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知乎分享了不少書單,挑出其中得到高贊的書單整理如下:

一、兼具文學氣質和哲學思辨的作品: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罪與罰》

卡夫卡的《城堡》

加繆的《局外人》、《西西弗神話》

毛姆的《刀鋒》

魯迅的《故事新編》

二、個人最推薦十大文學作品

1. 卡夫卡《城堡》

2. 加繆《局外人》

3. 《卡拉馬佐夫兄弟》

4. 《包法利夫人》

5. 《百年孤獨》

6.《了不起的蓋茨比》

7.《契訶夫小說集》

8.《老人與海》

9.《瓦爾登湖》

10. 《魯迅文集》

三、心理哲學書單

四、家庭教育書單

五、幾本印象深刻的書

胡安-魯爾福《佩德羅-巴拉莫》

康-帕烏斯托夫斯基《金薔薇》

約翰·威廉斯《斯通納》

福克納《我的彌留之際》

歐文·亞隆當尼采哭泣

上述書單,有些具體的推薦可以參考下面鏈接。

有什麼兼具文學氣質和哲學思辨的現當代著作推薦嗎?

古讀:個人最推薦10本文學書單

古讀:閱讀讓我的世界更大一點(心理哲學書單)

古讀:要想教育好孩子,到底要讀幾多書?

古讀:大人小人共成長,讀書跑步在路上。5年親子閱讀,分享300餘本私家閱讀書單(文學、哲學、心理、育兒),歡迎你和我一起讀好書,教育好孩子。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對的我啟有三點:

一、是如何當好父母,教育好孩子。

父母習慣用嚴厲的體罰教訓孩子,本質上不是教育,而是發泄自己心中的怨氣和不滿。讓我願意投入時間和耐心,陪伴他成長。

二、是如何解決問題。

我們必須面對屬於自己的問題,這是解決問題的基本前提。我們應該勇敢地說:「這是我的問題,要由我來解決」。

三、是作者對什麼是愛的解釋,非常的通透。

告訴我們如何辨別真愛,如何去愛別人。愛是戰勝一切困難的力量。

書裏講推遲滿足感;去做而不是等問題消失;自己解決不推別人或社會;人格失調VS神經官能症;去捍衛而不只是抱怨;愛是自我完善,也是幫人完善,不是願望而是行動;勇氣不是永不恐懼,而是畏懼時也能坦然行動;自省、誠實、謙遜;進化VS熵;懶是原罪;勇敢、進取、獨立。

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是直面問題,然後去做,去改進。勇於面對自己,真實的,包括潛意識中的自己,承認自己的不滿,通過夢等得到啟示,敢於面對,就能得出不管是否正確但一定是最想要的答案,敢於面對就是勝利。

以上這些點很多都能引起共鳴和思考,讓你重新審視自己。

【樊登推薦】少有人走的路(套裝1-4)(精裝版)京東¥ 127.00去購買?


這些年我讀過印象最深的三本書---威爾遜的《知識大融通》、赫拉利的《未來簡史》肖恩·卡羅爾的《大圖景》讀完之後,太震撼了,那段時間每天的精神狀態都是處於一種高度激昂當中。

威爾遜的《知識大融通》

  1. 「我相信這就是愛奧尼亞式迷情的源頭:追求客觀的真實性,而非神的顯現,這是另一種滿足宗教的饑渴的方法;它的中心思想,正像愛因斯坦所瞭解的,是知識的統一。一旦某些知識統一到一定的程度,我們就可以瞭解我們是誰,以及我們為什麼會在這裡。」
  2. 融通,關乎人類歷史,更關乎人類未來。今天的文化積累已讓人類擁有可以改變自身生物本性的力量,以科學探究人性奧祕的新時代已到來。在一個更廣闊的時空背景下,人性與文化、自我與社會都將被重新定義。威爾遜以無與倫比的雄心壯志提出融通計劃,堅信它將賦予未來人類一種分析和預測的強大力量,讓我們有能力應對即將到來的巨變。
  3. 這是一場浩大的知識歷險。從大腦中的化學反應,到文化的基因基礎,從顏色語言受到的遺傳學限制,到《洛麗塔》中蘊含的生物學原則…愛德華·威爾遜輕鬆跨越科學與人文的鴻溝,自如穿梭於物理學、人類學、心理學、哲學、宗教、倫理與藝術等各領域間。這位殿堂級的科學大師用清晰、雄辯的文字, 將人類知識的新進展巧妙地編織到了一起,完成了這部博大精深又妙趣橫生的著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才能登上知識的巔峯,將今日破碎的知識風景盡收眼底。讀過此書,我們將以全新的方式理解知識。

