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se 在 5 月 29 日晚在其網站上線了全新的頭戴式主動降噪耳機新品 Noise Cancelling Headphones 700,它是 QuietComfort 35 的繼任者,售價 399 美元(約合人民幣 2765 元),將於 6 月 20 日發貨。如何評價 bose 新一代主動降噪耳機?相比上一代有哪些方面的改進?音質?續航?降噪效果?麻煩耳機大佬分析一下。

紫色是1000XM3開降噪,橙色是700開降噪,從這個數據來看我完全看不出來700有什麼戰鬥力(不過由於降噪跟佩戴關係密切,所以大家也不用過於在意這個問題)。

而由於摒棄了QC35上比較成熟的外形設計,單獨開了新模,這必然導致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暴雷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你們猜為什麼這些年國產的塞子出來了一堆又一堆、大耳始終就那麼幾家?沒錯,大耳開新模容易暴雷。不信想想看HIFIMAN一直被人所詬病的品控;AKG老701、702的通病;DT880、770、990到後來一脈相承的設計以及頭梁通病;就連索尼的1000X剛上市的時候也爆出了大規模的頭梁斷裂問題。(順便一提,以上這些倒霉事我一個沒落,全都親身經歷過)

所以大耳一般開了一個模就不會輕易動,頂多在後續的產品上修修改改,不斷彌補缺陷,最後一代一代的迭代直到工藝徹底成熟。而BOSE又從來不是一個以做工精細而著稱的品牌,現在700換了新設計,各種問題那是一定會出的,無非是大小多少的區別。

而說到聲音,咱們還是看圖說話:

基本維持了BOSE QC系列的一貫聲音風格,但是有個問題,左右耳頻響差異如此之大,這是不是品控出現了問題?當然我傾向於這是個例,不過考慮到之前提到的新開模暴雷可能,我還是建議大家等一等再入手這個耳機。

最後是驚喜的部分。

700當然不是一無是處,除非BOSE的耳機部門集體腦抽。不過考慮到BOSE的汽車音響部門剛經歷了一次大暴雷,耳機部門要是敢這麼糟蹋錢的話,我覺得他們會被公司高層給點天燈……所以這次700帶來的驚喜就是市面上幾乎無人能敵的通話降噪能力。

實際上,假如你有長時間在嘈雜環境中的通話需求的話,700可能是目前唯一能滿足你的降噪大耳。多麥克風+波束成形帶來的通話降噪能力實在是立竿見影,甩開了競爭對手一大截。

所以我認為假如你又有降噪需求、又有通話需求,那麼買700是沒問題的;不然的話最好觀望一下,看看會不會暴雷再說……我當年買了1000X,頭梁先後裂了三次我修了三次,最後的結果是過保了,它又裂了,我索性不修了直接買新的了。

所以這個700啊,它不斷梁,就已經是大成功了(局座臉


Bose 700 降噪耳機體驗:顏值更高,還有神奇的雙向降噪

作為 Bose 降噪家族的新成員 ,Bose 700 採用了全新的外觀設計,它和 QC 系列有何區別?

在降噪耳機的普及之路上,Bose 的 QC 系列絕對是「燈塔」般的存在,我還記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家談起降噪耳機默認就是指 Bose 的產品。

隨著大眾接受程度的提高,Bose 在降噪耳機領域也迎來了更多的競爭對手。對於消費者來說,擁有更多的選擇肯定是一件好事兒;但對於 Bose 來說,如何在競爭日漸激烈的市場持續輸出產品價值就很重要了。

在降噪耳機完成了基礎的性能參數迭代後,體驗層面的進一步提升就成為了各家廠商新的發力點。Bose 最新發布的 Bose 700 就是這樣一款面向「降噪耳機 2.0」時代的產品。作為 Bose 降噪家族的最新成員,Bose 700 採用了全新的外觀設計,大有一副革新的姿態。今天,極客之選就和大家一起聊聊 Bose 700 究竟有何特別之處。

需要說明的是,這次 Bose 700 的官方名稱為「Bose 700 無線消噪耳機」,Bose 統一將 Noise Cancelling 翻譯為「消噪」,下文我會繼續使用大家更熟悉的「降噪」一次來表述,沒有其他特殊含義。

