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定的目標總是不了了之,肯定是因為你意志力不強嗎?錯!非常錯!大錯特錯。

我的回答:有你意志力不強的原因,但是也不完全是你的原因。

"我"意志力不強+"目標"沒活力,這是兩大重要原因。


我們一直都在說「追求目標」,這件事的主語是「我」,賓語是"目標"。我們曾經訂立過很多目標,有一部分我們最終沒能實現,我們就認為是主語"我"的問題,認為是"我"的意志力不夠。

但真的是這樣嗎?

除了主語的"我"意志力不夠之外,難道賓語的"目標"就沒有問題了嗎?

意志力不強,當然要提高意志力,但這是技術層面的事。你可以看書,可以參加訓練營對意志力進行提升,這些事都好解決。

意志力不強的問題,這裡我們先按下不表,我們今天說說"目標"錯在哪裡了。

【目標話外音:我躺著中槍了···不過我也很好奇,我到底有什麼錯?】

目標的問題在哪裡?目標的問題出在——目標沒活力!

我們可以想一想什麼樣的水是有活力的。

如果水要一直給人以解渴的能力,要麼像湖一樣深,要麼要溪水一樣流淌有活力。當然最最好的是又深又能流淌,就像長江一樣。

如果你的目標像下面這幅畫中的水,我感覺支撐不了很久,有再多的意志力也不行。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對應水的活力,目標的活力體現在在哪裡呢?

1、 你的目標是否堅定?——水的深度

2、你是否對目標進行管理?——水的流淌

這是兩個維度的問題。

目標是否對,是否有深度,決定了你的目標夠不夠堅定。

目標是否有時間上的廣度(是否有規劃有管理),決定了你的目標是否有持續地促進你行動的作用。

如何解決目標沒有活力的問題?

1、尋找對你來說那個對的目標,對的目標對你來說才有深度

2、管理目標讓目標持續給你動力


1、什麼是對的目標?如何去尋找那個對的目標?

這個世界上價值觀"正"的目標有太多太多,但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有限,不可能有辦法去完成這世界上所有價值觀"正"的目標,我們只能選擇那個對於自己來說"對"的目標。

所以我們可以用黃金思維圈模型,去澄清自己的目標。

即使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非常"正"的目標的時候,比如說"變美變漂亮""要學習""要健身",我們還是要一層層地去追問,「你為什麼想到達到這個目標?」

只有找到這個目標背後你的"why",那才是真正對的目標。

而這個追問的過程就是在把價值觀"正"的目標變成對於你來說"對"的目標。

目標也是分為三個層次。

在介紹目標的三個層次之前,我要介紹人的三重腦理論。

在生物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三種大腦。

按照順序分別是:爬蟲腦、古哺乳類腦、新哺乳類腦。(也就是對應我們下圖所標出的爬行腦,情緒腦和理智腦。)爬蟲腦,實際就是指進化到爬行動物時產生的大腦,它主要負責基本的生理需要;古哺乳類腦對應於哺乳動物,負責一些情感和記憶;而新哺乳類腦指靈長類動物的腦,特別是指人類的腦,負責理智和語言。

根據三重腦,我們可以把目標分成三個層次。

一、我們通常訂下的(bu neng shi xian)的目標是理性腦訂下的目標,也就是那些價值觀"正"的目標,這種目標只是理性腦的目標,並沒有得到情緒腦的認可。

二、第二種是理性腦訂下的,情緒腦也認可的目標,這種二腦合一的目標,比第一種就容易實現多了。你的理性認為這個目標重要,你的情感上也接受這個事實。

三、這是最深入也最具有活力的目標,不僅理性和情感都接受這個目標,你還把這個目標拆解成每一天、你的身體願意去執行的小目標。這樣的目標執行起來,一點都不覺得費力呢,而且特別高效。

2、如何管理目標讓目標持續給你動力

如果你能夠做到上面說的第二個層次的目標,即二腦合一的目標,接下來我們來介紹如何將二腦合一的目標變成三腦合一。

第三個腦是爬行腦,看上去是進化在最低級的狀態下產生的大腦,貌似最不重要。但是恰恰相反,它因為掌管身體的各項基本功能,它反而是最最重要的!

