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這個問題特別適合巨人,因為它從一個熱血獵奇漫一步一步成為了一部現實主義作品,風評也是逐步走高,它在讀者心中的印象也是日新月異。


4月8日更新:

當我這篇回答在放屁好了,我什麼都沒說過。

分割線——————————————————

以下為本人第一視角的體驗,字多警告,走心警告。

我對這部作品有過六次改觀。

第一次:

艾倫為了救阿爾敏被達爾文巨咬斷手。

我: 臥槽!主角以後就是殘廢了嗎?

就算是為了博眼球,這也太敢了吧!本來以為是主角一路升級打怪,沒想到還挺不按套路出牌的 √我要繼續看下去!

巨人在我眼裡:

有點獨特的熱血番?

第二次:

利威爾班團滅。

我: 臥槽???嗯???

雖然也隱約覺得奇怪了,有姦細!但整體框架應該還是巨人跟人類之間的鬥爭沒錯吧?整體框架應該還是可以想像得到的故事沒錯吧?但是每場戰鬥確實很會製造反差!

巨人在我眼裡:

應該是一部主要憑藉反差,反套路來吸引人的動漫?√真的很會博眼球。

第三次:

動畫第一季完結之後持續空窗期,本來沒有追漫畫的,某天聽聞阿爾敏戰死,嚇得我趕緊去補漫畫。

我: 臥……槽?尤彌爾?萊納和貝爾托特??阿爾敏??團長??

接觸了漫畫,這作者漫畫功力進步驚人啊。

雖然當時不是一個特別細心的讀者,很遲鈍的沒有把注意力放在整個故事的框架,仍然侷限於每場戰鬥之中,但是作者的分鏡和臺詞功力真的讓我十分欣賞 √

巨人在我眼裡:

沒想到作者是一個這麼細膩的人。

第四次:

地下室的祕密。格里沙回憶錄。

我: ………………臥槽。

我,從第一話開始就跟艾倫一樣好奇著,地下室到底有什麼?什麼神祕的力量?什麼特殊的外掛?什麼珍貴的物品?什麼異世界的通道?

我沒想到,答案會是平平淡淡的幾本書。

是格里沙的回憶錄。

我還記得我在回憶錄中看到照片,看到飛艇,看到西裝革履的人,那時我彷彿自己就是中世紀科技和生產力的牆內人一樣震驚。

因為巨人當時真的火,就算沒看過巨人也知道「牆外的人類都滅絕了,殘存的人類在牆內與世隔絕」這種設定。當這個設定深入人心,再被推翻,給人的衝擊力是真的很大的。

而此時我看到一些路人在質疑,說作者是編不下去強行續,牆外設定太扯淡了。

我冷靜了一下,仔細回想,真的是這樣嗎?

不是的。

在關於世界真相的這方面,作者一直在用懸疑解謎的手法去一步一步推進,在直白的公佈真相之前,作者給了無數暗示,答案其實呼之欲出,但是很多人的眼球都被戰鬥等等其他方面吸引住了,是沒有注意到這些的。

故鄉組是一條線: 萊納數次提「士兵,戰士」之別,口中一定要回去的故鄉。

尤彌爾是一條線: 萊納質問尤彌爾為何認識牆外罐頭上的字。尤彌爾數次說「牆內是沒有未來的」。島上人不知道獸之巨人是什麼生物,而尤彌爾稱其為「猴子」。

牆內王政是一條線: 描繪牆外世界的書是違禁品。阿爾敏父母想乘熱氣球看牆外世界被打死。埃爾文父親質疑歷史書被殺害。牆壁教會知道牆壁是由巨人組成的祕密。

還有很多很多,作者早早就都鋪墊好了。

而再說說格里沙回憶錄本身。

從充滿仇恨,隨意解讀歷史,甚至把自己親兒子當做工具的極端民族主義者,到失去愛人,失去戰友,失去精神支撐的失敗者,格里沙聽從了梟所說的「到牆內要學會愛別人」,這一次,他沒有向艾倫灌輸過任何自己的想法,艾倫表現出渴望自由時他也沒有干涉。而格里沙再回頭看自己復權派所為的一切時,感慨道:

