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都有被別人說自己書獃子、死讀書,聽了我極度苦惱, 明明自己試圖去努力改變的東西怎麼最終卻被貶得一文不值?我一直很想擺脫,但是卻不知道如何下手,因為我確實又是如此的反應遲鈍、變通能力不強、理解東西慢,記憶能力差等所有這些都似乎給了我這樣一種思考,如何讓自己所學所想應用於生活或實際的技能中去?

1、曾經說自己對歷史有興趣(包括政治學、心理學、社會學等),這也確實是成了自己學習的巨大動力,但是幾乎高考下來(心理學、社會學是自己課餘看書),那些相關知識就被我忘記得七七八八了,哪怕我曾經為此下了多少的苦功,現在難以撿拾其中的陰影。儘管我知道可以通過知識重溫、結構構造或利用思維導圖實現知識的整理,但是就算知道了他們,也如何讓他們對自己生活產生顯著的作用呢?也就是如何把他們活學活用或者作用於自己未來可能的工作崗位呢?(我是經管系電子商務學生)2、《古文觀止》。高三時候因為考慮到文言文考試的需要,加上老師的推薦,說可以從中培養預感的同時加強我們的人文素養,更重要的是把其中故事活學活用,吸納前人經驗教訓,為己所用。於是我就買了過來,把西漢以前的很多篇文章反覆看、讀、包括理解,包括之後的暑假、大一暑假、寒假,大二寒假我都有重新翻開來每篇讀幾次,但是依然頭腦空空,感覺不到他們人物或故事的靈魂在我腦海中飄蕩,這是我一直在讀死書以至於一直沒法爛熟於心嗎?或者是我的頻率還要繼續加大?(也就是如何讓閱讀發揮最大效用)

3、個人做知識管理的時候是否應該有取捨?最近一直忙著把大一和大二學過的知識整理出來,希望完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和構建相應的思維導圖。也就有一個問題,對於學過的很多東西,部分是過於理論化,對於他們是舍還是留下?比如在整理《管理學基礎》時候的知識點:管理學和管理者,管理學定義、管理的屬性、職能、管理者、管理思想和理論(中西方各個時期)、相關分類;《會計基礎》:會計的發展、會計定義等知識的時候是否都要納入其中,或把他們都作為識記的一部分進行識記?這些對於實際的應用有幫助或者說有需要嗎?

4、我現在在做的所謂知識管理工作是名不正言不順的嗎?我現在的方法非常笨:把之前的科目書翻開來,從開篇到結尾,然後把裡面的知識要點摘抄下來抄到紙上,然後再把他們打在雲筆記里,然後構建相應的思維導圖,和知識結構圖(考慮之後簡化操作,取消抄到紙上過程),我不知道這個方法對於完善我的知識體系或者增加識記內容是否有幫助,或者說這樣做是否有其必要性。但是目前在我看來,總勝什麼都不做,同時也希望大家告訴我優化方法和如何有效學習,做知識管理的方法。有點長,希望大家能熱心幫個忙。


大學的時候,我曾幻想把很多科目的概念理解並整理出來,那時候沒有思維導圖,沒有知識管理這些概念,我甚至想通過學習目錄學構建從主幹到枝葉的知識樹,後來出現了導圖和知識管理概念我欣喜若狂,但是到現在也沒有深入下去。以前比較反感老師拿著書跟學生說哪些是必學,哪些不用深入,知識不是越多越好嗎?現在我認為按教育大綱學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以用求學,基本概念能讓人知道遇到實踐問題該從什麼方向著手,再來根據需要深入了解。

不實踐,知識賤


丟掉你的面子。

翻譯成中文,就是 學會不要臉,聽得懂人話,開得起玩笑,經得起嘲諷,上得了檯面。
看了不做所謂書獃子

首先,必須強調一點,做真實的自己。當別人在熱鬧玩耍時,而你更喜歡靜靜的坐在角落裡看書,不必太理會他人的評價,繼續看啊,做你覺得對的事情。

其次,有時候你覺得自己無法學以致用,是否是因為你自己局促於一室之內?沒有多出去實踐,比如旅行,勇敢的去找實習單位豐富經歷等。生活中處處都是學問,讀書是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很多時候讀書都在為你慢慢積蓄能力,以備不時之需。

當你旅行時,你可以向夥伴介紹它的一些歷史典故,名人軼事;或者可以到一些論壇網站上寫書評,讀後感,與他人交流,會更有趣;「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為我們交朋友提供一些幫助等等,太多了。(歷史使人明智;詩詞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自然哲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學使人善辨。 by 培根)最後,建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可是為什麼要把讀書弄的這樣複雜呀@_@
多學些「無用」的東西希望這篇文章能給你一些啟示


死讀書的話建議多去社會實踐,再選書。不然,不用改變。自己喜歡就好。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我認為 別看書就不會變成書獃子。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