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內容:同理心太強有哪些影響?

不同的「同理心」類型之間有哪些區別?對於「同理心」的研究目前處在什麼階段?男性和女性之間會有「同理心」差異嗎?


概念

共情的概念來源於德語,「Empathy」一詞最早由鐵欽納帶入心理學的領域,實際上是他對德文術語的翻譯,他認為共情是通過內在模擬形成心理意象的過程。由於1957年羅傑斯在心理治療的領域中強調共情,越來越多心理學家開始研究共情。

雖然現在對「共情」的理解缺乏統一的定義,一般而言,共情是指個體在觀察他人的行為和情緒反應時自動化地感染對方的情緒,並且引起自身類似的情緒反應,它在人類個體和社會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內涵

共情還可以區分為廣義的和狹義的兩種。廣義的共情是一種多維度的心理結構,包括:

(1)認知成分,如觀點採擇;

(2)情緒成分,如對他人情緒產生合適的反應等;

(3)區分自我和他人。

狹義的共情是源於對他人情感狀態的理解、並於他人當時體驗到的或將會體驗到的感受相似的情緒情感反應。

研究者對共情的定義達成了以下共識:

(1)共情存在著個體差異,共情能力有高有低,這種差異表現在個體自身的身上,同時也會表現在不同的個體或人群之間;

(2)共情能力的高低是可以測量的,測量工具需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3)共情變數可對個體的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

早期的研究者對共情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兩種觀點上,一種觀點認為共情是對他人經歷的情緒反應,另一種觀點認為共情是一個認知過程, 是指對他人的一種準確的感知。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一些研究者傾向於將共情理解為一種綜合性的系統, 其中既有認知成分又有情感成分(共情的多維觀)共情具有激發親社會行為的強大動力作用, 高共情者更容易做出親社會行為。


與同情相區別

共情是指體驗他人精神世界的一種能力,是心理治療中的重要概念,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有深遠意義。但同情與共情不同,同情一詞來源於希臘語「sympatheia」,字面意思為共同受苦,表示與別人傷悲相似的情感在心理學中,Wispe(1991)將同情的定義包括兩部分:第一,對他人感受的關注意識增加;第二,對別人的困境作出必要的安慰行為的強烈願望。Eisenberg等(1996)認為同情是基於他人負面的情緒狀態或情境的理解而產生的他人取向的情緒反應,包括悲傷、關心和緩解他人負面情緒的願望;既可以是個體地單純符號信息的間接理解,也可以是個體對他人情緒狀態或情境線索的直接感知。

朱智賢(1989)主編的心理學大辭典中對同情的定義為「同情是道德感之一,是個人對他人的態度」。具體表現為能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和願望,並給予道義上的積極支持;是一種對他人的不幸遭遇產生共鳴及對其行動的關心、贊成、支持的情感;是一種受人的立場、觀點和思想覺悟制約的,由認識、感情、動機、行動交織在一起的高尚的道德情感。

同情和共情都是對他人情緒的反應,但是二者並不一樣。同情僅僅是站在自我的立場上看他人的問題,覺得他人遭遇不幸挺可憐的,採取安慰他人的舉動。比如,我看到一個孩子被高年級學生欺負後感到特別委屈和憤怒,如果我僅僅是那個孩子,我可能會安慰他:「他們欺負你真不象話!好了好了,先別哭了!」甚至用糖果等物質誘惑來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但這樣可能會加深孩子與他人之間的矛盾。而共情則要求我進入孩子的精神世界,理解和分擔他的精神負荷,給他提供精神幫助。共情不是站在我的立場上看你的問題,而是我站在你的立場理解、接納你的情緒,並且通過我的語言表達你的情緒。共情並不表示同意,而是表示體貼,從而能夠讓孩子平靜下來。所以,我會跟孩子說:「剛才他仗著身高比你高、力氣比你大打你,你打不過他們,受了委屈,讓你感到傷心了,是吧?還挺生氣,恨不得把他們都趕走,對吧?」共情是接納他人的情緒,包括不良情緒,體會他人的想法和內心感受,並表達出來。讓他人認識到自己的情緒,這對他們今後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有很大的幫助。

同情是我們為了他人而感受的,共情是我們與他人共同感受的。再比如,如果我們的一位朋友深愛的人去世的時候,我們會為他感到巨大的悲哀和痛楚。同情是我們依據類似的失去親人的經驗設想我們的朋友痛苦感受:「我理解當一個深愛的人去世時的傷心。」而共情則是:「我能通過你目前的感受理解你,我能感受到你此刻的傷心。」同情和共情都能夠傳達關愛,但它們傳達的是不同的理解信息。共情比同情更具有支持性。

共情和同情都是對感知到的他人情感的情感反應,但共情是指自己的情感狀態與他人一致,而同情是指對他人生活中的不幸事件的擔心和悲痛的情緒體驗。


參考文獻

de Vignemon, F., Singer, T. (2006). The empathic brain: how, when and why?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0(10), 435-441.

Eisenberg, N., Fabes, A., Murphy, B., Karbon, M., Smith, M., Maszk, P. (1996). The relations of children』s dispositional empathy-related responding to their emotionality, regulation and social function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2), 195-209.

