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1941年的德軍來說,是在8月份就直撲莫斯科最好,還是分兵南下基輔更好?如果德軍在佔領葉利尼亞之後直撲莫斯科會是什麼樣的結局?


樓主的第一個問題,我的回答是,應該分兵南下基輔。

但是第二個問題就有點不夠精確。

當時真正的情況是,分兵南下基輔其實根本不影響中央集團軍群整體對莫斯科發動進攻,請注意,我提到了整體兩個字。

為什麼?

因為當時中央集團軍群後勤狀況極度惡劣,已經處於半癱瘓狀態,實際上圍殲基輔的蘇軍的整個戰役和中央集團軍群整體發動對莫斯科進攻是不衝突,不矛盾的!並沒有佔用中央集團軍群整體的時間!

當時中央集團軍群平均每天需要超過117輛軍列的後勤物資,但因為後方交通狀況,鐵路換軌,游擊隊騷擾,以及管理混亂等等要素

中央集團軍群平均每天僅能得到15-17輛軍列物資

如果選擇合圍基輔的蘇軍,中央集團軍群將自己的庫存和各個部隊的剩餘或冗餘物資,燃料,彈藥,食品,優先供應給第二集團軍+第二裝甲集團軍,勉強可以做到。

如果要直撲莫斯科,只夠供應古德里安的第二裝甲集團軍,連供應第二集團軍去掩護他都難。

所以,題主你認為古德里安一個裝甲集團軍能打下莫斯科嗎?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各種原因,第一個是鐵路軌道寬窄不同,導致德國人要大量換軌

第二是橋樑和鐵路橋樑損壞太多,必須修復

第三是德軍載重汽車部隊損耗超出預計太多,短期內無法恢復載重汽車運力

第四是德國陸軍軍官普遍缺乏野戰部隊與後勤體系協同意識,例如德軍在戰鬥過程中和之後繳獲的大量蘇聯軍用/民用汽車,各個部隊均傾向於自我留用,而不是統一交予後勤部門協調統籌。對於蘇聯載具的修理廠,零部件也不注意加以保護和收集。

使得戰爭前期的高歌猛進大量繳獲的載具,汽車,拖拉機,機車等都被白白浪費。(志願軍入朝初期也一度暴露過這種問題和毛病,但我軍調整極快,一年之內就克服了這種部隊喜歡私下收藏戰利品自己用,而不是統籌調度的壞毛病。)

第五,游擊隊搞破壞和蘇聯轟炸機炸橋炸路

當古德里安成功合圍基輔蘇軍,並等到基輔蘇軍被殲滅,第二裝甲集團軍和第二集團軍重新北上回歸中央集團軍群時。中央集團軍群剛好基本解決了後勤困境,補充了足夠的彈藥,燃料,糧食等,可以重新開始發起大規模攻勢。

從時間上來說,剛好幾乎沒有浪費任何一天。

這幾乎是一次完美的分兵,只是德國軍官們在戰後習慣性的把一切都怪罪到小鬍子身上,而且普魯士軍官團的後勤管理和協調意識一向較差

當然,納粹的佔領機構確實比較腐敗無能還囂張


如果開上帝視角,可以不打。

首先駁斥「打莫斯科西南方面軍從側翼發動有效攻擊」的回答。事實上儘管西南方面軍是蘇軍開戰時期準備最充分,裝備最精良的作戰單位,但是在開戰之後兩個月西南方面軍跟其他蘇軍單位一樣遭受了巨大的損失,雖然能夠頂住德南方集團軍群猛攻而不至於像西方面軍一樣崩潰,但根本不可能對德中央集團軍群發起多少有威脅的進攻。

事實上1941年的紅軍甚至很難被稱為一隻有作戰能力的軍隊,大清洗造成的軍官短缺加劇了大擴軍帶來的指揮體系的稀釋。大量的部隊僅僅只擁有最基本的武器裝備而缺乏指揮人員,包括士官跟尉官。大量的部隊不是剛剛集合就是連訓練都沒有完成,在這種情況下蘇軍除了少部分常備役部隊之外根本無法有效執行任務,而高層指揮人員不是被突如其來的襲擊弄暈就是指揮能力低下根本無法完成各兵種協同作戰。

