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能以具體的數據說話,而不僅僅是感覺。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應該這麼說,賣給懂的人不是暴利,但賣給不懂的人不得不暴利。

我身邊有大量朋友都在從事與茶相關的產業,儘管我尚不以此為生,但也算耳濡目染。其實要想追溯茶葉的利潤,要從源頭開始算起。

茶農:

茶農每年的收益一方面決定於種植成本,包括引苗、田間管理、水肥藥劑這些,另一方面取決於茶農的心理期望值。前一部分成本是相對固定的,對大多數茶農來說都拉不開區別,除非引進了多麼高級的品種,或者按照更高標準如「有機」產品的標準種植。

通常來說,茶農的收益取決於自己的心理期望值。

在出售鮮葉時,大部分茶農因為不具備製茶生產能力,所以處於相對弱勢的處境,為了保障自己的收益,很多茶農會在集體的引導下,簽署收青的協議,將鮮葉直接兜售給大廠或當地的合作社,產量大一些的茶農,會幾家合作一起成立茶廠,自產自銷。這種情況往往收益比較穩定且平均,但即便是單價高的年份,也不會獲得太高的收益。

在一些產量較高的產區,中小散戶會去當地的鮮葉市場出售散青,每天的價格浮動,從早春一兩百一斤到夏茶几元一斤,這種情況即便茶農有很高的期望值也要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

說到底,其實單純的茶農不賺錢。

批發商:

批發商往往佔據產地優勢,在產地建廠或與大廠合作,從收青階段開始,一直到將成茶以批發的形式賣出,這是整條產業鏈裏最有「話語權」的環節。

在這個環節裏,並不是所有事情都是透明的。

說到這裡,先說明,請大家不要對號入座,沒有針對的意思,只是就事論事。

舉幾個極端的例子:

1、產地之「謎」。

對外宣傳需要做的只是統一口徑,但事實上,茶青來自於哪兒,是不是真的在覈心區,也許只有極個別核心人物知道,流通到市場上只要口徑統一,即便是專業人士也不敢妄下定論,更何況這樣操作的產區往往形成了一定的壟斷,當佔有絕對話語權時,利潤想高,炒作就是了。

2、「調控」市場。

當批發商手裡的產量達到一定的比例時(比如七成以上),往往對市場就形成了絕對的影響力。就像《大宅門》裏上演的一樣,白景琦跟著兩位老師傅去安國買葯,為了低價大量買進三七,先故意炒高,當市場容量變成買方市場時再下手,賺個盆滿缽滿。這種情況在茶葉市場裏一樣存在,尤其是在老茶市場。

3、資本運作

茶葉市場裏,最賺錢的其實是這一批人,這些人可能不會直接碰茶葉,但可以憑藉資本優勢賺取大量利潤,大部分情況是跟著批發商走,常年合作。這些人並不可恨,只能說他所佔有的資源我們沒有,而且只是單純把茶當成了商品來貿易。

如果說「暴利」,那麼批發商一定是推動茶葉價格走高的始作俑者。但是如果沒有上面說的這些「操作」的可能性,那批發商也只是茶葉市場裏普通的一環,市場透明的狀態下,也更不用提暴利了。

零售商

零售商可能他與我們社區的包子鋪、水果攤沒有太大區別,只是有一些做的大的,批發+零售一起做,甚至還有自己的業務團隊,其實一旦加入了批發的成分,那就參考上面對批發商的評價來參照。我們這裡僅以只做零售的零售商來舉例。

這些零售商與一般茶友區別不會太大,只是以茶為生,開個小店,要支付房租、水電,來客人應承一下,泡泡茶,會有一點損耗。這樣的零售商大多隻在一類或某幾類茶裏有比較深入的研究,而且根據自身資源的優勢,會有一些特殊的資源。

對他們來說,最怕的是囤貨,所以往往多是出售一些出貨量大的口糧茶,價格也以親民的為主,不過反過來說通常也不會有太好的茶。對這些人來說,往往加價並不算太狠,因為加的多了不好賣,更不用談走量了。

但是剛才提到的批發+零售,這樣的形式下其實就有很多「說法」了,他們做批發所以囤貨不是問題,完全可以用低價貨抄底賺個底兒掉,往往會出現一些「不地道」的問題。

——————

所以你看,賣茶葉「未必」暴利,說到底是看每個環節的職業操守。

但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誰都想把自己的茶賣個好價錢,但是能做到「童叟無欺」的才值得豎大拇哥。