Smith, A. (2006). Cognitive empathy and emotional empathy in human behavior and evolution. Psychological Record, 56(1) , 3-21.

Vossen, H., Piotrowski, J., Valkenburg, P. (2015). Development of the Adolescent Measure of Empathy and Sympathy (AM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 66-71.

Wispe, L. (1991). The psychology of sympathy. Plenum Press. New York and London.

鄭日昌, 李占宏. (2006). 共情研究的歷史和現狀. 心理諮詢和治療, 20(4), 277-279.

朱智賢. (1989). 心理學大詞典.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小夥伴黃彬彬Margaret的答案已經很棒啦~ 那就略略補充2點吧~ (^_?)☆

「同理心」一詞的來源

英文單詞的「Empathy」,是源於古希臘語εμπ?θεια (empatheia,意思是「物理情感或激情」)。[1] 而在中國,「同理心」這個詞則為Hermann Lotze 和 Robert Vischer 所改編的。主要參考了德語單詞Einfuhlung(「感覺進入」),並由 Edward B. Titchener翻譯為「同理心」。[2][3][4]

順帶一提,在現代希臘的語境中,「εμπ?θεια」其實是意味著「惡意」或「敵意」的。

普通人群的共情-系統化理論(Empathizing- Systemizing Theory of General Population) [5]

Baron-Cohen 在 1997 年首先區分了男女心理 上的性別差異。其認為女性擅長語言、社會判 斷、共情與合作以及童年假裝遊戲等;而男性擅 長數學推理、嵌入式數據任務、心理旋轉和空間 技能等(Baron-Cohen Hammer, 1997)。

即, 女性 大腦更傾向於共情(E), 男性大腦則更傾向於系統 化(S)。

在此, 共情是識別他人情感和想法(認知成分)並對其作出恰當情緒反應(情感成分)的驅力,個體可以通過共情預測他人的行為、共享他人的感受;

系統化則是一個歸納的過程,是一種基於 「如果-就(if-then)」的規則理解和建構系統的驅力 (Baron-Cohen, 2002)。

其提及的6種不同的系統分別是:

(1) 技術系統, 如交通工具、機械等;

(2)自然系統, 如 生態學、生物學等;

(3)抽象系統, 如邏輯、數學等;

(4)社會系統, 如法律、經濟等;

(5)可組織的系統, 如分類學;

(6)運動系統,如玩樂器或扔飛鏢等物理運動。

個體可以通過觀察系統中物體或行為的規律,分析「輸入-操作-輸出」關係來推斷控制這些系統的規則,以達到理解該系統的目的(Baron-Cohen Belmonte, 2005)。

在進行上述定義之後, Baron-Cohen 接著又分析了共情和系統化技能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分布。 他認為:

(1)共情和系統化技能在一般男性和女性 人群中都呈正態分布;

(2)男性的系統化水平普遍 高於女性;

(3)女性的共情水平普遍高於男性;

(4) 共情和系統化技能的性別分布大部分是重疊的。

其中,第4點也意味著:雖然男性普遍更擅長系統化, 女性更擅長共情,但也有許多男性擁有較好的共情能力,同時也有不少女性的系統化水平較高 (Baron-Cohen, 2004)。

References / 參考文獻資料:

1. Empatheia, Henry George Liddell, Robert Scott, A Greek-English Lexicon, at Perseus

2. Titchener E.B. (1909/2014) Introspection and empathyArchived July 26, 2014, at the Wayback MachineArchived July 26, 2014, at the Wayback MachineDialogues in Philosophy, Mental and Neuro Sciences 2014; 7: 25–303. Gallese, Vittorio (2003). "The Roots of Empathy: The Shared Manifold Hypothesis and the Neural Basis of Intersubjectivity". Psychopathology. 36 (4): 171–180. CiteSeerX 10.1.1.143.2396. doi:10.1159/000072786.PMID 14504450.4. Koss, Juliet (March 2006). "On the Limits of Empathy". The Art Bulletin. 88 (1): 139–157.5. 曹漱芹 曹顏顏 《孤獨症:大腦極端男性化的表現形態?》 [J].心理科學進展 2015, Vol. 23, No. 10, 1775–1788

心理學知識內容支持編輯 | Gabriel

更多專業的心理學文章和回答,請關註:壹心理 - 知乎

謝謝一路有你,如果喜歡,記得點贊哦(〃▽〃)

編輯於 2020-01-16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簡單心理Uni簡單心理Uni?

兒童心理話題下的優秀答主

什麼是共情?

在1960到1970年之間,精微諮詢技術(microcounseling skills)的盛行忽略了人的複雜性和多樣性,在某種程度上,對這一技術的追捧加劇了人們對共情的誤解,讓人們以為共情就是把來訪者所說的內容和感受重複給他們。

然而真是這樣嗎?

