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部因為譯名,被忽視的好片

前段時間我的朋友——歡喜女士,離婚了。

原因太簡單不過,她醉心於自己的事業,忽略了婚姻。幾年過去後,她的24孝好老公受不住,終於提了離婚。她也很坦然,爽快地簽了字。

不是不難過,只是每次提起這個事都含著眼淚慶幸:還好還沒要孩子,不然可怎麼辦?

她就是那種典型的,愛自己的文字比愛自己的男人還要多得多的人。

也有小姐妹很痛心疾首地說,早前就勸過你,可我怎麼就勸不住,婚姻對女人來說多重要啊!

她回答:婚姻很重要,跟隨內心也同樣重要。

大家被她說得啞口無言。

無法評價好壞,只是她說的一點沒錯:人生嘛處處都是選擇,做選擇簡單,難的是承擔選擇的後果。

顯然在婚姻和夢想中,她毅然選擇了後者,並且沒有在承擔後果時哭唧唧。

光這點就值得敬佩。

後來我看了個電影,感覺簡直就是歡喜女士的翻版,文字、離婚、有那麼一個靈感引路人。但是電影總比生活要充滿戲劇性。

影片叫《the words》,翻譯過來十分文藝——《妙筆生花》。

海報看起來像是因為文字而產生的愛情,然而並不是。

故事概括起來比較複雜,是許多導演和編劇都喜歡用的劇中劇模式,可以說是一個男人的奮鬥史,也可以說是一個小偷的自我麻痹。

為什麼說是小偷呢?聽我慢慢來說。

男主羅裏和歡喜幾乎可以說太像,都是畢業時為了堅持所想,不願將就,把自己幾乎陷入一個無可奈何的境地,但是羅裏還是比歡喜要聰明得多,知道拆東牆補西牆。

跟隨內心固然重要,但是活著更重要。

羅裏是個作家,寫得很好。但是完全和市場不關聯,缺乏深度和厚度,接下來發生的故事就和歡喜女士不太一樣了……

他抄襲了無意中得到的,屬於別人的舊書文稿。

舊到什麼程度呢?完全能看出來是老式打字機敲出來的程度,泛黃、落灰,甚至是印在了妻子給他寫的留言條的背面。

但是故事卻直擊人心。

寫故事的人幾乎可以說是上一輩的人。

他年輕時很帥,愛讀書愛學習,他還有一個很美的女朋友,一段過程很完美、結局卻很悽涼的愛情。而那本舊小說文稿,記錄的就是這個只屬於他自己的故事。

無法否認,一個成功的作家,大多數都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

其實這個時候,羅裏和許多人的內心一樣掙扎:明知這個東西很好很完美,佔為己有後,自己就能名利雙收,可是這個東西講到底也不屬於自己。

To be or no to be,莎士比亞很早之前就對選擇下了一個最困難的定義。

但是生活中,抉擇哪有這麼難呢?就算是抄襲,也是分分鐘的事情。

羅裏最終還是抵不過誘惑,將文稿署上自己的名字,走向人生巔峯。

直到原作者出現在自己面前。

當然,歡喜女士和羅裏最大的不同也在於此,歡喜女士就是再對成功心切,也不會去竊取他人成果,且不說被抄襲的人是什麼感覺,光是自己的良心就過不去。

那麼被抄襲的人到底是什麼感覺呢?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我之前說過這是個劇中劇的故事,所謂劇中劇,就是在一部影片中有兩條以上平行的主線,而這些劇情線又是相互交融的。

第二個故事,就是羅裏佔為己有的這部作品的,原作者的經歷與寫作背景:一個很帥的小夥子排除萬難迎娶了他美麗的新娘。

世界上唯一無法被抄襲的,是愛情。

是不是聽上去很俗?可是生活不就是這樣俗不可耐的嗎?

正是因為我們在不斷地經歷這些事情,司空見慣了,才變得俗了。

而我們其實都喜歡這樣爛俗的生活。

就像「我愛你」三個字,多俗氣啊,還是不依不饒地要讓別人對自己說。

在紐約的中央公園,曾經的帥小夥撐著年邁的身軀,一邊喂鴿子一邊向羅裏講述了他的故事,看上去沒有太多波動,卻讓聞者為之動容。

他說,真相往往能讓人解脫,也同樣是對一個人最大的懲罰。

但有些過錯不能糾正,只能彌補,因而內心經受的折磨是無法逃避的,即使知道永遠得不到原諒與救贖。

羅裏終究還是熬不過良心,想盡一切辦法彌補這位老人,甚至找到了老人所在的花圃。

看到這裡,突然想起時不時會被翻出來說的文學界的大咖,唐七女士和大風女士。

唐七當年因為抄襲大風的《桃花債》一舉成名,真名利雙收無誤,沒多久便被指出抄襲,但沒有道歉,反倒反咬一口。

至今不明白,一個人的內心要「堅強」到什麼程度,才能對原作者說出「你不過就是眼紅我罷了」這樣的話?

相比之下羅裏真是心存善良。

那麼老人最終原諒他了嗎?一千個觀眾就會有一千種說法。

但是在羅裏說出「我真的喜歡你的書」這句話時,老人轉身瞬間的欣慰,恐怕就是最真切的情感。

他當初寫完它,興高采烈地拿到妻子面前,卻因為種種,他自己成了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閱讀過的人。

因為對成功的渴望,這份遲來50年的肯定,對他來說,等得太久了。

都說等待是最痛苦的事情,更別提經歷過絕望的漫無邊際的等待。

在這段日子裡,不可能沒有後悔和自責。

他甚至說了一句和歡喜女士幾乎一模一樣的話:

只是時光一過不再有。

生活中總是抉擇容易,難的是承擔抉擇的後果。

這個你只能靠你自己。

那麼故事的全部,難道就是在講一個犯了錯,又主動承認錯誤的小夥的故事了嗎?

