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後我個人覺得護旗這段,或者說從護旗開始後半段劇情都很傻x,但我朋友被感動的不行orz

我個人覺得在明知此舉會引發日軍強烈反擊的情況下依舊堅持升旗護旗,讓戰士進行無謂的犧牲,這種無腦情節是在強暴我的精神與心靈。

特別是護旗時表現得為了國旗彷彿所有戰士戰死也值得,最後撤離時又說活著就是成功,前後矛盾也太大了。


護旗片段前半部分,與真實的歷史相差不大;遺憾的是對國旗進行模糊化「技術處理」,只有在扶旗和遠景時才能看清國旗。另外沒有響起中華民國國旗歌;中國台灣1975版《八百壯士》更貼近歷史,因為當時楊惠敏及很多在台的八百老兵健在,是根據他們的回憶拍攝。

後半段飛機襲擊,是根據升旗前一天(10月28日)上午7,日軍飛機低空偵察,企圖轟炸;由於謝晉元團早在樓頂部署高射機關槍,敵機不敢低飛,無法轟炸攻擊;就返回。


以下是我個人看法,一開始護旗是因為當時的謝晉元乃至整個國民黨政府都還想要國際調停結束戰爭,只有讓國際上看到上海還有中國軍人抵抗才能把這齣戲演下去,但是布魯塞爾會議推遲就代表了國際上根本不想管這事,所以這場戲就沒必要演了。

在特派員過來告知謝晉元這件時候大家就都知道再多死人也沒有意義了,再加上謝晉元也看到了自己部隊堅守對人民的激勵作用,這個時候全軍覆沒無疑又是對全中國人民的抗戰積極性的打擊,所以大量日軍包圍下的四行倉庫四百多人就和趙子龍一人深陷長坂坡一樣,根本沒人在乎你殺了多少敵人,能活下來一個人,就是對日軍最大的羞辱,就是對國民最大的激勵,就是八百壯士來說最大的勝利。


看得我渾身難受。這個戲劇衝突的來源是旗杆用了木架子支護容易被飛機射倒,那你換個其他結構形式,比如,用沙袋堆一個基礎出來,又或者在屋面混凝土上打個洞,旗杆往那兒一插,不比木架子人肉架子強多了?


最近熱播的電影《八佰》票房勢頭正盛,對於電影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電影的好壞,讓票房說話,此處不再贅述。

今天我想聊聊關於網上比較有爭議的一個片段:護旗。

在第一次看的時候我覺得煽情,二刷時才發現,護旗這段略有深意。

在開頭的時候有這樣一個情節:由侯勇扮演的大學教授在四行倉庫對岸的洋房中,時刻關注著對岸的局勢,因為看的不太清楚,還特意找到望遠鏡,結果不遠處傳來一陣喧鬧,大學教授調轉望遠鏡,發現一群日本人把當時懸掛的青天白日旗的繩子隔斷,旗子墜落蘇州河。

這個時候,也是歐豪所扮演的端午戰鬥慾望最低的時候,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軍事訓練,原本是被派到上海做後勤工作的,結果卻需要和日本人戰鬥,幾次表明自己不想打仗的意願,無奈在時局面前,只能扛起槍,開始戰鬥。

