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有什麼比較好的設計設定的方法,或是該考慮的問題,該具備哪些相關知識等等.....


最近正好關注到A Design Award和NASA的太空船設計大賽,來說下紮實的原創科幻設計中的幾個典型步驟和需要額外重視的點。

太空艦的設計雖然有模板可以參考,但如果過多的參考成型設計,最後往往會變成繪圖功力的表達,而失去「科幻」的味道和原創的價值。好的科幻設計一定是從底層開始的,畫面表達是表象和手段,核心目的是讓受眾沉浸到虛擬的世界中。

一、先確立科幻的框架,弄清為什麼會有這艘太空艦

拿經典工業設計作參照,這一步就是在獲取設計背景和設計目的。如果你的作品已經有理想的背景設定自然很好,沒有的話也可以靠自己的想像,把背景一點點勾勒出來。

這裡舉個因為設定出色而結果驚艷的例子:《希德尼婭的騎士》(動漫)中用於承載人類遷徙的太空母艦

初見它的時候我還挺震驚的,這個巨大的八邊形混凝土塊就是太空船?作者也太懶了吧?但細品後發現它有很深的合理性——

運載全人類進行遷徙需要巨大的空間,在地球上製造部件再發射太過費力,故事中的操作是捕獲小行星並直接以它為基礎進行改造,所以太空船不需要流線型的造型;簡單明瞭的造型適合多團隊協同工作;金屬資源有限,所以選擇土石作為外部,這樣在太空船受損的時候可以直接從小行星上採集素材進行修補;內部靠人造太陽進行晝夜交替,所以外殼完全密封,減少宇宙環境對人居環境的影響。

因此,它也一舉成為我心目中設計得最出彩的太空船之一。

再舉個例子:來自外星的The Grahamanian Ships(插畫藝術)

第一眼看到這個作品就被抓住了,作品描述中寫著:「來自Graham星雲的太空飛船」。它不像上一個作品有完整的思考,而是抓住了一個最特別的點來做文章——

Graham個人猜測應該取自葛立恆數(Grahams Number),它曾經被視為在正式數學證明中出現過最大的數,暗指這個地外文明是最高級無限接近文明盡頭的。所以一切固有的形態都被捨棄了,飛船和居民更像是以光和能量的形態存在。如果它的設定能更細一些,同時再繪製出更多細節,這個作品就還能更出色。

所以說,設定越精彩,最終結果也就越精彩。架空世界和太空船的設定可以簡單,也可以詳細,但一定要有亮點——沒亮點的科幻世界還算得上科幻麼?

二、完成初步的背景架構後,就可以開始具體的設計

如果說上一步最需要天馬行空的想像,第二步就要開始考慮和太空艦相關的切實問題——結構與風格。設計結構的時候,除了參考科幻領域的太空艦設計,還可以借鑒現實世界中航天領域的創新。

科幻作家Andy Wright從物理學家那裡獲得靈感,設計出具有一公里長尾翼的星際穿梭艦。巨大的尾翼能在航行過程中收集散落在星際間的氫原子作為核聚變的能源。

慕尼黑工大團隊設計的星際旅行飛船,擁有巨大的碳納米輕型帆,沿途的行星可以通過一個激光發射系統將能量傳送到帆上給飛船功能,讓飛船不需要沿途停下來補給。

用於星系中探索和採集能源的飛船設計,以氫能源作為動力,內部的金色球是一個個能源儲藏器。艦隊成員生活在外圈的環上,環通過旋轉以提供人工重力,同時也幫助穩定飛船。

以上是Popular Sience2016舉辦的太空船設計大賽的獲獎者,作為工程作品來說,它們在美感上稍有不足,但理念造型特點十分突出,稍加優化就能成為驚艷的作品。比如下面這個太空船,就和上面第二個來自慕尼黑工大團隊的作品有相似之處。

(NASA和A Design Award每年都有太空主題的設計大賽,主題除了太空船,還有類似火星移民、未來空中交通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關注下獲獎作品,一定能帶來啟發。)

有了底層的結構創意後,只需按部就班地把之前設定好的功能模塊排布上去就可以了。在設計開始前,可以考慮尋找一些參考意象,但不好的意象很可能會限制創意。所以我推薦在選取意象的時候,直接去找基礎元素,而不是成型的太空船。

比如同樣是要畫一艘生物形態的外星飛船,我更願意先去看各種有趣的生物,而不是直接去找現成的太空船造型。

上述圖片明顯比下圖更能激發創作靈感。他人的設計最好在作品要完成、正進行細節修繕的時候再參考。

以上就是全部的前期工作,所有的準備都是為了一艘硬核又夢幻的太空艦,準備完成後就可以開始動筆了!如何執行設計,按照每個人的習慣來操作。

最後,需要對整個設計進行細節的打磨。對於大部分作品,走到第二步就已經算完成了。但如果你希望自己的作品不只是一兩張圖片,而是一個涵蓋方方面面的具體設計,那麼你還需要用工業設計的思維給它增添細節。