那真是太天真了……

關於羅裏最終會活成什麼樣,他的愛情是否最後會落得跟歡喜女士一樣的收場,影片都給了觀影者一個最好的答案——同樣讓人細思極恐。

最後,想截取一段電影裏的話送給歡喜女士,同時也送給自己和所有的人共勉:

You have to choose between life and fiction,the two are very close, but theyre never the actually touch.

你必須在現實和小說之間作出選擇,它們可以無限接近,但永遠不會重合。

以及,不要忘了對那個曾經被我們傷害的引路人說一句:謝謝,對不起。

(hello大家好,我是&微信訂閱號的專欄作家,更多有趣的內容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喔~)

http://weixin.qq.com/r/t0x6YlzEQgE9rRgB9xml (二維碼自動識別)


因為他偷走了那些文字,那麼他就應當承受相應的苦痛。諷刺的是,因為這本書的大賣,連他的另一部小說也有了銷路(寫了三年,雖然賣的不如這本好),可就像那位年長的出版人說的那樣,一個白手起家的作者,無人知曉,就算你寫了三年,藝術性文學性都很高,卻不適合市場。這讓出版商也很無奈,為什麼要冒這樣的風險推銷你的作品呢?然而,當他「盜」得這份幾十年前的文稿後,他在一番糾結過後還是選擇了對自己有利的方式。

「木已成舟,實難挽回」

老人的這句臺詞是不是讓那個青年作家的身上插了一根無法拔除的尖刺呢?
佔個坑先。等寫完驢得水再來。

故事本身不是那麼重要,充滿細節和質感的畫面和沉靜的風格纔是這部電影的特異之處。


看完,不錯

幫助他人手留餘香,所以幫助別人是好事,多幫助別人讓自己的心情更快樂


不能妙筆生花比喻傑出的寫作才能……用來比喻繪畫或書法是典型的望文生義


夢筆生花坐落於黃山北海景區的散花塢內,海拔1600多米,孤峯聳立。由於孤峯的上部1/3處橫裂,裂縫以上部分漸圓漸尖,形如蘸滿濃墨的筆尖,而下部2/3的石柱恰似筆桿。「筆尖」上長著一棵盤旋曲折的古松,松枝伸展,猶如盛開的花,故得名。傳說古代文人墨客若文思枯竭,只要到此一遊,便會茅塞頓開,妙筆生花。   北海散花塢左側,有一孤立石峯,形同筆尖朝上的毛筆,峯頂巧生奇松如花,故名「夢筆生花」。   傳說,有年春天,詩人李白來到黃山,見到北海山峯競秀,景色奇美,禁不住詩興大發,便昂首向天,高聲吟道:「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峯;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這聲音驚動了獅子林禪院的長老。他走出山門,細細一看,只見一位白衣秀士,風度瀟灑,便上前施禮,請問尊姓大名。這位不凡之客原來是「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的詩仙李翰林。長老急忙吩咐小和尚抬來用清泉釀製的米酒,還拿來一些文房四寶。長老親手盛滿了一杯酒,雙手捧上,敬給李白。李白慌忙還禮,雙手接過,一飲而盡。二人席地而坐,縱談詩文,開懷暢飲。李白深感長老待人誠懇,意欲草書詩作相贈,以作答謝之禮。長老大喜,小和尚們忙著研墨的研墨,鋪紙的鋪紙。李白趁著酒興,奮筆疾書。長老及小和尚們分站兩旁,目睹那遒勁的大宇,讚嘆不已。李白寫畢,還有三分酒意,便將毛筆順手一擲,那毛筆翻翻搖搖,從空中落下插入土中。他這才告辭長老而去。長老送走李白,回過頭來,不禁大喫一驚,剛才李白擲下的毛筆已化成一座筆峯,筆尖化成了一棵松樹,矗立在散花塢中。這就是如今見到的「夢筆生花。」


南北朝時期,南朝有名的文士紀少瑜幼年時,才華並不出眾,但是他非常刻苦用功,他的誠心感動了文神,有一天晚上,他看書不知不覺地睡著了,夢見當時著名的文人陸陲把一支筆送給了他,並告訴他用這支筆能夠寫出最漂亮的文章。紀少瑜夢醒之後,果然在枕邊發現一支非同尋常的毛筆。從此,紀少瑜的文章大有長進。終於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深受當時讀書人的欽佩,後來官至東京大學士。中國古代大詩人李白一天深夜在睡意朦朧中,一邊吟詩,一邊隨風飄到了一座海上的仙山。只見四周雲海蒼茫,花木蔥蘢。李白被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正在這時,一支巨大的毛筆聳出雲海,足有十多丈高,像一根玉柱一樣。李白心想:「如果能得到這枝巨筆,用大地作硯,蘸海水為墨,拿藍天當紙,寫盡人間美景,那該有多好。」就在他浮想聯翩之時,忽然聽見一陣悠揚悅耳的仙樂,並有五色光芒從筆端射出,接著在筆尖開放出一朵鮮艷的紅花。那支生花筆漸漸移動,朝著他飄然而來。李白眼看那支光芒四射的生花妙筆越來越近,便伸手去取,當快要摸到粗壯的筆桿時,不覺驚醒,原來是黃粱一夢。李白夢醒之後,反覆回想夢中情景,總想不出是在什麼地方。他決心遍訪名山大川,尋找夢中仙境。後來,李白雲遊到黃山,一見這支生花巨筆,不覺失聲大叫:「以前我夢中所見的生花巨筆,原來就在這裡。」據傳說,自從李白見到「夢筆生花」後,名詩佳句便源源而出,一發而不可收。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