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電影都沒來得及去看,看看影評,有的說不好,理由各不相同,有說特效的,有說劇情的,還有去看臉的,我想知道究竟有沒有一種正確觀看電影的方式還是說看電影這件事本身就是隨性的主觀的,沒有一個大概客觀的標準。


本來看電影就是很主觀的一件事啊,影評也是帶著主觀思想的個體寫出來的。

看影評其實也就是看看,別人眼裡的好與壞,是否觸動到你看或不看的點。

比如聶隱娘,不喜歡的人說劇情稀爛,但我覺得劇情不是評判電影好壞的一個必要點,所以仍舊覺得這是一部牛逼的片子。

比如瘋狂動物城頭腦特工隊,都說怎麼怎麼好,但我就是不喜歡看動畫片兒,所以一點興趣都沒有。比如致青春,評價都不用說了,但是吳亦凡的腳演技實在太好笑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對我去看了

不過太依賴於影評,我自己的觀點啊,覺得不是什麼好事。

其實所需要只是一點清醒的頭腦,一點自己的審美體系和價值體系就行了。

(同理知乎。)所以到底看什麼,消磨時間,尋求自我,學習姿勢,等等等等,都可以是看電影的目的。最重要的是,開心就好~
謝邀。

看人物造型,化妝,特效,分鏡頭切換等,為我研究畫漫畫故事做參考。

此外就順便看看劇情之類的。
國外電影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看字幕。。
翻櫃子,開門,接電話,刷未讀消息,讀音,看書,拆禮物等等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的期待,期待新鮮,期待驚喜,期待一切未知的可能。

謝邀。

藝術這種東西本來就不是理工科學這樣有明確答案的玩意,人們看電影就是為了消遣,你耗費時間看了電影,獲得了愉悅感,哪怕別人都說這是部爛片那又如何?影評家誇上天的藝術片你看不了20分鐘就昏昏欲睡,那你從那不藝術片裏就獲得不了愉悅感,別人說拍得再好跟你有什麼關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審美。藝術本來就是一個非常主觀的東西,沒有標準答案


講點題外話。前段時間和朋友聊天,她說其實人和人之間的本質關係都是利益交換,我說是的,真的就是這樣。

還有一點我沒有講,她講的是對外的方面,人除了對外和外部環境接觸和交換資源,還要對內探索自己的內心,確定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而這纔是主導你對外價值判斷的根本因素,一切都以這作為起點和核心進行邏輯架構,然後獲得對外行為的指導方向。這就是當時朋友還沒想通的對內的方面。

對內的本質,無非是自己開心就好。

簡單的結論,質樸的語言,真正能夠做到將這條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人有多少呢。

所以問題很好解釋了,對於不同的欣賞層次和藝術積澱,大家對一部電影會有不同的關注點和評判方式,對劇情的理解能力的差異也會產生對劇本和臺詞的不同看法。

簡單點講,認識層次不同決定了觀點不同。

這很正常,沒那麼多是非對錯合理與否,你只要在自己的認識層面上覺得開心就好了。

發展的眼光看,如果你的內心有對電影藝術加深認識的渴求和熱切期待,你可以去嘗試理解其他人的評判標準,get到吸引自己的點,某種程度上是提升了自己的欣賞水平吧。總而言之你開心就好。

至於提升認識的手段和方法,就不用我來講了吧。我也不懂。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不過沒有幫助的可能性更大一點。

並沒有標準答案。

不同的人能看出來不同的電影,雖然電影是同一部,但是觀眾不是。

看書時我們在尋找什麼,看電影時我們就在尋找什麼,找答案,找認同,找共鳴,什麼都好,一千個人尚有一個個哈姆雷特,影評什麼更不必說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