第一天戰鬥開始,需要他打掃戰場的時候,他只能茫然的抱著頭盔。日本人發射毒氣彈,由於他是第一次經歷這樣的場景,他除了抱著頭盔哭,啥也幹不了。

之後,端午親眼目睹了自己的叔叔被處死,自己開槍親自處決了日本戰俘等一系列事件之後,激起了他的戰鬥慾望。

當蘇州河對岸的女學生來送旗時,端午發覺並主動搭救,也是在搭救過程中,第一次掛了彩,這也是端午由農民向戰士轉變的標誌。

第三天早上,升旗地時候,旗的存在,讓端午的戰鬥慾望達到峰值。升旗這一舉動,讓蘇州河對岸的百姓看到了希望,也讓苦守四行倉庫的戰士燃起了鬥志。

面對日軍來挑釁,端午已經不再是那個抱著頭盔在角落裡瑟瑟發抖的農民了,為了維護剛剛升起的那面旗幟,他端起了機槍,冷靜地解決了這次挑釁。

實屬不幸,他犧牲了。

與他一起犧牲的還有被強制任命的「護旗班」的和他一樣在正規部隊行軍過程中所收攏的"逃兵「。面對日本人挑釁時,他們看到旗杆要倒,明知道衝上去無異於」人肉沙包「,但他們還是義無反顧的衝上去了,這面旗不倒,人們心中的鬥志就不會消失,只要旗不倒,人們心中的希望就在。

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幾十萬軍隊大撤退,留下了幾百人駐守在四行倉庫,不管做什麼,從軍事上來說,沒什麼意義,從政治角度來說,當倉庫樓頂的旗不倒,對於在蘇州河邊駐守的外國媒體,對於在天上飛的各國觀察團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旗不倒體現了中國人的抗戰意志,向全世界表明中國人仍在抵抗。

網上有人評價「人肉護旗」純屬為了煽情而煽情,歷史上根本不會發生的。因為當時的種種原因,親歷者眾說紛紜,沒有統一的答案。而且現在我們坐在電影屏幕前,我們總是在以一種上帝視角在審視當時發生的事情,而在那種情境之下,在經歷前兩日的廝殺之後,每個人對於軍人有了不同的感受,在面對日本人的挑釁,以血肉之軀保護在她們心中豎起來的旗幟完全是一種下意識地反應,並不覺得此處導演在過於煽情。當一個人在信心和力量幾乎被摧毀的時候,如果有人向他們的精神支柱挑釁,拚死守護自己的心中的精神支柱完全是下意識反應

觀眾之所以會得出那樣的結論,我想這完全應該由被刪掉的13分鐘的鏡頭背鍋。


從影片中的作戰效果來看,在樓頂立起一面旗幟,於當時戰況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會分散兵力,增大傷亡。而且,一旦將旗幟樹立起來,必將引起日軍更大的關注。因為藏身倉庫與日軍對峙,對日軍來說,不過是一股潰兵在負隅頑抗,派出小股部隊逐個剿滅可以了,而樹起國旗,則說明那是成建制的正規軍,日軍一定是運用大部隊和重武器。

影片中,謝晉元團長說,立起國旗,是為了激發蘇州河對岸租界內國民的熱情,點燃他們必勝的信念。而這一點,可能也是奢望的。

因為整個淞滬抗戰,就是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刻意導演的一齣戲。從918事變,到淞滬抗戰前夕,近半年的時間,東北淪陷、華北失守、京津敗亡,國軍從東北一路敗退。在軍事方面,國民政府根本拿不出能與日軍對抗的資本,所以,蔣只能寄希望於國際聯盟的干涉,希望通過西方國家的介入,使戰局緩解。

於是,才有了對於中國軍隊如同惡夢一樣的淞滬會戰,蔣介石把戰場擺在上海,因為上海是當時中國最繁華的國際都市,西方各國在上海都有租界和領事館。以一城的粉碎,換取國際社會的支持,這就是蔣的計劃。

所以別說是謝晉元手下的四百多人和一個小小的四行倉庫,即便是蔣投入的近八十萬軍隊和整個上海,都是一個大舞台,戰爭,不過是表演給西方看的。戰況越慘烈,蔣的計劃越可能實現。

立起一面旗,與其說是為了點燃國民,不如說是向西方列強表明:我軍仍在堅守,我軍仍在犧牲。

而結果,國聯大會因故推遲召開,即便召開後的國聯大會,也有許多雞毛蒜皮的事情要處理,很少有人關注中國的戰況。蔣介石在上海演得這場大戲,基本上落空了。而且因為在上海投入兵力過多,傷亡過大,導致南京保衛戰的失利,日軍進入南京,報復性地屠殺了30多萬的無辜居民。

《八佰》中那些護旗而犧牲的好男兒,他們可能並不知道,他們的血,只不過是政客們手中那一杯虛偽的紅酒。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