此前 Bose QC 系列已經擁有了一套自己的設計語言(當然你也可以說是「套娃」),因此 Bose 700 發布的時候大家首先討論的就是它的全新外觀。

Bose 700 外觀上最顯眼的一個變化莫過於貫穿左右耳罩的不鏽鋼頭梁,除了裝飾作用外,通過抽拉頭梁延長部分就能調節頭梁的高度。

有意思的是,當 Bose 700 出現在極客之選編輯部的時候,有的同事說復古,有的人又說時尚,搞得我也不敢輕易下定義了。不過可以肯定的是,Bose 700 的外觀確實擁有很高的「辨識度」,如果你對之前頭戴式降噪耳機的外觀已經有些審美疲勞了,它是能夠讓你眼前一亮的。

因為造型更加簡潔,剛拿到 Bose 700 的時候我覺得它應該比 QC35 II 要輕,但查了下參數發現其實它比 QC35 II 要重上 10g。佩戴感受上我更偏向於 Bose 700,其中一個原因是它的頭梁接觸皮膚的一側換用了凝膠泡沫材料(QC35 II 是 Alcantara),對頭部的緩衝感受更加明顯了。

雖然換用了新的設計,但佩戴體驗上 Bose 700 依然是同類產品中拔尖的。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Bose 700 耳罩不支持向內彎折,只能把它們旋轉至同一平面,收納體積比 QC 系列要大上一些,這點通過收納盒也能反映出來,可以參考下圖(白色的盒子確實不耐臟)。

操作上,除了三顆物理按鍵,這次 Bose 700 也「順應潮流」加入了觸控操作,觸控區域隱藏在右側耳罩 Bose logo 附近,能夠實現輕觸、按住和滑動三種操作。具體的功能我整理了下方的圖片供大家查看,實際體驗的話操作還是很靈敏的。

另外就是 Bose 700 保留了有線耳機介面,包裝附贈了一根音頻連接線,方便在一些特定場景下使用。

說起降噪效果,這可能是寫 Bose 產品文章時最「無聊」的部分,因為我們都知道 Bose 在這方面是不會犯錯的。Bose 700 也是一樣,它的降噪水平依然是消費領域頂級的。同時官方也表示,因為這次新品換用了全新的聲學組件和更加完善的電路系統,對於底噪的抑制也會更加出色(尤其是在安靜的環境下)。

Bose 700 的降噪效果可以在 0~10 檔之間進行調節,你可以通過左耳罩上唯一的按鈕在三個預設檔位中切換(默認是 0、5、10),如果你想要定製預設,就需要在手機 app 里實現了。

0 級降噪會開啟對環境音的監聽,Bose 稱之為「對話模式」,你可以在不摘掉耳機的情況下進行交流。現在很多降噪耳機都有這個功能,其中的難點是如何把麥克風收錄的聲音處理得更加自然,Bose 700 表現還是很棒的,外界聲音清晰可見,沒有明顯的「數碼感」。

說起手機 app,用過 Bose 耳機的用戶首先想到的應該是 Bose Connect,不過這次和 Bose 700 配對使用的是「Bose 音樂」這款 app,根據官方介紹這款 app 是國內工程師在現有 Bose Music app 的基礎上進行設計開發的。

在 app 內可以實時調節耳機當前的降噪等級,也可以自定義三個預設的降噪等級,當然包括定時關機、固件升級這些操作也必須在 app 內完成。

相比於單純的降噪效果,這次 Bose 700 主打的「雙向降噪」功能還是值得多說兩句的。原本我們在使用降噪耳機時,耳機主要服務於自己:麥克風收集環境噪音,處理器收集並分析噪音,產生抑制信號和音樂疊加後送入到耳朵。所謂「雙向降噪」是指耳機麥克風可以清晰地拾取你說話的聲音,因此通話的對方也能感受到降噪的效果,耳機降噪服務的是雙方。實際上「聽得清楚」服務的不僅是電話的另一端,對於軟體來說也是很有價值的。舉例來說,現在很多人開始使用語音助手進行一些基本信息查詢,包括我身邊還有不少人喜歡用輸入法的語音轉寫功能,在嘈雜的環境下提供一個更加清晰的語音輸入也有利於提高識別成功率

為了更好地實現這個功能,Bose 700 使用了一套全新的麥克風系統,它共配備有 8 個麥克風,其中 4 個參與到拾音降噪工作中(2 個專用,2 個和降噪通用),就是為了在嘈雜的環境中拾取更清晰的話音。我們也找了幾副耳機打電話測試,包括也和手機進行了對比,從實際體驗來看 Bose 700 的通話降噪效果確實是挺神奇的。

