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確定自己是由於什麼導致的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具有三種類型,分別是受挫型、防備型、缺乏自信型

受挫型是指在以往的社交過程中,遭受過一些挫折、失敗或者嘲笑、譏諷等,在心理上留下了陰影,導致在過後的社交過程中害怕和別人交談等。

防備型是指患者不容易相信他人,對他人常常帶有很強烈的防備心,這樣子容易造成社交障礙,久而久之對社交產生了恐懼心理。

缺乏自信型的患者主要是缺乏自信,常常過分擔心自己的言行是否恰當,外表是否得當,由於過分的小心翼翼,在社交過程中難以落落大方的和他人相處。

引起社交恐懼症有生理上的,心理上的,家庭環境,社會原因,思維方式,性格原因。

生理原因:美國著名精神病學教授戴維西漢先生說,社交恐懼症的發病是因為人體內一種叫「5-羥色胺」的化學物質失調所致。這種物質負責向大腦神經細胞傳遞信息。這種物質過多或過少都可引起人們的恐懼情緒

不妨給自己來一次靈魂上的對話,判斷自己屬於哪種類型的社恐,又是由於什麼導致的社恐,最後方便自己對症下藥,改善社恐的現狀。

對待社恐的治療,我們可以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也可以進行自我療愈。

自我療愈的方法有:

1、給予自己極大的寬容,不苛求自己,不急於否定自己,發現自己的閃光點,相信自己可以。

2、不讓自己陷在回憶的牢籠裏,讓過去的事情過去。

3、找個傾訴的人來到人羣中,讓自己適應人羣的熙熙攘攘,讓自己融入人羣中。

4、給自己營造一個場景,讓自己融入其中,鍛煉自己的適應能力。

4、告訴相信自己:你可以!!!


想突破其實很簡單,也很困難。先問問自己是哪種類型的!再逐一解決

。1,問自己是不是比較懶,喜歡獨處,確實不願意社交?

2、是不是感覺所有的社交 都不是你要的圈子?

3、是不是因為自卑,或者考慮的利益 情感 得不到回報?

以上三點其實都不重要,想要社交不要考慮那麼多。你覺得你想得到對方的什麼?是快樂、還是利益。想得到情感的社交就多聊聊情感!想得到利益的回報就多聊聊他的職業,能不能幫到他纔行,這樣就會有了後續的給自己的利益!先知道他是什麼樣的人,他喜歡聽什麼樣的話!話與話之間其實已經有了虛擬利益的來往了。不要把自己活的太清楚。對話之間互相謙讓,才能讓你在社交立於不敗之地,遊刃有餘,通過社交才能得到你想要的。


社交恐懼的形成原因和存在原理是:因為過去的家庭環境和成長經歷,形成了不良的生活經驗觀念,比如自己是無能的,不會被他人喜歡,別人是苛刻和惡意的,肯定會看不起和傷害自己。這些觀念影響著思維和後續反應。

在與人交往時或社交場合,期待被他人關注、在意、認可和喜歡(很多社交恐懼的朋友意識不到這一點,會表示否認),擔心別人看出自己的不正常,而迴避偽裝掩飾,而更加的不自然,這是一個惡性的循環。

迴避型人格障礙比社交恐懼要嚴重,持續時間更長,在日常生活只要和人有關,就會經驗性的感到焦慮、恐懼和迴避,甚至經常會有被監視和針對等被害妄想癥狀。有妄想並不代表就是精神分裂,只能說明人格障礙比較嚴重。

自卑與自信的本質

自卑不自信是不能接受自己在某一方面不如別人,通常是自己認識的人。當別人在某方面比自己的強的時候,就會感到痛苦。自卑也是有心理問題的表現之一,而很多朋友會把自卑當成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

自卑和自信(自負)是比較評價對立的產物,有比較和評價纔有是非、對錯、高低與好壞,有對立才會有競爭和敵對,纔有爭強好勝、不合羣與孤立。普通人是沒有自卑和自信的概念的,更多是以平等平常之心看待自己與他人。可以說,社交障礙者的比較心、評價心和對立心都比較嚴重,這是由過去的生活經驗造成的。

減輕自卑的方法並不是增強自信,因為自卑、自信是相對共存的,強調自信就必然會有自卑,而是我們要弱化是非與對錯、高低與好壞、自卑與自信的概念,培養自己的平等平常慈悲之心,而善待自己與他人。

內向不合羣的本質

經驗性的認為自己是不好的,別人不會喜歡自己,只會傷害自己,而感到擔心緊張習慣性的防禦和抗拒,對他人不信任不敢向他人表達和袒露自己,只會偽裝、掩飾或迴避他人,給他人造成內向不合羣的印象。

當事人自己獨處會感覺比較安全放鬆,和她人在一起或在社交場合就會感到擔心與緊張,所以不喜歡與人交往。但當事人會在意別人的評價和態度,因為當事人也想被大家所認可、接受與喜愛,這是人類的社會屬性,是為了更好的生存發展,人類個體何難獨自存活。所以當事人也會因為自己的內向、不合羣而感到自卑和焦慮。