「錯的究竟是我,還是這個世界?我愚蠢而無知,世界癲狂而不講道理。」

這句臺詞的配圖僅僅是一個日常鏡頭。

是艾爾迪亞人清掃大街時無緣無故被馬萊人用酒瓶砸。

就是這麼平淡的一個鏡頭,配上那句臺詞,把格里沙「愚蠢」的源頭,和世界的「癲狂而不講道理」,演繹到極致。

這句臺詞單拎出來,不特殊。什麼「錯的是我還是世界」,在動漫裏常見得很。

如果出現在別的動漫裏,其實是很中二的,因為往往都是角色個人和世界的對抗,而且大多數也沒到對抗的程度和必要,略顯(相當)矯情。

但是這句臺詞在巨人裏,完全擔得起重量。

因為這不僅僅是格里沙的反思,這也不是一部漫畫中一個民族與整個世界的反思。

這還是人類歷史的反思,甚至就在你看到這段文字的此時此刻,世界仍有角落在因為缺乏這種反思而演繹著或大或小的衝突。

巨人此時在我心裡:

手法,十分出色。

表現力,十分出色。

而最重要的是,它的世界構架已經完全展開,並且核心價值觀也正在展開。

這不是一部充滿套路的熱血漫。

這也不是一部充滿反套路,順便揭示揭示人性黑暗的所謂黑深殘。

你不能去給它定性,因為它的性質就是奇幻設定下的寫實。

它足夠深刻,足夠現實。

第五次:

萊納視角展開的馬萊故事。

我: 嗯這次我不臥槽了。

第一,作者在我眼裡很牛逼,他做到什麼我都不意外,正常發揮唄。

第二,這個章節可謂是「平淡」,但卻成了巨人第五次在我心裡改變印象的章節,因為處處都是「無聲處聽驚雷」。

就算再怎麼玩梗也不得不承認,萊納是巨人中的靈魂人物。如果巨人封神,必然少不了萊納這個角色的塑造。

在牆外的平淡日常,萊納看起來比以前更沉穩,彷彿已經脫離了幾年前牆內的一切。他在後續對外的戰爭中無比賣力,盡顯忠心,作為屢次立功的馬萊之盾,受人尊敬,下了戰場與賈碧他們一羣小孩溫馨相處。

但他看起來魂不守舍,噩夢連連,他會把孩子們的身影當成是阿妮貝爾托特等人,他看起來很痛苦。

他在被逼迫講述牆內生活時,一邊說著「有的人訓練時喫紅薯,有的人忘了自己上沒上過廁所」這樣雞毛蒜皮的小事,一邊評價道「真是世界上最壞的惡魔。」

他又補充,「而我也生活在他們當中。」

記憶一步一步重現。他是為何想成為戰士,他如何丟下夥伴逃跑,他如何為了不受罰強行把阿妮貝爾托特栓成一條線上的螞蚱,他為何從那個吊車尾變成眾人心中的可靠大哥,他如何破壞牆壁,他如何堅定信念,他如何一步一步把自己逼成人格分裂。