如果你關注過 Bose 的更多動態,應該知道它們一直在拓展降噪技術的使用場景,甚至和在汽車領域也有應用。這次 Bose 把降噪技術和人聲拾音相結合,進一步擴充了降噪耳機的使用場景。Bose 700 支持藍牙 5.0,而且能夠同時和兩個設備配對,這個功能還是很實用的。例如我常用的一個配置是同時和電腦和手機連接,電腦端播放音樂,手機上微信收到語音消息也能直接聽(會暫停音樂的播放)。聲音表現上,Bose 700 延續了 Bose 一貫的聲音風格,音染適中,低頻很有彈性,算是比較耐聽的那種,不過呢,它依然不支持 LDAC、aptX 啊……

Bose 700 的續航時間約 20 小時,充電 15 分鐘可使用 3.5 小時,這個數據算不上拔尖,不過換用 USB-C 充電介面算是一個好消息。

Bose 700 和 QC35 II 之間並不是替代關係,它們會同時進行售賣;Bose 700 可以簡單理解為 QC 35 II 的「外觀功能升級版」,當然它的價格也要更貴一些。值得一提的是,Bose 700 系列還規劃有真無線降噪耳機,計劃在明年上市。(感興趣的話可以點擊跳轉查看)

總結來說,如果你對雙向降噪的需求不是很大,QC35 II 會是一個更高性價比的選擇,如果你喜歡 Bose 700 的全新外觀,同時希望照顧到電話另一端人的通話體驗,Bose 700 目前不可替代性還是很高的。另外,如果你手中如果已經有了 QC35 II 或 XM3,升級的必要性可能沒有那麼大,但你之前要是沒有降噪耳機的話,Bose 700 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Bose 700 的官方售價為 2999 元,有黑色、銀色兩個顏色可供選擇。雖然我們這次體驗的是黑色,但是我個人覺得銀色要更好看一些,大家有機會可以親自去線下店看看它的外觀,試聽一下降噪效果。

發佈於 2019-07-25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海灰色海灰色尤文,喵喵愛好者

因為老婆想要個無線耳機,去體驗店試戴了700和索尼xm3。最後老婆選擇了700。

從女生的角度簡單對比一下這兩款好了。

1,佩戴。舒適度方面,700比xm3舒適。比較輕,不夾頭。700的皮革質感給了我很深的印象。bose店員在試戴時,強調不夾頭。我家耳機是不會夾頭地!很自豪。索尼店員在知道我們試戴過bose後,別的沒說,就只有一句:他們家700不能摺疊。

老婆的感受:700舒服,輕,至於能否摺疊。。有些無所謂。xm3相對就偏重一些。

包裝方面xm3不清楚。700自帶的耳機包挺方便,結實,也不重。對比以前買的森海hd600,真的便攜很多。

2,音質。xm3一耳朵很不錯,聲音顯得很厚重,不愧是索尼。

700試聽的時候還不錯,可能我習慣了蘋果的白開水音效。入手後拿來細細聽了幾次,聽完。。。只能說就這樣吧。但老婆對音質沒啥要求,不太差就行了。

3,功能。xm3不清楚。700的說明書沒有操作指南,於是上網查了下,很輕鬆掌握了手勢操作。連我老婆那種電腦盲也很快熟悉了。很方便,連接手機後,操作上可以完全脫離手機了。很有科技感,我們都蠻喜歡玩。

關於降噪,快捷降噪三檔,0,5,10。開到十的時候,就感覺蠻悶的。0檔彷彿沒帶耳機,讓你感受周邊的環境。所以一般開5檔就好了。

關於為什麼選了700。外形相比中規中矩的xm3討喜一些。加上相對音質,她對舒適度的要求更多。

作為一個對耳機不感冒的人,現在她上下班已經離不開700了。這是我送的最成功的一次禮物。? 勝利。


因為老婆想要個無線耳機,去體驗店試戴了700和索尼xm3。最後老婆選擇了700。

從女生的角度簡單對比一下這兩款好了。

1,佩戴。舒適度方面,700比xm3舒適。比較輕,不夾頭。700的皮革質感給了我很深的印象。bose店員在試戴時,強調不夾頭。我家耳機是不會夾頭地!很自豪。索尼店員在知道我們試戴過bose後,別的沒說,就只有一句:他們家700不能摺疊。

