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李商隱會被會被說成「為賦新詞強說愁」,被說成「前言不搭後語」,被說成「堆砌詞藻」呢?


先說我自己吧。「為賦新詞強說愁」,我是從來不用的,一則我很少在知乎「求指正」欄目(釣魚除外)【以下均指這一場合】看見「新詞」,微笑;二則我的文學觀里,文學就是新詞,寫得彆扭歸根結底還是「賦」的問題、技術性問題。調動舊的或是未有、虛構的體驗並不成為問題,不要「強說」只是一種有利於「賦」得順暢的建議,而非規定。「堆砌詞藻」,我也是從來不用的,一則我很少看見「詞藻」,憋笑;二則我很少看見所謂「詞藻」有目的、有意義的「堆砌」,憋笑;三則文學可以只是詞藻,一篇作品只要字詞搭配出新出奇,或是句法奇崛章法神出鬼沒,哪怕沒有任何內涵,都不妨礙其成立為作品乃至好作品。

最後,「前言不搭後語」,用到的機會還真不多。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懂你的前言,也懂你的後語,但是打死我也想不明白,你的前言和後語是怎麼連在一起、為什麼連在一起的。但在更多時候,我是既不懂前言,也不懂後語,既讀不懂那蹩腳的非文言非白話非詩家語的漢字無規律組合,也想不通那些物件兒的空間或時間關係如何在現實邏輯中實現,根本就沒有搭不搭可言。

建議題主,暫時放下李商隱,先理解一下,一個未受專門訓練的普通人,其文學創作與文學評論可以有多爛。詩的語言可以偏文言可以偏白話,但歸根結底是「詩家語」,是一門既非文言又非白話的文學語言。絕大多數人雖然學了六年文言文閱讀、十二年文學欣賞,但沒有學過哪怕一秒鐘的文言文寫作、文學寫作。

回到正題,如果歷史上沒有這個人,(並不代表一千年間就沒有產生這種寫作方式,)我讀到一個「現代人」的《錦瑟》,過程:

標題:詠物。第一句:僻典,大概率自己人。啥年代了還問起,老土。第二句:五十歲的知乎用戶,草。第三四句:工穩但老土,疑似並列對偏正。逃避對聲音的正面描寫,老土。瑟又沒曲目,哪兒哪兒都扣不上,虛。自己的聲音倒不錯,x x x sim~~ tak do guen~,然而這年頭哪有人顧及這玩意兒,偶然。

第五六句:句子很好。問題一定不單純。

第七八句:結得規矩,不是瞎雞兒寫。不是詠物。第三四句:扣得住,有本事(story)。第五六句:句子確實很好,問題確實不單純。……複製鏈接,打開QQ,點人,粘貼,發送,點人,粘貼,發送,點人,粘貼,發送…………many many hours later

結果:關注問題,關閉窗口。


可能確實會招來一波無腦黑。

不過我敢說,我的朋友圈大部分人都能看出好來。

順便說兩句,很多外行總喜歡說文學是主觀的,詩無達詁,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之類的,通過對主觀性的強調消解專業人士的權威性,更有甚者意圖通過這種方式掩蓋自己的無知乃至謬誤。其實文學,尤其是古典詩歌是有客觀的評價標準的,雖然說這個標準無法量化,但是還是有的。文學藝術的標準很多時候是一種「比較標準」,是通過作品之間的互相對比來區分高下的。我們在學習詩詞的時候,首先應該閱讀和背誦大量的經典作品,這些經典作品就是我們的比較對象,或者說是一個「標尺」,我們新創作的作品好不好,要通過跟這些「標尺」進行對比來進行評判。而古典作品經過千年積累,流派繁多,風格迥異,所以其「標尺」也非一種,而是一套「標尺體系」。閱讀廣泛思維深刻的人,對這套「標尺體系」掌握的就全面和精確,而不學無術思維簡單的人,就掌握的片面和膚淺。比如有人曾覺得自己的大作能夠達到「唐宋名家二流水準」,但是細看其作品慘不忍睹。這就是「標尺體系」掌握歪了而不自知。所以,大部分情況下,知乎這種地方所說的文學評價的「主觀性」,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主觀性,而是判斷能力差異,真正的主觀性是在判斷力相近的前提下有不同的趨向和偏好。但是在知乎平台上,要求這麼大基數的用戶判斷力都很靠譜,實在是個小概率事件。因而,《錦瑟》這樣的好詩發知乎上,肯定也還是會有無腦黑,但這不意味著《錦瑟》不是好詩了,更不意味著文學判斷沒有標準了,只能證明,文學確實存在門檻,而且大眾也總是存在著低於門檻水平的人的。


