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中國電影市場的青春片很多 但基本是豆瓣評分很低的爛片 大家都討厭出國墮胎車禍的爛俗情節 一般人的青春都不會經歷這些 那到底怎樣的青春片才是成功的?真正的青春片應該拍什麼?


青春片也有很多種,比如美系的《明星夥伴》,我覺得是美劇青春片的高峰了。台灣絕對是《流星花園》。懷念青春,就是拍給撈菜梆子看的,我覺得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挺好的。你要走社會派的青春批判,去年的《伯德小姐》就很有意思了。以前香港也有《無人駕駛》。你打算喪還有《去他媽的世界》。都是成功的青春片。你如果要追求票房成功。台灣改日漫的風格搞太多了。溫和化美劇嘛,拍鮮肉明星工作室嘛。你搞那個台灣改日漫,大家看膩了。你搞社會派青春票房肯定就小眾了。你搞喪的國家能把你搞喪了。想想大家感興趣的,就是愛豆們在星光璀璨背後的故事。《明星夥伴》既不太假,也不至於過於真實。把不符合中國文化的比如飛葉子改成玩電子煙,賽季煙彈反正也不可能有尼古丁,還能炒作這事。把炸裂的性愛場面改成愛撫親吻。去除校園元素,拒絕早戀。再來一個我不能永遠是流量鮮肉明星的自強不息。模特,名人子弟,成長中的偶像。不要和《glee》一樣尬舞。我覺得當代青春偶像片走一個修正和反諷中間的路線。應該是可以創造一個新風格的。


《快把我哥帶走》《成長教育》


中國電影被韓國電影電視劇影響,喜歡摘特例。又臭又長的韓國電視劇如何製造衝突的?就是要讓人不能好好的生活。都好好生活了拍什麼呢?但是在電視劇剛剛興起的時候,韓國電視劇就是受歡迎。當然,當時電視機走進千家萬戶,是個電視劇都受歡迎。還珠格格還成了一代人的回憶呢,你看現在拍還珠格格有幾個人買賬?

說到底,觀眾的口味被提上來了,脫離生活的電影容易被指責。除了那些特殊設定,只有細節符合生活才容易被接受,這跟文學發展的路子差不多。藝術無法脫離生活單獨存在,能經得起時間磨鍊的只有人性。經典高分電影幾乎都是這個路子,探討的永遠都是不同環境下的不同的人,這些人無論怎麼牛b,都還是具有人性的。但是經典電影中大部分會去挖掘,提升,突出,讓每個觀眾都能看到不一樣的世界。這一點,才是我國青春片不具備的。我們看到的好像每個中學生都叛逆,都會出事,但背後叛逆的原因卻沒有突出,沒有提升,甚至都不去挖掘,不去想。

我最喜歡的一部愛情片是怦然心動。怦然心動里是怎麼製造衝突的?全是靠著生活里平平無奇的一些小事。最後提煉出什麼?性格,堅持,貧富,純真,理想。我沒看過國產青春片,因為大環境讓我毫無興趣。幾個20多歲的人去演中學生,是無法演出那種純真感覺的。年輕的患得患失,面對喜歡的人收不住的自卑,羞澀,懵懂中變得堅定的三觀,受環境影響時的自我否定和動搖,要把這些拍出來,要依賴很強的環境搭建和控制能力。環境情節不說,目前這些小鮮肉我也沒興趣去看他們裝嫩。

回歸正題,真正成功的青春片怎麼拍?像怦然心動一樣,拍生活。突出點應該是在時代的變革,以及人物的成長。矛盾設置以學生為視角,學校家庭才是最經常活動區域,所以應該以這兩點為主。愛情的話,懵懂時期的純真把控不了不拍都沒問題。但是估計沒有這個點,不會有投資方給錢。順帶一提就行了。

閃光少女這一類電影,可以作為國產青春片的榜樣。以愛情為主題,算了吧,這個錢我給騙子,這個時間我睡個覺,都比去電影院買罪受要好。


我覺得青春片的特色應該是「做蠢事」

人一生只有這個時候才能放肆的活著,所以才顯得美麗

青春片不應該流俗於痴男怨女的愛情,而應該突出青春期的荒誕不羈


此間的少年

北大學生自己拍過,因為不是特別專業,拍的很一般,除了楊康剩下的幾個演員和書中描寫氣質差距過大,令狐沖用力太猛。而且刪掉了幾段,比如段譽和王語嫣的故事。要是江南能親自拍《此間》我就死而無憾了。


《過春天》《陽台上》《七月與安生》《嘉年華》《悲傷逆流成河》《踏雪尋梅》不可否認都是近年來很好很好的電影。

但是……青春片非要拍性的迷茫和衝突嗎,我覺得青春的悸動也很美好啊,但悸動不一定是起源於性,我是說,青春里偷偷看對方一眼都會很開心的滿足,和成年後一定要有肢體接觸的滿足完全不同吧。