一個小插曲來了解一下「共情」與「情緒反饋」的差別:

卡爾·羅傑斯生命最後的日子裡,他寫了一篇略尖銳的文章,講到共情不是人們簡單理解的「情緒反饋 (reflection of feelings)」,因為坊間有對他的共情的這樣的傳聞:

羅傑斯在他10樓的治療室內接待一位來訪者。

這位來訪者告訴羅傑斯,他非常抑鬱,羅傑斯說,「聽起來你真的十分抑鬱。」

這位來訪者接著說他在考慮自殺,他大聲說「我太抑鬱了,我想從樓上跳下去。」羅傑斯又接著幾乎一字一句地按照來訪者所說的回復了他。來訪者此時直直走到窗戶旁,打開了窗戶說:「我太抑鬱了,我現在就要從樓上跳下去。」羅傑斯接著說,「你太抑鬱了以至於你現在就可能要從樓上跳下去。」憤怒之中,來訪者站在窗戶的邊緣。當他跳下去時嘴中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啊啊啊啊啊!!!」與此同時,羅傑斯一個人在治療室內重複:「啊啊啊啊。」

你現在可以理解羅傑斯,這個在20世紀因共情如此出名的心理學家被大眾的扭曲理解而感到的失望了吧。其實,他所定義的「共情」和「情緒反饋」是有很多細微差異的。

而共情究竟是什麼呢?

一如羅傑斯表述的:共情是理解另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的經歷,就好像你是那個人一般。但同時,你也時刻記得,你和他還是不同的;你只是理解了那個人,而不是成為了他。共情還意味著讓你所共情的人知道你理解了他

來看一下羅傑斯在自己的文章中關於共情的闡述:

「漸漸地,我所理解的共情被擴大成一個諮詢師的感受能力。當我和來訪者共情的時候,我能感受到我體內升起一些無法言明的東西需要被表達。這可能聽起來有些奇怪,也許有點讓你摸不著邊。但是我發現,每當我把這些無法言明的東西表達出來的時候,來訪者都會從中找到共鳴,並終於為他們那些模糊的思緒和情感找到出口。」

就如羅傑斯所說的,去捕捉那些容易被我們忽視的、但是卻可以從來訪者身上感覺到的情感恰恰纔是共情的關鍵。

共情能力該如何培養和運用呢?

以下是資深心理諮詢師 Ed Neukrug 博士總結的幾點可以在諮詢會談中運用到的共情回應方式,希望對大家培養自己的共情能力有所啟發。

8個新穎且有創意的共情回應:

1.對非言語行為的反饋(Reflecting nonverbal behavior)

這是個很簡單,但也很重要的回應。大多數諮詢師可能早就會通過來訪者非言語行為來表示共情。諮詢師可以命名這種非言語行為去描述來訪者當下的情感狀態。

來訪者:我不知道今天我們可以聊些什麼。最近發生了太多事了。

諮詢師:嗯,看到你的坐姿(非言語行為),我感到你這周可能經歷了很多事吧?你沒精打採的姿勢看起來很沮喪,很鬱悶。我還感受到,你是不是難過的想哭?

2.對深層情感的反饋(Reflecting deeper feelings)

這發生在諮詢師覺察到來訪者表面表述之外情感的時刻。不過,很重要的一點是,這樣的回應並不是在分析來訪者的行為,因為我們是在假設來訪者的感受。這些回應應是諮詢師真正體會到的一種情感,而這種情感是來訪者沒有意識到的,是在表象之下的。

來訪者:我想不出什麼別的辦法了。我對我的丈夫感到無所適從,很挫敗。無論我做什麼都不見得有用。我一直嘗試著用新方法去解決這些事情,但是他從來都不關心這些。我有種我把什麼東西都扔給他的感覺。

諮詢師:你的挫敗感我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你嘗試著那麼多不同的方法想做好,但它們似乎並沒有什麼用。不過,總的來說,我覺得我從你的講述中感覺到了悲傷---你為你無法和你丈夫有足夠的連接而感到悲傷。

在這個例子里你可以看到諮詢師是怎樣先指出來訪者明顯感受到的挫敗感,然後慢慢的轉移到了悲傷的。儘管來訪者沒有直接指出悲傷,但悲傷被諮詢師察覺到了。如果諮詢師所感覺到的是對的,來訪者就會有之後的相對回應。

3.指出有衝突性的感覺和想法(Pointing out conflictual feelings and thoughts)

這種回應會幫助來訪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知道自己正在自身的幾個衝突部分掙扎不已。這些相互矛盾的部分往往是來訪者在生活中被困住的原因。只有讓來訪者意識到這些衝突的部分,他才能在之後的人生中做更睿智的選擇。

來訪者:你知道的,我很愛我的妻子。沒有她我會有很大的痛苦。她在我心中有石頭般鎮定的力量,讓我的生活變得容易的多。

十分鐘後...來訪者:有一天,我和同事出去吃午飯。我知道她在跟我調情。當我在她周圍時,我就想到我多麼希望在我的生命中有一個想她一樣的人啊。我甚至想和她有一腿。諮詢師:我聽到了兩部分的你。一部分,你覺得你的妻子讓你安定;但另一部分,你希望你能擁有讓你興奮的事。

我們每個人都會感受到衝突和矛盾,諮詢師可以指出這些衝突。一旦來訪者的兩難困境被完全的指出後,他們就可以更好的理解了。否則,人們會在這兩個衝突的想法和感受中來來回回,很難去明白這一切。