我舉幾個西南方面軍的戰例。先是莫斯卡連科指揮的反坦克第1旅跟德第14裝甲師在6.24的作戰。反坦克第1旅是1941年蘇軍少有的部分裝備人員基本滿編且有訓練的單位,裝備了48門F-22 76.2毫米反坦克炮跟相當數量的反坦克地雷。儘管第14裝甲師奇襲了反坦克第1旅正在行軍的先導營並重創了該單位,但莫斯卡連科迅速指揮其他單位展開並排成戰線,這就讓第14裝甲師缺乏步兵協同的坦克變得十分脆弱,雙方在盧茨克以西激戰到當日下午。

同一時間發生的戰鬥還有孔德魯謝夫的機械化第22軍對第14裝甲師的反擊。由於一系列的問題,孔德魯謝夫只能動用坦克第19師的部分兵力。這次反擊打的極其糟糕,幾乎沒有什麼配合,第14裝甲師在18時的反擊打垮了坦克第19師,迫使莫斯卡連科部隊放棄陣地後撤,孔德魯謝夫本人也死在撤退途中。

前者表明蘇軍並非無法阻擋德軍裝甲攻勢,只需要足夠合格的指揮官跟恰當的裝備;後者則清楚的反映了蘇軍大部分部隊是有多麼脆弱。在這種情況下西南方面軍能守住第聶伯河東岸不至於全面潰敗已屬萬幸,尤其是在6月下旬幾次失敗的反擊消耗掉西南方面軍六個機械化軍大半戰鬥力之後,基爾波諾斯根本不可能發起多少像樣的攻勢。

其次需要指出的是,莫斯科戰略地位固然重要,但絕沒有到丟掉它就會戰敗的地步。蘇聯在南方以及烏拉爾,車裡雅賓斯克地區仍然保有相當的工業實力,莫斯科作為交通樞紐不假,但是在1941-1942年德國受限於鐵路軌距根本無法有效運用蘇聯境內的鐵路。但同時也要認識到如果莫斯科在1941年就淪陷勢必會極大打擊蘇聯上下繼續作戰的信心和能力。

最後,1941年末的德軍其實已經打的十分出色,但同時他們也達到了當時自己能推進的極限。蘇聯境內的鐵路軌距問題在這個時候還沒有完成,德軍補給無法滿足前線要求很大原因就在這裡。雅利安超人歸根到底也不可能靠著精神力量打進莫斯科,所以德軍沒能攻下莫斯科更多的原因恐怕是後勤補給問題而不是打不打基輔的問題。西南方面軍在喪失大量作戰車輛之後已經變成一隻機動能力極其低下的作戰單位,貿然脫離預設陣地撤退極其危險,所以對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在中線展開的行動幾乎沒有威脅。

總的來說德軍打不打基輔戰役對於整個東線影響其實是有限的,即便德軍沒有把裝甲部隊向南轉向,德軍攻下莫斯科的可能性仍然不大,後勤補給線被拉伸到極限的事實不是兩個裝甲集群向南向北能解決的。我個人反倒認為中央集團軍群在這段時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整,對之後戰局是有利的。如果繼續進攻莫斯科,德軍可能更早抵達莫斯科外圍,但會因為更嚴重的後勤危機停滯,結果恐怕很難改變。東線戰場巨大的空間縱深對後勤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法國戰役中隆美爾式的猛烈突擊未必完全適合東線戰場,無論是蘇德兩軍在之後的戰爭中都明確體現了:制約進攻距離的最主要因素在於後勤,中央集團軍群的後勤力量根本不足以支撐自己攻克莫斯科,至於基輔戰役浪費了寶貴時間,恐怕有不少是德軍將領「失去的勝利」幻念的借口吧