這一切的苦難,來源自母親是艾爾迪亞人,他想成為戰士,讓母親驕傲,讓母親能與身為馬萊人的父親一起生活。而父親對他們母子唯恐避之不及,母親卻不知道。

再精簡一些,這一切的苦難,來源自癲狂而不講道理的世界。

對戰友的愧疚,對牆內人的愧疚,還有信仰的崩塌——

本來以為牆內是惡魔,消滅他們就是拯救人類。

可「我們還是孩子,我們一無所知,如果不是見到了這樣一羣人,我就不會成為這樣的混蛋了。」

讓曾經說「貝爾托特,你的睡姿真是藝術品,但你是怎樣在我們這羣受害者之間睡得這麼香的?」

在萊納的回憶裏,貝爾托特的夢被揭開,貝爾托特睡得並不香。他時常夢到那個丟下孩子逃跑以後選擇自殺的大叔,貝爾托特覺得,那個大叔希望有誰來審判他。

這句臺詞與萊納艾倫牆外再會的畫面重疊,萊納跪在艾倫的面前,懇求艾倫審判自己。

而艾倫也已經不再怨恨,他所來,只為生存。

萊納的馬萊篇文戲極其多,從大街小巷的日常,到艾倫所在的療養院,大家總是在平淡的交談。只有賈碧慶功時大家狂熱的歡呼,和艾倫爺爺撕心裂肺的吼叫,刺人耳膜。

而平淡收尾,巨人的劇情迎來了下一個高潮。

兩聲「宣戰」的重疊,上一秒還燈光閃耀的戲劇舞臺頃刻間被摧毀,臺下高呼宣戰的人們,激動熱淚的表情還凝固在臉上。

諫山創,你牛逼。

巨人在我心裡:

反戰,作者是一個不能更明顯的反戰主義者。

一個渴望戰爭的人,是不會如此描繪戰爭中被摧殘身心的人的。

是不會寫出「人民不知道戰爭的代價,以為看看報紙就能拓展國土」這樣的臺詞的。

作者也是相當具有藝術天賦的人。

這一整篇的所有表現都可以稱得上是藝術。

第六次:

致兩千年後的你。

我: 臥槽。

是的我又臥槽了。

我本來以為作者不會更牛逼了,然後他用實力告訴我,他還能更牛逼。

艾倫和吉克進入道路之後,先是為瞭解決「私情」,穿梭艾倫的記憶。

這段其實很出彩,深化了作品的核心價值觀。但是在我眼裡是作者正常發揮,也就沒什麼驚嘆。

至於作品的核心價值觀,在我眼裡,是尊重生命。

不是膚淺的喊幾句尊重生命的口號,而是高歌人文主義,讚美生命,是演繹存在主義,是熱愛生命。

這部作品價值觀有兩大陣營,也是兩個極端。

一方是以吉克,萊納,夏維爾為代表的。

吉克因為被當做繼承意志的工具,從來沒被允許過表達自己的意志,很少得到除了計劃以外的關愛,拚命努力過了卻還是在餐桌上看到爸爸失望透頂的眼神,媽媽也表現出了失望和不理解,吉克覺得父母根本不愛自己,最後不僅為了保護爺爺奶奶選擇告發,更覺得艾爾迪亞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受苦的,所以走上「艾爾迪亞安樂死」這條極端的路。

這一方覺得,艾爾迪亞人生來就是背負痛苦的,如果沒有出生,就不會受苦。

另一方,是以艾倫,雀斑尤彌爾為代表的。

幼小的艾倫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和追求自由的信念,格里沙卻沒有像當年對吉克那樣去給他洗腦,強迫他繼承自己的意志,也沒有像卡爾拉那樣反對,只是靜靜地看著艾倫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選擇道路,告訴他,「當你意識到什麼是最重要的時候,再帶你去地下室。」

