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瞭解這兩本書,那麼讀了其實用處不大,事倍功半。

通常的看法,這兩本書是用來指導「勾心鬥角」、「語言藝術」的。

實際上,圓滑世故的人不需要這兩本書,他們是被現實教會的,自己有利益需要,有慘痛經歷,有實踐經驗,讀這兩本書也是讀邪了,學一點抖機靈的破事兒。

這兩本書本身也不一樣。

《鬼谷子》一般認為是縱橫家的教科書,講的是如何說服別人。其實不是這樣。這本書講的是情報分析。

《戰國策》一般認為是戰國策論的集合,是縱橫家作品。據分析,有一些作品可能類似於「優秀作文選編」,是縱橫家模擬創作的文章,類似於開展遊說活動前準備的底本、打的草稿。

兩本書並不是一回事。

《鬼谷子》講了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比如說《內揵第三》所講的「事皆有內楗,素結本始」,這一句其實就是事情均有其內在發展邏輯、貫穿始終。然後,一整篇密密麻麻的文字都是這九個字的擴展閱讀,讀也行不讀也行。那麼別人講過這個道理嗎?講過。唯物辯證法將這個發展邏輯講得很透徹了。中學政治課、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用白話文講過這個規律。對立統一規律講了「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基本動力」, 質量互變規律講了量變到質變的變化,否定之否定規律指明瞭事物螺旋前進的發展過程。這可比鬼谷子講得高明多了。結果上學的時候你不願意去看,現在改名叫「鬼谷子」,用先秦文言文又講了一遍,你就願意看了?是白話文不如文言文寫得清楚,還是你的文言文學得好?

然後這本書也不全,一些看起來比較技巧性的篇章似乎失傳了。

《戰國策》是形而下的書,理論不多,實踐為主。但是一部分實踐是想當然。讀多了容易讀成紙上談兵,徒具其形。

讀《戰國策》要有「政治」。這個「政治」不是意識形態皿煮柿油人文主義那些。現在整點人文主義出來裝逼的文藝傻青年很多。有點人文主義不是壞事,裝逼就沒出息了。講「政治」,首先要弄明白政治到底是什麼。政治不是玩弄權術,也不是「下大棋」。政治是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政治理念就是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基本理念。你知道社會怎麼才能治理,才能知道《戰國策》裏的文章為什麼能說服那些掌握社會治理權力的政治家軍事家。就好像醫院,在醫院裡,說服一個大夫採取你的手術方案,首先當然是因為你懂得怎麼治療疾病。在這個基礎上,纔是如何考慮怎麼掙錢,如何利益最大化。要是不懂怎麼治,連利益都沒有了,也就不用談什麼利益最大化了。

光玩虛的,技巧看起來很不錯,自己拿到的股份似乎越來越多,但是生意越來越差,那是站不住腳的。特別是沒辦法在很好的平臺上站住腳。

當然,就個人而言,「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平臺垮了可以換新平臺,這種人在很多地方也是喫得開的。只學點鑽營技巧,當個大跟班,那是足夠了。但是一旦需要自己當老闆,馬上就不好使了。


為什麼會問出這種很奇怪的話。。。

一輩子那麼長,難道你看書還跟選老婆一樣,選了《鬼谷子》,《戰國策》棄之不看?

適不適合反覆通讀,難道不是跟小馬過河一樣,你自己才知道,何必問牛和松鼠。

建議,各通讀一遍,想復讀哪本,心中自然有了答案。


鬼谷子是系統理論,戰國策是實踐案例。讀哪一本要看你擅長什麼樣的學習方式。人擅長的學習方式是不同的:

一種人善於從實踐中學習,實踐就是他最好的老師。

一種人善於從案例學習,善於從別人成功與失敗的經驗中總結教訓,指導自己實踐。

一種人善於從理論學習。善於把理論應用於實踐。

《戰國策》是一本實踐案例大全,書裏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但對不善於從案例學習的人,《戰國策》就是一本故事匯,知道幾個傳奇歷史故事而已。

《鬼谷子》是一本系統理論,有其世界觀和方法論,概括了謀劃的方法。但對於不善於用理論指導實踐的人,《鬼谷子》則是玄之又玄漂亮話,讀著高深卻沒屁用。

所以, 你一定要知道你擅長怎麼學習,然後再去選,否則選錯了,你讀起來很痛苦還學不到東西。當然,最好的學習「實踐+案例+理論」三者結合,你先從自己擅長的類型切入進去,有時間再慢慢的往其他類型擴展。。


都不適合。閑得沒事幹多學點科學知識。實在無聊看看中學物理化學課本。


讀論語嗎大兄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