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有在換位思考,如果我來做諸葛亮,我要如何去處理屬下的矛盾。這與其說是歷史問題,不如說是官場問題。魏延是諸葛的軍事一把手,前軍師掌管前線作戰。楊儀是諸葛的軍務一把手,長史,處理各種軍機文件,統籌規劃。這兩人是水火不容的,但諸葛惜才又都留在身邊。那麼你會怎麼處置這兩個人呢?


很簡單,魏延這種既沒有大局觀,又影響內部團結,又具有高度可替代性的莽夫,直接貶到永安去看門。這樣就沒有矛盾了。


魏延的三觀就季漢集團的視角來看,是正的,是想繼承諸葛亮的遺願繼續北伐的。在費禕面前一不小心說出了心裡話,之後還後悔了,可惜追不上了。

儀令禕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禕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

之後跟楊儀直接撕破臉皮,情理之中。只是燒棧道的方式真的太過分了,如果宣王心大點追殺一波,季漢大隊就交代了,難怪之後會被滅族。

延大怒,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

而楊儀呢,just watch——

儀既領軍還,又誅討延,自以為功勛至大,宜當代亮秉政,呼都尉趙正以周易筮之,卦得家人,默然不悅。

儀每從行,當其勞劇,自惟年宦先琬,才能逾之,於是怨憤形於聲色,嘆吒之音發於五內。

儀對禕恨望,前後云云,又語禕曰:「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儀至徙所,復上書誹謗,辭指激切,遂下郡收儀。

魏延姓魏但不向魏,一心北伐復國,最後的非常行為也只是針對楊儀,更像是腦子一熱不計後果行的事。楊儀跟集團裏上上下下都合不來,撕完魏延撕蔣琬,撕完蔣琬撕費禕,被流放了都還唧唧歪歪個不停,他對費禕說那些話,就很難讓人相信不是真實想法,只是單純的氣話了。

其實魏延跟楊儀這倆刺頭,很讓諸葛亮生前操了不少心,懷疑諸葛亮的陽壽就是被他倆給折騰的。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

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所以如果是開了上帝視角的諸葛亮,大概率會直接二選一,而且被cut掉那個一定是楊儀。


確實很難。

第一,留給諸葛亮的時間不多了,儘管他不知道自己大限將至,但常年的繁重工作已經對諸葛亮的健康造成極大的傷害,隨時都可能導致他離開季漢首腦這個位置。

第二,魏延和楊儀的問題,源頭在魏延身上,楊儀本身並沒有多大問題,即使後來被貶也主要是發牢騷,就這點來說,陳壽的老師譙周說的反動話語更多,也沒什麼大事。而魏延就麻煩了,能力強,威望高,性格還極端,諸葛亮在的時候,他就已經不好控制,他與朝廷其他人發生衝突只是個時間問題。

第三,魏延是諸葛亮很看中的將領,這樣的人,穿越回去,誰能不用,用就得管著,但那個性格,短時間內又不能改變,還會因為「壓制」增加逆反心理。

但魏延不是反賊,是忠心季漢的,那麼作為丞相能保全他的最好辦法就是出征前給劉禪上書,給魏延做個安排,尤其是自己去世時的安排,那麼丞相的臨終遺命他可以認為是姜維他們假造的,拒不執行,但來自成都的聖旨他就不能違背,也不會做出「反賊」的行為。


堅持再活十年,養老不管事。


要警惕右,主要防止左

魏延在北伐問題上是沒有問題的,說他背叛革命是委屈了。但是為人太偏激孤傲,這是左。不用他做主帥,但是拴著鏈子重用。沒問題。

右的話,保守主義投降派。是誰不多說了。

這倆人的任用問題上,葛公的操作是正確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出問題是早晚的事。


謝邀。

儘管回答過很多類似的問題了,但是我還是要強調一遍,

楊儀是奸臣!!!

這一點沒得洗,也和魏延沒得比。

只不過在三國演義裡面,被羅貫中美化了。

先不說我會怎麼處置楊儀和魏延的關係,就說諸葛亮死後,把權利交給了蔣琬,而不是次次隨軍出征,常伴身邊的楊儀。

後來楊儀拜中軍師,實際根本無權,漸漸架空。

再後來常懷怨氣,直到被貶為庶民,自殺身亡。

如果現在問我,該怎麼處理他們之間的矛盾,那麼現在的我便是上帝視角了。

所以這個時候我不需要軍師,也不需要智謀,甚至連探馬都不需要。

三國演義一本書在手,我就知道魏軍全部的動向。

那麼我會直接抓了楊儀,同意魏延的子午谷奇襲,把全國的精銳給他,再在祁山配合魏延佯攻,一舉拿下長安,還於舊都。


調節不了。

彼時的蜀國就像前些年的臺灣,弱小卻又自認正統,天天想著光復大陸。等老蔣一夥一走,剩下的都是本土派的,從上到下,誰還有心思回大陸?如果有人跳出來喊著繼承先總統遺願,不被打死纔怪。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