卡爾拉也是個好媽媽,那時她抱著幼小的艾倫,溫柔地磨蹭他的臉頰,說,「不是特別的就不可以嗎?這個孩子來到世界上就已經很偉大了。」

這一方覺得,每個人都應當奪回自己生存和自由的權利,「因為我已經來到這世界了。」

因為種族或社會環境或出身,巨人中想過「我沒有出生過就好了」的角色有很多,從吉克到希斯特利亞尤彌爾萊納夏維爾,但這種想法和巨人的核心思想是最大的對立。

巨人的劇情可以說是對歷史仇恨種族矛盾霸權主義的一場重演與反思,但核心思想一直都是「每個人都有生存的權利」。

兩種思想的衝突也是作品最重點演繹的一部分。

而就在我通過這幾個章節確認了巨人核心思想之後,它又能以此為引線,收回了幾個極為關鍵的伏筆,又展開了一個劇情爆點。

正是因為吉克帶艾倫進入了道路,巨人第一話標題「致兩千年後的你」背後的真相,浮出水面。

第一話中,格里沙說帶小艾倫看地下室時,沒有回頭看小艾倫,面色陰沉看著前方。

原來他是在看未來跟吉克一起進入道路回溯記憶的艾倫。

艾倫曾在得知自己父親為了奪取始祖之力殺害了王室數人而對著希斯特利亞愧疚大哭時,他還不知道,當時逼迫自己父親大開殺戒的,正是未來的自己。

最後一個爆點,是始祖巨人尤彌爾。

被後世艾族神話為高舉號角的女神,或是被馬萊當成產下無數巨人的惡魔,而她,僅僅是一個衣著襤褸,從始至終未流露過眼神的小女孩。

兩千年前,她是奴隸社會的奴隸,她以為處處為別人著想就能獲得愛,也是時代思想的限制,所以她被誣陷頂罪時沉默接受,獲得巨人之力時腦中甚至都沒有過反抗的念頭,依舊做著戰爭工具和生育機器。

作者有意把王和吉克發號施令的嘴臉描繪的極為相似

而現實是殘酷的,她冒死保護王,也就是自己的丈夫,卻落得被肢解分食,困在道路中兩千年,默默製造後來的巨人身體。

始祖尤彌爾不是神,不是惡魔,而是一個從身到心都習慣被奴役的奴隸。

電光火石之間,艾倫和吉克從思想上交鋒轉變為行動上的交鋒。

吉克勝券在握,因為他知道尤彌爾是一個無法反抗王族命令的奴隸。

而艾倫殊死一搏,他抱住尤彌爾,說:

「你不是神,也不是奴隸,你只是個普通人,你不必聽任何人的命令,做你自己的決定吧。」

「已經兩千年了……你一直在等待著誰嗎?」

這一刻,作者頭一次畫出了尤彌爾的眼睛,她兩千年來的不甘,悲傷,委屈,憤然,在這一刻爆發。

地動山搖,她第一次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2009年10月,第一話《致兩千年後的你》

2019年10月,《來自兩千年前的你》

原來是這樣。

總結:

總結部分我想用我很喜歡的兩個角色之間的羈絆作為引子。

回想一下和希斯特利亞有關的劇情。

她從小就很孤獨,被村裡的孩子欺負,因為是王族和女傭的私生女,媽媽因為她一直處於被監視和被滅口的邊緣,從不跟她有任何互動,會因為擁抱媽媽而被一巴掌打到流鼻血,親眼目睹媽媽被殺,媽媽死前對她說,「要是沒有生下你就好了……」

童年時,繼承了始祖巨人意志的芙麗妲給希斯特利亞講尤彌爾的故事,給她灌輸「處處為他人著想,犧牲自己的纔是好女孩」。

希斯特利亞一生中遇到的兩個尤彌爾,分別告訴了她兩種極端的觀念

她換了個名字,進入訓練兵團,在生活中各處都想扮演好一個好孩子,甚至總想著用光榮的方式「自殺」來換取榮譽。

她在訓練兵時期遇到了尤彌爾,一個曾經和她一樣想著如果沒有出生就好了的女孩子,但是尤彌爾已經是死過一次的人了,尤彌爾從六十年不成人形渾渾噩噩的噩夢中再次蘇醒時,看自己,恢復成了人類,抬頭,看到了極光般的道路,是自由,尤彌爾從此想當一個自私的人,她感受到了重生和自由的美好,她不想再為保護別人而失去生命和自由。

尤彌爾看到了赫里斯塔,她不瞭解赫里斯塔的過往,但她看得出赫里斯塔不是在為自己而活,她甚至強烈的想要去死。尤彌爾又一次想拯救一個人。我始終把動畫裏雪地訓練時的場景印象化,我不記得實際上天空是什麼顏色,但我就是願意把它幻想成最浪漫的淺紫色,我記得那是雪原,淡金色的朝陽和淺紫色的天空,隱約還有寒星綴空,而天空下,一位被世界拋棄過的少女把雙手放在另一位被世界拋棄的少女肩上,和她約定,有一天想看到她能用自己真正的名字,抬頭挺胸地活下去。這是何等的浪漫,又是何等的崇高。那位被叫做赫里斯塔的少女,在另一個破曉,看著尤彌爾割破手,為了保護大家從高高的塔樓一躍而下,在那一天,赫里斯塔告訴她,「我的真名叫希斯特利亞。」