想要實現一個目標,說服它來配合你,那是最最省力和高效的。

所以我們需要把目標滲透到執行層面。你的目標可能比較大,比較長遠,但爬行腦是比較笨的,你給它說你的目標,它以為那個目標已經實現了,因為它沒什麼理性思考的能力,所以你要告訴他,目標還沒有實現,還有一些困難障礙在這裡,所以我們要訂計劃一步步地來,接著你要告訴它,我們想要實現那個大的目標,今年要做什麼,這個季度要做什麼,這個月要做什麼,這個周要做什麼,今天要做什麼!

一天過完,一周過完, 一個季度,一年過完···之後給它一個總結,給他一些鼓勵說它這部分完成的很好,再給他提點建議告訴他下次還可以改善的地方在哪裡。

爬行腦雖然有點笨,但是它沒有情緒,它很聽話,只要你告訴它具體要做什麼事,他就會認真去執行!所以我們的理性腦要給他明確的計劃和反饋明確的指令。

如此!我們便得到了三腦合一的目標!

這便是我想要說的第二點,如何讓目標持續給你動力:那就是WOOP心理學,目標的年度管理,每周管理及每日管理。

我們可以通過WOOP心理學來告訴爬行腦,我有目標但是目標實現過程有些難度,別得意太早!寫每周一記來對年度目標和每周目標進行管理,將每天的工作任務列出來進行可視化,規範化重要的關鍵事務。

以上,你的理性腦就通過管理情緒腦,讓情緒腦接受你的理性目標;通過管理爬行腦,讓爬行腦知道每天做些什麼事,獲得三腦合一的目標。

願你早日三腦合一。

原創不易,喜歡的話,點贊喜歡加關注哦。

對了,告訴你一個小TIP:手機屏幕的任意位置雙擊就可以點贊哦!


一.為什麼制定了目標,最後總會完不成呢?

我想說的第一點就是:

放輕鬆,這不是你的自制力的問題,因為不光你完不成,絕大部分人都完不成。「完不成目標」是個普遍的現象,而不是一個問題。

一個統計結果表明:人群中,制定了目標之後,最後實現的人,只佔總人數的8%,大部分人制定了目標,都會不了了之。

舉個你我身邊最常見的例子:制定新年計劃。統計網站statistic brain,給出了一些殘酷的數據:

在新年這天立志的人——

一周之後還在堅持的,剩下75%;

兩周之後還在堅持的,有71%;一個月之後,64%;六個月之後,46%;一年之後,只剩下10%。

看到這個數據之後,我是深深的呼了一口氣:原來大家都差不多啊:)。

既然這麼多人都完不成目標,那制定目標還有用嗎?

答案是,當然有用。

其實,目標的設定不僅是指現實中的你想要達到的外在目標,而是更是一種心理需求。

因為設定目標會帶給你「確定的」感覺,一個「確定的目標感」可以幫助你對抗那個你最討厭的「不確定性」,而且它會帶給你生活的意義感,讓你每天的生活都有奔頭。

二.那該如何制定一個能完成的目標呢?

很多人應該都聽過smart目標管理法:

這是一套,教你從具體的小事做起,慢慢養成習慣,一點點攻克目標的功夫。

具體如下:

Specific:具體。一個好目標應該是具體的,而不是模糊的;比如,「我要減肥」這個目標就很模糊,就不是一個好目標,而「我要在3個月內減重10斤」,這就很清晰,就是一個好目標。

Measurable:可衡量的。實現目標的過程是可控的,最終的結果是可測量的;Achievable:可實現。給自己制定的目標不能超過自己的能力,得是可以實現的;Realistic:有現實意義。好的目標都是結果導向的,是為了達到一個最終結果的,同時你的目標應該是你現在確實需要的東西;Timeline:有明確期限。這一周幹什麼,一個月之後做到什麼程度、什麼時候可以達成目標,要有一個時間限制。

但是,僅僅知道「smart目標管理」是不夠的。

不知道你有沒有對這個方法產生懷疑,反正我第一次看到這個smart原則,總感覺若每次都按照這五條來設定目標,總會有一種拼湊的感覺,缺少一點「目標實現」中最核心的東西。

