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所周知在我國只有以金融業為代表的三產能賺錢拉動GDP,能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能支付體面的薪酬。

正是我國金融業的發展使我們成為世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就了幾個一線城市讓部分人民過上了現代生活。

但我國為什麼還不算是發達國家呢?因為其他地方的大量一產和二產從業人員拉低了一線城市的人均產值。

那麼為什麼我國不通過消滅一二產業,讓全國人民都從事高薪的三產(比如旅遊、信託、教育、證券等)來成為發達國家呢?等人們有錢後外國的東西不是想什麼就能買什麼嗎?


這個問題提的很好,提出了產業結構的問題,先來回答你的問題,然後我們來看下三產的問題。

你的問題的核心是為什麼我們不讓第三產業達到100%?原因如下:

A、雖然第三產業可以提供體面的工作環境和較高的收入回報,但不能將糧食安全、軍事安全依賴外部,因為一旦發生戰爭或動亂,將會危及國家安全

B、第三產業有很多發展的優勢,但不是越多越好,需要針對各地的資源優勢,進行發展,如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適合發展第二產業,水產資源豐富的地方可以考慮養殖業等,資源最大化利用,市場經濟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資源配置的效率,而非單純的追求某一個,單位效應遞減

C、金融等第三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第一、第二產業的支撐,所有的發展都需要有其發展的土壤和基礎,沒有第一第二產業的支撐,第三產業就是空中樓閣,就是泡沫,很容易就被擠破,很多經濟危機都是這樣發生的。

所以,作為一個完整的經濟生態,需要平衡有效的發展,才能取得最大的資源配置效率。

以下是對於我國產業結構跟外國的對比及其分析,供參考了解。

1

我們在討論城市的經濟發展時,時常會提到一個概念,叫做產業結構。如果說經濟總量代表是城市發展的數量維度,那麼產業結構大致可以理解為代表城市發展的質量維度。

產業結構定義很好理解,就是指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在一國經濟結構中所佔的比重。產業結構的進階概念是產業結構高度化,也稱產業結構高級化。指一國一地經濟發展重點或產業結構重心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逐次轉移的過程,標誌著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和發展階段、方向。產業結構高度化往往具體反映在各產業部門之間產值、就業人員、國民收入比例變動的過程上。

具體提來看,三大產業即——

第一產業: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

第二產業:工業(包括採掘業,製造業,電力、煤氣、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和建築業。

第三產業:除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

一產、二產是很好理解的,這裡我們重點講一下覆蓋範圍最廣的三產。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第三產業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門,二是服務部門。具體可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流通部門(物流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

第二層次: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包括金融、保險業,地質勘查業、水利管理業,房地產業,社會服務業,農、林、牧、漁服務業,交通運輸輔助業,綜合技術服務業等。

第三層次: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包括教育、文化藝術及廣播電影電視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科學研究業等。

第四層次: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包括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以及軍隊、警察等。

雖然我們總是說行業本身無高低貴賤之分,各行各業都有其存在價值。但是我們也要清楚意識到,按照人類的進化和經濟本身的邏輯,從一產到二產再到三產的發展,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集中表現。

為什麼我們總在說要提高三產佔比?原因也很好理解:其一是從一產到三產,能夠解決就業人數是有明顯提升的;其二是從一產到三產,從業者的工作環境是越來越好的;其三是從一產到三產,從業者的收入是越來越高的;其四是從一產到三產,對於其可持續發展情況逐漸提高。

其實,這點從我們中國近幾十年來的發展途徑也可以看得很清楚。比如可能你家中祖輩就是在農村從事農業勞作,到了父輩則是在城鎮從事工業生產。而到了你這一代,則多數在大中城市辦公室做白領。那麼相比你的祖輩和父輩,你的生活條件是否提升了,這點是不言而喻的。而這,就是典型的從一產到二產再到三產的演進。

