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為要體現在合併財務報表中的原因嗎?


首先我們理解一下商譽是個啥玩意?

範爺冰冰開了一間工作室,有人要收購,縱然範爺的凈資產賬麵價值只有100元,可能收購方需要花費1000元,這就是溢價,這就會產生商譽。在收購方的報表,假設是控股合併,是不會有什麼商譽的記錄的,只有合併主體才會產生,從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收購方付出資源溢出部分的一種會計歸類,起了一個比較時尚的名字「商譽」,20年前我們學習合併報表的時候,那時叫「合併價差」,這個名字有點土鱉的味道,財政部會計司的那些「洋務派」要求更改名稱,成為「商譽」。

但是,這個名字和經濟學或日常生活中提到的商業信譽、品牌價值等等不是一碼事,有區別有聯繫。在現代商業社會,品牌具有巨大的無形的商業價值,人們喜歡範爺,看著就舒服舒服滴,這就是價值,可以給人們愉悅感,產生多巴胺的正能量內分泌物,因此,市場買的人多了,通過競爭,非常牛逼的價格機制,高價者得,產生了溢價。假設權力介入市場交易的時候,價格機制就會失靈,可能都沒有溢價,就不會有交易的公平和正義,因此,我們還是要市場化,不要權力化、特權化。進一步,假設我們選擇了會計學,選擇成為執業會計師作為終身職業,那我們還是希望強大的祖國積極地發展自由市場經濟,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可以找到活幹,牛逼人可以通過專業知識更加體面的活著。

接著說正題:經濟學中的商譽有的反映在報表有的沒有反映在報表,沒有反映的就是大學教授說的「表外資源」。

研究商譽的減值問題,首先找到減數、被減數。購買的時候,買的標的是 被購買方的凈資產的公允價值,不是賬麵價值,付出的對價是現金或者可以用貨幣計量的任何資產比如交易性金融資產、投資性房地產、股權、在建工程等等。他們之間的差異,就是初始的商譽,注意是初始的,第一次的,不是後續的。這時您知道為什麼是公允價了吧,您購買不用公允價,範爺不幹的,因為範爺對工作室投入了心血,形成的可辨認的資產或負債存在溢價的,利用原始賬麵價,沒有反映併購進來的資產的真實的財務狀況,是違背會計原則的。

後續計量,需要研究持續計量的凈資產公允價值的變動問題了~商譽值得研究和學習。


(俺是顆集CPA、CMA、律師、保薦代表人於一身的投行飛豆。)

對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商譽減值比較的基礎肯定是可收回金額與賬麵價值。

資產減值=資產的可收回金額-賬麵價值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的第二條規定,資產減值,是指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於其賬麵價值。可收回金額應當根據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後的凈額與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兩者之間較高者確定。

也就是說,資產減值損失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可收回金額賬麵價值進行比較。

商譽計提減值的方法是什麼呢?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第二十四條 企業進行資產減值測試,對於因企業合併形成的商譽的賬麵價值,應當自購買日起按照合理的方法分攤至相關的資產組;難以分攤至相關的資產組的,應當將其分攤至相關的資產組組合。

一句話,商譽計提減值要先分攤到子公司資產組的賬麵價值再覈算。

何為子公司的賬麵價值

子公司資產組的賬麵價值=①合併報表可辨認凈資產+②整體合併商譽

②整體合併商譽還是比較好理解的,無非就是母公司的商譽加少數股東商譽。

重點是前項,①合併報表可辨認凈資產=子公司可辨認凈資產按照購買日的公允價值持續計算的賬麵價值

當時在購買日,商譽是如何得出的呢?是合併成本與子公司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確認為商譽。那麼現在要計算商譽的減值,當然應該還是以子公司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為基礎,且應持續計算。

簡單說,子公司可辨認凈資產持續計算的公允價值,就是合併報表中賬麵價值的反映。

微信公眾號:飛豆哥的財會講堂(用最高效的方式分享財會幹貨)


控股合併區分同一控制下合併和非同一控制下合併,前者不會出現商譽,後者才會出現。

從這個問題可以看出來你對長期投資這塊理解的不夠深刻:

控股合併個別報表是成本法計量,不會產生任何商譽,只有合併報表才會產生商譽。

在合併報表中商譽的初始計量就是在併購日用支付的對價的和併購企業的公允價值之間差額確定的,這是資產的計量基礎,以後每個資產負債表日肯定是以資產的計量基礎來持續計量纔行,所以就是以合併日公允價值持續計量的為基準了。


購買日按公允價值作為各項資產的賬麵價值編表,所以對於集團整體而言,公允價值就是其「賬麵價值」。


資產減值=資產的可收回金額-賬麵價值 商譽這種東西太過虛無縹緲。最起碼在中國還是有水分的。國外納斯達克以上的還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你的問題應該是為什麼用公允而不用賬面吧,你想啊,控股合併,是和外人做買賣,當然要用公允價值了


因為單體報表還是基於收購前歷史成本持續編製,無法反映收購時的公允價值。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