飛船上的武器如何運作,艙門如何開啟,操作檯如何設計,這類問題不一而足。我還是列舉一個我很喜歡的細節案例——新版星際迷航中的艙門操作檯。

飛船艙門的操作檯,下方有用來綁固定條的地方,因為操作員可能要在無重力條件下操作。我甚至覺得飛行員的皮帶扣可以有個呼應的設計,讓他們快速將自己固定到扶手上。這樣的小設計讓作品畫面變得更豐富的同時,也變得更有深度。

明明是科幻,為什麼卻反覆在說現實世界,說合理性呢?因為科幻的魅力就在於想像和現實的交織,比如《星際穿越》中對蟲洞和超思維正四方體的設定之所以動人,就是因為有物理學基礎。而科幻設計最難的地方也在這裡,如何讓幻想中帶有合理性,讓這些合理的元素成為受眾的引路人,心悅誠服地接受整個架空世界的設定。

畫功和工作流程都可以快速學習,唯有對科幻的理解、對虛實的把控,需要多年的鑽研與積累。

我們都是陰溝裏的蟲子,但總還是得有人仰望星空。——劉慈欣《三體》


科幻架空世界星艦有一大堆套路,某種程度上太空歌劇像奇幻中的 龍和地下城規則 ,如果要求不是特別高很容易設計。我在寫科普前也長期在科幻圈活動,對這些有所瞭解。以下純談科幻不談科學,切勿代入現實,這不是科學科普是談主流科幻。

科幻設計重在表現你想傳達給讀者、觀眾的精神思想情緒,是感性的藝術不是理性的科學,情緒傳達是重中之重,還一定要和作品世界協調呼應。影視、繪畫、遊戲中的表現是注重視覺衝擊力、美術,而不是給你嚴格按設定科學來的。

首先是整體外形,科幻裏的星艦造型通常有以下這些:

1.航空風,外形模仿或者部分借鑒現實中的航空器例如飛機,特點是通常比較流線型、有挑出的翼、鰭、板型結構或者寬而扁等,給人一種輕便、速度感但不容易體現巨大(看起來比較小)。

ST的進取A號(1701A)和精進號
質量效應的諾曼底SR2號

2.航海風,外形深受水面艦船的影響,這個特徵不難理解,上下分明、上部高聳的艦橋和多而醒目的各種炮塔,有人喜歡也有人覺得無趣。

3槍械風,外形的概念是把整個星艦作為一把槍來設計,有著沿飛船龍骨固定的軸向大威力主炮,給人一種箭在弦上時刻備戰一擊必殺的感覺。

4.工業風,外形粗笨,主體是幾何體例如長方體、多面體的組合,質感側重金屬,並且配上各種機械感強烈的細節強化,顯得有些雜亂而巨大有氣勢,這也很普遍。

5.皇家風,可以說是科幻中的洛可可和巴洛克風格,強調的是輝煌繁榮舒適、壕情萬丈或者文藝雅緻。通常質感光亮或者金碧輝煌(例如不鏽鋼、銅、或者其他簡潔而鮮艷醒目的色彩質感)、可能有很多窗、流線形或者圖案/花紋形元素裝飾還帶有一定的機械區來體現其是星艦,重要的是給人一種尊貴或者雅緻感。

6.賽博風,特點結合了電子和機械感,燈多電線多毛刺多,給人一種強烈的電子感。也通常用於外星種族或者失控造反的人工智慧。

7.極簡風,簡約的幾何體配上簡約的細節質感給人一種非常先進難以捉摸的高深感。通常用於先進神祕的外星種族。

8.現實風,特點是用各種現實航天的元素例如桁架、太陽能電池陣列、拋物面天線、空間站艙段、推進劑儲罐等可能還會加上環形旋轉艙等元素,給人一種現實未來、科學探索的感覺。

9.無機風,特點是有各種類似晶體、岩石(包括小行星)等的元素為主可能有部分金屬、機械元素,通常用作硅基文明。

10.有機風,某種程度上算科幻仿生學特點是通常很流線、圓滑或者像現有自然界的生物從鳥類、魚類到水母、甲殼動物甚至是植物、微生物,而且有不同於傳統金屬材料的特殊質感,給人神祕感。通常用於各種外星種族而不是人類自己。科幻中用純生物的外星文明通常很先進、危險。當然有機仿生風不一定必須是生物船。

11.裝甲風,特點是有厚重的體量感,大量使用平直或者緩曲線塊面、甲片、甲殼,給人一種堅不可摧的感覺。

12.幽浮風,特點是以飛碟為總體幾何造型輪廓,在飛碟形基礎上改動、細化。一種經典科幻感。

13.古舊風,造型和質感給人歷經滄桑的古舊文物感,多用帶有陶土、木板、銹跡之類的色彩質感,有時用來體現破落保守的文明或者廢土風或者飛船修修補補用很久了。

14.冷兵風,很多科幻星艦喜歡以冷兵器包括但不限於刀、劍、矛、錘、叉、戟、箭頭、盾牌等等為整體造型輪廓,星球大戰裏的執行者級超級殲星艦就是典型的匕首造型,給人一種衝動暴力好戰感。

15.組合式,以上各種風格的互相融合,千變萬化。

當然以上造型不能涵蓋所有科幻,只能說是常見的。

接下來談具體系統

首先說引擎。科幻裏星艦通常同時搭載兩種引擎分別用作亞光速和超光速航行。亞光速引擎最常見的是核聚變推進、離子推進、等離子/磁流體推進、反物質推進、引力場推進,可以說99%的科幻星艦都是這5種亞光速引擎。