為了找到這個答案,讓我們回到最初來看看,「目標管理」這個說法。

1954年,彼得·德魯克在《管理的實踐》一書中提出的,書中有這樣一段話,讓我找到了答案:

「目標管理最大的好處或許在於,管理者因此能控制自己的績效。自我控制意味著更強烈的工作動機:想要有最好的表現,而不只是達標而已,因此會制定更高的績效目標和更宏偉的願景。

的確,目標管理的主要貢獻在於,我們能夠以自我控制的管理方式來取代強制式的管理。」

而smart原則,缺少的就是對實現目標動力的探索。

如果你想完成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得是你真的很想實現的,你有很強烈的實現動機,實現之後,對你有切身的好處,你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動力。

所以,在開始行動之前, 你一定要不斷問自己「為什麼」——為什麼想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的剝開,找到那個最核心的,最底層的需求。因為只有澄清實現目標背後的動力,你才有可能最終完成自己的目標。

三.兩種目標:如何調整目標,讓自己不懼失敗?

這裡面的關鍵,就在於把個人的「外界目標」,轉換為「內部目標」。

比如說:

我現在想通過不停的讀書,寫作,在知乎上回答問題,來獲取更多的粉絲關注,從而實現自己的自媒體致富之夢。這裡面,「獲取更多的粉絲關注」就是一個「外部目標」。

這其中有很多因素,我無法控制。一方面,當有越來越多的自媒體人加入,他們的文章可能寫的更好,競爭更激烈,我會感到壓力;

另一方面,當粉絲增長關注變少時,一天只漲幾個粉,我會焦慮不安,甚至自我懷疑。

當我把希望,寄托在一個外界目標時,我就會產生各種焦慮等負面情緒。

但是如果當我選擇不去控制外界,而去控制自己,把「外部目標」轉變為「內部目標」,設定為:每周盡自己能力去認真寫兩個以上的回答。

這個時候,對於自己的行動,我能控制,我就去儘力做到。對於結果,反正我也控制不了,也沒什麼好焦慮的。無論最終結果如何,我都可以坦然接受。

四.給目標實現的過程,留有一些彈性

當你樹立目標地時候,要在計劃里留有破例的位置。

比如,我的目標是:

我要堅持寫知乎365天,每周寫兩個及以上的回答。同時允許自己每個月有一周的放鬆和懈怠。

這樣,即便當我在寫作的過程中,遇到一些特殊情況,而無法完成這周的目標,我並不會因為這個破例而放棄整個計劃,而是會平靜的說:破例就是計劃的一部分嘛,一切盡在掌握之中!

就像陳海賢老師說的那樣:

如果給目標實現的過程留有一些彈性,就算例外出現,你也不會感到驚慌失措,並因此沮喪,而回鎮靜地對自己說:「嗯,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然後重新開始。

最後,關於行動,我還想再說一點:

很多人在行動的時候就開始拖延,一旦開始拖延,計劃就有很大可能性完不成。所以在行動時,要克服拖延的這個壞毛病。

這裡,我有一個最實用的建議就是:說服自己就干五分鐘。

比如今天,我該寫知乎回答了,我不能要求自己一口氣就把回答寫完,因為那個任務量太大,會讓我不再想繼續行動。

於是我就跟自己說,就寫5分鐘,5分鐘一到,我就去干其他的,然後,我開始動筆寫。而現實是,當我寫著寫著,就停不下來了。

原創不易,費時費心,如果文章對你有幫助的話,請花1秒鐘點個贊,你們的支持是我創作的最大動力呀!

以上!


據說有一個年輕人很崇拜楊絳先生,洋洋洒洒地寫了一封長信傾訴自己的仰慕之情以及自己遇到的諸多人生困惑。楊絳回信寫了一句話:

「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借用楊絳先生的話,題主,「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行動不多而想得太多」。

你制定的目標是什麼樣的呢?

制定可實現的目標從學會制定可實現的日程表開始!

作為一隻偽學霸,曾經,我的日程表長這樣。

只是活動內容略有不同而已。

誰的小學暑假沒有這樣一份時間安排表!!

