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那些老照片,彷彿打開了記憶之門。小時候見過一面的事物,今後的歲月里就只有在影像里才能再見。而這些事物都是外婆,習以為常的生活必須品。外婆出生在南方的一個大家族,童年裡快樂的時光不少,採蓮藕做香包,到街坊鄰居家嬉嬉鬧鬧。雖然大家族人丁興旺,但沒有重男輕女,外婆到了上學的年紀就去讀了私塾。可惜好景不長,國家被侵略導致了社會的動蕩,外婆被迫停學,緊接著就被安排結婚了。於是,外婆的人生早早進入了下一個階段。

那時候的制度沒有一夫一妻和獨生兒女制度,走到哪裡都是一大家子人,更少不了三姑六婆七大姑八大姨,誰都些新鮮的事或背後的故事。那時候時局緊張,外婆一邊躲避戰亂,一邊生兒育女,兼顧家裡家外大事小事。從一個小姑娘變成一個偉大的母親,獨立自強成為了老師。生活的貧困和丈夫的不作為,磨鍊了外婆鋼鐵般的意志。在平凡的日子中,外婆又打破常規,彷彿跟隨著時代的腳步一起成長和前進。

外婆代表著她們那一輩人的故事,是當時社會下大部分女人的寫照。或許現在的時代有所不同了,但是我們熱愛生活的那顆心代代相傳不變。生活中瑣碎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也正是這星星點點串聯起了獨一無二的人生。一個人,一輩子,一個世紀,跨越百年的故事,足夠你溫上一大壺酒,細細翻閱品讀。


《這輩子》讀後感

窗外下著些許小雨,夜雨讀書是再好不過的選擇。在正式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大體看了下照片和目錄,猜想這本書跟新加坡電視劇《小娘惹》類似,倒敘去回憶外婆所經歷的歲月。那麼,《小娘惹》的主題曲《如燕》自然是不二的讀書伴侶了。

出生及成長經歷。作者的外婆出生在江蘇雙溝,這地方在徐州和睢寧縣之間,是個大鎮,自古交通發達。出生地相對發達的環境,加上家庭條件優越,在那個並不是很多人有機會讀書的時代,作者外婆先後在私塾和教會等地接受教育。然而,日本的侵略讓一切中止。從學校回去之後,父母按照就著手安排婚姻。在講究門當戶對的時代,經過父母雙方的雙向選擇之後,締結了一段良緣。外公外婆皆是接受過教育的人,在那樣的年代實在是難得。解放之後,基層師資力量的缺乏,接受過教育,能識文斷字,為後來他們找到工作提供了保障。但是由於外公為人耿直,無形之中得罪了人,又丟掉了教師的工作,而外婆連續輾轉在幾個學校任教。之後,作者外公因做錯事,拋家棄子跑路,外婆和孩子們,飽嘗辛苦。而外公跑到外地,居然另外再娶再生,還帶著外面的三個孩子回到家裡……還好作者外婆堅定的拒絕幫跑路的丈夫帶孩子,並且離婚。通過作者外婆的口述,讓我們了解到一個女性在大時代的背景下所經歷的種種。通過作者的故事,也讓我想起自己的外婆。我外婆出生的家庭在她所處的那箇舊時代也不算貧窮,可因為家庭沒有見識,沒有讓作為女孩子的外婆有機會去接受教育,一輩子只能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

大時代,小日子。每個人都和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如果日本不發動侵略戰爭,那可能作者的外婆不會中斷學業,回家嫁人。如果作者外公不得罪人,那可能不至丟掉了那份教師的工作,也可能不會發生未及時種糧食而害怕懲罰,拋妻棄子,跑往他鄉的故事。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任何時代,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都是不可偏廢的。沒有家庭的物質支撐,作者外婆可能上不了學,一生可能像同時代的大多數女性一樣,將在蒙昧中度過。而沒有精神財富支撐,當大時代的洪流來襲,鐘鳴鼎食之家不存,找個工作可能都會很困難。個人認為,這篇口述文章非常值得一讀,也期待這本書可以被搬上熒幕。


