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覺馬龍的動作更流暢,更迎前,還原快,銜接快。但感覺他喜歡夾大臂,近臺小臂更加靈活。另外,他的正手有鞭打作用,但感覺沒寸金,給我的感覺就是柳枝抽打球。

樊振東就感覺是一巴掌呼過去。

方博沒啥感覺,平平淡淡。


正手單板質量——方博:一板子呼上去讓人下意識想躲球。最高光時刻在蘇州世乒賽決賽,他主動起手的球,馬龍被迫對拉,一度壓制的馬龍都喘不過氣來,這在世界乒壇不敢說絕無僅有,也是極為罕見的。

正手綜合質量——馬龍:發搶、對拉、變線等等都是三人中最強的,甚至可能是世界最強的。曾記得有一個球是本來是上步搶拉的動作,馬龍忽然感覺球短了,臨時還能變成挑打,讓我震驚不已,這需要多麼強的調節能力啊。

小胖的正手基本上為整個打法體系服務的,他正手不能說是自己技術體系裡面的短板,但也絕不稱為殺手鐧,主要還是依靠極強的力量和厚重的實力跟對手拼,但是總體調節差一些。比如說18年世乒賽團體賽上,有幾個球對手回他中路偏短,也就剛出臺不多,他從中臺上步,只能被動托起來,當時劉國梁解說:「如果是許昕的話,這時候就要來一個倒地反拉了。如果是馬龍,也會有其他的應變方法,小胖的調節還是跟兩個大的差一些。」

如果再把正手的意義擴大為整個正手位的技術體系,那麼馬龍的優勢會更大,他的挑打、擺短會進一步甩開方博和小胖,尤其是正手位小三角擺對手正手位小三角,那是讓小胖都噁心的要死的技術......


這個問題就是給馬龍吹準備的。

結論:方博的正手力量最大,馬龍正手綜合來講最好,樊振東為了反手而部分地犧牲了正手。

首先明確一點是,正手在他們三個人當中的戰術地位區別是很大的。馬龍和方博的正手是特長,他們是靠正手喫飯的;樊振東的特長是反手,他的正手當然也是世界最強之一,但他戰術上不太依賴正手去得分。

正手牽涉到的身體部位從根到末梢就是腿、腰胯、大臂、小臂、手腕手指五個部位。腿、腰胯和小臂的動作,所有橫板運動員都沒啥本質的區別,就算有區別也是因為自身絕對力量有高下,發力方式上都是區別不大的。但大臂和手指手腕的動作結構上不同運動員之間的區別可就大了。大臂動作大致可以分為展開大臂和夾大臂兩類,嚴重夾大臂的代表當然就是水谷隼、波爾等人了,大臂展開的代表就是老瓦和現在的中國隊,其中王勵勤是大臂展開型流派的模板。收小臂的動作其實是出弧線和旋轉的,想加轉就拚命收小臂,但收小臂對球的絕對質量影響沒有那麼大,你看張繼科收小臂那一下的力量賊恐怖,所以他的正手旋轉特彆強。夾大臂收小臂的波爾和水谷也是以旋轉、連續而非絕對質量見長。橫板正手出質量還是要依賴腰胯和大臂,但腰胯大家又沒什麼區別,所以質量上的區別就出在大臂的動作上了。引拍時大臂舒展,揮拍出去時大臂往前頂,球的質量就會更高。

這一點上方博做得特別好,引拍時大臂就特別舒展,揮出去那一下大臂跟隨軀幹往前頂,最後大臂是指向自己身體正前方的。你甚至都看不到方博有什麼明顯的收小臂的動作。但是大臂支出去影響了反手,所以方博的反手跟另外兩位比就差了N個檔次。馬龍引拍時的確是夾大臂的,但他擊球時大臂特別舒展,也就是題主描述的有點鞭打的感覺的一個原因。樊振東的大臂就幾乎沒什麼存在感了,他更偏張繼科那種收小臂的動作,出旋轉,有旋轉弧線就穩定,然後小動作以利於銜接。當然樊振東正手力量是很大的,不比馬龍差,他引拍時大臂是很舒展的;但他大臂往前頂得沒那麼多,他正手的質量更多地還是源自牛逼的絕對力量而非動作結構。所以真到某些緊要關頭,腦袋蒙了,身子僵了,手緊了,動作結構就會一定程度上限制他正手的發揮。

說白了,大臂越展開,正手質量越高,反手銜接越差。

至於手腕手指的動作,我水平沒到,說不好他們有啥區別,不過肯定還是有的。樊振東手腕上會有一個沿著拍面方向的往後引拍的動作,擊球時再往前收一下,這是加摩擦的(也跟張繼科一樣);馬龍手腕上也有類似的動作,不過方向是垂直於拍面而非像樊振東一樣平行於拍面,這是加撞擊的,也是他正手有種鞭打感的原因之一。方博嘛,我是沒認出手腕上有啥動作,可能力量太大不需要吧。方博的正手應該是現在的運動員中最像王勵勤的。

有答主說到馬龍正手發現是短球能夠拉球變挑打,這很能說明馬龍正手綜合實力的強大。這其實可以歸功於馬龍的引拍動作。引拍時夾臂給了他調整的可能,因為夾臂保持了重心收在中間,人收得很緊,站得穩,所以能夠二次調整。要是像方博那樣大臂支出去的話,因為手往右伸,重心其實已經壓到右邊了,如果臨時調整動作重心就亂了。馬龍揮拍時又把大臂頂出去,球質量有了保證。馬龍正手的質量、穩定性、調整能力達到了很高水平的平衡。