侵刪

這份令人髮指的暑假時間表,從暑假的第一天貼到床頭勉強完成了,之後,再也沒有如願實現過。計劃越是理想化,現實就越是慘不忍睹,我們也就越不可能參考時間表來完成目標。

我們只是按照自己覺得「應該」的樣子來計劃的。

正如紀元在《哪有沒時間這回事》中,寫道:

越是努力去執行嚴格的時間表,我們就越有可能體會到挫敗感、焦慮感,也就越無法堅持。

如題主這樣想讀書,想運動,想學習,但制定的目標,最後總是不了了之的小白,推薦以小白的標準要求自己,以小白的心態來學習,就挺好,才能更容易堅持下來。千萬別對自己太苛刻!

暑假時間表無法很好地執行,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規劃得越認真越細緻,就越難以執行越受挫。

試想,你本來打算背單詞的時間,突然被其他事情所打斷,整張時間表很容易被輕易摧毀。

畢竟,以「小時」來安排自己的一天是不科學的。人們真正安排首先是按「時間段」來計劃的。比如晨間做什麼、傍晚做什麼。

並且,時間只是在推進目標時的一種考量維度,單純的時間表無法承載這些。考量得越少,變數越大,越缺乏彈性,把工作任務塞在嚴苛的時間表中,一旦出現了干擾,如一個電話、一場會議、一個朋友突然到訪等等,都會嚴重影響到整張時間表。

即使最終一天的任務都完成了,但和你最開始的計劃期待不符,也會體會到強烈的挫敗感。最終不了了之。

強烈安利「時間段」小工具。建構一份屬於你的時間段清單,用它來安排你每天的事情。

畢竟,每天做好了,也會離你的目標越來越近。

第一步,按照一天的時間順序,想一想,都有哪些時間段,是時間段,不是具體的時間點!

比如晨間時光、專註時光、午休時段、雜事時段、溝通時段、親子時段、自我成長時段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梳理。

第二步,梳理你在一天當中最精華的2-4個小時的時間是在哪段,這段時間進行最重要的生產。

比如,總是慢半拍的我,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進入狀態。早晨剛去辦公室需要完成大量日常任務,就是我的雜事時段。

上午10點多終於進入狀態了,可以用於處理關鍵的任務。

基本上要到下午5點下班以後,辦公室同事都走了,整幢樓開始安靜下來,我終於可以進入我的高效時段,這個時間用來讀書、整理筆記、寫報告等,簡直飛起來~

第三步,不同時間段的切換中列出動作清單。

比如,當從自我成長時段切換到親子時光。我會關掉番茄鍾、關上電腦、手機調為震動。此刻,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陪伴孩子,放鬆身心。

這三個動作就像儀式,及時幫我擺脫對前一個時間段的戀戀不捨,迅速全身心進入新的狀態。

以上,是關於日程表的安排,梳理好每天的日常事務,讓每一天過得充實而有意義,這是實現既定目標、獲得優質人生的基礎。


這個問題非常具體,很容易就能給出很多建議,但這個問題又很大,因為導致無法堅持的原因太多了,正如同列夫托爾斯泰所說: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所以,很難就這個問題給出一個統一的解答,但是列夫托爾斯泰同樣說過: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

家庭如此,追求目標同樣如此!

我不知道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不同的人,究竟會遇到哪些奇奇怪怪的問題、障礙,但是,我知道,高效追求目標的底層邏輯是類似的。

1

從進化結構看,我們的大腦分為三層,分別是爬行腦,哺乳動物腦(情緒腦),皮質腦(理智腦),這三個大腦,代表了大腦進化的三個過程:

第一層是爬行腦,大約在距今二億到三億年前已演化形成,主管我們的基本生存功能,比如呼吸,心跳,性慾,或戰或逃反應,自動化行為,等等。

第二層是哺乳動物腦(情緒腦),大約一億年前進化形成,掌管我們的情緒、感受。

第三層皮質腦(理智腦),也就是我們的大腦皮層,這是使我們具備人性的大腦結構,掌管我們的認知,目標,計劃,自控,等等。

理智腦,代表意識、理性的力量;

情緒腦,代表情感的力量;

爬行腦,代表行為(本能)的力量。

一件事情,三腦整合程度的不同,代表著不同的堅持:

僅僅是理智腦層面,這是我們刻意堅持的,比如,很多人制定的看書計劃,是理智上覺得看書有價值,從而通過制定計劃讓自己刻意堅持;

如果能夠同時整合理智腦、情緒腦,即理智層面覺得看書有力量,情感層面也喜歡看書,這樣的堅持非常有力!

