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無法判斷你所描述的情緒障礙是怎樣個表現形式,根據你的假設肯定很難準確的回答。

在這裡介紹一下精神分裂症的發展與病程:

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病性特徵(妄想、幻覺、思維言語紊亂、明顯紊亂或異常的運動行為(包括緊張症)、陰性癥狀)通常出現於青少年晚期到35歲之間,青春期間的發病是罕見的。精神病性發作的第一個高峰期,男性在20多歲初至25歲,女性有20多歲末。發病可以是突然或隱襲的,但大多數個體表現為緩慢和逐漸進展的有臨床意義的各種體征和癥狀。一半個體的主訴是抑鬱癥狀。發病越早,越預示了不良的預後。然而,年齡對發病的影響很可能與性別相關,男性往往有前驅期的適應不良,較低的教育成績,更多的陰性癥狀和認知損害,一般預後不良,認知損害是常見的,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甚至在精神病性癥狀出現之前,就會出現認知改變,並在成人期存在持續的認知損害。當其他癥狀緩解後,認知損害持續存在,並導致該疾病的相關殘障。

在很大程度上,預示指標是未知的,經常不能可靠地預測病程和預後。20%的精神分裂症個體的預後較好,少數個體可以完全康復。然而,大多數精神分裂症個體需要正式或非正式的日常生活的支持;許多個體變成慢性病,並伴有活動期癥狀的加重或緩解;其他個體有逐漸加重的病程。精神病性癥狀傾向於隨著生命周期逐漸減少,可能與正常的年齡相關的多巴胺活動衰退有關。相比那些陽性癥狀,陰性癥狀更可能與預後相關,傾向於更持久。而且,與疾病有關的認知缺陷,可能並不隨著疾病的病程而改善

兒童期的精神分裂症的基本特徵也是一樣的,但是更難以進行診斷。比起成年人,兒童期的妄想和幻覺可能描述不清,視幻覺更常見,應該與正常的幻想相區分。許多兒童期發病的障礙(例如,孤獨症)會出現言語亂,行為素亂也是如此(例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在仔細考慮兒重期常見的其他障礙之前,不應把這些癥狀歸因於精神分裂症。兒童期發病的案例,與不良預後的成年人案例類似,以逐漸發病和陰性癥狀為主。那些後來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的兒童,更可能經歷非特定的情緒行為紊亂和精神病理學、智力和語言的改變,以及輕微的運動功能的發育遲緩。

晚期發病的案例(例如,40歲以後發病)主要是女性,她們可能已婚。其病程特徵性地表現為精神病性癥狀,但保留了情感和社交功能。這樣晚期發病的案例仍然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診斷標準,但是否與在生命中期(例如,55歲之前)之前診斷的精神分裂症完全是同一個疾病,還不清楚。


我只能大致回答一下,看能不能有點幫助。

童年情緒障礙,這個說法是沒有的,我猜你的意思是說,童年的創傷或被言語虐待、冷落、忽視、軀體暴力等;

首先,這不是一個決定論,不是說小時候的創傷一定會成年後發病,成年後有些是可以修復的,會受環境的影響,這是多因素決定的,不是線性因果,但小時候的創傷確實是一個很強的致病因素;

其次,精神分裂症大部分對應的是一歲之前的創傷或沒有得到好好的照顧,如果很好的度過了一歲,成年後得精神分裂症的機率會小很多;當然,精神分裂症也有家族遺傳的因素在裡面,不能忽視;

再次,不是會變成精神分裂,而是一直存在精神病性的因子,只是孩子小,沒有發病出來,成年後經過重大事件刺激,被誘發出來了。現在,青少年甚至兒童得重症精神病的概率在增加;

最後,童年的創傷,是可以被治癒的;精神分裂症也是可以被治療好的,不要過度擔心與恐懼。


不會「變成」精分,只會新患上精分,原來的情緒障礙不變。


你好,童年情緒障礙是孩子經歷過一些超過其當時承受能力範圍的事情,由於年齡尚小,經驗不足,不知道也不能夠去很好的處理這部分情緒,他們慢慢地就會把這些情緒內化到心理不願意去表達。他們不知道該向誰訴說,怎麼訴說,說出去會不會是不好的,不安全的,會不會被別人嘲笑等。所以建議還是要到精神科積極診斷治療控制病情,改善情緒,結合心理諮詢開導患者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重樹信心,更好地面對未來的生活。


精神分裂症一般都有童年創傷。在創傷後,人會對人際關係持悲觀的態度,不願意社交,容易把他人的行為賦予負面的意義。除了有遺傳因素的以為,後天形成的精神分裂症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這是因為精神分裂症可以隨便胡說,別人也不會跟他較真,同時大家覺得他不正常,會刻意跟他保持距離,這就達到了他想遠離人際關係、不在人際關係中受傷的目的。


會形成多重人格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