歷史就是每個人的生活

說起歷史記錄,大到那些研究歷史的學者,小到我們這些平頭老百姓,在固有思維里都多信任所謂的「正史」(古時史官的記錄)而忽視「野史」(民間編撰的歷史),但你有沒有想過的事, 那些所謂的「正史」所編纂者(官吏),難免會受到自己統治者的意願左右,而按照統治者的意願和政治訴求對歷史進行「修正」,於是那些本來為了粉飾當權者的謊言變成了真實的歷史故事。而那些流傳在「正史」以外的「野史」往往包含歷史所留下的真正秘密。

在學生時期學過歷史的人們大概都對學過的歷史書有印象,書中所寫內容大多是王權的更替,和影響格局的大事件,而對於平凡的普通人就如落入大江里的石子沒有蹤跡,最多也就是數字沒有溫度,好像個體的記憶,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但歷史不應當只記錄上層高貴的交疊更替,忽略廣大百姓生活狀態,歷史應該是每個人人生活經歷的融合,而只有後者所經歷的苦辣酸甜所反映的才是當時最真實的社會,也只有把這些普通百姓眼中所見見聞融入這歷史長河中,才會使歷史變的真實。

《這輩子》是一位百歲老人的口述歷史故事集, 由三代人精心合著完成,(外婆口述、母親潤色、女兒定稿)外婆是1920年出生與江蘇省睢寧縣雙溝村地主兼工商業主的家庭,看似有著和你我一樣普通的身份,卻有著不同於你我的豐富經歷,她上過私塾、教會學校、私立學校、她也曾見證了一個富有家族的沒落,她經歷過言論自由,文化繁榮的民國時期、萬眾一心、共御外侮抗日戰爭時期,和一場事關中國前途命運的解放戰爭時期,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他可說是見證過中國百年歷史的人物。而從他口中所講述這段歷史或許沒有你所學過的歷史課上,波瀾壯闊戰爭場面,也沒有權利更替時的腥風血雨,而他所說的故事卻最真實的所記錄著那百年變遷和普通社會民眾最真實的生活狀態,你能從他質樸的語言中感受到真摯的情感和對生活的熱愛。

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從中可以對照借鑒,而當我們開始關注父輩和家庭的傳奇時,我們才能從過去汲取營養成長自己,不迷方向,不在長河中彷徨

之前看過傳奇奶奶姜淑梅的《亂時候,窮時候》,她是一九九七年才開始認字,二零一二年開始寫作,讓我佩服了好一陣子,她作品裡的故事都是些大時代下的小人物的故事,很富有傳奇性。

如今這本《這輩子》的作者也是一位百歲老人的作品,她叫高彩雲,這本書的整理者楊揚的外婆,她生與一九二零年,今年正好一百歲,她的這輩子經歷過的事可了不得,她經歷了民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土地改革、改革開放這些滄桑巨變,她可回憶的事不但有我們熟知的歷史大事,更多是各個大環境下的圍繞著她身邊的小事,讓我們切身體會到那些歷史大事件下的小人物的生存狀態和精神面貌,這些在歷史中看不到的東西在這本書我們都可以看到。這位老人和姜淑梅不同,她早年是學過文化的,她是我們的第一批教育工作者,解放了她教了大半輩子的書,教育了一批有一批的學生,可謂桃李滿天下,相同的地方是,兩位老人都是有理想、有抱負,不服輸的中國女性。她們活到老,學到老,永遠沒有放下學習的腳步。

這本書是老中青三代人的合作作品,老人高彩雲負責講述自己經歷的故事。趙麗君,也就是老人的女兒,她和目前不同,她做了一輩子的財務工作,退休後才開始有記錄母親的故事的想法,正是在她的央求和催促下,高彩雲老師才下決心講述自己的故事,她負責記錄母親的故事。楊揚,高彩雲老人的外甥女,她負責系統整理母親留下的文字,她特別愛聽外婆講故事,當初也只是想到用錄音筆把外婆的講述錄下來做個紀念,說著無心,聽著有意,母親趙麗君正是因為她的想法萌生了用筆記錄下母親腦海中的精彩故事,這樣也許更有意義。