如果我們能同時整合三腦力量,即理智層面覺得看書有價值,情感層面喜歡看書,在行為層面,也養成了讀書習慣,比如每天早上、晚上固定讀書,而不是想起來就讀書,這樣的效率是驚人的。

三重腦的整合程度,代表不同的堅持效率。

整合的越低,比如對於問題的想讀書、想運動、想學習,若果僅僅是理智層面,那麼堅持起來就越難、越費力、越容易失控,從而提出這個問題:

為什麼制定的目標,最後總是不了了之?

所以,如何打破制定的目標總是執行不下去的怪圈,真正高效的堅持目標呢?

這個問題的底層邏輯就在於:

整合三重腦!

So,如何整合三重腦呢?

這個問題可以從理論層面來探討,但非常枯燥乏味,我們通過解決具體的問題,剖析整合三重腦的邏輯,即:

如何讓一個人從想讀書、計劃讀書,到能夠堅持讀書(理智腦),到喜歡讀書(理智腦、情緒腦),到養成讀書習慣、不讀不快呢(理智腦、情緒腦、爬行腦)?

這個具體的問題,涵蓋了底層的三腦整合邏輯。

2

從想讀書、計劃讀書,到能夠堅持讀書(理智腦);

從能夠堅持讀書(理智腦),到喜歡讀書(理智腦、情緒腦);

從喜歡讀書(理智腦、情緒腦),到養成讀書習慣、不讀不快(理智腦、情緒腦、爬行腦)。

這三個過程,正是我這幾年走過的路。

我是如何從想讀書、計劃讀書到能夠堅持讀書(理智腦)的呢?

這個過程,我認為和刻意堅持有關。

刻意去做一件事情,這種能力,本質就是自控力,更準確說是意志力,即能夠按照個人意願行事,想讀書,那麼,我就能夠讀書。

意志力的培養,這不是一個輕鬆的過程:

是一個反覆失控但又反覆堅持的過程,是一個走兩步退一步的過程,是一個咬緊牙關堅持,但又經常糾結掙扎想要放棄的過程。

這個過程有一些高效的方法和技巧,比如:

微習慣:每天只讀幾頁,降低讀書的期待壓力;

番茄工作法:一次只讀一個番茄鍾,降低心理阻力;

自我獎懲:做到了給自己一些獎勵,做不到給自己一些懲罰;

尋找同伴:找一些人一起共讀,既是相互探討,也是相互監督、相互鼓勵;

。。。

等等, 有很多高效的方法,但這些方法想要發揮效力,仍舊需要一個能堅持這些方法的人,一個具備意志力的人。

這個過程,我堅持了一年多,從2014年開始閱讀,到2015年底,我大約讀了5本書,雖然不多,但殊為不易,是真正的「從零到一」的突破。

這期間的堅持歷程,我寫了很多的回答:

這個過程的本質,是刻意堅持;

我是如何從能夠堅持讀書(理智腦)到喜歡讀書(理智腦、情緒腦)?

這個過程的改變,我認為和正反饋非常相關。

我之所以2014年開始堅持讀書,是因為那時候在做一個安卓創業項目,心理壓力很大,也經常會失控、難以堅持,開始閱讀一些心理方面的書籍自我調節。

在2015年的安卓項目中,我確實感受到讀書的力量和價值,讓我的整個項目進度推進不少,整個人的感受也很好,開始嘗到讀書的甜頭。

到2016年初,開始在知乎上分享自己的回答,這個過程讓我更加看到了讀書的價值,通過閱讀,提升回答的深度和質量,從而獲得粉絲,成為知識型大V,收穫影響力、尊重和實際的物質利益,這種正反饋,讓我越來越喜歡讀書,越來越感受到讀書價值。

相比上一階段的刻意堅持、苦苦堅持,這個階段非常有趣,非常好玩,非常有激情、有動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大部分情況下是不需要意志力的,少數情況下需要,但也不那麼困難。

這就是理智腦、情緒腦協調一致的力量,而正反饋是這種協調一致的關鍵:

事情本身是沒有什麼討喜、討厭屬性的,比如,編程,這在很多人看來很枯燥,被稱之為碼農,但我知道,也有很多人非常喜歡編程,享受編程,從中獲得極大的樂趣,對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態度,核心差異就在於事情所帶來的反饋,而這也是調整情緒腦的關鍵。

我是如何從喜歡讀書(理智腦、情緒腦),到養成讀書習慣、不讀不快(理智腦、情緒腦、爬行腦)的呢?