老婆的感受:700舒服,輕,至於能否摺疊。。有些無所謂。xm3相對就偏重一些。

包裝方面xm3不清楚。700自帶的耳機包挺方便,結實,也不重。對比以前買的森海hd600,真的便攜很多。

2,音質。xm3一耳朵很不錯,聲音顯得很厚重,不愧是索尼。

700試聽的時候還不錯,可能我習慣了蘋果的白開水音效。入手後拿來細細聽了幾次,聽完。。。只能說就這樣吧。但老婆對音質沒啥要求,不太差就行了。

3,功能。xm3不清楚。700的說明書沒有操作指南,於是上網查了下,很輕鬆掌握了手勢操作。連我老婆那種電腦盲也很快熟悉了。很方便,連接手機後,操作上可以完全脫離手機了。很有科技感,我們都蠻喜歡玩。

關於降噪,快捷降噪三檔,0,5,10。開到十的時候,就感覺蠻悶的。0檔彷彿沒帶耳機,讓你感受周邊的環境。所以一般開5檔就好了。

關於為什麼選了700。外形相比中規中矩的xm3討喜一些。加上相對音質,她對舒適度的要求更多。

作為一個對耳機不感冒的人,現在她上下班已經離不開700了。這是我送的最成功的一次禮物。? 勝利。


不同意樓上的部分人的觀點。

Bose 700算是近期非常熱門的降噪耳機了,在索尼發布了強有力的競爭品WH-1000XM3之後將近1年的時間才姍姍來遲,並且價格也比WH-1000XM3高了幾百塊錢,自然成了媒體以及消費者追逐的熱門產品。

然而Bose 700的性能是否真的對得起它的出生和定位呢?

我們在歐美的實驗室去測試近200多款熱門耳機,自然也不會錯過Bose 700和WH-1000XM3。

消費明鑒的測試結論是:Bose 700:85分的評測得分,未獲得推薦標示,總體來看一副很好的無線耳機,音質好,降噪性能強,做工精緻,電池續航久,是一款值得推薦的耳機,但是和索尼WH-1000XM3耳機還是有差距的。

接下來放上詳細這兩款耳機的對比測試結果,太長不看的小夥伴可以先看下兩款的單品評測報告。 Bose 700: http://mingjian.cn/headphone/ratings/SR17275-0482-00.html

Sony WH-1000XM3: http://mingjian.cn/headphone/ratings/SR17275-0284-00.html

Bose 700 VS Sony WH-1000XM3降噪耳機

完整版:https://zhuanlan.zhihu.com/p/81167993

我們在英國的實驗室對市場上兩款很受歡迎,也在網上收到不少好評的無線降噪耳機進行了全面測試。測試除了實驗室技術測試,還包括專業試聽小組。希望我們的評測能幫你選到稱心的一款。

我們的承諾:歐美專業實驗室;多國聯合測試;沒有廣告軟文!

為了向大家提供最專業公正的專家評級和建議,我們與歐洲,北美,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30個消費者組織合作。筆記本電腦測試在歐洲的獨立實驗室進行。所有產品均在零售店匿名購買(無製造商樣品)。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兩者的相似之處。兩個型號分別是索尼和Bose的高端無線降噪耳機。兩者都精心打造,設計時尚,並使用觸摸控制,都配有便攜盒和USB電源適配器。

兩者都包括可拆卸的3.5mm至3.5mm線纜,當電池電量不足時可用作有線耳機,還可用於不支持藍牙的設備(例如連接到飛機上的機上娛樂)。當音樂發燒友收聽高解析度無損音頻文件時 ,不想通過藍牙壓縮聲音損害音質的話,也可以使用耳機線。

現在我們來看看它們在測試中的表現。

音質

把音樂以最佳音質帶給收聽者是耳機最重要的功能。我們的音質測試在英國的專業實驗室進行,結合實驗室測試設備以及專業試聽小組,評估耳機播放七種不同音樂,相對於參考耳機的音質,包括流行,搖滾,爵士,古典和語音。

Bose 耳機的音質總體上很好,語音清晰自然。然而,試聽小組指出,有時音樂不夠清晰,會出現人工感 的空洞。一些高音也過分強調且刺耳,尤其是管弦樂中的弦樂。這也反映在頻率響應曲線的技術測量中,該曲線顯示了在2kHz和7kHz之間過度強調的凸起:

索尼 WH1000XM在所有音樂類型中的音質都非常出色,並且在每次試聽測試中都優於Bose 700,包括語音也是如此。聲音的細節水平非常出色,音色溫馨悅耳。人聲很清晰,音樂充滿活力,豐富而且動聽。聲音具有清晰的精確度,充滿能量。

這也反映在技術測量中,這些測量顯示在人耳的可聽聽音範圍內相當平坦的頻率響應曲線:

降噪

Bose的噪音消除非常好,在整個頻率範圍內把噪音最小化,適合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大多數情形。Bose可與配套的Bose APP配對,讓你以1到10的等級調整噪音消除等級,需要的時候讓環境噪音適當進入。

索尼的降噪效果是我們的實驗室目前測試過的最好的。一旦佩戴這副耳機,效果立現,並且從非常高的頻率到非常低的頻率範圍都消除了噪音,降噪效果可高達到45dB,應該可以蓋過大多數交通噪音。我們的實驗室將結果描述為「令人驚嘆」。如果你正在尋找最好的降噪耳機,那麼它不會讓你失望。

此外,索尼的降噪app功能具有自適應聲音控制功能,可以根據於情形(坐著,行走,跑步或騎行)自動調節環境噪音量。它使用手機上的GPS來感應動作並調整模式。這樣既能有助於在步行或跑步時提高交通安全意識,也能有效地消除飛機上發動機的隆隆聲。

配戴舒適性

Bose耳機外觀漂亮,有高級質感,耳罩的耳墊很好,佩戴也舒適。頭梁的邊緣沒有被覆蓋,摸上去有點鋒利。你可以通過上下滑動耳罩來調整耳機貼合頭部,但滑動操作有些僵硬。

索尼也有高端的質感,佩戴舒適,而且沒有鋒利的邊緣,頭梁可以在頭頂的兩側平滑均勻地調節。

兩者都感覺輕便,重量幾乎相同,索尼僅重6克,為268克,比Bose的262克略重。

電池續航

兩款耳機的電池續航都令人印象深刻。Bose 700的電池在我們的測試中,在降噪功能開啟的情況下持續超過2 3小時。超過了Bose聲稱的20小時,非常不錯的結果。

Sony的這款耳機在我們的測試中,同樣開啟降噪,電池持續了超過27個半小時,比Bose還要長,但不是索尼聲稱的30小時。

這兩副耳機,如果你忘記為耳機充電,可以使用可拆卸的耳機線播放音樂,但噪音消除功能無法使用。

性價比

Bose的這款耳機參考售價為人民幣2999,比索尼的2499元貴500元。

總結

雖然Bose 700和索尼WH-1000XM3都是高性能的推薦耳機,你都可以放心購買。但如果要在兩者之間選擇,我們的建議是索尼在每個主要性能方面都優於Bose,並且也更便宜。

索尼WH-1000MX3不僅是這兩款產品中的佼佼者,它也是我們目前為止測試中性能最好的無線耳機以及性能最好的降噪耳機。

京東參考鏈接:Bose 700 無線消噪耳機-黑色 手勢觸控藍牙降噪耳機

京東參考鏈接:索尼(SONY)WH-1000XM3 高解析度無線藍牙降噪 頭戴式耳機

另外,你可能想要了解的,

消費明鑒如何測試耳機:http://mingjian.cn/headphone/buyguide/wo-men-ru-he-ce-shi-er-ji.html

我們評測過的全部耳機:http://mingjian.cn/headphone.html

消費明鑒,獨立測試,透明選購。

專業測試,完全獨立,沒有廣告。

微信公眾號:消費明鑒

發佈於 2019-09-10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遊客20016遊客20016熬夜狂魔,寫答案時昏昏欲睡,寫的都是夢話

為什麼要主觀臆測?就不能看看客觀測量?