這本書講述了一位老人眼中跌宕起伏的人生,她看到、聽到、親歷經歷到的精彩故事,老人這輩子的生活場景時淮北平原,記錄了豐富多彩的淮北平原的風土人情,滄桑巨變,特別是平凡小人物在這些大時代背景下的命運,記述了他們的喜怒哀樂,人情理短,有抗爭,也有無奈。書中還收錄了多幅老人的老照片,還要老人留下的老物件的照片。

書中的故事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記錄了老人自己經歷的事兒,有老人小時候的事兒,結婚的事兒,婆家人的故事,更精彩的故事是日本人打進來後故事,表現了小老百姓眼中真實的日本兵,還要他們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書中的第一部分最後記述了老人新中國成立後的教師生涯。第二部分,是老人聽到、看到的別人的事兒,有點像傳奇故事的感覺,這部分特別精彩,看書的過程中就感覺老人在娓娓道來,講述過去的那些事兒。

書中的故事經過楊揚的整理,讓故事中那些有誇張的部分,或者沒有把握的道聽途說的部分進行了大幅修改,讓故事更接近於真相,又不失故事的傳奇性。說實話,我是深深的被老人的故事吸引了,也讓我看到了歷史中看不到的生活細節。這部書也是對淮北平原地方志是一個很好的補充。


或許是感同身受太多,《這輩子》回憶錄在網上發表後引起很多讀者的共鳴,作者把外婆的一生回憶錄整理成書就有了我手中閱讀的這本書《這輩子》。很喜歡讀這本書的內容或許我們有著相同的家庭歷史背景緣故。

從小就喜歡聽奶奶講她們那個時候的故事,奶奶曾說過她們那代人吃過的苦是現代年輕人無法體會到的,奶奶那輩往上都會孕育很多兒女,因為每個家庭觀念不同,對待子女教育也有著天差地別,在奶奶那輩能讀的起書的孩子真是太讓人羨慕,那個時代都是以工分制來養活一家人的,在十幾歲的時候就要為家裡擔起重要的經濟來源。

雖奶奶過世十多年,但有句話深深印在我心底,時常會想起。記得十來歲時常聽奶奶教導我們不要浪費糧食,說她們小時候根本吃不上白呼呼的麵粉和米飯,都是以吃野菜為生,說有這樣一個傳說:有個婦女為地主做工,經常給地主家做完飯兩手的麵粉都捨不得洗掉,硬要回家才把手上的麵粉洗掉,洗掉麵粉手的水就給家裡老人做一頓麵糊糊,有一天打雷下雨,這個婦人以為她每天給公婆喝洗手的麵粉糊會不教敬老人,把兩手伸出來讓雷抓,誰可曾想到居然下一手的金條到那婦人的手上..........

雖然這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傳說,但從這個傳說中可以知道過去的人是有多窮,另外教育我們現代人要珍惜來之不易的糧食,無論貧窮富有都應該孝敬老人。

作者文中寫到外婆家裡是大戶地主,剛開始還是滿富有,只是父輩不善於管理商鋪梯田所以後來家景不怎麼好。自術者高彩雲說自已是家裡長女,但母親一點也沒重男輕女的意思,而且把她養育的很好,到上學年齡家裡功她上私塾,後來的立達中學,要不是遇到日本侵略軍,我想高彩雲老太太將會繼續自已的學業,而且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

人這一輩子會經歷的東西太多,從出生那一刻起我們就要做好面對這世界的勇氣。

從1920年到2020年這一百年來,高彩雲老太太比同輩看到的更多,經歷的也更多,讓她深刻體會到社會具大的進步。

在高彩雲老太太那輩結婚前是見不到自已對象的,婚姻大事都是由父母們決定。讀到這,我常想起母親對我說的一句話,當初嫁給你父親全是你外公做主。媒人一介紹我外公就同意了這門親事,不是因為別的只是因為我父親家住鎮上外無其他可觀條件。