我喜歡《我們的少女時代》這種。

我不否認拍關於「性」的青春片可以好看,思考,有深度,以及吸引人眼球,但我覺得作品還是要多元化,並不是非要拍關於性啟蒙的,拍性犯罪的,和拍性朦朧。當然可以拍,但沒必要拍這些來彰顯獨特和藝術。我記得新概念火的時候,很多文章都關於「朦朧的乳房」「學校的婊子」「早熟的自慰」,彷彿標誌新概念就是對過往避而不談的性撥開描寫,看多了覺得,膩歪。

我覺得一部分人太避諱,另一部分人又太當回事了。我很喜歡的一個作家,最近的兩本書里,都有關於偷情的片段,古代的那一本,我能理解一開始是活下去的需要,而後來,是本性的需要,水到渠成,南方有令秧。而另一本,哪怕我很喜歡很喜歡那位作者,我也不太能理解,鋼鐵俠和女主角為什麼會成炮友,會睡了又睡,我不理解這對於劇情發展的幫助在哪裡,最後的伏筆男主的要挾?可以但沒太大必要。男人和女人的矛盾太多了,並不是非要有「這個女人是我投資人的炮友」這種情節的……畫蛇添足。

我看告別天堂的時候,那誰在自己女朋友和校妓之間搖擺不定,我是可以深刻理解的,它拆分了靈魂和肉體,在那個年紀,完全無法做到「渣男」。但是在景恆街里,明明是隨隨便便睡來睡去的北京纖維世界,為什麼偏偏男女主的感情特別地彆扭地隱匿而扭曲呢。毫無理由地愛情,我看不清。

就像這幾年的這些電影,我有時候想,明明他們拍純粹的感情,也可以很好很好的,大家現在都不缺性啟蒙的東西啦,該懂的人早就鋪天蓋地地懂了,不懂的人看了這些也不懂。

我們當然需要《嘉年華》這樣的電影,但《狗十三》和《喜歡你》,也是很好的下飯菜。

或者說我們也可以試著拍一些不那麼重的東西,輕一點,松一點,講一段情愫,一個好故事,或者一幅好看的畫,都是很好的創作,我們並不需要所有高分青春片都是來給我們講道理的。

進電影院想放鬆一下,不是來上犯罪教育課程


不墮胎,不作死,表現青春洋溢和熱情奔放的同時也需要展現陰鬱,失落,打擊和挫折。

最後少用娘炮演員,我上高中那會這樣的男生不是什麼大少爺的代表 娘炮是要被很多人揍的...


《誰的青春不迷茫》

這樣的,沒有爛俗的車禍墮胎接吻失憶,簡簡單單講故事,平平淡淡敘回憶


《青春派》中國高考的真實寫照,也是中國教育的一個折射點 。體現了中學時期的美好。這是一種青春的記憶。


就是講述青春時真實發生的故事,真情實感,樸素感人,沒有任何虐戀打胎車禍打架出國的狗血橋段,就是描寫清新的校園,明亮的教室,冬天樹枝上的積雪,夏天池塘邊的涼風,描寫兩瓶汽水,一道陽光,描寫一本日記,一個外號,描寫可以在一個地方什麼都不想地就這麼坐一下午,描寫傍晚的操場小樹林,青春片就像是我們畢業紀念冊里的那張照片,也許現在看起來那會兒的每個人都巨傻無比,但青春,不就是這樣的嗎?


《致青春》很爛,但《中國合伙人》是一部不錯的青春片。
真正的青春片應該像《陽光燦爛的日子》一樣,反應一個時代的大部分人的價值思想,而不是墮胎啊,車禍啥的,不是說找一堆人帥哥、美女演繹下凄慘的愛情,這就是在緬懷青春了,不是每個人的讀書時代、青春時代除了狗血的愛情之外(話說這些青春片里表達的是愛情么?我怎麼壓根就覺得完全是生理需要呢)就沒了其他的東西了,年少無知時的漫無目的以及成長期的迷茫,讀書時期充斥的暴力(熱血?)、叛逆,這才是我想看到的,而不是關注著電影屏幕上的劈腿、墮胎這類的。
那些年這樣的 不錯,出國墮胎車禍啥的,我真沒有,但是,一個姑娘漂亮到班上男生都喜歡(不討厭)的,我的確經歷過

我覺得豆瓣評分越低越成功,因為豆瓣絕大多數都是非專業且偽文青,不合他們口味的電影基本就符合大眾口味,符合大眾口味票房相對就高,票房高對一部商業電影來說就意味著成功,什麼?你說藝術上的成功?藝術上的成功你看豆瓣幹什麼?豆瓣評分跟藝術沒有半毛錢關係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