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 歌曲賞析 如煙


2008年,33歲高齡的阿信寫了《如煙》,收錄在專輯《後青春期的詩》里,那一年我高考,那一年開始狂聽五月天,是的,他給了我一個如盛夏般狂歡的18歲,和一個比18歲還要繁茂的盛夏。一晃就聽了十年,有的歌聽久了就膩了,厭了,倦了,但是這首歌每次聽,不止是聽它燦爛如同少年飛揚的旋律,清澈如同少女明眸的辭藻,更是一種在不同年齡段不同時間段甚至是不同的分秒去傾聽歌里對生命的慧悟,對殘缺的抱憾,對美好的傷懷,歌曲很美很絢爛,短短几分鐘唱出了人從入世到離世的一生,正如朴樹在《生如夏花》里唱到的:驚鴻一般短暫,像夏花一樣絢爛。也是阿信在這首歌里所想要表達的人生須臾,生命美麗來不及珍惜,一直都沒有理解他是站在什麼視角寫出的這首歌,他或她,一個浪漫無邪的少年?一個心潮澎湃的青年?一位感春傷秋的中年?或是一位笑面死亡的老人?直到今天早上聽到一位老人的離世,活這麼大的我竟不知如何安慰生者,有時候語言是這般無力,文字是如此蒼白。

人生如煙,白駒過隙,林夕在《紅豆》里寫道:一切有盡頭,沒有什麼會永垂不朽。人活著的時候太忙了,忙到來不及思考,反而死去卻得到了永恆,如果人真的有靈魂,不如站在故人的角度,來安慰生者堅強,珍惜此生。「我坐在床前,轉過頭看,誰在沉睡,那一張蒼老的臉,好像是我,緊閉雙眼,曾經是愛我的,和我深愛的,都圍繞在我身邊,帶不走的那些,遺憾和眷戀,就化成最後一滴淚」這是第二段的起始,一直都沒讀懂所寫的是什麼場景,什麼含義,直到今天才明白,這是故人的靈魂在離開身體後的一次回望,也就是歌詞中「我」的第一視角,而阿信將一位故人的離去,寫的如此平靜,沒有哭天喊地,沒有泣不成聲,平靜到甚至看不出底下的暗流涌動,只有愛「我」的和「我」愛的親人圍繞在我身邊,這大概就是故人生前莫大的安慰及離去後靈魂的安息吧,而最不舍的,就是這些眷戀的人和遺憾的事。

所以他說「再給我一次機會將故事改寫,還欠了她一生的一句抱歉」,人生本無完美,我相信歌曲里的「我」是個非常棒非常優秀近乎完美的人,卻依然有那麼多缺憾想要去改寫。阿信在全篇的七個氣勢恢宏貫徹人生的發問中問到「有沒有那麼一朵玫瑰,永遠不凋謝,永遠驕傲和完美,永遠不妥協?」有嗎?這是我「年少無知」時對人生的發問,「為何人生最後會像一張紙屑,還不如一片花瓣曾經鮮艷」直到「終年頓悟」時才發現,為了追尋這朵永不凋謝的玫瑰,我們把它描畫在了紙上,這真的就完美了嗎?為了追求不凋謝,我們錯過了萌芽,錯過了含苞,錯過了盛開,錯過了綻放,到最後也未曾真正鮮艷過,因為你是紙上的玫瑰,到最後也只是一張紙屑。如果你因為相信了人生而相信了完美,你也就相信了人生的完美,如果你因為錯過了完美而錯過了人生,你也就錯過了完美的人生。所有的人生都不完美,所有的故事都有殘缺,所有的相處都有爭吵,而「我」離去時最放心不下的相伴一生的「她」,不管我自己覺得待她有多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一生肯定是欠她一句「抱歉」的,禮貌又得體的兩個字,包含了離別時最真摯的愛,正如相遇時她對你說的那句:餘生請多指教。

這裡我要插入阿信於2018年,也就是《如煙》十年後發布的《轉眼》里——「這是我自傳最終章,寫這首長詩,用一生時光」——與十年前這張專輯的同名曲《後青春期的詩》里「誰說不能讓我此生唯一自傳,如同詩一般」遙相呼應,而十年後的這張專輯,取名——《自傳》,不得不嘆服阿信對時間的駕馭,十年彷彿就在昨天,敢問哪位導演又能有如此宏大的劇本,將十年前後的兩個微小細節微妙連接,不驚擾不喧嘩,不諂媚不追隨,只有有心的人才會發現,青春埋下了太多的伏筆。