先說結論,音質退步了,降噪提升個鎚子(相對於自家),依然趕不上sony的xm3,何況sony還在一直打折跳水。bose瘋狂營銷的潮水落下,發現它早就輸掉了底褲。

知乎里講音質可能還會有人說曲線不可信,但是講降噪好不好總該看曲線了吧?結果700的降噪基本上就是qc35二代的水平,可以說只是個換殼貨。

bose本來靠著車載音箱業務,在耳機領域算是個大廠子。結果這次車載音箱出了大事,能不倒閉就好。匆匆忙忙趕鴨子上架搞個bose700,甚至品控和工業設計都沒搞好。以前成天靠吹髮明降噪專利滿天打廣告,也不看看搞發明動圈耳機和發明立體聲耳機的廠子混成什麼樣了?qc系列那幾個兄弟在中國東南部便宜生產,結果生產線把控不到位,亂七八糟的東西滿天飛。現在牛皮吹破了,就靠著營銷看看能不能活。換個「時尚」外觀,連頭梁都沒做好就出來收智商稅,反正只要宣傳它高科技就行了,肥羊消費者又不懂科技。憨憨自媒體公眾號也不可能認真的玩測量設備,也不敢說實話怕吃官司,真就開吹了?

至於數據,稍後更新。不滿的可以自己找。

這個降噪只能說比起一些特別丟人的品牌強。不過bose這個主動降噪不開高頻隔音差那麼多,可能做了其他的設計,做了透傳模式。畢竟主動降噪對中高頻基本上是沒有效果的。bose落後的技術決定了它不可能有啥技術突破。

和35二代的對比,基本上降噪沒有提升。最下面兩條紅色是700,紫色是35二

這就很打臉了。中低頻,也就是主動降噪起效果的頻段,xm3完勝。實際上,xm2也能完勝,甚至一代都能比比。想想現在wh1000xm2的價格,再看看bose700,丟人。

頻響各位愛看不看。相信科學的話,bose這個頻響對比自己是丟人的。本來bose音質就是用著廉價單元壓成本,靠著dsp技術救活的。dsp技術又便宜又普及,東莞做的呱呱叫,反倒是bose自己昏頭了。

更新:

既然提到了東莞,不得不說,降噪技術現在國產也開始搞,也有供應商能做了。這裡再給一下某個國產沒啥逼格的牌子的降噪。cowin e8(下面紅色那條)


為什麼要主觀臆測?就不能看看客觀測量?

先說結論,音質退步了,降噪提升個鎚子(相對於自家),依然趕不上sony的xm3,何況sony還在一直打折跳水。bose瘋狂營銷的潮水落下,發現它早就輸掉了底褲。

知乎里講音質可能還會有人說曲線不可信,但是講降噪好不好總該看曲線了吧?結果700的降噪基本上就是qc35二代的水平,可以說只是個換殼貨。

bose本來靠著車載音箱業務,在耳機領域算是個大廠子。結果這次車載音箱出了大事,能不倒閉就好。匆匆忙忙趕鴨子上架搞個bose700,甚至品控和工業設計都沒搞好。以前成天靠吹髮明降噪專利滿天打廣告,也不看看搞發明動圈耳機和發明立體聲耳機的廠子混成什麼樣了?qc系列那幾個兄弟在中國東南部便宜生產,結果生產線把控不到位,亂七八糟的東西滿天飛。現在牛皮吹破了,就靠著營銷看看能不能活。換個「時尚」外觀,連頭梁都沒做好就出來收智商稅,反正只要宣傳它高科技就行了,肥羊消費者又不懂科技。憨憨自媒體公眾號也不可能認真的玩測量設備,也不敢說實話怕吃官司,真就開吹了?

至於數據,稍後更新。不滿的可以自己找。

這個降噪只能說比起一些特別丟人的品牌強。不過bose這個主動降噪不開高頻隔音差那麼多,可能做了其他的設計,做了透傳模式。畢竟主動降噪對中高頻基本上是沒有效果的。bose落後的技術決定了它不可能有啥技術突破。

和35二代的對比,基本上降噪沒有提升。最下面兩條紅色是700,紫色是35二

這就很打臉了。中低頻,也就是主動降噪起效果的頻段,xm3完勝。實際上,xm2也能完勝,甚至一代都能比比。想想現在wh1000xm2的價格,再看看bose700,丟人。

頻響各位愛看不看。相信科學的話,bose這個頻響對比自己是丟人的。本來bose音質就是用著廉價單元壓成本,靠著dsp技術救活的。dsp技術又便宜又普及,東莞做的呱呱叫,反倒是bose自己昏頭了。

更新:

既然提到了東莞,不得不說,降噪技術現在國產也開始搞,也有供應商能做了。這裡再給一下某個國產沒啥逼格的牌子的降噪。cowin e8(下面紅色那條)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