謝邀。李商隱要是沒出名發到知乎上就杯具了。估計會被花樣踩: 無病呻吟啦,空洞無物啦, 掉書袋啦,當然,堆砌辭藻是必須有的。

其一,當今讀懂詩詞的人並不多,就像很多人看不懂畫一樣。不少人覺得踩在別人身上自己就長個了。這是文化缺失和人心浮躁的大環境所致。

其二,李商隱選擇知乎就是活該被踩。知乎的路數是散兵游勇,一些大V也不過呵呵水平。尤其年齡偏低,牛嚼牡丹是正常的

其實可以找一些文化氛圍好,水平較高的成熟論壇或其他類型網路社區貼貼。這些所在往往像個羊群,有識貨的頭羊。頭羊抬幾次,李商隱便是大神了。

胡侃而已


現代人來寫的話要看寫的內容是否符合他的人生經歷,是否寄託了他所處的時代環境下的個人精神。詩歌是個人的精神思想氣質的外在表現,這個世界上沒有兩個人有完全相同的人生經歷的人。

客觀來說就算你把屈原的離騷拿來知乎問如果是現代宅男寫的(先不考慮現代人寫不寫的出來)會怎樣,一樣會被噴。因為他沒有屈原那樣從一個大國的士大夫貴族被貶流放,吃野果穿荷葉的經歷,沒有那種以生命殉死來體現愛國的高尚人格的話,寫出來只會空洞和造作吧,且不合時宜。詩的內容和個人經歷不符和時代背景不符,這是意淫。

詩歌除了內在的思想寄託,還有外在的藝術特徵,語言風格,藝術技巧,文質,修辭等等。從這方面分析《離騷》《錦瑟》如果是現代人寫的發到知乎,仍然是好詩,但是沒有了精神內核,遠沒有其屬於原來時代原來作者時的感染力和偉大的內涵。有些人是以詩詞留名後世,但有些人是以人格流傳後世,屈原伍子是也,詩歌只是其人格的外在表現,是其長期壓抑的愛國熱枕又報國無門的委曲吶喊。屈原就算不寫詩,他的人格也足以光耀百世。

賞析詩歌除了要弄清楚詩中的典故,每個辭彙的語意外,還要結合作者人生經歷當時的社會背景來品讀,李商隱一生都在做小吏,晚唐政治昏暗,很多士人懷才不遇,報國無門。

望帝春心托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

李商隱的詩是出了名的難懂。一般認為這是首寫愛情的詩觀點比較多。個人更偏好這是一首l李商隱寄託自己懷才不遇身世之感的詩。這首詩運用了很多典故,有庄生夢迷,望帝化鵑,鮫人泣淚,藍田玉冷。首聯寫錦瑟只是此詩起興,帶入逝去的華年,並不是一首寫錦瑟的詩。庄生曉夢感嘆人生不過虛夢一場,借望帝托鵑典比喻自己不得志的情感只能寄托在詩歌中。鮫人泣淚表達自己年邁時的追悔,遺憾之淚,我想有關於前程的,有關於愛情的,也有關於青春夢想的吧。最後都如藍田玉一樣寂寞荒涼而化作一縷縷青煙。最後一句「此情只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被很多人用來佐證這是一首愛情詩,其實並不僅如此,應該是他回首往事時的一剎那浮現出來的種種情感體驗更加正確。

回歸正題,現在再來看樓主的提問。如果這是一首現代人來寫的,知乎會得到什麼評價。會被噴,也會有人喜歡它符合美學特徵的一面。

最重要的是你要是寫出符合個人精神特質,又符合時代的你自己的偉大作品,在任何時代都不會缺乏讀者的,就算現在沒讀者,只要你的作品夠優秀,後世也不會埋沒你。


若李商隱是現代人,說不定已經抱得美人歸了(手動狗頭)

真要是發到知乎上來,可能收到不少題主說的評論,也會收到稱讚,還會收到品評,但熱度也就一般般吧,看過也就忘了。

在看現代人寫的古詩的時候總是容易產生一些荒謬感,這不是說對方寫的不好,而是我們其實已經讀過了古詩中的經典,再看現代人的詩,無論多好,但凡有些陳詞類語,即便符合規範,也覺得像是東施效顰。

這也許是一種病,但也不知如何去治癒。只好再多看看先人佳作。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