我認為這個過程與規範化、自動化有關。

在2016年,我雖然非常喜歡讀書,但一年也就讀了20多本書,雖然相比2015年,效率提升了4倍多,但相比現在,我一年能看一兩百本,這其中的差異又是天差地別。

當我開始喜歡讀書,我確實更願意花時間讀書,但是,我生活中也有很多其他有意思的事情,比如,餐飲聚會,遊戲娛樂,甚至耍手機,等等,有趣的事情很多,雖然我喜歡讀書,但細算下來,我花在讀書上的時間並不多。

後來,我開始刻意培育讀書習慣,剛開始是安排固定的時間閱讀,比如,早期閱讀,晚上閱讀,睡前閱讀,等等,這樣規範化時間後,慢慢的閱讀成了我一種本能,到現在,當我感覺無聊的時候,不知道幹什麼的時候,我會自動化的拿起書閱讀。

就這樣,閱讀從喜歡,到變成一種習慣,到變成現在深刻到我骨子裡的一種本能。

而這個過程的效率,就如同上面寫的,從一年讀20本書,到現在一兩百本。

3

從想讀書、計劃讀書,到能夠堅持讀書(理智腦)。---------堅持。

從能夠堅持讀書(理智腦),到喜歡讀書(理智腦、情緒腦)。------------正反饋。

從喜歡讀書(理智腦、情緒腦),到養成讀書習慣、不讀不快(理智腦、情緒腦、爬行腦)。---------規範化、自動化。

所以,如何整合三腦?

這涉及三個腦區,包含三個過程,也指向三種核心能力:

第一階段:刻意堅持的能力;(理智腦)

第二階段:持續獲取正反饋的能力;(理智腦,情緒腦)

第三階段:規範化、自動化的能力;(理智腦,情緒腦,爬行腦)

而如何培育這三種能力,這是我所提煉的意志力模型的核心框架,也是我意志力訓練營的核心內容:

刻意堅持====》刻意意志力;

持續獲取正反饋====》堅毅意志力;

規範化、自動化====》無意志力。

這部分內容展開很龐大,也和這篇回答的主體關係不大,就留待以後回答一一闡述。

So,想讀書,想運動,想學習,但為什麼制定的目標,最後總是不了了之?

這個問題有無數的個性化原因,若深陷細枝末節的問題,不僅低效,而且煩不勝煩,但正如列夫.托爾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高效的目標追求也是相似的,我們只需要思考:

如何整合大腦的力量,讓儘可能多的腦區形成合力,一起追求目標?

理智腦,情緒腦,爬行腦,它們彼此整合的合力,遠不是簡單的「1+1=2」的疊加,而是「1+1&>&>&>2」的放大,即:

理智腦+情緒腦&>&>&>理智腦;

理智腦+情緒腦+爬行腦&>&>&>理智腦+情緒腦。

所以,想讀書,想運動,想學習,乃至想減肥,想賺錢,我唯一的建議是:

成為整合大腦的專家!

以上,感謝閱讀。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再合適不過了。為什麼?因為我做過很多這樣的傻事兒呀~就以我5月給自己計划過的一部分內容為例。

美滿的計劃

五月計劃的……一部分

執行的結果

五月計劃的……的執行情況(估算)

註:上圖中,以分數表示的是:實際內容/計劃總數。

觀察第二個圖,會有什麼發現呢?