可是尤彌爾又一次死了,這一次是徹底的死去,她又是為了別人,為了希斯特利亞,為了萊納和貝爾托特,她說好了這一次只為自己而活,可是她沒有做到,她是一個仗義的人,她又一次為自己的仗義而死。她和萊納,貝爾托特之間的情誼也讓我感動,她因為不想害了他們而赴死去歸還巨人之力,因為知道他們處在什麼樣進退兩難的困境,所以在聽到貝爾托特哭喊「有誰能看到我們」時才會觸動,萊納因為答應了把希斯特利亞帶走而更加堅定的戰鬥,把尤彌爾的信小心翼翼保存在胸口的衣服裏。

繼承了她的記憶的人,淡淡的說,「這個女人起著最牛逼的名字卻有著最悲慘的一生。」

尤彌爾一生,留下了什麼呢?她的真名連她自己都不曉得,她到死都只叫做尤彌爾。她留下的東西只有一封寫給希斯特利亞的信,信裏簡單地寫著她的一生。她還留下了挺起胸膛換掉「赫里斯塔」這個名字的希斯特利亞,她又一次為別人而死了,但至少希斯特利亞,會替她做沒有做到的事,為自己而活吧?

你看,希斯特利亞不會再想如果自己沒有出生就好了,她的親生父親來找她,卻是想利用她,她渴望親情,所以又在小心翼翼地順著父親,哪怕被當做棋子利用,折損壽命,殺害同伴,她也只想討好父親,得到親情,但她大概想起來和尤彌爾的約定吧,她應該為自己而活,她摔了針劑,把父親打翻在地,告訴艾倫,這個世界怎樣都與我們無關,告訴艾倫,「看到有人哭著說不想存在,就會忍不住告訴他,沒有這回事啊,」。她殺了自己的父親,當了牆內世界的女王,她鼓起勇氣一拳打在利威爾身上,笑容還是那個天真爛漫的小姑娘。

可是,我都不想去再說這是何等殘酷的命運。希斯特利亞靜靜地坐在搖椅上,赫然有孕,她的眼神如同枯井一般死寂。她叫希斯特利亞,她身上流淌著王血,真的名字一換回來,本以為可以只為自己而活,她反倒被命運禁錮的更牢。

算了,我寧可她還叫赫里斯塔。到最後你們兩個誰也沒按照約定活下去啊。

「如果我沒有誕生在這世界就好了。」

尤彌爾曾經這樣想,希斯特利亞曾經這樣想。

一生庸碌無為的基斯教官曾經這樣想。

從小被父母當做棋子洗腦,看到艾爾迪亞人種種悲慘現狀的吉克這樣想。

妻兒因為自己是艾爾迪亞人選擇自殺,上一位猿巨持有者夏維爾這樣想。

因為母親和自己是艾爾迪亞人,被父親拋棄,渴望成為英雄殺盡牆內人卻發現牆內人並沒有錯,只是自己早已沾滿罪惡,渴望有人來制裁自己的萊納這樣想。

可是啊,我為什麼喜歡《進擊的巨人》。

因為阿爾敏問,「艾倫,明知道可能會死,但為什麼艾倫你,還是想去看外面的世界呢?」

艾倫說,「因為我,誕生在這世界。」

卡爾拉抱著年幼的艾倫,蹭著孩子的臉頰,「不是特別的人也沒關係,這孩子能誕生在這世界,就已經很偉大了。」

戴巴家族煽動馬萊羣眾支持侵略戰爭,給艾爾迪亞人宣判死刑時的藉口是: 「可是我卻不想死,因為我已經在這世界上誕生了。為了一起活下去,為了和平,我們向艾爾迪亞人宣戰。」

