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晚,在江門結束的一場崇武英雄世界自由搏擊的比賽中,詠春實戰高手丁浩遭66公斤級搏擊選手阿虎(陳錦雲)爆頭KO。丁浩僅在擂臺上堅持了74秒,就被阿虎一記高掃擊中頭部KO,當場倒地昏迷不醒。據悉,丁浩賽前表示這次來,就是想要證明傳武詠春的實戰能力。


我練大成拳十二年,

後又學散打、拳擊、mma,

還打過業餘比賽,

答此題正合適,

先評價一下兩人比賽,

「傳武」即使能實戰,

也得看對手,

阿虎何許人也?

職業搏擊選手,

前國家散打隊隊長姜春鵬弟子,

丁浩何方神聖?

一個被無良媒體強封為「詠春大師」的民間武術愛好者而已,

雖然丁浩在民間愛好者中算「高手」了,

從開場的快拳搶攻就可看出其實力不弱,

但與職業選手相比,畢竟業餘,

所以興奮勁兒一過,一個高掃沒防住,

就歇菜了,

專業打業餘,好似大漢戲孩童,古來如此,

我愛看《水滸傳》,

就拿水滸裏的幾場比武舉例說說吧,

雖是小說,

但作者施耐庵,

在元末義軍首領張士誠手下當過幕僚,

見慣了打鬥廝殺,

其比武場景,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從書中可知,

即使是「傳武」也有專業和業餘之分,

書中第一位出場的好漢史進是個富二代,

從小不好學習愛練武,

他老子為了培養其興趣愛好,

先後請了七八個「有名的師父」,

估計也是像丁浩這樣的「民間武術大師」,

結果史大郎與禁軍教頭王進比武時,

不到三合,就被打翻在地,

才知道自己以前學的東西「不值半分」,

王進是禁軍教頭,

用現在的話說,是職業武者,

打你還不是跟玩兒一樣;

小旋風柴進是大周皇帝後裔,

為撐面子、擺架子,

平時收羅了不少前來投奔的「好漢」,

裡面自稱或被稱「武術大師」的多不勝數,

洪教頭就是其中一位,

自視甚高,浪的不行,

在莊上遇到林沖,非得跟他比劃比劃,

林沖跟洪教頭打了四五合,

就把他的本事摸清了,

一個練得不錯的民間「高手」而已,

於是,林沖跳出圈外,

「咱別打了,算我輸了吧」,

沒想到洪教頭還以為林沖害怕了,

叫囂著「還得幹!還得幹!」

其勢大有丁浩挑戰阿虎之威,

那幹就幹吧,

結果也是不到三合,老洪四腳朝天;

還有呼延灼打青州時,

與周通、李忠、魯智深、楊志依次交手,

草莽出身的周通、李忠打七八合就頂不住了,

而李忠恰是史進原來的師父,

也就是那所謂的「有名的師父」,

其綽號「打虎將」更是中二無敵,

沒想到在職業軍官「阿呼」面前竟不堪一擊,

再看魯智深、楊志就不一樣,

都和呼延灼鬥了四、五十合,不分勝負,

因為他倆也是職業武官出身,

呼延灼一試便知,

「怎的哪裡走出這兩個來?好生了得!不似綠林中的手段!」

而丁浩之流恰恰就是「綠林中的手段」,

不輸,可能嗎!

下面再談談,現如今的「傳武」還能否實戰,

民國時的「國術國考」比賽全部為實戰項目,

誰能打誰就勝出,

但從建國後到現在的70年裏,

傳武的發展方向變了,

官方搞表演,

民間搞養生與技擊,

以致傳武並未發展出職業搏擊比賽,

官方的傳武比賽注重的是表演的速度與力度,

動作的準確到位,身體架構的美觀,

以及高騰空、多螺旋的難度係數,

所以現今中國武術的官方競技比賽,

是追求更高更快更美,

並不是看誰更能打;

而技擊這一方面就只能是民間的傳武人自己搞了,

沒有官方和商業比賽做支撐,

缺少專業配套的硬體與科學系統的訓練方法,

水平當然不高了,

再者,很多傳武人追求實戰,

卻因循守舊,閉門造車,

對信息全球化的紅利視而不見,

對飛速發展的體育科學置之不理,

好像傳統武術加不得一點新東西,

不學習、不吸收、不借鑒、不變革,

實戰能不落後嗎?

我常感慨,

李小龍,

一個活躍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武術家,

出身於詠春,

卻能如饑似渴地學習拳擊、空手道、柔道、跆拳道、柔術和菲律賓武術,

博採眾長,

現在都2019了,

傳武人還非要守著老祖宗的東西一成不變嗎?

看官們,

閱後留一贊,江湖好相見,

抱拳

(歡迎關注同名公眾號「慈老濕」)

歡迎關注我的專欄

慈老濕說《水滸》?

zhuanlan.zhihu.com圖標

相關文章:

慈老濕:林沖棒打洪教頭——一場看了開頭就知道結尾的比武?

zhuanlan.zhihu.com圖標

丁浩練搏擊就不會被KO了嗎?


不談程度和比較對象都是耍流氓!