超光速引擎方面常見的是曲速引擎、超空間引擎、蟲洞引擎,其中超空間引擎分超空間航行和超空間跳躍。99%的科幻星艦都用這些方式來超光速航行。

然後是武器

科幻裏星艦常用武器分3大類,分別是能量、動能、爆破。

其中能量武器常見的是各種激光、粒子束、離子/等離子體武器等,有的打脈衝有的打連續光束。特點是精度最高、反應最快、無後坐力,缺點是耗能大、需要大電容蓄能和散熱系統、距離太遠容易發散衰減。容易被護盾擋住,不過大威力離子(不是等離子)武器倒是擅長削盾和破壞其他電子設備(類似EMP)。

而動能武器通常是各種電磁炮,其中又分電磁線圈炮、電磁軌道炮等,當然也有使用其他原理來加速彈丸的例如質量效應、化學能、核爆等。動能武器優點是對抗護盾效果好(不少科幻裏護盾不擅長攔實體)、破壞力大且不容易發散衰減、簡單容易維護製造。缺點是不靈活、精度差、後坐大,容易被瘋狂堆裝甲擋住或者被輕型星艦規避。由於動能武器無法通過磁場或者反射鏡改變射擊方向而且後坐力恐怖,所以不少超大威力動能武器只能像槍管一樣固定在主力艦軸線上靠星艦轉動瞄準。

爆破武器通常是各種導彈、魚雷、炸彈,科幻裏導彈和魚雷的差別是導彈速度快射程遠但威力相對低,魚雷速度相對慢但威力很大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導彈和魚雷又有不同的引擎和彈頭制導方式。優點是射程最遠、佈置最靈活、便於齊射彈幕、威力最大(成羣反物質魚雷蜂擁而來你怕不怕)、攜帶門檻低不需要大功率反應堆等就能使用。缺點是速度慢、容易被幹擾和攔截,而且後勤補給壓力大。

科幻戰艦武器通常分3個層級:主武器(攻堅)、副武器(日用)、近防武器(自衛)。其中主武器用作主要傷害輸出,例如主炮、主魚雷/導彈發射陣列,通常集中佈置在在正前方或者沿軸線、兩翼確保對前方有良好的射界,能同時對一個目標齊射。副武器用作在主武器沒空時打擊次要目標,還起到補主武器射界的自衛作用,一般均勻佈置無死角。近防武器用來打擊逼近的戰機導彈,不具有反艦能力,也是無死角佈置。

然後是防護,科幻裏星艦自身防護主要有4層——能量護盾、裝甲、船體、子系統。這些都不難理解。

然後是其他常見乃至必備技術,人工重力、牽引光束、氣密力場、傳送器、分子重組/複製機、冬眠艙、納米機器人、皮膚/肢體再生治療儀、星際翻譯器、全息投影、自動修復機器人、反重力技術、超光速粒子/亞空間/超空間/量子糾纏通信、生物裝甲、生物計算機等等。

最後談談簡單分類,你設計一艘星艦必須明確世界觀、技術和生產力條件,否則無從著手。以下是科幻裏常見飛船種類:

穿梭機:通常用來運輸人員,頂多裝摩托、吉普之類的輕型載具。大部分星艦都能攜帶穿梭機。

登陸艇:和穿梭機的差別是可以運(包括外掛/吊運)裝甲車之類的重型地面載具。通常只有大型星艦才能攜帶登陸艇。

登陸艦:可直接運送科幻裏的巨型載具例如幾層樓高的機甲、重炮、巨型戰車降落在有稠密大氣星球等。

支援艦:這是一大類,艦隊補給和維修、醫護等用,有大也有小。大的可搭載少量戰機自衛。

科考船:分民用和軍用,都是續航強大一出發幾年不歸,感測器先進用來測繪位置星區發掘有價值的星球、外星科技。民用科考船可能會攜帶家屬。軍用科考測量船往往有相當的自衛武器乃至攜帶戰機確保在未知星區活動安全。有的科考船佈置通信中繼器、導航信標甚至有建造跳躍門的能力(巴比倫5號地球聯盟的探險級巨型科考艦就是)

輕型戰機:通常是單座、強調小巧靈活,以狗鬥空戰消滅敵方輕型部隊為主,武器難以威脅主力艦、活動範圍也小很多沒超光速能力,依賴母艦但數量眾多。巡洋艦級的就能搭載。

重型戰機:可以單座也可二或者三人操縱,通常側重反艦或者轟炸而不只是奪取空優,有多種重型武器通常還有自衛炮塔保護後半球。

炮艇:比重型戰機更大,多名成員操縱,和一直綁在彈射座椅上的太空戰機不同的是成員可以離開座位在艙內自由走動例如去廁所和睡覺,有超光速推進系統可以長時間獨立活動,火力強大有往往多個可旋轉武器(例如炮塔),一般用來反戰機和對地支援,有的也會配備反主力艦武器搞突擊。炮艇通常是1層甲板少數有2層不會更多了,炮艇在必要時也能捎帶突擊隊登陸,需要大型星艦例如航母、戰列艦級的才能搭載。