「有沒有那麼一種永遠,永遠不改變,擁抱過的美麗,都再也不破碎,讓險峻歲月不能,在臉上撒野,讓生離和死別都遙遠」,往前回讀,在「我」回望我死去的軀殼前,我曾回憶過最美好的過往,渴望歲月能饒過自己,曾經也傻乎乎的渴望永恆,所以在首段發出七個人生問句的第一問,那是一種在面對死亡的恐懼,還是一種祈求死神的悲鳴,我們無法窺覷詩人的內心,但在十年後的《轉眼》里,阿信沿襲一貫的風格,用提問的方式——「有沒有人知道某種秘方,不必永生只要回憶不忘,我不怕死亡只害怕遺忘」告訴了我們答案,從「讓生離死別都遙遠」到「不必永生……不怕死亡」,是阿信內心感悟的變化,還是一種與時間遙望的回答?已經不重要了,或許我們已經有答案了,或許永遠都不需要答案了。林夕在寫給王菲的《暗涌》里寫道:「害怕悲劇重演,我的命中命中,越美麗的東西我越不可碰」,大詞人一生修佛悟道,小心翼翼,因害怕失去而不敢觸碰,而阿信反其道而行之,不緊觸碰,還要倔強的擁抱,並相信美好的東西不會破碎,甚至要與時間為敵,與歲月抗衡,因為年少,所以無所畏懼,年少的我們都是熱烈而堅持的,那是一種光芒,引人入勝,這也是阿信區別於其他詞人獨特的放肆和溫柔,所以在阿信出版《你不是真正的快樂》的同年,詞聖出書回應他《原來你非不快樂》。

而《轉眼》里提到的「也曾那般花漾」、「那一年的我,曾和你一樣飛揚」、「世界曾瘋狂,愛情曾綻放」。「花漾,飛揚,瘋狂,綻放」八個字描述正是《如煙》里「七歲的那年抓住那隻蟬……十七歲的那年,吻過她的臉」,「書包裡面裝滿了蛋糕和汽水」,「男孩和女孩都有吉他和舞鞋」,十年過去了,張揚的少年也學會了收藏,學會了隱藏,學會了珍藏。再往回望,「生命是華麗錯覺,時間是賊,偷走一切」,而《轉眼》同樣用一個提問——「有沒有人告訴我真想,時間就是最巨大的慌」,一語驚醒夢中人,時間究竟是小偷偷走了我們的曾經發生過的生命具象,還是騙子給我們營造了一個從未發生過的生命幻想,「以為的日常,原來是無常」,有的人從未真正年輕過,年輕的姿態,年輕的活過,年輕的心,而不至於在垂暮之年再來回望此生年輕時未完成的遺憾,有的人二十歲就死了,只是八十歲才埋,而有的人活著的時候彷彿永遠都不會死,死後又好像從未活過。

回到全篇的首句「我坐在床前,望著窗外,回憶滿天」,轉眼十年後答道「回憶如窗,冷淚盈眶,風景模糊如天堂,孤單的大床,誰貼近我臉龐」,回憶、窗、床、臉龐,一個個熟悉的場景,抽象或形象的意象浮現,映證著一切都在「耳際眼前此生重演,是我來自漆黑,而又回歸漆黑」,曾經圍繞在我身邊的愛我和我愛的人,變成了孤單的大床,時間究竟帶走了什麼,「兒孫們都忙,就讓他們忙,離開的時候,就當我飛翔」,曾經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是恐懼,不舍,希望大家都在身邊,而今面對死亡,平淡,豁然,不懼孤單,在生命的最後漆黑時,對自己發問「下次我又是誰?」,阿信是個浪漫的人,他答道「我從嬰兒床,再走回光芒」,此生已已,不必不舍,下一生,我還是要做個滿身光芒的人。

2018年,年僅43歲的阿信便出了他人生的第九張專輯《自傳》……


強答一波

如煙發行的那年 我十歲

在青春期啟蒙的開始 我聽到了這首我根本不明白的歌

只記得那句

「男孩和女孩都有吉他和舞鞋」

「笑忘人間的苦痛只有甜美」

當時的我還太小 還不足以體會人間的苦痛所以根本無法領會到這首歌

再到後來 只覺得歌詞好聽

轉眼發行 這一年我十八歲

八年時間我已經能夠聽懂如煙 甚至也能明白轉眼 八年時間足以讓人成長

而這次 我聽見了他唱

「成就如沙堡生命如海浪」

「浪花會淘盡所有的幻想」

我就知道他變了 不是往壞處 而是往好處

他變得成熟了 他相比較八年前的自己 已經開始慢慢看透了這最後將遺落的東西 也明白了生命的無常

「有誰能聽見 我不要告別」

「我不怕死亡 只害怕遺忘」

從如煙到轉眼 從歌詞中便足以窺見他的心中所想

阿信也曾說過自傳就是前面很多歌曲的2.0版(我也忘了到底是不是他說過了但是有看到這麼個說法)