從高彩雲老太太的自術中我們有很多共鳴的東西,畢竟我外婆、奶奶她們那輩人都經歷過,所以也是很快的喜歡這種歷吏性的東西。寫出來讓我們不要忘記現在幸福的生活都是通過幾輩人努力換來的。

一個家族的強大並非一代人所創造,都是經歷幾代人努力的結果。

我想《這輩子》本書一推出受到眾多讀者喜愛,想必又將會有很多精彩的回憶錄問世。

期待著。


一個普通老人跨越百年的美麗——書評《這輩子》

如果歲月可回首,追憶過去的日子,便會發現它的滄桑巨變,小時候彈玻璃球,捉蜻蜓,炎熱夏天跑到大河邊洗澡捉魚,那些在幼年眼裡高大的樓房,現在不過是一個個「危樓」,與旁邊高樓大廈相比較起來是那麼的陳舊,那麼童年趣事也再也一去不復返。兒時最喜歡趴在大人們的腿上聽他們說那些「過去的事」,沒有驚險的場景,沒有百轉千回的經歷,卻總讓我為之深深著迷,過去的樣子,現在的樣子,將來又會是什麼樣子?當我看到《這輩子》一本由外婆自己口述所寫的回憶錄便愛不釋手看起來。這是一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老人一生的手賬記錄。裡面夾雜著方言,也不會顯得生硬,又平添了一份親切,在1920年到2020年這百年時間,國家日新月異的變化都讓我們大呼驚艷,而在這巨變中小人物就像平凡你和我,在這大時代里又是怎樣的呢?我看到了外婆的小驕傲,抗爭,無奈,還有在時代巨變中的喜怒哀樂,樸素的語言里有著生活的煙火氣,過去的日常生活更加鮮活展現在眼前,這不僅是淮北大地縮影,更是每一個在那個時代走過來人共同的烙印。

外婆是大戶人家的後代

在豆瓣連載外婆回憶錄里,就知道外婆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居然能背誦唐詩,便知是大戶人家的子孫。「高東泰」藥方,院里草藥香,接濟百姓,恩澤鄰里,是自古以來的傳統。外婆的童年,在每年農曆五月前,自己的藥方傳承著祖宗的規矩給百姓們散香葯,分文不取,那碾葯滾子撞擊的聲音,迎來送往的客套話,不絕於耳。頭到韭,謝花藕,美食的記憶流淌著幸福的味道。夏天時節,用采來新鮮的荷葉蒸饅頭,一陣大火過後,鍋內的荷香隨著蒸汽飄滿了這個廚房,生在東北的我,雖然沒有這種體驗,我想這大抵和炸刀魚有異曲同工之妙吧!對時節的注重,不等秋分,寒露,荷花剛凋謝就把藕拔出來做冷盤,脆脆的,想來也會是爽口至極,這便是外婆口中的「風味人間」了。外婆這個大戶人家的子孫還享受到了讀書的待遇,從私塾到女中,一直到日軍侵華才中斷學業,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沒有中途輟學,沒有家庭觀念的束縛,外婆還是一個幸運兒。