——————

事實上,我們之所以認為茶葉是暴利行業,是因為「信息不對稱」。

1、如果你是初學者。

匆忙下手一定會增加踩坑的風險,那自然也就給「暴利」以可趁之機,遇到不懂的可以學,雖然說總是要踩幾個坑,如果能找個師傅帶一帶,就會很有利。

2、如果你是專業茶友。

那基本的原則基本都懂,除非打眼,否則在這樣的茶友身上很難賺到暴利。

3、不懂裝懂,頑固不化

這樣的情況真不少見,尤其是一些年紀大些的茶友,自詡喝了十幾年茶,對茶的理解很深入,所以冥頑不化,怎麼勸都不聽,還固執己見,結果自然是為暴利買單的。他們自詡level擺在那,遇到不太地道的人,不得不賣個高價給他。

——————

我個人認為,不論各行各業,在「弱肉強食」的邏輯下都有「暴利」的可能,想要讓行業進步、社會進步,每個人都應該秉承「克己復禮」的原則才能真的做到童叟無欺。

我也倡議每個人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利益相關,茶行業從業人員!

個人觀點是:

2015年之前,茶行業存在嚴重的暴利;

2015年之後,茶行業暴利線下日益減少;

2020年之後,誰再搞暴利,誰就先死亡。


我們先講「暴利法則」。當下是自由市場、自由資本、自由金融的時代,任何一個行業,只要沒有特殊壁壘,高利潤、高回報必然引來更多的人、更多的資本參與行業進程,直至達到某種平衡。尤其茶這種,種植、生產、銷售全程都較為傳統,沒有特殊門檻的領域,更是如此。

網上賣茶葉是否很難?電商人寒風的視頻 · 269 播放

種茶葉的茶農賺錢嗎?如果是個暴利行當,那麼農村不會缺人。

開茶葉店賺錢嗎?咱們舉個一般化的栗子吧:

一個八十平左右的雙門頭品牌茶葉店,按照公司標準裝修,貨架,大約40萬,攤成三年,每年13萬左右。年銷量1噸,就是2000斤,平均價格500/斤,年營業額100萬。

以小罐茶的經銷價5折為例,有50萬理論毛利。這其中,茶用水、試泡大約佔去一成成本,再扣除13萬每年的裝修攤配成本,剩下27萬,你得用來應付房租、水電、工資、稅收以及其他營雜費。好的話,估計能盈餘7~8萬……

好賴也是個小老闆,這種收益水平,還不如個社畜。

這就導致一個問題,就是所謂的供需不平衡。一方面,作為一般茶客,大部分消費的「口糧茶」是300~500一斤,其量的佔比估計在90%左右;剩下的所謂「禮品茶」等高價茶10%,起碼均價得在1800以上,才能保障這種可憐的均價。這也就是品牌茶為什麼近幾年都在極力打造自己的高端業務的原因吧。

換一下,不走代理制,做直營。但道理還是一樣的,1噸的銷量,並不會因為代理轉直營而變成1.5噸。事實上,因為少了代理商老闆自身的影響力,可能還不如代理的門店。除了個別品牌商確實把直營體系做紮實的,做品牌茶直營的基本是在找死!

至於非品牌的地多茶店,少了部分裝修攤配成本,但均價和銷量更不樂觀。很多店主就是賣賣賣,好像有賺錢,但是到了進貨的時候,就發現錢沒了。

說山場。首先原產地的山場不是那麼容易拿到的,一個品種茶好的原產地山頭就那幾個,且並不是整座山都能產優質產茶,好的海拔段是很狹隘的。假設,一座山場的年產量是5萬斤,其中夏茶基本是沒人要的,屬於低端貨色,春秋兩季的茶好一些,那麼差不多就是4萬斤茶。如果僅做粗加工,假定均價可以做50元吧,200萬的理論業績,你覺得夠養好一座山場和一家小型加工廠嗎?

如果非原產地山場,根本沒有人願意收你的茶,就算收走也是低端路線,不會有什麼好看的價格,而你的勞動成本是不會打折的,基本就呵呵了。

現在的問題是,成品茶50元/斤都有人喊貴,恨不得9.9元包郵!作為茶消費者,內心總是覺得自己會在買茶這件事情上被農民坑……這實在是一個很奇怪的心理現象。

當然,「農民」也不傻,都不會純粹地「靠山喫山」,必然把茶商品化,開啟「品牌化」路線,於是就進入了新的不歸路。沒有資金、沒有資源,沒有知名度,唯一能講的故事就是我的山好、水好、茶好,唯一能拿出來的競爭辦法就是定價低一些……但因為沒有知名度,光低價又有什麼用?!