現代搏擊是吸取了中國傳統武術,日本傳統武術,歐洲傳統武術,中亞傳統武術,世界各國的傳統武術,通過科學系統的研究,總結出來的先進有效的格鬥技巧。

中國武術能不能實戰?當然能。

但是格鬥有效程度高不高?不高

和現代搏擊相比誰更能打?當然是現代搏擊。

中國武術好比古代鍛造的一把鐵劍,冶鐵匠人在稀里糊塗在不斷的嘗試和運氣裏打造出來的。鐵匠也也知道不斷的鍛打,淬火,但卻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做,也不知道具體做到什麼程度,甚至要舉行許許多多玄學的儀式。 反正是最後劍也鑄造出來了,雖然不那麼鋒利,但是在當時的年代,面對著木棍什麼的,還是要強很多。

而現代搏擊就像吸取了古代鍛造經驗,有了科學的冶金,材料學支持,精準控制,溫度,成分都系統而科學,恰到好處。這樣造出來的刀劍,當然鋒利無比,上面那種鐵劍,見一次,砍斷一次。

所以,傳武只要不裝逼,不騙人,還是有一定實戰能力的,可以鍛煉身體,增強一支,有一定的防衛能力。但是想像現代搏擊那樣,去打職業,去競技,還是歇歇為妙。


詠春是哪一年的產物,至今多少年了?詠春拳的創始者是福建莆田南少林的少林庵五枚師太(原名朱紅梅),五枚師太將禪武結合,最終創出一種適合女性演練的的實用功夫——詠春拳。詠春拳據傳起源於滿清中期年代,由對南少林武功非常瞭解之武術大師五枚師太所創立的。

兄弟們滿清是什麼時代的產物啊?那麼一個古老的技術能跟現代搏擊比嗎?

詠春拳缺陷:

1、攻擊距離太短,角度太單一。

2、過度講究用手格擋,難以應對重型攻擊。

3、落地生根,站著一個地方不動在格鬥中是當靶子的。

4、缺乏重型攻擊,無法擊倒強壯的敵人。

李小龍改良版的詠春拳-截拳道:

截拳道與詠春拳的基本姿勢驚人一致外,截拳道各種打鬥技法的運用大都帶有明顯的詠春拳技擊風格。從實戰記錄片中可以看到李小龍的技擊動作除了勾拳、擺拳外,其餘無不是詠春拳的招勢,所以,截拳道與詠春拳在格鬥技術上並無本質的區別。

截拳道中的靈活度

詠春拳中手腳並用

詠春街頭巷站

知道我這些年最鄙視的是什麼人嗎?

世界明明在發展,而且正在以超級驚人的速度發展,而那些搞傳統文化國術的人居然在那裡抱著老祖宗的東西死命啃,一點都不願意對舊有的東西進行改進,如果按照現代科學來設計搏擊術,我可以說過去的那些功夫全是渣渣。

看現代搏擊的踢腿效率

泰拳出腿效率

拳擊訓練模式

詠春拳練習法

詠春拳對練模式

看出來差距嗎?

播求的泰拳是不是看上去很兇殘,拳擊看上去是不是很暴力,詠春拳看上去呢很套路是吧?

站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我是擁護詠春拳的,但是我擁護的是改良版的,變異版的,適應時代版本的,而不是一層不變的,墨守成規的,所謂的傳統武技。任何一套系統都需要不斷的迭代,更新,維護,保養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不能拿古代的營養水準下運糧出來的技擊方法,去應對營養過剩時代的搏擊方法。

中醫、武術、玄學、堪輿、相術,什麼山醫命相卜都需要推陳出新,不能總在啃老本的狀態下混日子。希望中國傳統文化得到最好的傳承〔增、刪、改、查〕 哈哈哈。

參考資料:

《詠春拳特點》https://mip.ys137.com/ydys/1741649.html

《李小龍後期為什麼放棄了學習詠春拳而改學別的拳》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84517764.html

《截拳道》https://www.baidu.com/sf_bk/item/%E6%88%AA%E6%8B%B3%E9%81%93/30401?fr=aladdinms=1rid=7998709593718998211


這年頭當個大師,尤其是當以實戰而著稱的詠春拳大師,就得做好被人KO的準備和覺悟

這件事對中華傳統武術界來說可謂是數十年未遇之大好事,傳統武術界應該專門就此事設宴慶祝一下,大可不必如喪考妣。

希望這事兒能把很多人打醒,沉醉於其中的自欺欺人的撈取大把好處的騙人的與被騙的此刻都該醒醒了,你們說呢?

