該是(天賦及環境的)失衡,常見的是過度的內傾or外傾。

Ti與Fi都發展是非常適合獨處的。因為這意味著內傾判斷功能可以連續不斷地使用——邏輯走煩了走情感,情感走不下去走邏輯。我個人把這種狀態稱為「雙封鎖」——睡覺的時候腦子裡的思路一刻不停(一會兒想想討厭的人可愛的人羨慕的人,一會兒又去幻想一些故事,一會兒又腦內辨析概念給自己邏輯糾錯),Ne又是被動的,不斷提供材料,「封鎖」了我的睡眠_(:з」∠)_,搞得我一直入睡困難。

Ti與Fi兼具的內在原因可能是:對自身的反思及對平衡的渴望。

至少答主個人是有達到平衡的內在願望的,意識到純粹Ti邏輯的所謂中立客觀不過是擯棄情感的有限中立,並沒達到真正的「中正」。不去運用Fi,僅靠Ti-Fe所理解的人性在我看來總是表象。或許是這種內在願望驅使我發展了Fi,但也可能是我本來就發展了Fi才會有這種想法,存疑。(以原型心理學的術語說,這屬於內在希望接納惡魔的第八功能以平衡對崇高英雄的第一功能的迷醉。話雖如此,我仍然不喜歡我的第五功能(覺得使用Te時的自己狡猾虛榮但又不得不用)、第六功能(壓根就不願意用Ni,第六功能是「壞父母」的原型,我媽這個ENFJ已經代我用盡了,她一開始安娜卡列尼娜式Ni猜測我就頭皮發麻),所以這可能也不過是場面話,本質大概還是因為我碰巧高度分化了Fi。)

Ti與Fi兼具的特徵:

①對事物具有「合理性」、「情感傾向」兩種評價模式,且互相獨立。

例如:答主常常會喜歡一個東西,但知道它是不夠優秀的;討厭一個東西,但承認它的合理性甚至優秀性。這種話對大部分人(Fi使用者)來說是妥協的話術,但Ti與Fi兼具者是真的這樣想的——即真的理解其優秀與否,也真的有Fi式的喜歡與厭惡。

有人可能會問:「這不是多此一舉、自相矛盾嗎?」我只能說:「你不懂孤獨的人(內心)戲能多足。」

當這些矛盾影響現實的抉擇時,成熟的Ti-Fi使用者自然也會根據實際情況做出選擇,只是比一般人糾結的東西更多些。

Ti-Fi能更寬容地理解Ti使用者與Fi使用者的不同傾向,能擁有更多樣的興趣與對各種問題更豐富的看法。

②對伴侶、朋友等關乎自身的重要的東西的選擇過分謹慎苛刻。

Ti-Fi有其更包容的地方,自也有其更苛刻的地方。對不重要的東西,只要它「正確」或者它「討喜」,Ti-Fi都能從中攫取好的部分,承認其價值。但對待關乎個人的重要的東西,Ti-Fi就會強迫症式地對其有Ti與Fi兩重的要求,如伴侶、朋友的選擇,或者=_=對自己的回答的要求(我對我這個回答不太滿意,我一般會要求在道理上無懈可擊(Ti),在價值傾向上對勁(Fi),這個回答差點意思,但至少有啟發性(Ne))。

③高Fi的INTP及高Ti的INFP在Ni-Se的動物性(見附錄一)上表現得尤其差。

健康的Ti與Fi兼具者應該具有Te與Fe至少一個功能,否則無法達成互補平衡。而對於IN?P,又要發展Ne-Si,這就造成了五種常用功能。用的功能比別人多,必然精力有所不濟,那麼不常用的三種功能就會尤其差,包括Ni-Se。具體而言就是:沒有動物性打破規則的本能,非常傾向於利用規則、順應規則;具體觀察力、沉浸式構想直覺十分缺失,例如容易臉盲。


附錄一:(互補功能)

簡單闡明一下標準八維功能結構中的四對互補功能各自的本質為何。(註:以下用詞不含情感道德上的褒貶,只為盡量精確描述,亦無進化心理學的證據,腦科學的結論只作為印證補充)