4.運用視覺意象(Using visual imagery)

這會讓來訪者運用到與傳統談話治療不一樣的神經通道(右腦)。

一位被朋友和家長恐嚇的來訪者想自殺。當你與來訪者坐在一起時,你的意識讓你緩緩想起一副畫面,這時,你可以與你的來訪者分享。

諮詢師:你知道的,當你在與我講述你的情況時,我就想像到你躺在地上,周圍都是你的朋友和家人,他們向你宣告著各種負面的評判。你覺得你根本動不了。雖然你嘗試著想出什麼辦法從這裡逃出去,可是你根本想不出什麼對策。

像以上所說的強大意象會讓來訪者知道你理解他的情況和所承擔的重量。他們可以幫助來訪者用一種全新的、富有戲劇性的方式去看待自己的處境,從而找到從這種困境中掙脫的方法。

5.運用類比(Using analogies)

就像視覺意向一樣,類比的方法會讓來訪者運用到與基本的情緒反饋不一樣的神經迴路。類比會運用到邏輯分析,把一個人的狀況比喻成另一部分內容---一種更容易被接受的情況。

來訪者:我在這個巨大的辦公區工作,每天我都坐在我的小隔間里。其實那裡有很多很多人在我周圍,但我感到我是一個人的。這比我真正一個人呆著的時候還要抑鬱。儘管所有的人都在我周圍,但是沒有一個人注意到我。沒有人跟我講話,沒有人和我互動。有時候我會特別難受,我不如在我的小隔間死了得了。但我覺得,沒有人會注意到我吧。

諮詢師:這很像你就像一隻螞蟻一樣,在蟻穴里一般。所有螞蟻都非常地忙碌著,忙碌著,忙碌著...他們從來你看你,不聽你,不觸碰你。好像就算你在那消失了,其他人也不會注意到你走了一樣。

6.有目標性的自我暴露(Using targeted self-disclosure)

有時揭露自己和來訪者相似經歷可以很好表示你對他的理解。來訪者會假設如果諮詢師也克服了此類困難,他們也可以克服。

來訪者:我大腦已經無法思考了。我就是很抑鬱。我嘗試了各種方法去改變我的生活,但是什麼都沒有用。我嘗試去多跟人溝通,我換了工作,我改變了我的外表...我甚至還用了抗抑鬱葯,但是一點用都沒有。

諮詢師:你知道嗎?在我的生命中,我也有這樣一段時間。我還記得那段時間我是多麼的難受,想掙脫。費了好大的勁兒才走出來。

注意這段對話中,諮詢師並沒有很詳細的回應。諮詢師明顯不想暴露太多他自己的生活。有目標性的需要小心使用,僅僅讓來訪者知道我們理解他就可以了,我們並不希望從自我暴露中得到什麼。因為如果你對自我暴露感到愉悅的話,你這麼做可能只是為了你自己開心才這麼做的。

7.運用媒體來反饋(Reflecting media)

有時來訪者的境遇會讓諮詢師聯想到某一個特定的電影、書、或者流行故事。聯繫到媒體的回應方式可以讓治療圍繞著媒體角色而進行討論。讓來訪者自己和媒體進行對比,給來訪者希望。

來訪者:我才剛剛擁有一切,我才剛買了新房子,才剛開始我的事業,接著就可以過個完美的日子了。但是,龍捲風把這一切都奪走了。

諮詢師:你所經歷的讓我想起了那本書《老人與海》。那位老人剛抓到可以讓他脫離貧困的那條魚,他把它系在船上。但是鯊魚襲擊了船。那個老人失去了他一切的財富。

這樣的回應可能會給來訪者希望。比如,《老人與海》的結局是被擊敗的落魄老人說著他一定會和那個年輕的孩子再去釣魚的。這可能會讓來訪者體會到一種「打不敗」的人類精神。

8.以一種可感觸到的方式去給予反應(Reflecting tactile responses)

這樣身體的感覺反應會讓來訪者感受到你是一面「鏡子」——照出他所經歷的。

來訪者:每當我和我伴侶在一起的時候,他不斷用負面的言語攻擊我。我嘗試了各種各樣的方式儘可能達到他的期望,但事實上我好像永遠也達不到。即使我覺得我做了他想讓我做的,這看起來好像依然不夠。我完全迷失了。

諮詢師:當你告訴我你經歷了這一切的時候,我感受到揪心的疼痛,好像被咬了一般。我的肚子好像也在擰巴著。我想這也許是你所感受到的。

這樣的方式也不僅僅只限於負面情緒...

來訪者:我今天去工作感覺特別好,沒有什麼不開心的。我老闆告訴我,我的工作做的很棒,還說她已經建議上面讓我升職了。太開心了!

