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經常聽別人跟你講心靈雞湯,特別是高中那會!班主任一天都能給我們灌輸好幾個!那時好像還不反感,而且好像還蠻有用!覺得吧!人要有上進心!而如今呢?來到了一個更大的小社會,總感覺這些以前聽過的雞湯變味了,沒用了,真的讓人疑惑。


拋開高低水平不同的雞湯文學,談談為什麼我們要心靈雞湯吧。

我們無論做任何事,產生任何樣的行為,都需要建立的前提是有目的!而這種目的(心理預期),便是我們在行為結束後對自己的評價。滿足目的(達到心理預期),我就會獲得積極的反饋,這種反饋會讓我跟努力做下一次的類似行為。比如,小朋友考了個100分被表揚,他以後也會好好學習。反之亦然,如果行為結果沒有達到目的(心理預期),人往往會收穫挫折感或者是挫敗感,同樣不會有利於我之後行為的產生和出現。

詳情可參考:「維納的歸因理論」「斯金納的強化理論」。這樣,我們能理解自己的行為,接下來就能去討論雞湯本身。人是主體和客體的統一,成熟的個體出現了自我意識,於是,古往今來的人們往往會思考:「我們什麼活?」「活著有什麼意義?」「人生為什麼苦?」「為什麼眾生皆苦」等等問題,會使用互聯網也會在知乎等等平台提問,等一個滿意的答案。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的答案是令人滿意的呢?

例1:我已經很胖了,但是今天經過了一天鍛煉,晚上非常想吃一塊蛋糕。但是,小王出現在我身邊說:「胖子,晚上不要吃蛋糕!吃了會讓你今天的鍛煉努力付出東流!」

例2:我已經很胖了,但是今天經過了一天鍛煉,晚上非常想吃一塊蛋糕。但是,小李出現在我身邊說:「你已經這麼努力鍛煉了,吃一塊蛋糕也無可厚非!以後少吃點也可以吧?」

對於我來說,例2中的對話是符合我們預期答案的。我會選擇小李做我的好朋友而不會選擇小王。雖然,我明明知道小王對我說的對我最好,但是的對話有對我來說十分敏感的詞「胖子」、「不要吃。」這些詞的出現,會令我十分不舒服,這樣是不會滿足我的預期的。小李的回答卻能讓我的主觀感受更加積極,說白了就是會拍馬屁。當我反省過來後,小李的回答也能減少我的挫敗感。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好的答案不一定是令人滿意的答案。心理雞湯的出現恰恰就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預期「我既想要好的答案也想要令人滿意的答案。」受歡迎的不是真理,而恰恰是能滿足大眾娛樂消遣需要的內容。我們總會在客觀世界裡追求令自己主觀滿意的一切。

我還在努力讀書上學求學歷,它們會用「悲傷文學」迷惑我:《夏至未至》、《悲傷逆流成河》

我開始工作變成打工人了,它們會說《我喜歡這個功利的世界》

我連房都買不起,它們會發文《孩子 我寧願欠你一個快樂的少年 也不願看到你卑微的成年》

總結起來:

1.雞湯文學是不需要深入思考甚至不用動腦子;

2.雞湯文學通常以標題黨居多,調動感性認知;

3.雞湯文學通常以單方面宣傳作者自己價值觀;

4.雞湯文學自認為是陽春白雪;

於是,就像郭敬明文學一樣;TX馬老闆早年也上女號陪人聊天;

韭菜不好割了,雞湯文學自然荒誕可笑了。


本來是大師為了混口飯吃隨便說說的玩意兒,有人卻當真了,並且中毒了。


劣幣驅逐良幣

1.所有作者或所有讀者之間鑒賞能力不同。(信息不對稱,無法準確判斷雞湯的價值)

2.毒雞湯的寫作更方便。(成本更低)


按照現在的話說,叫不接地氣。最開始的時候,心靈雞湯確實起到了激勵大家的作用,但是逐漸的,很多這種文章變味了,變成了浮誇的,不切實際的東西。那就成了空談了。

如果只是空調還好,有些人為了文章更加「感人至深」,更加「意義重大」,不惜胡編亂造,牽強附會。看了不但無意義,還浪費時間和感情。

於是這些東西也就逐漸變成毒雞湯了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大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