①Ti與Fe——社群的、無我的。

此二種功能是人類適應社群生活所用的判斷功能。社群需要的是成員去個體化、以社群的角度考慮問題。因而人類發展出 連接人與人、造成情感氣氛的短情緒Fe,以及 上帝視角、抽離個人感情、理性全面分析問題的長邏輯Ti。

Ti-Fe使用者都不重「自我」,Fe&>Ti者重集體、他人、氛圍,Ti&>Fe者重(抽離個人的)合理性、正確性。Fe是為了集體而主動與他者融合;Ti是意識到集體中他者不典型或不可靠,因而與具體的他者隔離,主動塑造「無私情的中立他者」代為思考。

腦科學研究表明:Fe與「對他人評價敏感,依評價調整個人行為」的T5腦區(左後側)高度關聯;Ti與大腦頂部靠前靠後的四個腦區關聯,這些腦區關注概念辨析、分類、邏輯糾錯、大量利弊綜合分析等。

②Fi與Te——獨行的、自我的。

此二種功能是在集體生活不那麼重要時漸漸得到強化的為個人、為自我的能力(但它們按說應該比Ti-Fe更原始)。Te在乎個人的、實用的利益,樂於使用短邏輯高效決策;Fi在乎個人情感價值,樂於沉浸於長情緒。

Fi-Te都重視「自我」,即通過手段、獲取自身利益、達到自身小我的愉悅與幸福。Te&>Fi更在乎「手段→利益」部分,因而好鬥;Fi&>Te在乎「利益→幸福」部分,因而和平。Fi是意識到自我與他者不同而遠離集體構建自我;Te是確定自我與集體的隔離後回頭利用集體牟利達成自我。

Fi高度綁定「衡量喜好、排除干擾堅持信念、高精度調取對個人很重要的記憶」的F8腦區(右前側);Te使用Ti的四個腦區,但對這些腦區的使用是短促的,不像Ti使用者那樣持續不斷。

③Ni與Se——動物性、狩獵性、試探性。

此二種功能最具原始性。Se是動物的 狩獵(操作)、隨時享樂、危機應對 所對應的瞬時觀察能力;Ni是動物性的預知、構想、直覺。

Ni-Se都是前規則時代的能力,它下意識地不在意後天構建的規則束縛。Se&>Ni更在乎對動物本能的具體使用;Ni&>Se則是遏制暫時的本能,依照本能對未知進行有目的的直覺推斷。

Se與大腦的「網球步」模式關聯,此模式大腦各區隨機交替低程度激活閃爍,適合瞬時觀察、隨時應對危機。Ni與大腦的「流」模式關聯,此模式大腦全域同程度激發,適合集中精力沉浸入構想中。

④Si與Ne——人性、規則、防禦性。

此二種功能更具構建性。Si是人類的沉浸入規則的高度全面感知現實的能力;Ne是在攝入豐富材料之後找尋材料間的抽象聯繫並保持開放性、可能性的無目的的瞬時聯想能力。

Si-Ne都是適合規則時代的能力。Si&>Ne把自己沉浸入規則與傳統;Ne&>Si則在接受規則後對其各種可能性保持開放態度。

Ne與大腦「聖誕樹」模式關聯,此模式大腦各區隨機高振幅、高程度激活閃爍,適合對各種可能性的探索、頭腦風暴、獲得靈感;Si使用Ni使用的「流」模式,但Si所沉浸的是已知的真實而非未知的構想。


附錄二:(邏輯上的糾錯)

觀點1:Fi-Te與Ti-Fe似乎是不可共存的——一個是「自我」,一個是「無我」;一個在乎個人的利益、個人的情緒,一個考慮一般的合理性、集體的情感氛圍。

回答:一個人無法一邊屏蔽情緒一邊順應情緒,一邊在乎個人一邊在乎他者。但這壓根不構成矛盾——我不能既高興又傷心,但我可以高興也可以傷心,也可以兩種都很「擅長」。

觀點2:「Ti就是INTP的Fi」。

回答:此出自臆想的觀點靠腦區的不同即可否定。(見附錄一)

觀點3:屏蔽情緒的INTP沒可能、沒精力發展順應情緒Fi,只會內耗。

回答:那麼難道各位在成長過程中內外傾、判斷感知的內耗矛盾還少嗎?這些矛盾哪個不是達到了「反義詞」的級別?緣何Ti與Fi的內耗就如此不可調和?