對於基輔戰役結果的評述

1941年8月,德國陸軍士兵在基輔以西的一座村莊發起衝擊

基輔戰役無疑是希特勒德國的巔峰之戰,但卻是一場虛幻的勝利,她就像塞壬的迷人歌聲一樣讓希特勒掌舵的德國這艘大船誤入了陷阱,在「莫斯科」這片險灘面前觸礁漏水,無法自拔。基輔戰役無疑是進攻莫斯科的必要前提,但是就算是這個前提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德軍進攻莫斯科依然失敗,這不得不說是德軍總體實力不濟的結果,而基輔戰役的勝利,則為德國最高統帥部對莫斯科進攻的軍事冒險平添了虛妄的自信。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防軍中的許多軍官都認為,如果基輔戰役被推遲,進攻莫斯科的「颱風」行動不是在10月而是在9月發動,國防軍本來可以在冬季來臨之前佔領莫斯科的。海因茨 古德里安和馮 博克元帥都曾經激烈的爭辯說,如果我們在基輔地區的行動拖延地太久,那麼我們的兵力轉移到基輔的行動將會產生可怕的結果,再有幾個星期冬天就要到了,如果莫斯科在第一場初雪之前不能被佔領的話,整個東線的軍事行動就會陷入泥潭,而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

基輔戰役的結果,給希特勒和斯大林造成了完全不同的影響:斯大林這時候及時地意識到:把具體的軍事行動的指揮交給將軍們要比自己的橫加干涉強的多;而希特勒則陶醉在基輔戰役的勝利里,他認為這場戰役的大勝應完全歸功於自己的天才指揮,他對將軍們的蔑視與日俱增,越來越不加掩飾。正像大衛 斯塔勒 (David Stahel)(是新南威爾士大學的歷史學家,作家和歷史學高級講師。他專門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德國軍事史。他撰寫了幾本有關東線頭六個月軍事行動的書,其中包括「巴巴羅薩」行動的發動,基輔戰役和莫斯科戰役)所說的:「勝利是虛幻的,徒勞的。」

佔領基輔之後,德軍的重兵集團立即開赴莫斯科方向。但是此時已經為時太晚:整個夏天,由於缺乏通往戰區的鐵路,德國人的大部分運輸都不得不使用塵土飛揚、未經整修的蘇聯公路;隆隆作響的坦克、卡車和行進的人馬縱隊升起了巨大的塵埃雲,堵塞了引擎,造成了人的呼吸困難。連綿的秋雨季節開始了,而通常的記載都強調1941年的冬天是多麼可怕,而其實在可怕的冬天開始之前,蘇聯的秋雨季節更是可怕冬天的前奏:1941年也不知道是怎麼搞的—至少德國的氣象部門是一群廢物,該年秋天烏克蘭的降水量是1874年以來最多的一次;德國人早在陷入漫天大雪之前,就已經陷入了過多的降水造成的沼澤和泥濘當中;「這就是烏克蘭大草原上的戰爭,」一位德軍的目擊者說:「塵土,泥巴,塵土,泥巴。」德軍的部隊就是在一身土和一身泥的狀態之間轉換著。當德國人在莫斯科以西的泥潭中跋涉的時候,寶貴的時間就這樣無情地流失了,攻克莫斯科的最佳窗口期就這樣流失了;

而此時斯大林明智地啟動了朱可夫全權負責指揮莫斯科的防禦作戰,因為朱可夫對基輔戰役的準確預言使得斯大林對其無比倚重(這就是斯大林高明的地方,如果換成袁紹那樣的主公,誰的意見對不但不提拔還就殺了誰,莫斯科早就守不住了)。朱可夫抓住德國人拖延的寶貴時間,全力調來了預備隊,加強了莫斯科以西的防禦;到了11月,冬天的來臨使地面變得足夠堅硬,德國人得以繼續前進。但很快就下起雪來了,由於希特勒和將領們本以為能在秋天贏得這場戰爭,所以還沒有給德軍官兵們發放冬裝;穿著單薄的德軍官兵們開始在零下40攝氏度的低溫下發起對莫斯科的進攻,凍死凍傷無數,裝備也大量趴窩。趁著德國人最虛弱的時候,早就做好準備的蘇軍猛然發起了大反攻;這次驚人的反擊行動讓許多德軍官兵都驚慌失措,好幾位將領都急得犯了心臟病;而希特勒則乘機篡奪了將軍們的指揮權,而將戰敗的責任甩鍋給了他們。戰後,許多倖存的德軍將領說,如果不發生基輔戰役,他們本來可以佔領莫斯科,因為基輔戰役造成的長達數周的拖延是致命的;而朱可夫則不無道理地指出:基輔地區存在的好幾支蘇聯集團軍,當德國人發動對莫斯科進攻的時候,這幾支集團軍會讓德軍的側翼暴露在危險之下,他肯定會命令基輔地區的蘇聯重兵集團發起對德軍側翼的打擊。