以色列作家尤瓦爾?赫拉利的《未來簡史》

  1. 進入21世紀後,曾經長期威脅人類生存、發展的瘟疫、饑荒和戰爭已經被攻克,智人面臨著新的待辦議題:永生不老、幸福快樂和成為具有「神性」的人類。在解決這些新問題的過程中,科學技術的發展將顛覆我們很多當下認為無需佐證的「常識」,比如人文主義所推崇的自由意志將面臨嚴峻挑戰,機器將會代替人類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2. 更重要的,當以大數據、人工智慧為代表的科學技術發展的日益成熟,人類將面臨著從進化到智人以來zui大的一次改變,絕大部分人將淪為「無價值的羣體」,只有少部分人能進化成特質發生改變的 「神人」。
  3. 未來,人類將面臨著三大問題:生物本身就是演算法,生命是不斷處理數據的過程;意識與智能的分離;擁有大數據積累的外部環境將比我們自己更瞭解自己。如何看待這三大問題,以及如何採取應對措施,將直接影響著人類未來的發展。

美國作家肖恩·卡羅爾的《大圖景》

  1. 關於世界的運作方式,還有很多地方我們仍不瞭解,但我們有著絕佳的理由去認為核心理論在它的適用範圍中就是自然的正確描述。
  2. 從無知無覺的宏大宇宙看來,我們個人有很大的意義嗎?我們需要正視這個問題,通過思考去理解,我們對意義的追求應該符合現實最深層面的本性。本書探索了我們宇宙的歷史,包括宇宙運轉和進化的方式,也就是我們當前理解的整體圖景,並嘗試如何去理解這個世界,理解那些構成我們的物質,包括粒子、力和量子現象的領域,它們構成了我們感知和思考的系統的方式。同時,作者帶我們思考這個世界的本質,在一個沒有終極意義的宇宙中,應該如何構建意義和價值。

作者簡介

愛德華·威爾遜 Edward O. Wilson,生於1929年,當今國際生物學界翹楚,演化生物學先驅,螞蟻研究權威,殿堂級科學大師。《自然》雜誌評價他為「既是世界級的科學家,也是偉大的寫作者」。《時代》雜誌評選他為「全美最具影響力的 25人之一」 「世紀人物」。目前任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昆蟲館的榮譽館長。

尤瓦爾?赫拉利,1976年生,青年怪才,全球矚目的新銳歷史學家,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歷史系教授,著有國際暢銷書《人類簡史》。其新作《未來簡史》,以宏大視角審視人類未來的終極命運,甫一出版就在全球掀起一股風潮,引起廣泛關注。

肖恩·卡羅爾(Sean Carroll),美國理論物理學家,加州理工學院物理系的教授,從事場論、引力、宇宙學、量子力學等研究。他還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他不僅是物理學家,同時也是作家和頗有名望的物理學博客博主、劉易斯?託馬斯科學寫作獎得主。

ps:需要電子版的可以私信我,我私發給你。


一定是《認知覺醒》:這本書治好了我的焦慮。關於焦慮部分的讀書筆記如下:


  • 焦慮的現狀:自己面對焦慮從來都是被動承受,主動權從來不在自己手中。我既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出現,也不知道出現之後該怎麼請它走。為了今後不再承受這種情緒起伏,你必須正視它。
  • -
  • 焦慮的本質:急於求成,想同時做很多事;避難趨易,想不怎麼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 -
  • 焦慮的後果:焦慮會擠壓我們的心智帶寬。任何能製造壓力的事件都會擠佔我們的心智帶寬,比如明天的演講、考試的期限、失業的擔憂,等等。只要我們的注意力被某一個巨大的事物吸引,我們就有可能進入稀缺狀態,進而降低心智帶寬,做出不明智的行為。
  • -
  • 解決焦慮的難點:我們的情緒和注意力容易被事情本身佔據,因為困難和壓力總能把人的情緒和注意力抓得死死的,讓你很難看到其他角度。