外婆是一個了不起的百歲老人

外婆與同是算讀過書有文化的人,相親結婚,一切看起來順理成章,然而那年才十七歲!多麼美好的豆蔻年華啊!與面對面相親不同,當時兒女婚姻大權都是父母做主,但又不完全沒有話語權,外婆丈夫就是堅決找個情投意合,說得來的「文化媳婦」,看來在這裡婚姻自由的種子已經悄悄發芽咯。父母代相親,然後再由他們轉述孩子這個人的各種細節,完婚進入到婆家,丈夫在婆家也不算吃香的孩子,順理成章有了孩子,外婆講述的土褲子那段往事,讓我幾度落淚,土褲子就是直接把土倒入嬰兒的褲襠,夏天還好,冬天的時候沙土還要想方設法加熱,再遇到天黑,沒有電燈,燒煤油燈都是奢侈的事情,該有多麼煎熬。新手媽媽的外婆總是一個人夜晚抹黑給大女兒溫土,換土褲子,沒有婆家的幫助,也沒有娘家的扶持,沒有患上產後抑鬱真是萬幸,外婆一人扛起了所有,也為後來丈夫的出逃杳無音訊,自己一人拉扯4個孩子,還要教書育人,埋下了預留的伏線,這平實的語言中,透露著多少個隱忍背後的辛酸呢?

跨越百年,回頭望,大時代的巨變下,我看到小人物在時代里的起起伏伏,跌跌撞撞,不管生活怎樣苦,外婆都能讓它分外甜,了不起的外婆!

讀著《這輩子》,想到了很多有關遠在天堂姥姥的故事。如果你也來讀這本書,會不會也想起那些對生活充滿熱愛的長輩們。


平凡偉大的普通人的一生

《這輩子:1920-2020外婆回憶錄》是外婆的故事,由外婆的女兒筆錄,孫女整理後最終展現給了我們一份完整的外婆的故事,她的一生不太順利,充滿了跌宕起伏,那個年代的故事值得我們年輕一輩好好了解。

小時候外婆家境富裕,親戚眾多,但也因為這樣外婆六歲時就分了家,曾祖父辛苦積攢的家業,就在那天被爭搶完了。小時候的外婆備受寵愛,摘荷花,採蓮藕,日子無憂無慮。由於父母不重男輕女,外婆還上了學,這在當時真的很難得。結束了三年的私塾,還上了小學,女中,直到抗日戰爭爆發才終止學業。

封建社會,兒女的婚姻決定權在於父母,終止學業後外婆開始相親,外婆這一生生過五個孩子。在日本侵華期間生下了大女兒,那時候的小孩子沒有好的衣服穿,穿著土褲子,當作尿布。因為戰爭,丈夫到處投靠謀生,孩子留給外婆一個人照顧。

經歷多次失業之後的丈夫,一家六口決定回老家,在回老家的路上,喝了路邊的一碗茶水,老二不治身亡,外婆非常後悔痛心。

新中國成立初期,外婆和外婆的丈夫上過學,在當地需要有文化的人來當教師,兩人分別去了不同的地方當教師。後來丈夫被趕下講台,照顧不好小女兒,外婆就把小女兒帶到教室里,一邊上課一邊要照顧孩子。好在大女兒很爭氣,初中畢業考取了中專,為家裡的情況出現了一絲希望。但是外婆丈夫因為沒有種好馬鈴薯,自己一個人計劃著出逃到新疆,這個出逃計劃他沒有和外婆透露過,外婆一個人帶著四個孩子謀生,生活著實艱難。十幾年過去了,丈夫終於回來了,可回來卻是讓外婆去照顧他在外面生的孩子,知道這個消息之後外婆和他離婚了。

外婆這位普通小人物的一生就是這樣的跌宕起伏,說不上好,卻說的上壞,包辦的婚姻到頭來還是自己一個人過,她一個人照顧孩子,就這樣過來了。《這輩子》里還要許多別的故事,亂世中始終忠誠的管家,黃埔軍校畢業的二叔,五老爺的「飛毛腿」,三舅老爺和大姑娘的婚事等等,句里行間夾雜著老一輩的方言,有時候故事也確實有意想不到的結局,外婆的這輩子就這樣展現在書中。


《這輩子:1920-2020外婆回憶錄》:驀然回首,皆是往事

有時候,當我獨自一人在家時,我會經常搬個凳子在陽光下一坐就是半天,只是想沐浴在陽光下,回想一些美好俗世。這樣的心境就像遲暮的老人,可是當回歸到現實,我才意識到自己只不過快到而立之年,為何會有如此看透人生的思緒。我不知,這是否因為女性敏銳的情思,還是只有我個人如此自艾自憐,更或許這樣的心態只會換來別人一句「你想多了」來推脫。