所以說 這不僅僅是氣質很像 更像是寫了一首長詩 如煙是曾青春飛揚的上半闕 而轉眼就是成熟穩重的下半闕

你看 他已不再害怕告別。


《如煙》是青春的迷茫,《轉眼》是餘生的感慨吧,這兩首真的都深入人心。


既然看到了這個問題那我就嘗試按照我的經歷來解釋一下。

《轉眼》是五月天里我的最愛,後來通過《轉眼》回頭去聽《如煙》,再一次對五月天深深的感嘆。

我總結了一下,它們都是對於過去無盡的遐想和回憶,不同的在於《如煙》照應的是「青春」這個話題,而《轉眼》是照應「人生」這個話題。

《如煙》當中,阿信用沒有半句重複的歌詞,描繪了一整個青春的故事。

開頭是現在已經垂垂老矣的主人公,通過對窗外的回憶,對生命的思考,開始了過往的陳述。

七歲的那一年 抓住那隻蟬

以為能抓住夏天

十七歲的那年 吻過他的臉

就以為和他能永遠

一邊是孩童的玩耍,一邊是愛情的溫馨,可終究是都過去了。

這一段是對時間的控訴,控訴為什麼美麗都會破碎,控訴為什麼生離死別這麼常見,控訴時間是賊偷走一切。因為美好總是轉瞬即逝,夕陽再好但也將近黃昏了。

帶不走的那些 遺憾和眷戀

就化成最後一滴淚

於是第二段的描述也變得很清楚了,那就是對過往的遺憾。過去總是會有一點一滴讓我們無比追悔,有些故事的結局並為是我們想像那樣,欠的那句抱歉永遠沒機會再說。

但是這是世界運行的規律,時節春夏秋冬,月亮月圓月缺。我們只得期盼自己內心有一個世界,永遠美好。

於是,接下來便是青春的色彩。

驕傲完美不妥協,雙眼無猜與無邪。

如果我們重活一遍,會不會這麼珍惜青春,不浪費時間?

五月天是擅長時間的處理。

這個時候想起了《乾杯》:

「現在就是 那個未來 那個世界

為什麼 你的身邊

我的身邊 不是同一邊」

它是提醒現在的我們,是不是與當年我們想像的自己一樣?而未來的我們是不是與現在我們的想像一樣?

我之前寫過一句話:對過去最大程度的惋惜,就是對現在最大程度的熱愛和對未來最大程度的憧憬。

我相信五月天想要告訴我們的力量也是如此。

而《轉眼》囊括的東西就不僅僅是青春了。

順便提一句,《如煙》MV里的三次時間轉換真是巧妙,第一次是罐子摔破,第二次是親吻打亂,第三次是盒子無有。

還有,那個時候五個大爺真是年輕。


以前也多多少少聽過五月天,不能算鐵杆歌迷。但08年聽了如煙,讓我愛上五月天。自傳聽了轉眼,讓我希望自己的葬禮如果能有背景音樂,我希望是轉眼。

如煙是一個垂垂老矣的人,在臨終前的自我反省,透漏出對這個世界的不舍,對未完成的事的遺憾,對曾犯下過錯的悔恨。如此來講,如煙是不美滿的,是充滿不舍和無奈的離開這個世界的。

至於轉眼,同樣是一個垂垂老矣的人,不同的是他在臨終前已自我釋然。我的人生有過苦惱,不過也有過很多美好而幸福的事。就算不能笑憶過往,但最終我終究懂得了什麼是人世間的摯愛,什麼最值得珍藏。那麼,死亡也許就不是終點,也有沒有那麼一種可能,死亡是另一個起點,終於,我即將回到我曾摯愛的人身旁。行啊,兒孫忙,就讓他們忙吧。當我離開的那一刻,我相信這不是我的終點,而是我飛往另一個起點的開始。我帶著回憶,帶著人世間一切的功與過,飛向遠方。我想,轉眼是充滿釋然與接受的離開。

謝謝五月天,謝謝阿信,能夠帶給我這麼充滿感動甚至震撼的歌詞。甚至我無法想像,為什麼40出頭的阿信能夠寫出如此超越生死的作品。

最後,疫情無情人有情,加油祖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