綜而言之,如果茶行業暴利,就會吸引大量的優秀人才,吸引更多的資本,進-入競爭;從最有利可圖的幾個環節切入,進行整合,用規模來壓垮對手,必然很快就會出現超級寡頭。實際上呢?

中國茶業,只是貌似有利可圖,但聰明的資本幾乎不過問。

所謂茶葉「暴利」,從種、產、供、銷,都是個笑話!


「茶葉暴利」一直是個奇怪的假印象、假認知,也不知道從何時起,盡然幾乎是個全民假認知。

我們腳上穿的1000多的皮鞋,OEM工廠定製價150不到。8~10倍率,沒人說皮鞋是暴利行業。從來沒有人說做農民是個暴利行當,卻總是有人感覺幾千塊的茶葉,就是樹上的幾片葉子。

茶葉幾乎沒有特殊的「增產」手段,換了產地,茶不成茶,有天然條件限制。茶葉可以擴產,但卻不增值。因盲目擴產導致產業貶值的例子比比皆是!

但即便你知道這些故事,在你真正走進茶世界之前,也很難從心底體會茶真正的價值,並為之付出得體的價格。

你總是感覺自己「買貴了」,而不是「買貴的對了」。


【寫在後面】

中國茶是以「原產地」為基礎的,產地的優劣直接決定了茶葉的品質,一座茶山,山上山下、南面北面的品次也落差極大。這也導致了一個很鮮明的問題,原產地優質山場稀缺,珍稀好茶稀缺,茶產業有量卻很難有質。

一方面,我們時不時聽到什麼茶王拍賣出了天價,一方面那些被迫9.9包郵的茶商慘淡收場。

但反觀,中國至今仍然需要向印度這種「壓根不懂茶」的國家進口茶葉——是的,你沒聽錯!光2019年,中國進口茶葉4.4萬噸,其中1.3萬噸來自印度。上面說到,一個山場年產4萬斤,這是有實際數據依據的,光進口就頂了2萬個山場產量,也可以說是市場份額!

我們也不得不思考,摒棄「原產地」束縛,如果非原茶可以殺出一條血路,中國茶既能品位高級又能優質保量。但事實上,很多嘗試做「立頓」式茶產品的幾乎都慘淡離場了。最近聽說有幾個大佬準備在該領域重新出發,也許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但我們期待的,終是雨過天晴。

做了200年茶,故事仍在發生
編輯於 01-25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瓦爾登之茶瓦爾登之茶關於茶,歡迎交流,liangjieqq11(vx),備註知乎

曾經信息不對稱的時代(網路沒普及前前),加上市場商家少,競爭小,經濟飛速發展,政商送禮多,相對於當時購買力(房價,物價),那時利潤確實可觀。

現在的情況是,市場更透明,消費者選擇更多,除了品牌或者稀有產區等概念加持或者特殊客羣之外,普通消費者喝的口糧茶,利潤實在一般,生存餬口可以,發財置業換個行業可能性更大。

如今靠走量,用心做質量,積累口碑,換客戶復購長期合作。


曾經信息不對稱的時代(網路沒普及前前),加上市場商家少,競爭小,經濟飛速發展,政商送禮多,相對於當時購買力(房價,物價),那時利潤確實可觀。

現在的情況是,市場更透明,消費者選擇更多,除了品牌或者稀有產區等概念加持或者特殊客羣之外,普通消費者喝的口糧茶,利潤實在一般,生存餬口可以,發財置業換個行業可能性更大。

如今靠走量,用心做質量,積累口碑,換客戶復購長期合作。


不是,茶行業最大佔用資金是兩方面:房租費和壓貨的的費用。

商鋪費不便宜,賣茶,茶的種類要多,口感上要有差異化,不能別人一諮詢,就說沒有。

好茶價格不便宜,進貨價幾百到上千一公斤。想想一個店鋪如果屯個幾噸的貨,要佔用多少現金流?幾噸的貨,一個品種一點,根本不算多。而且綠茶紅茶等茶類,最佳飲用期一般是3年,還要考慮過期的損耗費。

茶葉不是易耗品,復購率不高,這期間房租、水電,日常花銷照樣要出,生意忙的話還涉及到請人,工人工資照樣要發。這些都是成本。

茶行業是一個外行覺得暴利,內行才知道苦的行業。雖然沒有舉具體數據。但我就是個茶商,從本身的實際經營狀況出發,就是這個情況。

看其他評論說茶暴利,只談進價多少,售價多少,單純算中間差價就覺得很賺的,估計是外行,而且本身不是做生意的。只要是做生意,就知道這種算利潤是非常傻瓜的演算法。內行不會說出這種話。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