內向與不合羣的人因為缺乏與他人的交往和溝通,會對客觀現實缺乏足夠的認識,很多對人事物的認知都是基於自己的主觀想像。當事人的認知影響著情緒,而情緒影響著身體和行為反應,會形成一個閉合的惡性循環。

焦慮和恐懼的本質

正常的焦慮恐懼,是以客觀現實情境為基礎的,是合理的身心反應,比如被猛獸或恐怖分子追趕和襲擊,這時候會擔心自己的安全和感到害怕就是很正常的。擔心和害怕,也是人類發展出來保護自己生命安全的基本功能。

病理性的焦慮和恐懼,是脫離現實客觀情境的,是基於主觀的災難性推理設想,自己焦慮和恐懼的對象是自己想像出來的,或者基於客觀現實基礎主觀無限放大的,而並非客觀真實的存在。可以說是當事人內心的獨角戲

迴避、脫離現實和自我封閉,會逐步喪失現實感,自己所看見和聽到的多半是自己的想像,就好像活在夢裡——過去的創傷經驗。而當事人的反應會影響他人的反應,給當事人以消極反饋,當事人會因此再次感受到傷害。比如在當事人遇到他人之後,偽裝、掩飾或迴避,別人就會覺得當事人虛偽和敵對,而開始不信任和反感當事人。

因某人感到自卑和害怕就是在攻擊ta,就是把ta預設成了危險的敵人潛在威脅者,所以不能接受ta比自己強。

對於人性的一些認識

人是自我中心的,利他也是為了更好的利己,人的絕大部分思想和語言、行為都是基於自己的情感需求,即期待不滿擔憂。換句話說,其實別人並不關心自己的好壞與得失,每個人考慮問題都是從ta自己的角度出發的。

如果總是覺得別人在關注和評價自己,是過度自我中心的體現。別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忙,很多時候自己只是他人的過客。總是覺得別人會挑剔、指責和侵害自己,是因為過去的生活經驗產生了對他人的不信任抗拒

社交恐懼如果非常嚴重,也會產生幻視、幻聽等幻覺妄想的精神病性癥狀,當事人會非常堅信有人在監視和針對自己。比如有幾個人正在交談,當事人從附近經過,他們看了自己一眼,然後笑了一下,當事人就會覺得他們是在議論和嘲笑自己。再比如當事人與某人擦肩而過,對方咳嗽、清嗓子或吐痰,當事人就會覺得ta是在討厭自己。

社交恐懼的心理調節

根據社交恐懼的形成原因存在原理,形成了心理調節的八個步驟。通過長期練習,可以逐漸改變經驗習慣

1.培養平等平常慈悲之心,減少比較、評價和對立;2.看清自己內心的期望,是被他人關注、在意、認可、需要和喜愛,承認自己的需求;3.看清自己的生活經驗觀念,是自己經驗性的認為別人會傷害自己,習慣性的感到擔憂和迴避;4.看清自己在與人交往時或社交場合具體的思維情緒身體行為反應,對自己的反應模式有所認識和覺察;5.觀察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拉開距離,成為旁觀者,既不認同也不反對,既不跟隨也不抗拒;6.關注當下,觀察和傾聽周圍他人與所處環境,瞭解他人真正的感受、想法和需求,減少主觀臆測,慢慢脫離生活經驗和觀念對自己的影響;7.別急於證明自己,先做一個配角,學會觀察和傾聽,重新認識他人關係,獲得新的經驗,修復過去的創傷;8. 嘗試與他人接觸,先觀察和傾聽,再做出回應和表達,循序漸進的建立能力感自信心

合作共贏的人際關係

人性是自私的,每個人都是為了自己,但人類個體無法獨自生存和發展,人是羣居動物,人類因為懂得溝通合作才站到了地球食物鏈的頂端,這不是某一個人的功勞,而是全人類共同努力的結果。我們的強大就在於我們是人類社會中的一員,所以被羣體所理解接納就是非常重要的。被他人所認可、喜愛需要,就是我們個體存在的意義價值。主要包括兩點:自己的知識、技能和資源是被他人所需要的,且自己願意付出;自己尊重和維護他人的尊嚴與權益。因此永遠不要忘記提升自我價值善待他人能力信譽纔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

每個人的生活經驗(家庭教育和生活經歷)與觀念不同,思維、態度、行為和表達方式不同,所處的環境和人際關係不同,具體的情緒感受和癥狀表現也就不一樣,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上內容只是大體的框架和提綱。


想克服就必須要改變,不要老是宅在家多出去走走不要熬夜,遊戲偶爾玩玩,注意自己形象不管你是帥哥還是美女出門一定要打扮的帥氣漂亮愛乾淨,這樣會使你的自信心倍增,只要堅持下去你就不會那麼恐懼社交了。希望有用陌生人,「加油」


涼辦,出門轉轉,聯絡一下以前的同學,搞個聚會啥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