諮詢師:我剛剛聽到你說到有關你老闆的事時感到身體一陣輕鬆。我知道你的工作環境曾經是多麼的困難。

以上提到的這些共情回應的方法能給諮詢過程注入嶄新的能量,幫助來訪者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來理解自己的困境。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與來訪者共情的反應應該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機械的或者程式化的。

當你能熟練、靈活地運用這些共情技巧,你將會從諮詢工作中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就好像是一種"頓悟" ("Aha moment") 的感覺吧。

原文「Creative and novel approaches to empathy」
來源於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2月2日發表於Counseling Today
原作者:Ed Neukrug
編譯:Confidia


【簡單心理Uni】 心理諮詢師的終身成長學院,匯聚海內外名師,針對不同階段的心理諮詢學習者,提供40+種培訓課程,專業針對性強,體系化程度高,直播/錄播、音頻/視頻、線上/線下形式多樣,目前已有20萬+人參與學習。

更有20+門免費課程等你來開啟喲,課程學習戳 →「http://jdxinli.cn/q199xq」

發佈於 2019-10-23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心理諮詢師賈睿心理諮詢師賈睿?

上海心園友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心理諮詢師

那麼我們來看看什麼是同理心。

我認識同理心是一種心智化的能力,能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表徵的能力。

這種理解不是口頭上說:嗯,你說的我明白,我理解你。而是深刻的站在他人角度,去看到這個人通過語言、表情、肢體動作來表達的真正的東西是什麼。要做到這些,首先我們肯定是需要理解自己的。所以說是理解自己和他人,把理解自己放在前面。

一個對自己的情緒和心理狀態毫無興趣,完全不想探索也不進行自我覺察的人,不可能發展出理解他人的能力的,自然不具備同理心。真正有同理心的人,看到人不是平面的,是立體的。他們在聽對方訴說他們的故事是,帶的不是八卦心,而是對對方這個人的興趣。

那麼研究達到什麼程度這個問題,我不是很懂,可能我本身比較注重精神分析的學習而不是心理學的實驗,所以這點無法回到。

男女是否有差別,我認為差別不大。如果著眼點在故事層面,那麼男女可能有差別。如果著眼點在心理表徵,在情緒在感受在對方的內心,那麼男女差別是不大的。所以真正有同理心的人,完全可以跨越男女去理解和共情對方的。

————————————————————————————————————————

公眾號:影心理

預約心理諮詢,請聯繫助理,微信號:xinliwanka

本人微信:verynew0807(不閑聊,不回答心理問題)


什麼是共情?

在1960到1970年之間,精微諮詢技術(microcounseling skills)的盛行忽略了人的複雜性和多樣性,在某種程度上,對這一技術的追捧加劇了人們對共情的誤解,讓人們以為共情就是把來訪者所說的內容和感受重複給他們。

然而真是這樣嗎?

一個小插曲來了解一下「共情」與「情緒反饋」的差別:

卡爾·羅傑斯生命最後的日子裡,他寫了一篇略尖銳的文章,講到共情不是人們簡單理解的「情緒反饋 (reflection of feelings)」,因為坊間有對他的共情的這樣的傳聞:

羅傑斯在他10樓的治療室內接待一位來訪者。

這位來訪者告訴羅傑斯,他非常抑鬱,羅傑斯說,「聽起來你真的十分抑鬱。」

這位來訪者接著說他在考慮自殺,他大聲說「我太抑鬱了,我想從樓上跳下去。」羅傑斯又接著幾乎一字一句地按照來訪者所說的回復了他。來訪者此時直直走到窗戶旁,打開了窗戶說:「我太抑鬱了,我現在就要從樓上跳下去。」羅傑斯接著說,「你太抑鬱了以至於你現在就可能要從樓上跳下去。」憤怒之中,來訪者站在窗戶的邊緣。當他跳下去時嘴中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啊啊啊啊啊!!!」與此同時,羅傑斯一個人在治療室內重複:「啊啊啊啊。」

你現在可以理解羅傑斯,這個在20世紀因共情如此出名的心理學家被大眾的扭曲理解而感到的失望了吧。其實,他所定義的「共情」和「情緒反饋」是有很多細微差異的。

而共情究竟是什麼呢?

一如羅傑斯表述的:共情是理解另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的經歷,就好像你是那個人一般。但同時,你也時刻記得,你和他還是不同的;你只是理解了那個人,而不是成為了他。共情還意味著讓你所共情的人知道你理解了他

來看一下羅傑斯在自己的文章中關於共情的闡述:

「漸漸地,我所理解的共情被擴大成一個諮詢師的感受能力。當我和來訪者共情的時候,我能感受到我體內升起一些無法言明的東西需要被表達。這可能聽起來有些奇怪,也許有點讓你摸不著邊。但是我發現,每當我把這些無法言明的東西表達出來的時候,來訪者都會從中找到共鳴,並終於為他們那些模糊的思緒和情感找到出口。」

就如羅傑斯所說的,去捕捉那些容易被我們忽視的、但是卻可以從來訪者身上感覺到的情感恰恰纔是共情的關鍵。

共情能力該如何培養和運用呢?

以下是資深心理諮詢師 Ed Neukrug 博士總結的幾點可以在諮詢會談中運用到的共情回應方式,希望對大家培養自己的共情能力有所啟發。

8個新穎且有創意的共情回應:

1.對非言語行為的反饋(Reflecting nonverbal behavior)

這是個很簡單,但也很重要的回應。大多數諮詢師可能早就會通過來訪者非言語行為來表示共情。諮詢師可以命名這種非言語行為去描述來訪者當下的情感狀態。

來訪者:我不知道今天我們可以聊些什麼。最近發生了太多事了。

諮詢師:嗯,看到你的坐姿(非言語行為),我感到你這周可能經歷了很多事吧?你沒精打採的姿勢看起來很沮喪,很鬱悶。我還感受到,你是不是難過的想哭?