這幾年詠春拳可以說是火遍了大江南北,從電影熒幕上的大賣,到現實當中各地詠春拳培訓班賺的盆滿缽滿,戲裡戲外,人們皆大歡喜。一時間一幫年紀還不算太大的詠春拳師傅們,也一個個猶如葉問附體了似的,看宣傳照片上,個個舉手投足間都頗有大師風範,只可惜耳光來的太快也來得太響,過程實在慘不忍睹。

其實許多武術愛好者應該也都瞭解,南方的很多小眾拳術是在其特定歷史環境下產生的,之所以說他是小眾,並不僅僅是說他練的人少,而是這種拳種使用的範圍一開始就小,有一定的侷限性,儘管詠春拳的誕生有多種傳說,但是其在發展的過程中有很長的一個階段是在船上進行的,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船上空間狹小,無法閃展騰挪,在這種特殊環境下往往不需要頻繁移動步伐,僅憑上肢力量與對手PK,久之便發展出步伐簡單,全靠雙臂短促發力與小巧變化的技擊特點。

就是在這種狹小又不太穩定的環境下,詠春拳穩定又略顯僵硬的雙腿站立姿勢以及靈活多變的雙臂纔有用武之地,可一旦到了陸地上,到了開闊地,這種優勢就不明顯了 ,昔日船上他是霸主,下了船就得低調做人。

這也就是為什麼葉問以及弟子們當年在香港擊敗對手的傳說多是在一些狹小的巷道中發生的。

而面對以現代科學的訓練方式餵養出來的現代搏擊怪物,他們情緒亢奮,耐力十足,步法靈活,閃轉騰挪,有拳有腿,放長擊遠,同時還比較抗打,這讓柔弱的詠春拳如何招架,招架不了啊。

其實詠春拳這還算是不錯的了,不管怎麼說還敢上擂臺去拳對拳的對陣了74秒,換其他傳統拳術,那些各種練套路的,上場絕對帥不過三秒。

這些年,凡提到詠春拳,大家都津津樂道的往往是李小龍曾經練過這玩意兒,如何如何……一提詠春必提李小龍,一提李小龍也必提詠春,但問題是大家仔細看過李小龍的動作片,還有後來關於李小龍的一系列紀錄片,就知道,李小龍的搏擊風格並沒有多少永春的痕跡。

當年李小龍在美國第1次正式與當地的華人武師較量武藝的時候,用的就是詠春拳,可他事後自己都說了,使用起來礙手礙腳,於是才下決心一定要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能夠揮發自如的拳腳功夫。李小龍這實際上已經是在否定或者說質疑詠春拳的實用性及威力了。可是很多人總是忽略了這一點,他們更願意相信李小龍就是因為練了詠春拳才那麼厲害的。

寫到這裡我知道很多人估計會說:你又不懂,你憑什麼這麼說,呵!其實我本身並不是簡單的一個旁觀者一個不懂武術的人,我恰恰是一個傳統武術的習練者,曾經在北京拜師前後練了六年的傳統武術,當然我練的不是那種以表演為目的的套路,我練的是一種從傳統到現代的一個過渡產品:意拳,

由近代武術大家王薌齋創立,民國時代的王薌齋就曾在當時的中國武術界大聲疾呼(儘管王薌齋本人在民國時代與侵華日軍走的比較近,這是他終身都無法洗脫的污點,但是其在中華武學的承前啟後上是有所貢獻的),說武學要跟上時代,要與科學相接軌,尤其要破除武術當中流傳以久的糟粕,而這一切要先從破除神祕感開始,武學技擊要發展就要先從這個破除神祕開始,破除神祕其實就是破除迷信。幾十年過去了,到了科技昌明的今天,中國傳統武術的神祕感不僅沒有破除,反而更加濃厚了。甚至是意拳自己,這幾年的發展勢頭明顯有開歷史倒車(不包括姚宗勛的後人,論輩分我得尊稱姚宗勛一聲師爺,事實上姚宗勛的後人繼承了一整套完整的在當時來說較為科學的意拳訓練體系。需要指出的就是這套訓練體系雖然是尊王薌齋為祖師,但是真正幫助其完善與建立起來的其實是姚宗勛。)的跡象。

主要是一些人開始把當年姚宗勛從意拳體系中剔除的一些糟粕又重新找了回來,並聲稱這纔是真正的意拳,是王薌齋創拳之初就有的東西,這是老的東西,老的東西纔是好的。

已經明顯出現了反智、反科學、反現代的傾向,加上這一套的鼓吹者又很有些傳銷的本領,一時間跟隨者甚眾。

有點扯遠了,今天是講詠春拳被ko,結果說到了我當年練的意拳(以後有空我專門的談一談當年練意拳那些年遇到的人和事)。

(這幾十年教育明明普及了,可為什麼反智的東西卻開始大行其道了,置身其中的竟不乏受過高等教育的人)

歸根結底,無論是什麼拳種,只有能打的纔是好拳,這纔是武術的本來面貌。

不要相信那些個假裝仁義道德的大師嘴上掛著的武德兩個字,事實上武德只是他們的護身符而已,意思就是我不去打你,你也別來打我,皆大歡喜,共榮共存。這一套在舊社會特別好使,面對挑戰者,師傅往往只需要派出一幫徒弟出來就能搞定了,師傅是宗師,哪能輕易出手呢,運氣好的,可以避一輩子,一直到死未嘗一敗,宗師之名為世人所傳頌。但是這一套在現代就不好使了,於是就耳光響亮了。

傳統武術要想真正的發展起來,必須回歸武術的本來面貌,要從技擊上多下功夫,要務實,要實證,要實事求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