從江南遠嫁到北方小鎮,我是鐵了心要遠離原生家庭的,從小生活在重組家庭的我,鮮少得到親人的關心疼愛,唯一疼愛我的奶奶也過早離世,習慣了多年的寄人籬下生活,在踏出校園的那一刻起,我就在內心深處起誓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回首往事,我確實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遠嫁他鄉,可是我內心深處深知,我仍舊在依賴一個家庭,這種根深蒂固的對於女性的思想在我心中也紮根,無法祛除,也許我不得不承認,女性「幹得好不如嫁得好」這種謬論是有重要影響的。

人本身就是矛盾體,一面迫不及待的脫離痛楚,發現只不過是掉入另一個深淵,又不得不懷念起曾經的傷疤。在我經歷了婚姻挫折後,我的心態變得成熟有力多了,也許是人到中年,也許是在這異鄉沒有志同道合之人,我總能回想起兒時的快樂時光,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愈發欣賞曾經的美好。正因為如此,我對描述江蘇人文風情的書籍尤為痴迷,那種認同感總是讓我靈魂受到感觸,這就是家的溫暖。

一:你可以幼稚,可以內向,可以女漢子,可以瑪麗蘇,可以洒脫,可以浪漫,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張皓宸《我與世界只差一個你》

後來我知道,必須接受生命里註定殘缺和難以如願的部分。要接受那些被禁忌的不能見到光明的東西。在這個世間。有一些無法抵達的地方,無法靠近的人,無法完成的事情,無法佔有的感情,無法修復的缺陷。——安妮寶貝《蓮花》

《這輩子:1920-2020外婆回憶錄》是外婆口述,媽媽筆錄,外孫女整理的一本書籍,在這裡我們似乎都能看到曾經的影子。雙溝這個地方我並不熟知,畢竟江蘇省是個大省,而徐州離我家鹽城並不遠,所以我想說這本書對我而言意義也很深重。雖然生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我,對很多譬如糧票沒有太多印象,但很多年的文化傳統,我在我奶奶口中都聽說過,在看這本書時,字裡行間滿滿的兒時回憶,也許在遠嫁他鄉的餘生時,我一定會時常將此書拿出來複習鞏固,只因裡面承載了我無數的美好回憶。

現在的人,可能都沒有分家的概念了,我的爺爺奶奶有一個女兒,四個兒子,也是經歷過分家的遭遇,記得我爸是三兒子,但是加上大姑排行,我爸就被叫做四爺,然而由於只有我父母離婚,我爸起初頗有些不著調樣子,一直跟爺爺奶奶他們沒有分家,直到我爸從東北帶回繼母,那時我大概六歲,有時候思想人的記憶也挺奇怪,有些事是想記記不住,有些事反而是想忘忘不掉。這種分家後的影響對我而言,就是我不得不遠離我奶奶跟著我父親和繼母他們生活,那種寄人籬下的感覺一直是我多年的心理陰影,不去想也罷。

如果不是刻意回憶,我也記不得兒時的一些美好時光了,我在《這輩子:1920-2020外婆回憶錄》中看到采藕的片段,像是回到了老家江蘇。我記得我小時候,也經常去荷塘里弄藕,那個時候一點都不害怕陷進去,要是現在我准不敢。那種「藕生長在淤泥里,采藕時塘里往往還有水,要采藕必須先用腳摸。人站在水面上,腳在泥巴里摸索前行,採到藕段,用腳勾出來」那種深入骨髓的感觸,我的嘴角不禁有絲微笑。也許我將來有一天也能將這些美好講訴給我的子女聽,那時的我是不是也會有滿面的滄桑。