1.大部分內容的進展甚微。
2.各項計劃的完成情況分配不均。澇的澇死,旱的旱死。

關於為什麼會這樣,我也有自己的看法。

人一天能產生多少個念頭,我說不出具體的數字來。一天幾十個念頭應該不算誇張的。

關於我想做的、我想要的,我隨手就寫了下面這些。

咳咳,醒醒,黃粱一夢預警。

《自控力》說,除了「我想要」、「我想做」之外,「我不要」也很重要,於是我又添了一張圖。

時間

一天只有24個小時。1/3給了睡眠,1/6給了進食洗漱清潔衛生等(有的人出於職責或熱愛,需要更多時間)。那麼,剩下的時間都可以獻給自己的夢想了?

怎麼可能!學生要上課,上班族要完成老闆安排的任務。父母要帶孩子。老人家需要關心。各種打怪獸一般的職責所在。日常運維、查缺補漏都靠你咯。

無比令人嚮往的理想,其內容不到你生命的1/4

有2-3個小時(1-2個小時)去實現自己的計劃,已經很不錯了。想法和時間之間的矛盾,請千萬不要無視之。

怎麼辦?

第一,從理性出發,接受想要的東西不能貪多。如果貪多必然有些得不到。如果足夠想要自身的成長,有時需要一些犧牲

還記得居里夫人求學時,不得不住在冰冷小閣樓的課文嗎?

初學課文時,我的理解是:這麼艱苦也在堅持好好學習,貧窮擋不住勤學的願望。

進了大學,我在圖書館裡翻看居里夫人女兒寫的《居里夫人傳》,這才發現:這種吃苦是自己主動找的——她最初求學時,是在姐姐姐夫家住著。他們對她挺不錯。只是,有親情的地方,就有時間和精力的消耗

為了更多地將時間花在學習上,她毅然搬出去住,這才住進冰冷的小閣樓。

為了這間房子,她還不得不同自己的姐姐德烏斯卡醫生和姐夫爭執一場。因為他們無論如何也不願意讓這位固執的姑娘住進空蕩蕩、冷冰冰的閣樓。他們認為,舒適的家庭對她的學習更加有利。他們的家在德意志大街,瑪麗剛從波蘭來到巴黎的時候,住在姐姐家裡。在那裡她什麼也不必操心。但是瑪麗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姐姐家過於舒適,又過於喧鬧了。而且,從姐姐家乘車去巴黎大學要花一個小時。瑪麗不能允許自己這樣浪費時間。白晝和黑夜的全部時間都必須儘可能地用在學習上

居里夫人和丈夫結婚後,家裡有女傭每天做飯。但他們從來不誇飯菜好吃,我猜這不太符合社會習俗。於是,有一天女傭忍不住要開口問。可見夫妻倆吃東西都在想問題,沒有享受美食。

克勒曼大道的房子像堡壘一樣,拒絕閑人闖入;比埃爾和瑪麗在裡面仍舊過著簡單隱遁的生活。家務方面煩心的事,已經大為減少。一個干粗活的女僕承擔了一應重活。一個打雜的女佣人料理烹飪和開飯。她看著她的奇怪僱主的專心態度,總是驚異得大張著嘴,而且時常空自等著他們稱讚她做的烤肉或馬鈴薯泥。

有一天,這個樸實的女子忍不住了,她站在比埃爾面前,用堅決的語調問他覺得他剛才吃了很多的煎牛排做得怎麼樣,但是他的回答卻使她莫名其妙。這個學者喃喃地說 :「我吃了煎牛排么?」然後表示和解地又加上一句 :「可能吃了罷!」——《居里夫人傳》

【扣題分析】讀書、運動、學習,每一件事,都不是隨隨便便做就能達到目標的。每一尊,都挑方法、占時間、耗精力。如果你完不成計劃,也別苛責自己。我們割捨不了紅塵的慾望,於是不能足夠地聚焦。這其實也沒什麼,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

但是如果你真的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計劃的不能執行)看不下去了,就需要短時間地切斷一部分與塵世的聯繫(犧牲一些娛樂、放鬆、休息時間),仔細思考自己的計劃,將計劃變得更細緻,更具有可操作性。(WOOP心理學了解一下。這個神器相當厲害的一點,在於:它要求你考慮計劃執行時可能遇到什麼障礙,並讓你在定計劃時就考慮遇到障礙了怎麼辦)。如果願意用這種方法制定計劃,那麼我很歡迎你繼續往下看。

第二,知道從理論到實踐之間有距離,最終花費時間幾乎一定會超出計劃。

比如,五月的計劃里,我花時間最多的《詩詞格律與寫作》課程,在詩詞創作方面給了我不少知識和啟示。在對計劃和執行之間這個時間花費的角度,也給了我深刻的印象。

我學習王步高老師的《詩詞格律與寫作》視頻課程的計劃啟動、態度與實際執行情況

初讀《唐詩三百首》時,不能繞開的一句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少年時代,我就埋下了一棵潛伏的種子:我這輩子,能學會作詩嗎?