觀點4:發展Fi的INTP無法達成健康穩定的人格,健康穩定的INTP不需要Fi。

回答:Fi若與Te成對發展,高Fi的INTP完全可以擁有平衡的人格結構,這固然不必要,但有可能。


題主的感覺是對的,理論上就是有矛盾的。

榮格的意思是類型在初期分化時候會分化成相反的{主導-劣勢}一對,比如Ni-Se,兩者流向相反所以前者會壓抑後者。反過來也是一樣,Se-Ni也是一組。也就是八維中的第一和第四功能,所以才普遍說第四功能劣勢。

還有就是鏡像功能,看到有在說鏡像功能互斥的,真是活久了啥都能看到…鏡像功能不可能是互斥關係而是一個帶動另一個的關係,譬如你Ne高那麼你Ni就不可能差到哪去,所以說二者差不多是要高一起高,要爛一起爛。

Fi人或者Ti人不是沒可能有高Ti或者高Fi,而是這兩個功能很尷尬地分別跟INP的劣勢功能是鏡像,譬如INTP劣勢功能Fe,Fi剛好是它鏡像功能,所以傳言說INTP沒有心。雖然是個梗,但也是能反映出典型INTP的Fi有多低吧。第八功能想要發展,必得跟第四功能一起,單獨一個高是很奇怪的,而且Fi人也是很容易誤以為自己是Ti人(我覺得最需要擔心這個)

嗯就醬沒了


在理論上並不存在。

mbti人格類型流動、榮格八維功能流動的論調違背了理論,但討好了大眾自我認同的需求。

大眾不需要真理,只需要被認同,理論因此被邊緣化,刻板印象因此廣為流傳。而大眾又無法接受自己是那個刻板印象中最糟糕的類型,渴望成為刻板印象中最優秀的類型,於是人格就需要流動、功能就需要流動,這樣人人都可以標榜自己是最優秀的類型、他人是最糟糕的類型。

而理論上每個功能在每個人格的認知結構中具有固定位置,結構中的固定位置代表了固定的功能與作用關係,位置錯誤則產生認知紊亂,如果存在所謂的高Fi的INTP只能理解作認知障礙的INTP。

只不過大眾對功能的認識還只停留在測試結果,再進一步的認識就是ti/fe是無我、fi/te是自我,基於這種程度的認識那麼必然無法理解為什麼理論上的功能是不可流動且緊密聯繫的,首先基礎認識就模糊,更無法談理論和結構。八維功能的定義可以參考https://zhuanlan.zhihu.com/p/96952287,稱不上完善但可以對功能有個新的認識。


高ti的infp的話,mbti的創始人之一Isabel Briggs Myers就是高ti的infp,她在書里說明了自己的類型。(MBTI的MB就是她的姓的縮寫Myers Briggs)

《天生不同》是她的作品,可以看一看書里的ti思維很明顯。

從事理論工作的infp由於te劣勢的原因,不能高頻率的使用te,所以必然會出現高ti的現象。

我覺得mbti不需要搞原教旨的「宗教」,理論是為事實服務的,如果理論不能適應事實,需要改變的是理論,而不是事實。如果mbti理論想要發展而不是固步自封,必然需要矯正理論,這是這個世界上所有學科必然的發展趨勢。除非你們只是想搞「宗教」而不是「科學」。


高fi的intp與高ti的infp已成你圈最大話術之一。

首先什麼是高?量表測出來的數值高可以說是高。但這種高沒意義。判型最大的意義是尋找人的穩固狀態,底層是人的抉擇先天氣質。從這個角度說,ti與fi不能在同一個人身上共存。

所以說,高fi的intp是個話術。理論不能自洽,找不到真正的自我抉擇的時候,來個高fi的intp就能獲得安慰了。

ti與fi都是內在判斷。人的內在判斷只有一個,正如同對外判斷只有一個一樣。

沒法分清ti與fi也是正常的。itp與ifp都是ip,共性是內在判斷在第一位,氣質有共通性。不願意被世界綁架,更在乎自我的判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