但是天氣並不是德軍進攻莫斯科面臨的唯一問題,國防軍在東線的每一場勝利都是以沉重的損失為代價換來的,可以說德軍在俄國每一場仗都是硬仗,幾乎沒有輕鬆獲勝的時候;到9月16日,德軍在東線的傷亡已經超過了50萬人,而一些部隊的傷亡已經接近了20%;僅僅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集群就損失了32,000人;基輔戰役雖然德軍大勝,但還是損失了超過5萬人;這些可都是寶貴的老兵,新兵需要時間和訓練來培養,而且新兵只能通過代價高昂的血戰才能獲得實戰的寶貴經驗;在莫斯科戰役之前,德軍的指揮官們不得不依靠這些倖存下來的老兵們來進攻莫斯科,而且他們面臨的困難比之基輔戰役更要大得多;毫無疑問,老兵們都在變得越來越厭倦戰鬥,而且越接近莫斯科,不但蘇軍正規軍的抵抗越來越頑強,更加受不了的是蘇聯大量游擊隊的騷擾,讓德軍官兵們更加寸步難行;在1941年朱可夫發動冬季戰役之前,與之對陣的德軍官兵面臨著寒冷、疲勞、飢餓、滿身虱子、疾病纏身、士氣低落;這和半年前那些養精蓄銳士氣高昂的部隊有著天壤之別。

同樣糟糕的是,持續不斷的戰鬥和基輔戰役的進行,給德軍的後勤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斯圖卡和其他類型的戰鬥機在這些軍事行動中損失慘重,而這些飛機一旦被擊落,機組成員不是被俘就是被打死;在陸軍方面,比如莫德爾元帥的第3裝甲師,在開始入侵蘇聯的時候有200輛坦克,到了9月中旬只有10輛可以開動;正如古德里安所總結的那樣:「這些統計數字表明我們的部隊多麼需要一段可以修整和補充的時間。惡劣的天氣和道路情況讓急需的燃料和零備件很難及時送到前線。」

但是,和古德里安等人的論點不同,大衛 格蘭茨則認為:如果早1941年9月份德軍就發動「颱風」攻勢,那麼德國人將會遭到更大的阻力。因為德軍對斯摩棱斯克的進攻並沒有真正達到削弱蘇軍的目的。格蘭茨還聲稱,不管冬天來臨時德國軍隊的最終推進位置如何,他們仍然會在年底面臨蘇聯新組建的10支集團軍的反擊。如果德國人沒有拿下基輔,那麼這些新組建的集團軍將會得到基輔地區工業基礎的裝備加強,將更難對付。如果沒有基輔戰役的大勝,那麼莫斯科戰役國防軍就不會是僅僅損失數十萬人的災難了,斯大林格勒的災難將在1941年冬季就發生。

1941年9月,基輔附近第聶伯河上的德軍浮橋,此橋在不到24小時內就建成了

中央集團軍群不南下,繼續向東猛攻,就是一場豪賭。everything or nothing

當時的情況是,蘇軍在莫斯科方向上的防禦還沒有莫斯科戰役時那麼完備,一口氣還沒有緩上來。中央集團軍群是有可能奪取莫斯科的。但進攻必須順利,否則一旦頓兵城下,南方蘇軍北上,德軍整個中央集團軍群就危險了,蘇德戰爭德三的勝機就沒有了。

當然,如果順利奪下莫斯科。那蘇德戰爭德三勝利的機會就會大增,甚至可以說取勝已經成為大概率事件。莫斯科是全蘇聯鐵路的樞紐,拿下莫斯科,蘇軍後勤保障、戰略轉移的大動脈就被切斷了。甚至可以說,奪取莫斯科,等於對蘇軍南北兩邊的大軍實現了「戰略准包圍」。蘇軍只能南邊打南邊的、北邊打北邊的。

此外,不容忽視的是首都失陷對於軍隊士氣、民眾信心的影響。


簡單回答:應該打。

甚至根本就不存在「該不該打」的問題。

大家想想當時的戰爭格局,一個粗判可能七八十萬人的巨大重兵集團擺在你的側翼,你的主力卻大咧咧的直撲莫斯科,咋的,你的補給線,漫長的補給線是刀槍不入嗎?!你的士兵可以不吃飯嗎?你的汽車坦克可以不加油嗎?你的機關槍自己能生產子彈咋的?!