輕型護衛艦/護航艦:通常是防空、巡邏警戒(包括打打海盜捉拿走私之類的)用的小型星艦,一般廉價而無法上高強度一線,輕型護衛艦和護航艦的差別是前者跑得快,後者相對慢。長度通常在70-200米,取決於具體情況。

護衛艦/巡航艦:武器比較均衡,價廉物美的萬精油,防空反中小型星艦對地支援都能幹一些,可以在一線掩護主力艦用來打擊來襲的敵方戰機/炮艇。有些到處跑的主角很喜歡用靈活的護衛艦級飛船當坐騎,例如質量效應的謝潑德。

驅逐艦:注意這裡指的是經典的驅逐艦,而不是毀滅艦——例如星球大戰的Star Destroyer顯然不能叫驅逐艦,而是殲星艦,本質算主力艦不算驅逐艦,巴比倫5號裏地球聯盟的新星級、歐米茄級驅逐艦同樣也是如此,是毀滅艦還是驅逐艦看其規格是否比同作品同文明同時代的巡洋艦高,如果標稱的Destroyer比巡洋艦強大多那顯然就是毀滅艦、殲星艦。真正的驅逐艦類快速而強調反艦作戰,往往擅長導彈/魚雷齊射(當然也有炮戰型的),成羣後是強大而靈活的突擊力量,同時也克炮艇等輕型單位,但缺乏防護。

巡洋艦:承上啟下的中堅,這相比驅逐艦就比較雜亂了,花樣很多例如重巡洋艦、輕巡洋艦、防空巡洋艦、攻擊巡洋艦、航空巡洋艦(巡洋航母/載機巡洋艦)、探險艦等等,輕型航母也算巡洋艦範圍,而戰列巡洋艦則不應屬於巡洋艦大類裏。巡洋艦和驅逐艦相比火力特別是直射火力強大多,防護也好多,可以獨立作戰而不是成羣上,通常有艦載機和陸戰隊。此外科幻裏巡洋艦及以上很少具有進入大氣層的能力。

主力艦:主力艦也是大類,主要包括戰列艦、戰列巡洋艦、大型航母乃至所謂的殲星艦。一句話艦隊核心、中流砥柱、皮糙肉厚。科幻裏不少主力艦攜帶自衛戰機和重裝陸戰部隊(隨時準備登陸飆59),至少旅級的。

超級主力艦:主要是無畏艦和超級航母,可以看作是主力艦Plus,多用作強大帝國的總旗艦、英雄級單位。

泰坦:這個算罕見的史詩級星艦了,某些作為機動城市和基地的超巨型母艦也算泰坦。

死星/世界艦:這個則比泰坦更巨大了,通常幾十千米到上百千米大。一般不是超級武器就是終極方舟、整個文明的根基之類的角色。

而隱身星艦則起到太空中潛艇的角色。

科幻裏常見戰鬥模式類似現代和二戰的混合,先互相出動戰機、炮艇和其他輕型飛船打前衛戰、努力突防偷襲。隨後雙方艦隊進入導彈射程互相用導彈問候作為開胃菜。接著到了主力艦主炮射程開始最精彩的排隊槍斃時刻,最後進入短兵相接的近距離混戰。

當然也有拿高機動性中小型星艦充當戰機的文明,這需要強勁的推進技術。避免了航母的麻煩,始終伴隨艦隊活動。不過這不是主流。看科技能否兼顧機動、續航、防護、火力了,技術不夠只能做出無奈取捨。

星艦風格和其類型並沒有必然特定關係,具體取決於科幻宇宙世界觀和所屬文明的戰略戰術思想、科技樹、生產力、假想敵這四大要素。

例如保守傳統軍國的文明喜歡航海風(念念不忘過去,刻舟求劍)、暴力的工業風。而強調遠距離炮擊的則偏愛槍械風以便在敵艦接近前狙擊轟爛。喜歡硬懟的莽夫可能用裝甲風,直接衝進敵方艦隊火併。強調靈活機動的可能偏愛航空和有機風,打了就閃跑得快逗你玩等等等。

民用船船方面包括民用穿梭機、客船、貨船(從大眾客運到VIP專機)、罐船(運輸氣體、燃料等流體)、拖船、採礦船、殖民船(運送開發新世界的移民並且有從零開始建立新殖民地的全套設備)等等等,民船武裝後成輔助巡洋艦,如果搭載戰機則是護航航母。至於海盜船,通常顯得破爛寒酸或者民船改造擅長偽裝。

科幻星艦具體的設計包括內部等是個很大很大的坑,要討論又是長篇大論了,這裡就打住。

另外注意尺度是相對的,沒有特定的歸類限制,取決於科幻設定的世界背景、技術水平。例如有的科幻裏600米長已經是主力艦,有得則1000米以上。

至於科學性,科幻強調的是文化藝術、腦洞,而不是科學,主流是太空歌劇而不是真正的硬科幻。所以科學性不用太糾結,只要看上去像回事就行,畢竟真正硬科幻創作門檻要求很高,太硬還容易叫好不叫座。

先扯這些吧,現在身體不怎麼好圖慢慢補充,長城也給找圖帶來了麻煩。

補充幾個相關的戰鬥視頻剪輯希望能通過,好好享受科幻。


參考一下?