在聽到那句「因為我已經在這世界上誕生了」時,艾倫的眼神有波動,我以為他是動搖,他卻是更加堅定,「我會繼續前進,直到將所有敵人驅逐為止。」

因為同樣,他們也在這世界上誕生。沒有任何人有權力剝奪他們的生命。他們也要活下去。

少年看海的夢已經結束了。少年追求的不是海,只是自由,只是生存。

馬萊錯了。

因為歷史仇恨和種族仇恨,把和自己有著同樣生命和感情的人類,異化成不配擁有人權的生物,隨意踐踏,並且無孔不入地灌輸,洗腦這種論調。把人類變成巨人去侵略其他國家,擁有了力量就犯下和曾經艾爾迪亞人同樣的罪過。

這不能說明罪惡是一個種族天生就會犯下的,這種罪惡是擁有壓倒性力量的人,族,國家,無可避免去犯下的。曾經是艾爾迪亞,現在是馬萊。

而馬萊現在又因為自己的霸權主義,找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去滅殺無辜的艾爾迪亞人。

帕島一部分主和,覺得交談能避免戰爭,另一部分主戰,不戰鬥,就會死。

我也很好奇,當作品討論的內容已經上升到了種族矛盾,歷史仇恨,霸權主義,世界大戰等等深刻而敏感的問題,面對這種現實中都周而復始,無法可解的矛盾,諫山創會怎樣把這個故事結尾呢?

我且期待。

但我也堅信,有一點永遠不會變,不然尤彌爾和希斯特利亞的悲劇也好,卡爾拉的期盼也好,艾倫心中永遠不熄滅的火焰也好,將全都沒有意義。

進擊的巨人為何而進擊?

為自由,為生存。

因為每一個人,都是那樣偉大的誕生在這世界上。

《進擊的巨人》,是一部在歌頌生命的作品。


簡單地說,我給它的評價是慢慢變高的。

我還記得第一次看進擊的巨人(漫畫)的那一天。

其實,我在看之前,我並沒有什麼期待,因為「進擊的巨人」這個名字太少年漫畫了。

我連打開的興趣都沒有,類似的是賣肉的後宮。

然後在漫畫簡介裏有「自阿基拉以來的衝擊,自烙印戰士以來的絕望」

這種有點碰瓷的營銷我更討厭。

所以我一直懶得打開。

不過,有一天我窮極無聊,然後隨手打開,之後就是一口氣看完。

一開始最吸引我的是作者的反套路和冷酷:作者一開始塑造了弔兒郎當的漢斯,艾倫的父親於他有恩,他和艾倫一家關係密切。然後艾倫母親被房屋殘骸壓倒,巨人向著她走來。在關鍵時刻漢斯來了,如果按照少年漫畫的套路,漢斯應該雄起一把,救下艾倫母親。

結果,他面對巨人,就真的怕了,然後抱著艾倫跑了。

事後還直白的表明自己確實是沒有勇氣。

而且這種反套路巨人給的很足,比如當艾倫他們面對超大型巨人的二次進攻的時候,艾倫發表了一通激情演講,結果上去就喫癟。這種基本不按套路來的做法非常吸引我。

然後,艾倫這個主角就被喫掉了。

作者還展現了對於讀者感情的極強操作能力,他不斷的壓迫再壓迫,讓讀者不斷地想「這種情況還能翻轉嗎?」等讀者的情緒被吊到極高的時候才給一個喘息。

作者的冷酷體現在作者給任何角色-不管是什麼立場-以充分的尊重,但是似乎又不偏愛任何立場,同時給所有人以同樣的冷酷。

我那一刻,這個漫畫其實不存在「主角」,艾倫的確是貫穿故事的主要角色,但是也就僅此而已。

作者對他,對於任何角色,都給予相同的殘忍。

他真正要描繪是慘酷世界中不同立場的人是如何相互鬥爭的

那一刻我給巨人的評價就已經是「一般水平之上」的漫畫。

然後,我繼續往下看,作者的伏筆能力在「女巨人」篇慢慢顯現出來,懸疑感營造地很好。

我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這個人為什麼伏筆能埋得這樣好?

這個人的腦中劇本到底寫到第幾話了?