2.對深層情感的反饋(Reflecting deeper feelings)

這發生在諮詢師覺察到來訪者表面表述之外情感的時刻。不過,很重要的一點是,這樣的回應並不是在分析來訪者的行為,因為我們是在假設來訪者的感受。這些回應應是諮詢師真正體會到的一種情感,而這種情感是來訪者沒有意識到的,是在表象之下的。

來訪者:我想不出什麼別的辦法了。我對我的丈夫感到無所適從,很挫敗。無論我做什麼都不見得有用。我一直嘗試著用新方法去解決這些事情,但是他從來都不關心這些。我有種我把什麼東西都扔給他的感覺。

諮詢師:你的挫敗感我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你嘗試著那麼多不同的方法想做好,但它們似乎並沒有什麼用。不過,總的來說,我覺得我從你的講述中感覺到了悲傷---你為你無法和你丈夫有足夠的連接而感到悲傷。

在這個例子里你可以看到諮詢師是怎樣先指出來訪者明顯感受到的挫敗感,然後慢慢的轉移到了悲傷的。儘管來訪者沒有直接指出悲傷,但悲傷被諮詢師察覺到了。如果諮詢師所感覺到的是對的,來訪者就會有之後的相對回應。

3.指出有衝突性的感覺和想法(Pointing out conflictual feelings and thoughts)

這種回應會幫助來訪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知道自己正在自身的幾個衝突部分掙扎不已。這些相互矛盾的部分往往是來訪者在生活中被困住的原因。只有讓來訪者意識到這些衝突的部分,他才能在之後的人生中做更睿智的選擇。

來訪者:你知道的,我很愛我的妻子。沒有她我會有很大的痛苦。她在我心中有石頭般鎮定的力量,讓我的生活變得容易的多。

十分鐘後...來訪者:有一天,我和同事出去吃午飯。我知道她在跟我調情。當我在她周圍時,我就想到我多麼希望在我的生命中有一個想她一樣的人啊。我甚至想和她有一腿。諮詢師:我聽到了兩部分的你。一部分,你覺得你的妻子讓你安定;但另一部分,你希望你能擁有讓你興奮的事。

我們每個人都會感受到衝突和矛盾,諮詢師可以指出這些衝突。一旦來訪者的兩難困境被完全的指出後,他們就可以更好的理解了。否則,人們會在這兩個衝突的想法和感受中來來回回,很難去明白這一切。

4.運用視覺意象(Using visual imagery)

這會讓來訪者運用到與傳統談話治療不一樣的神經通道(右腦)。

一位被朋友和家長恐嚇的來訪者想自殺。當你與來訪者坐在一起時,你的意識讓你緩緩想起一副畫面,這時,你可以與你的來訪者分享。

諮詢師:你知道的,當你在與我講述你的情況時,我就想像到你躺在地上,周圍都是你的朋友和家人,他們向你宣告著各種負面的評判。你覺得你根本動不了。雖然你嘗試著想出什麼辦法從這裡逃出去,可是你根本想不出什麼對策。

像以上所說的強大意象會讓來訪者知道你理解他的情況和所承擔的重量。他們可以幫助來訪者用一種全新的、富有戲劇性的方式去看待自己的處境,從而找到從這種困境中掙脫的方法。

5.運用類比(Using analogies)

就像視覺意向一樣,類比的方法會讓來訪者運用到與基本的情緒反饋不一樣的神經迴路。類比會運用到邏輯分析,把一個人的狀況比喻成另一部分內容---一種更容易被接受的情況。

來訪者:我在這個巨大的辦公區工作,每天我都坐在我的小隔間里。其實那裡有很多很多人在我周圍,但我感到我是一個人的。這比我真正一個人呆著的時候還要抑鬱。儘管所有的人都在我周圍,但是沒有一個人注意到我。沒有人跟我講話,沒有人和我互動。有時候我會特別難受,我不如在我的小隔間死了得了。但我覺得,沒有人會注意到我吧。

諮詢師:這很像你就像一隻螞蟻一樣,在蟻穴里一般。所有螞蟻都非常地忙碌著,忙碌著,忙碌著...他們從來你看你,不聽你,不觸碰你。好像就算你在那消失了,其他人也不會注意到你走了一樣。

6.有目標性的自我暴露(Using targeted self-disclosure)

有時揭露自己和來訪者相似經歷可以很好表示你對他的理解。來訪者會假設如果諮詢師也克服了此類困難,他們也可以克服。

來訪者:我大腦已經無法思考了。我就是很抑鬱。我嘗試了各種方法去改變我的生活,但是什麼都沒有用。我嘗試去多跟人溝通,我換了工作,我改變了我的外表...我甚至還用了抗抑鬱葯,但是一點用都沒有。