圖片來源於煎蛋網無聊圖


設計風格?

在架空背景下?(⊙?⊙)?實用是要點,帥是重點!要我講,我非常喜歡的設計風格有兩種:

第一種,以戰錘40k魔幻背景下為代表的蒸汽朋克風格(有大佬指出這個應該是真空管朋克)

第二種,以星際公民太空歌劇為代表的賽博朋克風格


魔幻背景下的第41個千年中的人類艦艇,不僅需要考慮怎麼戰鬥、運輸還需要考慮如何防止被惡魔腐化

從點亮寂靜太空的閃耀光矛,到震撼鋼鐵靈魂的偉岸宏炮;從裹挾雷霆之勢的威嚴魚雷,到翱翔烈火戰場的英勇戰機;從撥開未知迷霧的亞空間引擎,到堅守理智燈塔的蓋勒力場;從落下無當鐵幕的虛空護盾,到護衛無數生命的維生系統,帝國海軍擁有第41千年以來人類文明的最先進強大的武器和裝備系統,這是承載人類航向星辰的堅實基礎,也是人類面對各種挑戰的力量之源。雖然在廣袤的銀河中有無數異形敵手掌握著可能更加可怖且不可一世的神祕力量,但是帝國海軍的男男女女們十分清楚,如同一直以來與他們並肩奮戰的星界軍士兵、星際戰士以及各種帝國武裝力量一樣,只有忠誠與勇氣纔是戰場中最具威力的武器。

虛空盾和蓋勒力場(Void ShieldsGellar Fields)

虛空盾是人類帝國使用的一種能量立場技術,廣泛應用於各種地面載具以及星際戰艦之上。虛空盾基於亞空間技術運轉,它能夠吸收來襲攻擊的能量並將其轉化為無形。如同經典的能量力場,在緊張的戰鬥中,虛空盾能夠在承受打擊後迅速充能恢復。虛空盾能夠以發射源為原點擴展到一個相對較大的範圍以保護其中的單位,但是有時敵人的攻擊能夠繞過虛空盾直接威脅到內部。

民用船舶和軍用戰艦都會裝備虛空盾,其能夠為艦艇在危險的太空中提供必不可少的防護。虛空盾會在艦船周圍形成一片看不見的能量力場,能夠吸收星際輻射,偏轉隕石雨,甚至抵抗來自艦載武器的火力。一般艦船會裝備多層虛空盾,每層都能在崩潰之前夠吸收一定程度的衝擊,其對應的虛空盾發生器能夠依次開閉以及時耗散衝擊能量。激活狀態的虛空盾能夠使得艦船免受傳送突襲,攻擊方必須先敲掉目標的虛空盾才能將士兵傳送過去。在使用中,虛空盾能夠隨意集中到艦船的任何方向以抵擋集中的火力。

而蓋勒力場是帝國海軍艦船最主要的亞空間航行防護系統,其能夠保護在亞空間航行的艦船免受惡魔入侵的威脅。蓋勒力場是隨著亞空間引擎一併發明出來的技術,主要功能是保證載艦及其護航艦艇能夠在危險的亞空間環境中安全航行。其一方面能夠抵抗亞空間本身的敵意,另一方面也能夠阻擋實體的攻擊,例如惡魔突襲。

蓋勒力場的原理是通過蓋勒設備釋放的能量場在戰艦的周圍隔離出一定範圍的正常宇宙空間。而在亞空間旅行中,一旦蓋勒力場出現故障、失效或者崩潰的情況,那麼艦船將會受到毀滅性的破壞,亞空間本身會將艦體撕成碎片,掠奪併吞噬每個船員的靈魂。

帝國的艦艇都依靠虛空護盾保護著船體不被擊毀,依靠著蓋勒力場保護著船員的心靈不被惡魔腐化

艦橋及高階船員的生活設施(Bridge Palace)

當高階軍官登艦時,船艦的指揮甲板將會被佈置為一間巨大、奢華的特等住所,有龐大的臥室、辦公室、更衣間、盥洗室以及其他在帝國宮殿內配置的房間,甚至還有後宮的侍妾與女僕,而稍微低階的艦橋軍官與士官則是住在普通豪華的起居室內。

而在戰艦後部高聳的艦橋給了戰艦的法律和戰艦忠誠的保證---艦長和政委一個足夠的高度來俯瞰整艘戰艦的一切,使得他們同所有的普通水兵還有奴工分割開來,以此保證他們的權威,也保證了整艘戰艦的指揮班子,可以與下層的世俗瑣事隔絕,可以更加有效的為神皇去指揮戰艦。

如同哥特教堂一般神聖的艦橋,和宮殿一般豪華的設施,保證了戰艦的指揮體系高效運作,也震懾著那些時刻被混沌腐蝕威脅著的船員
高級船員生活在奢華的艙房內,且有多名奴僕為期服務

亞空間引擎和離子引擎(Warp Drives Plasma Drives)