越來越多的細節和伏筆讓我發現一個恐怖的事實:這個漫畫是「倒著畫」的。

時間大約是我在看第50話(號叫)的時候--也就是艾倫第一次使用了坐標之力的時候。

那一刻起,我突然意識到這不是一年一出的好漫畫,這是非比尋常的一個作品。

漫畫家在腦內有個基本框架不難,難的是這個框架到底有多細多嚴密,後期會不會被自己的筆下的人物、外部的環境和自己的心境而動搖,導致整體崩潰以至於爛尾。這個作者就是能做到草蛇灰線,這一點就足以秒殺一堆後期不斷喫書喫設定的漫畫了。

可是,這個作者非常穩,即使巨人全球大火之後,整體的故事走向依然平穩。

還有作者一次次的把故事的矛盾升級:從簡單的二元異族對立,到島上人類之間的權力鬥爭,最後上升到全人類的鬥爭,和不少的漫畫被迫升級不同,作者的計劃就是如此,所以這樣的轉化既自然又非常震撼。 這樣的劇情掌控力真的是很少見了。

於是,我基本斷定,這個漫畫會在歷史上留下大名,它會和其他優秀的作品:阿基拉、劍風傳奇那樣作為一個時代的顛覆和典範被銘記

巨人本身也會變成各種碰瓷對象,這點算是一種讚美了。


我第一次看巨人,大概 2010 年還是 2011 年?那段時間我大約三十,忙於工作,作品看的越來越少,跟大多數即將退坑的中年人一樣,既想最後試試還能從漫畫裏獲得多少樂趣,又懷有一種我看過那麼多東西了別忽悠我的質疑。

所以我一開始看巨人的時候,被它的畫工嚇到了,這... 人都分不清啊?

之後經歷了一系列感受力的復健,我回去重看了巨人。

第一頁,巨人從城牆上露出頭,第二頁,你能看清那是我們在中學生物課上能看到的人體肌肉結構,只這兩頁,我已經服了,這是天才作者才能做到的——把每個人年輕時隱隱約約都能感到的恐懼,具體化為了畫面,而且因為身型巨大,那恐懼被放大了不知多少倍。

沒有任何奇技淫巧,沒有發明什麼天外飛仙,就是把我們在生物實驗室都見過的沒有皮膚的人體模型,放大了幾十倍,調動出我們非常樸素但被從未被喚醒的恐懼感。

創作最難的絕對不是畫鬼,畢竟人們對沒見過的東西感到恐懼是很難的。真正難的是從我們生活中找到那些令人生畏的東西,而且這件事只有第一個這麼用的人有效,後面再用就只是抄襲。

之後的故事是什麼神來之筆,也不用我多說,但我的確反反覆復的回味這本漫畫的最初兩頁,可能從構圖、畫面它們都不完美,但它定了一個絕好的調子,之後就是命運車輪的滾動了。


從動畫入的坑

在最開始,第一季的第一集

艾倫的母親被倒塌的房屋壓住,要求艾倫他們立刻逃跑

但在最後,她掩住嘴低聲說了一句「別走」

偉大的母愛,以及,僅在死亡來臨的最後展露出的一點私心

就是從那時開始我意識到這部作品不太一樣

這種感覺,在第三季part2的那個白夜達到了巔峯


當我意識到巨人中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時候。

如果你是艾倫,你大概率會做艾倫劇情中所做的事。如果你是吉克,你也大概率會走上吉克的道路。這就是巨人的魅力,沒有人是對的,也沒有人是錯的。對於艾倫來說,向殺死父母的巨人報仇是正義的。對於吉克來說,入侵牆內懲罰艾爾迪亞人,造福牆外同胞也是正確的。

沒有絕對的正義,只有不可調和的矛盾。

每個人都以為自己可以是改變世界的救世主,其實只不過是被時代浪潮所裹挾的一顆小沙粒。

給我震撼最大的是,在賈碧逃亡的時候被一個小女孩救了,這個小女孩剛好是莎夏當年救下的小女孩。當得知賈碧是殺害莎夏的兇手時,原本溫柔的小女孩卻舉刀向賈碧刺去。

這個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一層精緻的灰。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