2

我們先來從世界範圍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各自的第三產業佔比情況如何。這份數據是2014年的,不過這些國家早已進入經濟的緩行期,所以歷年產業結構的變化是很小的,所以依舊有較高的參考性。

上圖中我用紅框重點標註了幾個國家,有北美洲的美國,有歐洲的英法德,也有亞洲的日本,應該說覆蓋了全球各地各類型發達國家的樣本。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這些國家三產佔比主要集中在70%~80%區間。

其中即使是眾所周知的工業超級強國德國,三產的比例也超過68%;而最高的老牌資本主義強國英法,三產的比例更是基本接近80%。綜合國力最強,各行業均衡性極強的美國,是三產的佔比也高達78%。

有經濟發展的參考樣本在前,大家對於中國自上而下,從中央到地方天天喊著產業轉型,提高三產佔比的行為,就不難理解了。

3

瞭解了世界,我們再來看中國,先來看整體——

2017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827122億元,比上年增長6.9%。第一產業增加值65468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334623億元,增長6.1%;第三產業增加值427032億元,增長8.0%。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9%,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0.5%,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1.6%。為什麼坊間對於中國的真實發展階段和經濟水平的認知始終是割裂的呢?一方面從總體上來看,中國經濟體量的確巨大,大家都知道早就世界第二了。而且如果眼睛只盯著北上廣深高收入人羣,很容易產生我們已經超英趕美,眼看著就要重歸天朝上國的榮譽了。

和經濟總量的發展一樣,伴隨著基量的提升勢必增速會越來越慢。過去十年第三產業提升了12.14%,未來十年必然無法繼續按照如此的高增速繼續發展。那麼第三產業佔比51.6%,距離70%的發達國家三產佔比門檻,甚至我們降低到65%,十年的時間大概率上都依舊難以達到。

但是我們也經常說一句話,中國社會是高度割裂的。並不是說中國整體未來十年、二十年達不到發達國家三產水平,中國的部分地區就達不到。事實上,站在當下這個時間點,中國部分經濟發達地區三產佔比已經超過了65%、70%甚至更高。我們不妨以2018年上半年GDP排名前20的城市來看——

上半年GDP二十強城市中,共有五座城市三產佔比超過60%。由低到高分別是:深圳60.3%、杭州62.4%、上海69.2%、廣州70.6%、北京82.4%。分下區間的話,深圳杭州同處60%的區間,上海廣州同處70%的區間,而北京則力壓羣雄站上80%區間。

換而言之,如果單獨從三產佔比數據來看,當下的北京,的確已經達到了「超英趕美」的狀態。但是毫無疑問,和英美等發達國家整體三產比例接近80%不同,北京的情況完全是孤立個案,和北京地方政府掌握的資源和實行的政策關係過於緊密,並不具備很強的代表性。

由於中國社會的高度割裂,我們距離全國整體三產佔比70%還太過遙遠。但如果我們的目標是十個超級城市三產佔比超過70%的話,那麼未來十年能夠實現的幾率還是非常大的。

如果你想要更好環境、更高收入、更多選擇的工作機會,想體驗更多種多樣的文化、娛樂、生活方式。那麼毫無疑問,三產佔比越高的城市,能夠滿足你這一需求的可能性越高。而且從長期來看,中國將逐漸從物質消費轉向精神消費,對應的自然就是從工業製造轉向文化輸出的轉變。

以上轉自山川網


唉,第三產業為什麼叫第三產業,?先補一點經濟學基礎吧,一二三產業世界各地區的差異只有哪個產業強那個產業弱的,沒聽說哪個國家只做一個產業的,尤其是隻做第三產業,沒有第一,第二產業,哪裡來的第三產業啊。


只做第三產業是不夠的,

是無根之源,無本之木。

授權信與他人,輸誠予外敵。

遍歷中外,從未有一個大國僅以第三產業為發展崛起的礎柱的。


因為ccp還算負責


大家都去開會所,開飯店,誰去喫飯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