一艘宇宙飛船上有整整三分之一的空間被它的發動機佔據著,發動機有巨大的推進器噴口、多孔燃燒室、被多層防護罩保護的發電機,還有數以英里計的輸送管、通氣管、通道、電線管道,這些管道是用來控制機械設備、燃料供應與存取的,由勤務乘員負責控制。

亞空間引擎是星際艦船中的重要組件,它能夠讓艦船通過進入亞空間來實現超光速旅行。亞空間引擎啟動後能夠將艦船推入亞空間並進行長距離旅行,直到從距離出發點數光年之遠的現實空間中跳出。亞空間引擎的體積十分巨大,需要足夠尺寸的艦船裝載,這些擁有亞空間旅行能力的艦船也被稱之為亞空間或恆星際艦船。雖然亞空間引擎能夠讓艦船進入亞空間並在短時間內跨越遙遠的現實宇宙空間,但是充滿敵意、變化莫測的亞空間及其內部生物也使得亞空間旅行變得十分危險。

而離子引擎由離子反應堆(Plasma Reactor)供能,離子反應堆是帝國海軍戰艦上最主要的能量來源。而離子引擎是戰艦在常規空間中進行短距離旅行的主要推進系統。

佈置在船尾的亞空間引擎是帝國統治整個銀河的基石,而已經使用了幾十個千年可靠的離子引擎是所有船隻上都不可或缺的部分

光矛和宏炮(Lances Macro Cannons)

帝國的敵人遍佈星海,從異形到被腐化的人類都是隱藏在陰影中的威脅,所有的帝國船隻都裝備了武器用以應對這些不可預見的攻擊。

光矛是一種帝國海軍艦船中廣泛使用的大型能量武器,大部分的射程較近,但是火星在M37時期開發出了擁有遠距離高效殺傷能力的先進光矛。光矛武器的本質是一種高能射線發射器,一般一臺光矛炮塔會將數個小型的能量束集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大型聚焦的射線。光矛對敵艦艦體的破壞力十分可觀,它能夠輕易擊穿並切割最厚重的戰艦裝甲。

安裝在炮塔上的光矛是所有船艦對敵人精確打擊的保證

宏炮是人類帝國最為龐大的自動武器,哪怕是最大的自動炮也不及宏炮的萬分之一。在地表上部署的陸基宏炮在發射重型榴彈的時候擁有40km以上的射程。在人類帝國中,宏炮主要作為主戰武器配置於固定要塞、大型空間站、海軍艦艇以及少部分的陸地載具之上。

大部分戰艦側舷都有佈置的宏炮陣列,這是用來撕裂帝國敵人的高效武器

魚雷和撞角(Torpedoes Bronze-clad ram )

魚雷是帝國海軍艦船所裝備的各型遠程導彈的統稱,其還能夠在星球防禦系統和星球表面進行發射。反艦魚雷一般長度可達200英尺,由一臺離子發動機推動,而離子也經常用在魚雷的戰鬥部中。帝國海軍標準魚雷的彈道是一條直線,其相對缺乏感知和指導能力,即便是靠近到目標幾千公里的範圍內,魚雷也很有可能錯過及時機動規避的戰艦。魚雷在太空戰鬥中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武器,其高速的特性能夠突破絕大多數防禦體系,只有近防炮和艦載截擊機有機會對其攔截,不過如果真的遇到危急情況,顧不上太多的艦長們也會下令用艦炮和光矛對來襲的魚雷進行射擊。

艦艏的裝甲帶和佈置在前的撞角是戰艦突破戰線的重要裝備,只有最堅固的裝甲帶和輔以最尖銳的撞角,才能讓神皇的戰艦一往無前,在混戰中,有時候宏炮和光矛不一定可以有效摧毀異形的船體,但強大的離子引擎會驅動戰艦的撞角直直撞碎任何敵人的艦體。

帝國戰艦標誌性的裝甲艦艏,大部分艦艇的裝甲艦艏裡面有著巨大的魚雷艙,裝甲艦艏前部則是動力撞角

登艦艙和閃電傳送設備(Boarding cabin Blitzkrieg

所有戰艦上都配有專門接受過跳幫訓練的突擊隊,一旦一艘飛船被側舷炮火和魚雷擊傷,失去動力,只能在宇宙中漂浮時,跳幫隊(Boarding Party)就使用登艦艙、登陸艇一類的載具登上這艘船,並試圖奪取它。登艦船將接近失去動力的船隻,然後把幾千名士兵投入作戰。但這種戰術有很大的風險,容易被防禦炮塔攔截,更可怕的是會造成船體破損。

而閃電戰的人員傳送設備則可以將,一部分突擊隊員傳送至附近的敵艦內部,突擊隊中的破壞組富有跳幫作戰的經驗,善於在這種緊張又瘋狂的環境中戰鬥,他們往往被傳送到敵艦的關鍵區域,如艦橋、發動機室和武器控制室。同時更多的水兵會在敵艦的甲板艙登艦,或乘坐飛艇穿過敵艦船體上被打穿的洞口進入艦內。

接舷戰是削弱敵艦的重要戰法,從人類第一個千年到第四十一個千年都是一直不可或缺

下級士官、水手和奴工的生活艙(living space)