如今,課程即將聽完,收穫不少。當初的懷疑打消了:可以。我在電腦上打開文字編輯軟體和韻表網站,消磨一兩個小時,就可以出一首習作。

溫馨提示:寫詩參考平水韻填詞參考詞林正韻。詞牌格律可以參考龍榆生《唐宋詞格律》的內容。這些內容在網上都能非常方便地查到。寫完後,還有網站可以檢查習作是否符合格律。在此隆重推薦如下我發現的集大成之網站:

搜韻-詩詞門戶網站?

sou-yun.cn圖標
網站功能
檢查習作-修改習作示例

同時,我也不無遺憾地看到:

1.課程點評里出現的高產、優秀的學生習作,令我望塵莫及;
2.句法和章法,我幾乎還沒有融入習作中。

我意識到:如果要提升水平,比如寫到優秀習作那種水平,需要更精準地掌握老師講的很多重要知識(需要複習)、需要大量的閱讀、需要生活體驗(可能要經歷一些磨難)和修改練習。這需要我有更多的投入,現在看上去不知道是個無底洞,還是只是一個深度有限的坑

我原先的計劃是在課程聽完之後,去學習別的東西。如今,課程即將聽完,實力從無到有。可是到底要不要繼續提升,我現在心裡也是一個大大的問號。計劃沒執行,很痛苦,對吧?計劃執行了一部分之後,你還是得面臨痛苦。只是痛苦的形式變化了

因為別的我也想要學習的東西也很多。面對這超計劃時間而有極富吸引力的學習內容,我想我需要在未來的實踐中去理清思路、再作選擇。

【扣題分析】如果想要讀書、運動、學習,也是類似的境況。你的時間被這些行為填充了,你很快就會發現:你還需要更多付出。為什麼很多人會「三分鐘熱度」?不能全怪他們不持久。因為人間的每一樣愛好、每一樣追求,都可以變成無底洞。當你覺察到,猶豫之際,你可以看出自己真正喜歡什麼,現實對你的要求和限制又是什麼。

第三,計劃有了之後,實踐時邊做邊審視和調整,在小的時間尺度內,勇敢地與時俱進。

用以前風靡一時的韓劇《大長今》里,長今學醫的一段故事來看吧。

《大長今》中,長今在背醫書時,忽然意識到「要看著臉才能練習」。
於是馬上就去實踐了。
實踐中,遭到人罵。恰好遇到老相好+神助攻,於是安排了集中練習。

長今學醫,是對命運的抗爭。這裡有對親情的珍惜,有過去研究美食打下的基礎(包括對食物的知識、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還有默默守候的神助攻。她的計劃執行得很堅決、有什麼坑什麼水深火熱的局面都走出來了。然而我們看到這樣勵志的故事裡,在細節部分,也有從善如流的小調整像流水一般順勢而為欣然接受神助攻的好意。這個態度也是需要我們學習的,獨立、堅強,絕對不是在什麼地方都不變通。要看著大方向,走好腳下的路。

【扣題分析】讀書、運動、學習都有一定的方法。有些方法比另一些方法更正確、更實用。而人在制定計劃時,未必最早制定計劃時遇到的就是最好的方法。如果在執行的過程中,遇到了更好的方法,經過理性分析後,是可以果斷地調整計劃的。鮮活的靈魂,不應與死板的計劃為伍。我們可以邀請計劃為好夥伴,攜手起舞。

詩云:

嘆余心所向,悵罔失桑榆。

念想鋪琳闕,光陰如白駒。

喜投高手意,善御一凡軀。

障礙出良策,用心方不渝。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