諮詢師:你知道嗎?在我的生命中,我也有這樣一段時間。我還記得那段時間我是多麼的難受,想掙脫。費了好大的勁兒才走出來。

注意這段對話中,諮詢師並沒有很詳細的回應。諮詢師明顯不想暴露太多他自己的生活。有目標性的需要小心使用,僅僅讓來訪者知道我們理解他就可以了,我們並不希望從自我暴露中得到什麼。因為如果你對自我暴露感到愉悅的話,你這麼做可能只是為了你自己開心才這麼做的。

7.運用媒體來反饋(Reflecting media)

有時來訪者的境遇會讓諮詢師聯想到某一個特定的電影、書、或者流行故事。聯繫到媒體的回應方式可以讓治療圍繞著媒體角色而進行討論。讓來訪者自己和媒體進行對比,給來訪者希望。

來訪者:我才剛剛擁有一切,我才剛買了新房子,才剛開始我的事業,接著就可以過個完美的日子了。但是,龍捲風把這一切都奪走了。

諮詢師:你所經歷的讓我想起了那本書《老人與海》。那位老人剛抓到可以讓他脫離貧困的那條魚,他把它系在船上。但是鯊魚襲擊了船。那個老人失去了他一切的財富。

這樣的回應可能會給來訪者希望。比如,《老人與海》的結局是被擊敗的落魄老人說著他一定會和那個年輕的孩子再去釣魚的。這可能會讓來訪者體會到一種「打不敗」的人類精神。

8.以一種可感觸到的方式去給予反應(Reflecting tactile responses)

這樣身體的感覺反應會讓來訪者感受到你是一面「鏡子」——照出他所經歷的。

來訪者:每當我和我伴侶在一起的時候,他不斷用負面的言語攻擊我。我嘗試了各種各樣的方式儘可能達到他的期望,但事實上我好像永遠也達不到。即使我覺得我做了他想讓我做的,這看起來好像依然不夠。我完全迷失了。

諮詢師:當你告訴我你經歷了這一切的時候,我感受到揪心的疼痛,好像被咬了一般。我的肚子好像也在擰巴著。我想這也許是你所感受到的。

這樣的方式也不僅僅只限於負面情緒...

來訪者:我今天去工作感覺特別好,沒有什麼不開心的。我老闆告訴我,我的工作做的很棒,還說她已經建議上面讓我升職了。太開心了!

諮詢師:我剛剛聽到你說到有關你老闆的事時感到身體一陣輕鬆。我知道你的工作環境曾經是多麼的困難。

以上提到的這些共情回應的方法能給諮詢過程注入嶄新的能量,幫助來訪者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來理解自己的困境。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與來訪者共情的反應應該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機械的或者程式化的。

當你能熟練、靈活地運用這些共情技巧,你將會從諮詢工作中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就好像是一種"頓悟" ("Aha moment") 的感覺吧。

原文「Creative and novel approaches to empathy」
來源於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2月2日發表於Counseling Today
原作者:Ed Neukrug
編譯:Confidia


【簡單心理Uni】 心理諮詢師的終身成長學院,匯聚海內外名師,針對不同階段的心理諮詢學習者,提供40+種培訓課程,專業針對性強,體系化程度高,直播/錄播、音頻/視頻、線上/線下形式多樣,目前已有20萬+人參與學習。

更有20+門免費課程等你來開啟喲,課程學習戳 →「http://jdxinli.cn/q199xq」

發佈於 2019-10-23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心理諮詢師賈睿心理諮詢師賈睿?

上海心園友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心理諮詢師

那麼我們來看看什麼是同理心。

我認識同理心是一種心智化的能力,能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表徵的能力。

這種理解不是口頭上說:嗯,你說的我明白,我理解你。而是深刻的站在他人角度,去看到這個人通過語言、表情、肢體動作來表達的真正的東西是什麼。要做到這些,首先我們肯定是需要理解自己的。所以說是理解自己和他人,把理解自己放在前面。

一個對自己的情緒和心理狀態毫無興趣,完全不想探索也不進行自我覺察的人,不可能發展出理解他人的能力的,自然不具備同理心。真正有同理心的人,看到人不是平面的,是立體的。他們在聽對方訴說他們的故事是,帶的不是八卦心,而是對對方這個人的興趣。

那麼研究達到什麼程度這個問題,我不是很懂,可能我本身比較注重精神分析的學習而不是心理學的實驗,所以這點無法回到。

男女是否有差別,我認為差別不大。如果著眼點在故事層面,那麼男女可能有差別。如果著眼點在心理表徵,在情緒在感受在對方的內心,那麼男女差別是不大的。所以真正有同理心的人,完全可以跨越男女去理解和共情對方的。

————————————————————————————————————————

公眾號:影心理

預約心理諮詢,請聯繫助理,微信號:xinliwanka

本人微信:verynew0807(不閑聊,不回答心理問題)


那麼我們來看看什麼是同理心。

我認識同理心是一種心智化的能力,能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表徵的能力。

這種理解不是口頭上說:嗯,你說的我明白,我理解你。而是深刻的站在他人角度,去看到這個人通過語言、表情、肢體動作來表達的真正的東西是什麼。要做到這些,首先我們肯定是需要理解自己的。所以說是理解自己和他人,把理解自己放在前面。

