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這個哥哥當的好啊。

周作人可以算是魯迅一手帶大的,然後拉著他入各位大V尤其是章太炎的小圈子,這樣周作人就算混按今天說也夠得上「民國大師」的稱號了,按當年說回國找頂級大學端碗飯不難。之後魯迅又帶著周作人一起搞翻譯、創作,幫著改稿,最重要的,但凡是兩個人一起做的事,出版都署名周作人。都到這份上了,就是周作人資質平平,有個魯迅二、三成功力都是正常的,且不說周作人還有點慧根,都強很正常啊。


這就叫書香世家,生兒子有一個算一個,統是歲數小小的就捏筆管。古人童子開蒙,挑一個好歲數,鬱達夫說在七歲或九歲,這叫陽數,偶數為陰,就不行了;周作人說在六歲,他僅憑記憶,沒講出根據;魯迅《朝花夕拾》記他自己是七歲,也說年齡當在單數,是以好記。

到了日子鄭重其事,行禮如儀,動筆寫下人生認得的「第一個字」——可孩子認字的真正年齡,或許早的多,哪裡那麼嚴肅,偶爾的玩著就學會了,也不會專門記錄這一天。

魯迅開蒙也在六七歲,但他據說從四歲起,就雜七雜八讀了一堆書,爺爺給開的書單,從一堆古代的白話小說起頭。周作人天資也不差,真正的開筆時間,弟兄都很早。

周作人後來的總結,弟兄兩個都走博雜一路,愛弄冷僻的學問,他們是喫書的大蟲子,啃的又多又快,還連抄帶讀。他們上新式的學堂,又弄會幾門外語,這也不是白學的,真看原本的洋書,有的自己翻譯了投稿。

魯迅從小就有學難字的才能,什麼奇怪的難字,他都記得又快又好,只要看到有那麼個字,意思不懂得,也不知道讀音,他就能三下五除二的記住了,同學都比不過他。

魯迅有一篇《我的種痘》,他記得儀式的一些細節,記得自己忍住不哭,還記得醫生說官話,因而有口音。周作人解說:他哥子種痘的年齡,居然只有兩三歲!驚嘆他怎麼有這樣的記憶力。

壽鏡吾老秀才,極質樸方正,博學的塾師,雖然不肯回答「怪哉」一蟲,他老先生還是頗多雜攬,也不禁止學生去弄。魯迅在他手裡,既受他教又自己學,把儒家的十三經都讀過了,周作人四書五經讀的少,以後的歲月逐漸補上。

魯迅的八股文,是學成出徒的,老師給他的文章加圈,是逐漸的越給越多,發展到每個字都畫圈,最後,通篇一個圈也不加了,末尾寫句「有文有筆,不枝不蔓」。他後來白話文的文筆,不也是這樣的風格。

周作人說,哥子的八股文章好的出人意料。縣考可以考五場,不必每場都去,完事綜合給分,喫不準的自會一再的去考。魯迅並不熱衷,只考了一場就不玩了,發榜時名次卻相當好,所以,可笑不,他家裡覺得有希望,反而想個邪氣法子,府考不叫本人去,找槍手替代(咱不懂這裡面的奧妙)這回名次就不那麼好了,排到周作人下面。以後他什麼考試都不再去玩。

周作人的八股文僅能完篇,然而在南京,入學之後,國文總是考出好成績,似乎是天生的文學家。後來他自己說,有好多是搞不懂的題目,他都要硬作的,自己不知道寫了什麼,結果也成了老師眼裡的好文章。他說,那時學校有的學霸,沒有真才實學,然而要麼有後門,要麼寫的文章讓那些古董的腦袋喜歡,也能名次特高,全校數一數二。


家學淵源


最近在看《知堂回想錄》原因有幾個吧

第一 家裡讀書氛圍 祖父老早就讓他們讀書識字 耳濡目染 周作人說自己六歲就能讀很多書 讓我想起盧梭 也是六歲能讀小說了 而且愛讀 這麼小就愛讀書的人 差不了

第二 遺傳 天資 兄弟三人都有建樹 智商肯定不低 周作人說自己在日本留學時 第一年幾乎沒怎麼去上課 考試還拿了第二 為什麼沒拿第一 因為遲到缺考一門

第三 時代因素 清末民國初期 一切秩序重新洗牌 思想革新 知識分子逐步崛起

可惜性格決定命運 可惜兄弟斷交 周作人說他也很痛惜這斷絕關係

但 「人總只有人的力量」 這句話我特別喜歡


還差一個,周建人,三兄弟都很牛。

1.其中有一個原因大概是,魯迅幫了兩個弟弟很多,去日本留學,能帶一個是一個,去北京發展,能帶一個是一個。

2.另一個大概是,祖上一直重視知識的力量吧。其祖父就是為了讓兒子考中被人舉報才入獄的,導致周家家道中落。當然這是後話,不過也說明瞭周家十分注重學歷這玩意兒的。


齊魯大地出人才啊,不信你看看那個八大山人,八個人才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