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今年過年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

為什麼豹子追上美女只為要一支急支糖漿?

為什麼知名藝術家要關注挖掘技術哪家強?

為什麼有的漂亮女明星買衣服只去唯品會?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各種黑二人轉的我只能呵呵 非得黑一項地方戲抬自己很高雅有意思嗎 題主問的這句話是在很久以前 沒有什麼夜生活的時候只有自娛自樂的二人轉演出作為群眾的娛樂項目所以有這句順口溜 你的長輩當年的娛樂項目也只會是你們當地的地方戲例如黃梅戲 豫劇 曲劇之類的 現在的夜生活有電視電腦手機甚至更有聲有色的KTV電影院所以現在人不適用這句順口溜了 二人轉正戲屬於地方戲類的戲曲 現在的二人轉偏向於一小段正戲+很大一段搞笑串場 說白了偏向於相聲的形式靠攏 但由於遍地開花 穿插低俗成分的二人轉也有所存在(別跟我黑東北 其他地方有的是更花花的墳頭蹦迪 白事跳脫一舞的 低俗是一種現象 並不是你地域黑的談資)


因為以前普通人的文娛是很少的,魯迅社戲裡,對於戲曲不太感興趣的孩子都寧可劃一個多小時的船去看看熱鬧。假如你每個月只能看電視刷手機5個小時,三個月到半年才能看一部電影,估計讓你餓一天你都干。


我活二十年,沒看過二人轉,我爸媽奶奶爺爺等一票親戚都沒看過。


最濃烈的二人轉記憶還是小時候,記憶里初中畢業以後,在我老家那邊農村辦大型二人轉時候都少了。

「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這句話由來已久,而且在這個二人轉土生土長的東北沃土裡,也確實受到了老少爺們的歡迎與喜愛。二人轉與東北大秧歌一樣,隨便拎一個人都能夠哼哼幾句,甚至扭幾下。不過慢慢隨著時代的進步,二人轉在農村演出的時候不多了(不代表沒有了,只是對比以前少了很多)。反而大秧歌比以前多了,個人觀察是二人轉專業性比較強,而且對演員要求比較高,大秧歌不一樣,大部分的農村婦女都會,而且需要使用的樂器及服裝要求低,所以在東北農村,特別是春節期間,現在到處可見大秧歌的演出,而且一部分都是個人組織的。

最小的時候,最早的記憶里,二人轉是有特殊作用的,因為那個年代農村還比較困難,而且還都是靠種地為生,記得那時候父親出去打工日工資也就十幾二十元的樣子。夏季特別旱,甚至到影響老百姓收成的時候,那時候老百姓就會組織唱二人轉,也可以叫做qiu雨,不是mx,那是一個傳統,是一個年代與當地文化的融合的產物。

慢慢的二人轉就成了純粹娛樂的產物,一般都是村牽頭組織的,一些做買賣的老闆會出一些贊助多唱幾天。那時候哪個村子唱二人轉,都會傳到很遠,周圍鄉鎮十里八村的都會來看,親戚朋友都會打電話互相通知,「我家這要唱二人轉了,帶著孩子來待幾天吧」,特別是老人與孩子最喜歡了。一般二人轉要開唱之前,很多老人都會拿著小板凳早早的等著,選一個靠前並且涼快的地方,一群人嘮著嗑,盛著涼看著二人轉可美了。孩子們就在一起互相追趕打鬧,買好吃的,那時候小孩子對二人轉的後台特別感興趣,時不時的去偷著看。那個年代汽車還不是很多,周圍停滿了毛驢車、三輪車、摩托車。一般唱二人轉都得唱上幾天,夜裡涼快加上白天地里都忙完了,人會更多。遠遠看去,人們快樂的同時,又是那麼的和諧。

我的奶奶跟姥姥特別喜歡看二人轉,在前些年二人轉較多時,她們二老總是不會缺席,六七十歲的年齡,在二人轉面前瞬間就年輕了十歲,拎著小板凳,走個幾里路,那都是值得的。中午也許就不回家吃飯了,去親戚家吃一口,然後就接著看了。

現在奶奶跟姥姥都八十多歲了,印象里跟姥姥去看一次二人轉還是將近20多年前了,那時候哪裡有二人轉就會告訴姥姥,然後姥姥就拿上幾塊錢就帶我去了。後來姥爺病了十多年不能動彈,對於二人轉的喜愛也只能壓縮到時間裡了........................。奶奶那時候是只要能動彈,能走的動無論多遠都得看去,現在奶奶家離二姑家僅僅百米遠,也得走上個半天...................。

二人轉與大秧歌一樣,包含著東北人的熱愛與情愫。現在在電視上看到的二人轉,又怎能跟二十年前的一樣呢?

看二人轉不僅得吃飯,更得把飯吃好。不要小看這個二人戲,ta演繹著悲歡離合,更記錄著滄海桑田.........

時間流逝,背井離鄉多年,已有多年未見農村的二人轉,我想現在看二轉的應該是年輕居多吧,周圍應該都是停滿了汽車吧,最前邊的老人家應該不多了吧,孩子們也不會偷偷去看後台了吧,兒時的那一份純粹的記憶怕是不會再有了吧............

故人不見,長路漫漫..............耳邊還時不時的響起那一句「正月里來是新年啊,大年初一頭一天啊.............」,戲會唱,卻總也記不起當時的身姿與妝容............................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