戰爭就是這樣既複雜又簡單:摧毀你幾個補給中心,立刻就會讓你的機械化部隊陷入滅頂之災,炮彈和汽油,便是德軍進行超遠距離閃擊戰的命門所在-----還記得喀秋莎摧毀德軍補給火車站嗎?!

你不想包圍他們,難倒他們就不想包圍你嗎?!當時蘇聯大本營,已經讓西南方面軍發動了N次「強力反突擊」了,你說穩固防線,他們肯答應嗎?!一不小心,圍住你一兩個步兵軍,你到時候救還是不救?!一旦你決定解救,不又成了一個基輔戰役嗎?!

同時,「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是戰爭藝術的基本原則之一,放著大好機會,一次殲滅敵軍主力五六十萬人的圍殲戰你不打,你還想打什麼仗?!再打一次斯摩棱斯克攻堅戰?圖拉爭奪戰?甚至,博羅季諾高音喇叭步兵絕命衝鋒?!

那麼德國人犯的錯誤究竟在哪裡呢?並非基輔戰役之錯也。

一,兵力物資準備不足,別整天吹什麼550萬大軍了,對付蘇聯這樣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和世界第二工業大國,領土如此遼闊到可怕的敵人,動員能力達到變態的對手,550萬人,根本做不到穩操勝券----尤其是補充兵力的能力實在太差,打到最後。很多主力師都成了空架子;你們可以想想,如果隆美爾的十來萬精銳的非洲軍團也在進攻莫斯科的隊伍里,如果北歐,南斯拉夫,法國的駐軍也在隊伍里,如果高達五十萬義大利非洲駐軍也在隊伍裡面----戰爭需要投入最後一個步兵營,可惜的是,德國人並沒有這樣做........

二.動手時間一拖再拖,實際上6.22動手。就已經落了下風-----一個德國步兵,從邊境線開始走,不用戰鬥,到12.22日,能走到莫斯科嗎?!即便沒有基輔戰役,殘酷的莫斯科決戰(更大範圍的莫斯科保衛戰),也必然會拖到殘酷的冬季到來,德軍還是一樣會面對可怕的俄羅斯嚴寒;

三.德軍即便佔領了莫斯科,戰爭就結束了嗎?!這是個問題。

即便沒有基輔戰役,德國人依然會損失慘重而難以承受,這是一個鐵的客觀事實。

掌控區區三島的丘吉爾,都已經下定了將國王搬遷到加拿大,自己在英國奮戰到死的決心(甚至做好了戰敗被送到倫敦塔斬首的決心);

而進行了大規模工業搬遷,擁有烏拉爾以東巨大工業潛力和龐大的後備人口,並且得到美英巨大物資支援的斯大林,就因為莫斯科丟了,便舉手投降了嗎?!難道他連當年的亞歷山大一世都不如嗎?!

對不起,蘇聯人實在是太多了,他們甚至可以將女人加入戰鬥部隊(事實上他們也這樣做了),德軍即便佔領了莫斯科,還得進行一連串的各種戰役,比如佔領俄國人新的工業基地,比如美國人源源不斷送到援助的港口,比如新首都古比雪夫........

各位請算一下,如果你是一個德國士兵,結束了這些戰鬥之後,活著回家的概率是多大?!

自己算算。

你是在跟一個根本不在乎人命的民族做生死決鬥,你是在跟世界第一第二大工業國做國力消耗戰,斯大林即便退到中亞,卻依然能夠組織幾百萬的軍隊,而你的士兵們,則大部分早就消失在了俄羅斯無邊無際的冰天雪地里........

「只有瘋子才會兩面作戰」,這是斯大林得到德軍進攻消息之後的第一反應,不得不說,他這個判斷,是正確的。

進攻蘇聯,本來就是一場必輸的賭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