馬龍的正手還夾大臂?雖然他的動作不像王勵勤那麼大,但也絕對不是夾大臂,只是大臂和身體距離稍近些。啥叫夾大臂?水谷隼那雞翅正手才叫。馬龍正手的強悍性體現在他的調節能力上,他的搶攻、連續、反拉、相持都很強,這一點他幾乎完美結合了馬琳和王勵勤兩人正手的優點。而且他比這兩人都強的地方在於對拉的時候,他對線路的控制相當得心應手。馬龍在2006年左右打一些小比賽基本就不怕馬琳王勵勤了,也跟他強大的正手有關。

方博基本就是個直板(純粹個人看法),靠正手跑動進攻為主,不過靈活性不如馬龍而單板質量勝出,其他的如對拉能力、搶攻能力等都有相當的水平,畢竟是外號「正手大炮」的男人。不過受限於他的發球,搶攻能力顯得沒有馬龍那麼變態。

樊振東的正手有點像王皓的正手,質量高,各方面也都很強,他的動作也是相對舒展的。但感覺調節起來不如馬龍靈活

以上是以我對他們的瞭解來說的,因為我看的比賽裡面馬龍的最多,其他兩個人看的不是那麼多,所以也不敢做太多發言


馬龍和方博都是大動作且偏摩擦 馬龍的動作更流暢合理高效 小胖是偏撞擊多一些 動作幅度小很多

看到別人寫的回答 有點啟發 再補充一些

同樣是偏正手 為什麼馬龍的正手比方博的還要好一些 是因為馬龍可以把注意力完全放在正手 反手不用刻意去想 已經是條件反射了 這是他早年正反手均衡時期留下的底子 別人沒走過他的彎路 沒有經過打法的改變 所以做不到他現在的程度 反過來方博從出道就一直是偏正手的打法 反手只是在補強 但是一直沒有達到馬龍那種隨手就來的地步 所以真到關鍵時刻 他還是反手虛 還是需要分心就照顧反手 如果猜不到對方的落點 他打球就有停頓的感覺 正手就不敢全力以赴 不像馬龍那種永動機的感覺 馬龍正手拉一板被擋回反手隨手就是一撕 這一撕就是多年前留下的節奏和肌肉記憶 都說馬龍打球到了化境 就是因為他的技術這麼多年 不單是被盤 簡直是被揉 大修大改 最後才揉成一個圓

而小胖和他倆都不一樣 他是從一開始就走的正反手均衡發力的路子 從練的時候就對正反手都有超高要求 而且節奏比他倆都快 不是一代人了


馬龍正手動作最舒展放鬆,迎前更多吧,板型更立一點,撞擊厚實,不易漏球。重心轉換很明顯,不過主要還是步伐好,總是能跑到舒服的位置擊球。

看馬龍打削球跟其他人打削球就能看出來動作的差別。其他人打削球重心都會有點往上提,馬龍打削球重心還能往前頂,拉得穩又沖,可以看一下馬龍對朱世赫的比賽。


3句話總結:

1.馬龍和方博是正手為主的技術架構,樊振東是反手為主的技術架構,也就是說前二人的正手是優先順序,反手是配合,後者反之。

2.馬龍和方博的正手動作完整,穩定性高,調節空間大。樊振東的正手雖然也不弱,但穩定性和調節空間上還是差一些。

3.馬龍正手偏速度,方博正手偏力量,樊振東正手質量與他出眾的身體素質有很大關係。


以前看到過一篇論文,給馬龍的正手和一位省隊隊員的正手做了比較,主要是分析他們的動作的。馬龍的正手在擊球的時候,大臂與身體的夾角,小臂與大臂的夾角都相對那位省隊隊員的(我覺得選他是因為他的動作在專業運動員裏比較大眾)要更大,具體的角度我忘了但我記得大臂和小臂的夾角貌似是120度。這也就造成了擊球時他的力距要更大些。我們假設揮拍的動作是一個近似於圓周運動的運動,那這個半徑越長,拍子的速度會快一些,給球的動能大一些。這也就是你會覺得他的動作像是鞭打。但是其實力量的大小這還要涉及到轉腰和腿的力量。一般來說收小臂是加轉和製造弧線,大臂是確保穩定性和加力量。

馬龍和方博的正手都更舒展,使用率更高。因為本身他們在正手方面的天賦就好,也靠這個來喫飯。正手好不好出了擊球質量之外還要看身體的協調性柔韌性和手感,因為上臺率特別重要(尤其在使用的多的情況下)這方面馬龍最強,方博沒那麼強但是他練的很刻苦。樊振東的正手天賦不好,但是人家有力而且也很刻苦。他的正手我認為收小臂收的很充分,擺動的速度也特別快。反拉和對拉也不錯,但是用起來始終沒有前面二位這麼順。


我對這仨人的正手印象關鍵詞是--

馬龍:穩定、流暢、速度、輕快(可犀利可純厚,節奏好,落點好,調控好,動作最具有觀賞性)。

方博:兇狠。(殺傷力足,似張繼科般硬朗,力量大旋轉強)。

樊振東:兇狠、穩定。(紮實,輸出高,闆闆高質量不帶一點虛的想,銅牆鐵壁)。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