二:對未來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獻給現在。——阿爾貝·加繆《反抗者》

在你未來的人生道路上,你常常會發現不由自主地被當作知己,去傾聽你熟人的隱秘。你的高明之處不在於談論你自己,而在於傾聽別人談論自己。——夏洛蒂·勃朗特《簡愛》

這些美好的回憶,似乎只有兒女亦或是外孫女能夠傾述,我深知我內心深處不願意也無法傾述給丈夫聽,因為本身童年記憶就不一樣,也找不到共同語言。我記得我奶奶在我小的時候跟我說過關於58年的一些事情,塵封的記憶如果不是因為看《這輩子:1920-2020外婆回憶錄》,我恐怕已經將這些遺忘在內心深處了。

記得兒時,總有人說要給我做媒,看樣子是早就看好人家似的,那個年代老年人閑來無事總喜歡話家常,坎閑坷,也喜歡說別人家的是非,扒灰這個詞我再次看到就是在這本書里,外婆的江蘇人情懷雖然跟我的年代有些遠,但是畢竟是身處一地,多數風俗人情是相同的。當我回首往事時,已經沒有多少細枝末節讓我懷念兒時的時光,說實話,我內心深處非常感謝《這輩子:1920-2020外婆回憶錄》這本書,因為遠嫁他鄉,內心深處的箇中滋味真是無法敘述,也無人能體會,也許待我遲暮之年,我再看它,會滿滿的幸福感。

老人家喜歡坎陳年往事,因為都是經歷,而其實年輕人孩子也都喜歡聽陳年往事,因為皆是嚮往,其實沒有任何一句話能夠讓你大徹大悟,醍醐灌頂,真正讓你如夢初醒,看透人性的,只能是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


外婆的故事

最近看了由祖孫三代一起合作完成的一本回憶錄——《這輩子》,這本由外婆口述,媽媽記錄,女兒整理的回憶錄,引起了我的興趣。一個百歲老人,用她的視角向我們描繪了這一個世紀來一個家族的興衰。也讓我們了解這一百年來都發生了哪些不為人知的變化。

1920年對於我們很多人來說都很陌生,像歷史一般的存在,但它又吸引著我們,讓我們忍不住去探索它。近些年來,古裝宮廷劇可謂是紅極一時,為什麼這麼有熱度,一部接著一部的拍,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人們對於自己未知的東西,總是十分嚮往,有一種窺探的慾望。我們想知道在那些年代,人民是怎麼生活的,又發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於是,歷史劇、宮廷劇應運而生。但是這些劇集畢竟以娛樂為主,裡面的故事未必真實,而真實的歷史又未免過於枯燥,所以,像《這輩子》這種當事人以回憶錄方式記錄下來,即是對自己這一生的記錄,又何嘗不是一種歷史。它更接近生活,更有煙火氣,讓我們覺得親切。

翻開書看到扉頁中外婆看書的照片,讓我想起了我的外婆,雖然我從來未曾見過她,也不曾見過與她有關的事物,這是一種遺憾,所以,我很羨慕書中的外甥女,她不止和外婆生活過,還參與了外婆的一生,從出生到現在,她了解了外婆所經歷的一切,並幫她一起完成這個回憶。

在江蘇的那個小縣城,外婆完成了出生,上學,結婚,生子,工作這些人生中重大的事。我們現在很難想像那個時候能上到初中是多麼的不容易,外婆的母親雖然沒有文化,可她卻很有遠見,把幾個女兒都送去學習,後來都走上了講台。還有經常在電視中看到的包辦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些對於我們遙遠又陌生的事情都真真實實的發生在了外婆的身上。印象特別深的是,那時候的孩子穿著「土褲子」,把孩子埋在沙土中,對於當了媽媽的自己,看到這裡,我哽咽了,想想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我們更加應該珍惜。

看了《這輩子》,我看到了一個世紀老人的一生,她的艱難與堅毅,讓我們動容。向我們展示了那個年代人們的堅毅品格,這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在和平年代,我們更加應該珍惜,珍惜當下,努力奮進,讓我們的後代也能在以後看到我們的時候,說一聲,「我們的長輩,真棒」。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