一個對自己的情緒和心理狀態毫無興趣,完全不想探索也不進行自我覺察的人,不可能發展出理解他人的能力的,自然不具備同理心。真正有同理心的人,看到人不是平面的,是立體的。他們在聽對方訴說他們的故事是,帶的不是八卦心,而是對對方這個人的興趣。

那麼研究達到什麼程度這個問題,我不是很懂,可能我本身比較注重精神分析的學習而不是心理學的實驗,所以這點無法回到。

男女是否有差別,我認為差別不大。如果著眼點在故事層面,那麼男女可能有差別。如果著眼點在心理表徵,在情緒在感受在對方的內心,那麼男女差別是不大的。所以真正有同理心的人,完全可以跨越男女去理解和共情對方的。

————————————————————————————————————————

公眾號:影心理

預約心理諮詢,請聯繫助理,微信號:xinliwanka

本人微信:verynew0807(不閑聊,不回答心理問題)


換位思考,理解他人。

例一,女友很想買LV包,但怕別人說她揮霍。我主動買給她,是我想買不是她想買,是我揮霍不是她揮霍。

例二,女友想啪啪啪,但怕被扣上蕩女的帽子。我主動玷污她,我是渣男,為了她我敢承擔責任,她只是受害者。

例三,職場上敢於擔責任。大家都想但又不敢做的事情,我主動做,成了眾人分好處,敗了我一個人受罰。同事不正希望有這樣一個人嗎?你知道後就做啊,同理心要行動。


同理心還有年齡差異~


同理心(Empathy),又叫做換位思考神入共情,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即與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主要體現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與情商相關的方面。【百度】

心理研究其實非常緩慢。只是發現了一個現象,然後就開始漫無目的的擴展。也不知道到底怎麼回事,關鍵在哪裡。就是無序的擴展。腦筋急轉彎,頭腦風暴,抖機靈。這是現狀。

要研究這個詞所要表達的實際情況,就要從現象入手。

身邊有一個人憤怒了,就開始咆哮。周圍一群人會感覺到揪心,緊張。沒人會說這個時候回感覺到同理心。然而,一個受到欺負的人,就會讓周圍的人產生感同身受。好像自己被欺負了一樣,就開始憤怒了。這是同理心。當一個人情緒低落,如果你在身邊,就會感覺到壓抑和沉悶。這是共情。

如果你看電影,主人公英雄激情,你會覺得這個就是自己,也跟著激情澎湃,這是神入。

其實,說再多,只是把日常中的一些東西用奇怪的詞來表達而已。你自己就是一部心理詞典。

你身上發生的都是這個詞典里的句子。

而中國人喜歡把這些詞裝作別人的故事來講。所以,中國心理研究落後在這個關鍵點上。

男人與女人當然不同。因為男人是頭腦為主,女人是心臟為主。這個主,是指以什麼為第一選擇。人腦思維第一,就是理智。心臟是直接感覺反應的地方。仔細感覺就在自己身上。


@黃彬彬Margaret 回答有提到定義 共情和同情都是對感知到的他人情感的情感反應,但共情是指自己的情感狀態與他人一致

筆者:無感知時,僅識別生物感官功能的載體,虛擬場景也有智能反應,狀態相似未必一致,同理共情:本體的體驗接受的回應,未必是他人,可能是不同時期的本體自身


謝邀。

我屬於強答了。

但我真的要說,如果按照同理心的解釋,很多情況真的不屬於同理心。

同理心(Empathy),亦譯為「設身處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換位、將心比心。亦即設身處地地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認知性的覺知、把握與理解。[1]主要體現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與情商相關的方面。

這段是從百度kiao來的。

那麼,我們身邊的很多現象是同理心嗎?不是,是霸道,是控制欲,是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情景一,我在修照片,修的很辛苦,於是同事A過來說,你這裡修的不對,我說好,我改,你那裡修的不對,我說好,我改,最後她直接上來搶我的滑鼠鍵盤,我說,你修吧,我就走了。後來她甚至重拍了一遍,前提是,無論是拍還是修,我都比她好,同事和客人的一致評價。

這個案例中,A是自認為有很強烈的同理心的,她認為她完全能體會我的體會,她替我著急,她為我解決了困難,她認為我應該感謝她,那麼,你們覺得呢?生活中搶你活干,搶你事做,還打著為你著想,為你好的人少嗎?工作中善於好為人師,善於好為人母的人還少嗎?他們會一致地說,他有同理心。

情景二,我追一個女生,女生不要我,然後我母親大人讓她的朋友打電話給該女生,威脅她,如果不和我談,就讓他們校董辭她工作,並放出一系列侮辱性話語。最後,母親大人告訴了我,並期待我的感激,感激她們為我出了口惡氣。

這個案例中,母親大人認為我應該會氣憤,我應該會想去罵她一頓,於是母親大人做了她認為我應該做的事。

這就是無數現實中打著同理心旗號,行強姦之實的兩個縮影。

真正的同理心是基於尊重的前提下的(我認為),未徵得他人同意就開始幻想空想胡猜對方的心思,然後還把事給辦了,這樣的情況,真的,(負面的詞你們自己往裡填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