艦艇會像一座偉大的城市一樣不朽。它的乘員來來往往、生生死死,如同城市的市民一般,依附於它,又服務於它。

飛船的生活區上居住著幾千到幾萬名船員。生活區通常建在船體上的巨型圓頂大廈和尖塔內,圓頂大廈和尖塔有好幾百米高。在一些飛船上,生活區看起來就像一座大城市的中心地帶,聳立著能觸到羣星的塔樓,邊緣閃爍著光芒,橋樑橫跨其間的虛空。在另外一些船上,生活區組成了一個巨大的教堂,裡面有飾以廊柱和雕塑的塔樓。傳奇英雄的高大雕像退入陰暗的星空——大型怪獸飾物在頂點上淫笑著跳來跳去,嘲笑異空間的恐怖——金色的圓頂閃爍著羣星的光芒。在船上負責維持日常秩序和接舷戰鬥的武裝人員與低階軍士官住在普通起居室,配備化學廁所以及個人置物櫃,最低階的水兵以及動員兵則是住在跳蚤橫行、十個人才一個馬桶的最低階艙房。

帝國的大型戰艦的生活艙內還有有工廠和車間,裡面有巨大的鑄造設備和等離子熔爐,甚至還有小型冶煉廠和礦石熔煉設備,船員還要在機械教士的指揮下參加生產來為戰艦的維修工作提供原材料。

船體深處有三分之一的空間就是給數以萬計的普通船員生活工作的區域,就是他們才讓這一艘艘的巨艦足以在虛空中運轉上數千年

太空歌劇背景下的星際公民宇宙則是離21世紀更加近的29世紀末,鬆散的帝國,割據的財團,還有異星種族都使得這個時代的所有人類都對民間武裝和民兵組織、傭兵組織有高度的依賴性。

開放式艦橋或者駕駛艙( Open Bridge Cockpit)

UEE(United Empire of Earth,地球聯合帝國)是一個內憂外患的帝國,在強大外敵的威脅和內部各種騷亂的威脅之下,民兵及傭兵組織是所有殖民地的重要武裝力量,但是為了限制這些民間武裝的力量,民間擁有的船隻都是落後於時代的,所以缺乏感知設備和探測設備的民用船隻對於視野開闊的駕駛艙或者艦橋就變成了剛需。

UEE內部的幾乎所有著名飛船生產商都把他們的飛船駕駛艙或者艦橋放到了船體的前部再配以視野開闊的外飄玻璃,保證了這些民用飛船的飛行員和船長可以在進出港、在小行星帶或者在大氣層內航行時可以看清周遭環境,也可以使得船員在戰鬥中可以隨時能通過肉眼確認戰況,同時對於長距離無聊的星際航行,一個景觀絕佳駕駛艙也可以讓值班船員保持輕鬆,並且享受星際旅行。

星座級標誌性的巨大外飄艦橋
天鷹座飛船的艦橋擁有全方向180°的視野
RSI的船隻艦橋就擁有巨大的外飄窗戶,可以讓船員欣賞風景同時也可以掌握住附近的環境
南船座鼴鼠級艦橋內的落地大窗也可以幫助飛行員在採礦作業中更好的調整船身
自由槍騎兵系列飛船的駕駛艙則有著很多舷窗,擁有不錯的景觀

生活設施(living space)

UEE擁有廣袤的星域,而且在銀河中,也有著眾多無人認領的星球,所以不論是長距離巡邏的UEE戰艦、礦業財團的深空工作船、來往於邊境殖民地的商船還是私人旅行用的小型遊艇都需要一套完整的生活設施,來保證即使經過漫長的星際旅行後所有船員依舊可以保持體面,而一些大型客船、遊艇或者戰艦上甚至得有豪華堪稱奢華的生活艙,來讓船上尊貴的客人得以享受整個星際旅行帶來的樂趣,如起源悅動的大型遊輪890 jump上有可以眾多有絕佳景觀的套房和游泳池,而像鐵砧航空的探索船克拉克上則有著寬大的公共空間來排解長距離航行時候船員的苦悶。

南船座鼴鼠級深空礦船有著4個牀位還有一個小型浴室和餐廳
克拉克級探索船的公共空間內還有一個撞球桌可以供船員排解遠航的無聊
即使是重型戰鬥機,也配有浴室和可以當做應急逃生艙用的牀位來給輪值的機組船員休息
長距離航行中休息良好的商船船員,可以在到港後立刻展開貿易活動

重力產生裝置(Gravity generator)

21世紀的太空探索已經證明瞭,長時間的低重力環境會給人類的身體帶來非常嚴重的傷害,即使在回到地球後也需要很長時間來進行恢復,所以,長距離的航行,重力發生裝置是有必要性的,保證船員身體不會長時間處於低重力環境同時也可以使得很多日常工作更容易進行。

幾乎所有的船,都帶有重力產生裝置

外掛的矢量引擎(Vectoring engine)

小型船隻或者一些需要頻繁進出重力井的船,幾臺外掛矢量引擎可以讓船隻在有重力環境下更加容易的上升離開地面,而外掛引擎也可以節約小型飛船本來就緊張的船內空間。

鼴鼠級側舷有四臺可以向下偏轉的引擎,方便其在重力井內進行懸停採礦作業
而德里克的彎刀系列飛船,兩臺主引擎都掛在船外,並且可以向下偏轉,既沒有擠佔船內空間,又可以使得船隻有更好的垂直機動能力