好消息是,這個世界比我們想像的要積極,我們以為自己沒得選,其實還有很多角度可供選擇,畢竟任何事物都是多維、立體的。看似悲觀的事物背後肯定有樂觀的一面,嚴肅事物的背後必然有好玩的一面,我們暫時看不見不代表它不存在。


解決方案:

耐心。

首先,耐心不足、避難趨易、傾向於不動腦思考是人類的天性。

關鍵在於你要轉換視角。你要關注這個動作的長遠效果,而不是現在的成果如何。就像寫公眾號,有耐心的人會牢牢盯住長遠價值,他們的目光在5年、10年之後,所以不會因眼下文章的閱讀量低而缺失動力,也不會因別人寫出了10W+的文章而焦慮不安,畢竟各自所處的階段不同,只要持續創造價值,別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

耐心不是毅力帶來的結果,而是具有長遠目光的結果。

怎樣養成耐心:

接納自己缺乏耐心的天性。對自己表現出的急躁、焦慮、不耐煩不要自責和愧疚。允許自己經常失敗,緩慢的改變。如果對自己不能立即變好這件事感到焦慮,這本身就是缺乏耐心的表現。所以,培養耐心要從接受自己缺乏耐心這一事實開始。

延遲滿足。溫和地告訴自己:"該有的享受一點都不會少,只是不是現在享受,而是在完成重要的事情之後。」這是一個有效的策略,因為放棄享受,大腦是不會同意的,但延遲享受,是能接受的。

換一個視角。當你遇到那些不想做但必須做的事情時,只要在心裡默唸一句話:我並不是在做這件事,我只是在做另外一件事。為這件事找到為自己而做」/「為玩而做」的理由。

把這句話套用到其他場景中是這樣的:

我並不是在做跑步測試,我只是在玩追逐遊戲;我並不是在寫作業,我只是在挑戰自己的速度;我並不是在洗衣服,我只是在活動自己的手腳;

我並不是去見領導,我只是和一個普通人聊天;

我並不是為老闆做事,我只是為了提升自己。


關於焦慮的第二點:消除模糊。

關於「焦慮感」的本質:

人們在面對煩惱時的態度往往是:受苦比解決問題來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來得簡單。這極符合人類不願動腦的天性。因為解決問題需要動腦,享受幸福也需要動腦平衡各種微妙的關係,而承受痛苦則只需陷在那裡不動。雖然被動地承受痛苦也會耗費很多能量,但在基因的影響下,人就是不喜歡主動耗能。

然而迴避痛苦並不會使痛苦消失,反而會使其轉入潛意識,變成模糊的感覺。而具體事件一旦變模糊,其邊界就會無限擴大,原本並不困難的小事,也會在模糊的潛意識裡變得難以解決。

解決方案:

正視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給它進入潛意識的機會,不給它變模糊的機會;即使已經進入潛意識,也要想辦法將它挖出來。所以,當你感到心裡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難受的感覺時,趕緊坐下來,向自己提問。

到底是什麼讓自己煩躁不安?是上臺演講、會見某人,還是思緒紛亂?

具體是什麼讓自己恐懼擔憂?是能力不足、準備不夠,還是害怕某事發生?面對困境,我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如果做不到或搞砸了,最壞的結果是什麼?

想清楚再行動:

看起來每分每秒都一樣,但實際上並不相同,有些時間的權重要遠遠大於其他時間,我把這些權重大的時間叫作「元時間」。

元時間通常分佈在「選擇的節點」上,比如一件事情、一個階段或一天開始或結束時。善用這些時間會極大程度地優化後續時間的質量。那麼,在"元時間"內我們要做什麼呢?很簡單,就做一件事:想清楚。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行動力弱的時候,腦子裡對未來的具體行動肯定是模糊不清的。

如果不在這些選擇的節點想清楚,我們就會陷入模糊狀態,而模糊是潛意識的領地,它會使我們產生本能的反應一娛樂。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讀了很久了還是印象深刻,對於人性的描寫十分神奇,故事一樣的情節也很吸引人,推薦去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