量子驅動器(Quantum drive)

即使是恆星系內的星際航行,也是以光秒來計算航行距離的,所以常規的引擎給飛船提供的速度對於如此長的航行距離是如此的不值一提,量子驅動器,可以為船前方打開一層量子保護膜,來拖動船隻向前航行,使得船隻可以在以十分之一光速的速度進行航行,縮短恆星系內的航行時間。

德里克毛蟲級貨船的量子驅動器
鼴鼠級的量子驅動器控制站

炮塔(Turret)

2950年是個混亂又紛爭的時代,外來種族的入侵,中央政權的無力和各類財團的壟斷,使得星際旅行是個危險的事,尤其是在一些偏遠航線或者缺乏守衛的星系,所以所有的船都至少應該擁有最低限度的武器來保證自己的安全。

自由槍騎兵系列的飛船,都在兩舷有各有一座雙聯炮塔,船尾頂部有一個小型火炮,全方位的保護船主和貨物的安全
而再生者級回收船頂部有一個巨大的雙聯炮塔和眾多小型自動炮塔,來保證它可以在極其危險的星域內安全的回收廢船殘骸

全自動醫療艙(Medical bay)

深空旅行是一件危險的事,出艙活動、地面探險、甚至抵禦海盜或者異形的攻擊都可能導致傷亡,而長時間的星際航行,和外星探險,也可能會導致不知名的瘟疫在船內蔓延,所以全自動的醫療艙是應該是所有遠洋船的必備。

德里克紅彎刀是專業的深空救援船,兩個獨立醫療艙是必備的
克拉克作為深空探索船,一個全功能的醫療室也是探險的保障

載具倉庫(Hangar)

任何需要登陸星球表面的船,都應該有一個車庫來停放登陸後在地面移動的載具,而大型飛船也應該有自己的機庫來停放穿梭機或者自衛的戰鬥機,載具倉庫可以為不同類型的船提供多樣化的運用選擇和更加便捷的交通環境。

德里克毛蟲級貨船的船艏倉庫可以停放兩部懸浮摩托
懸浮摩托可以在飛船落地後為船員提供一個便捷的通勤交通工具
艦載穿梭機也可以方便大型船隻的船員來回城市

護盾發生器(Shield Generator)

敵艦射來的炮彈亦或是高速飛來的太空垃圾,護盾發射器都可以將其偏轉,以此來保護脆弱的船體,深空旅行中,船體的破損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所以一套護盾發生器也是應該被裝備在船上的

星際海盜的攻擊被德里克毛蟲級的護盾給偏轉

氣閘艙和艙外宇航服存放櫃(Air lock wardrobe)

船外活動是宇航員們需要面對的一個日常話題,那麼一個佔地不大的氣閘艙就可以讓船員出艙的時候,避免了整艘船減壓,可以極大的降低出艙活動會給船隻帶來的風險,同時,多個專用的宇航服存放櫃,可以讓船員在出艙活動或者船體意外減壓的時候快速換上這些安全服裝。

克拉克的大型氣閘艙,足以滿足多人同時出艙的需求
克拉克級的宇航服櫃,標準化的存放可以減少更換宇航服的時間
在船隻發生嚴重意外的情況下,規範存放的宇航服也可以讓船員更快的換上,提升生存率

良好的氣動外形(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探險船、穿梭機、小型貨船或者是艦載戰鬥機都需要出入有大氣層的星球,所以船體本身擁有一個良好的氣動外形也是在這類飛船設計中需要去考慮的一件事,這樣子可以提升其在大氣層內的各種性能,並且提升經濟性。

德里克彎刀系列飛船,帶有機翼,可以在大氣層內飛行時提供升力,提高了它在大氣層內飛行時候的燃油經濟性
武藏工業的自由槍騎兵系列飛船也在船尾裝備了一對短翼,可以改善其在大氣層內的飛行表現
聖盾動力的報復級深空轟炸機也考慮到了大氣層內執行任務的需要,其本身就是個升力體結構

模塊化船體部件

21世紀有客貨兩用的噴氣式飛機,可以通過替換艙內模塊來實現貨機和客機的快速轉換,2950年,不少飛船也採用了這種設計思路,模塊的船體可以隨時通過模塊替換的形式來維修受損的部件或者艙體,也可以通過船體模塊的更換,來快速轉變一艘船的功能。

鼴鼠級有著模塊化的引擎部件可以快速更換因為礦石爆炸而損壞的引擎,來保持船隻的持續運轉
毛蟲級則有5個模塊化的船體和模塊化的艦橋,5個模塊化的船體可以快速替換為其他的功能性船艙,比如貨艙模塊、客運模塊、炮塔模塊或者是機庫模塊,而模塊化的艦橋可以作為一艘獨立飛船離開主船體,單獨飛行,必要時還可以作為逃生艙

光環:其他不重要,先把AI小姐姐裝上。

戰錘40K:其他不重要,先把教堂修上。

星際:其他不重要,先把吉姆雷諾轟走。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