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刻板印象了!高智商而不快樂、高智商而不成功,這兩者都是普通人喜聞樂見的,所以媒體啥的只會告訴你這兩種事例,讓普通人樹立一下優越感而已。其實不少高智商的人既成功又快樂,只是許多人不肯承認:「不行他們肯定有不如我們的地方!!」


題主這個問題還是蠻有趣的。

這裡至少有三個前提:

1,高智商人一定比普通人更不快樂。

2,高智商人不代表成功混的好。

3,(隱藏)只有混的好或者快樂才有意義。

可以從題目上推斷,2的「不代表」被悄悄的替換成了「一定不」,那這裡就按照「一定不」來判斷。

還是按照知乎傳統,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1,高智商人一定比普通人更不快樂嗎?

不一定

總所周知,知識都有一個「達克效應」。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初始),以為自己知道(愚昧山峰),知道自己不知道(絕望之谷),知道自己知道(逐漸熟練),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師)。

一個小孩子他什麼都不懂(初始),後來學了一點點東西就非常自信(愚昧山峰),直到感受到了學習的艱難(絕望之谷),通過刷題逐漸熟練,最後將這些知識爛熟於心,放入潛意識中(大師),如果是十以內加減法,那此時他就是十以內加減的大師。

高智商人亦是如此,他們大多能夠輕鬆翻越愚昧山峰,但是落入絕望之谷時,他們就是痛苦的。

但是你只看到了他的痛苦,卻沒有看到他變成大師時的快樂,在這時你只會覺得「他智商這麼高,那做這些肯定輕輕鬆鬆」。

2,高智商人一定不成功混的不好?

其實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奇怪的矛盾,一個是覺得成功人士一定智商很高,另一個是覺得高智商人士不適應人群混的不好。

當這二者結合時,結果就呼之欲出了,就是在潛意識中,「成功人士」都是我們這樣普通人可以當上的,這也是成功學能夠泛濫的原因。

所謂高智商人士不適應人群,那隻不過是他們有自己的選擇,我們這種普通人就算不適應,也得硬適應,因為不適應就餓死了,誰敢呢?但是他們自然有他們的辦法,他們不需要高強度依賴群體,因而個性可以更加明顯,可以更不需要在乎別人的看法,而顯得更加格格不入。

這裡又潛藏了題主的一個觀點,就是想要成功,那必須要拉攏人心,團結才是力量,只有在大量人手的情況下,才能打出一片天地。但是題主忘了,時代變了,現在的技術就足以讓一個人可以頂上幾百甚至幾千人了,同樣是賣票,買票的人很多,也許題主會選擇拉攏一大批人一起賣,但是只需要一個程序員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3,混的好或者快樂才有意義嗎?

那一定不是的。

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享樂主義,認為活在世上一定要快樂,但是這種思維方式的盲區就在於難以去體驗深層次的感情,而是不斷用肉慾或者淺顯的快樂麻痹自己。

其實可以用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來難住享樂主義——假如,也許不是假如,你已經可以養家糊口了,父母呢,也老了,幹不了活了,他們沒辦法理解你新興的世界觀,他們也沒辦法可以給你帶來任何價值和快樂,那麼請問,此時你父母的存在還有意義嗎?你會選擇拋棄他們嗎?

我願意相信題主的回答是「不」。

而這,就是這種思想的盲區,我相信大家都能明白。


高智商的人並不需要在社會叢林法則下生存的好,這是一種非高智商人群看待高智商人群的視角。

高智商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當然是為社會帶來進步!甚至是重新定義屬於自己的叢林法則!

如果你對社會的現狀很滿意,在社會中混的如魚得水,很快樂,請問你希望社會發生改變嗎?當然不,無論是社會進步還是倒退對你來說都不好,維持現狀最符合你的利益訴求。

如果大家都很開心,社會就缺乏進步的動力,也就意味著原地踏步甚至退步。

高智商人群是完美的社會推動者。

首先,高智商人群在社會中混的不好,這正好激發了他們想要改變社會的慾望,想要塑造一個更完美社會的衝動。正是因為過的不好,心裡不開心,所以才有推動世界發展的動力。所謂的成功和失敗都是虛假的概念,對於世俗成敗的信仰完全是一種宗教迷信式的,沉迷於此的人是典型的非高智商。高智商人群所謂的不在乎金錢,其本質就是不希望自己的價值觀被資本所扭曲。

其次,高智商人群具備塑造社會的能力,拋開篤信能力與回報相匹配的學生式思維不談,高智商人群確實是最積極的參與到改善社會的行動當中的,且是貢獻最大的一批人,並不是說他們夜以繼日的付出,而是說他們的操作總是最關鍵的,最高效的。

最後,高智商人群的孤僻終老是社會的悲哀,如果特斯拉離開愛迪生的公司後孤僻終老,那受損失的是整個世界,全世界的科學技術將推遲發展很多年,這就意味著你將享受到更落後的科技,這是十分短視的行為。一個高智商人隕落了,本該做出的貢獻但沒有做出,獲得收益的始終只是局部那麼幾個人,而受損失的永遠是全世界的絕大多數人,這絕對是丟了西瓜撿芝麻的行為。如果你見到有人排擠馮諾依曼,你肯定會生氣,因為沒有他,你將更晚使用到計算機,玩到刺激的遊戲。但在現實中,你的做法很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所以說很多人悲慘的命運完全是因為自己的無知和短視造成的。


高智商人相比普通人更不快樂

——未必。

高智商也不代表一定能成功混得好

——幾乎所有活動都需要在不確定性存在的情況下進行推理的能力。

那麼高智商人的存在意義是什麼?

——活下去。幫助自己,也幫助他人更好地活下去。

那麼活下去的意義是什麼?

——等死。等到宇宙毀滅的那一天統統死個痛快。


謝邀:

從這個題目中怎麼就看到了一點知識無用論的影子呢?但梵谷智商的人,其各種各樣的知識儲備,應該都比普通人多得多。若是對高智商人的存在意義產生懷疑,是不是也可以說學知識無用?

首先說高智商人比普通人更不快樂的定論,就好像不那麼準確,存在著一定的以偏概全嫌疑。另外還存在一個判斷標準的設定問題。

通常智商高的人會是個比較繁忙的人,無論是腦力或體力付出都比常人多得多。他們一般很少有時間去享受快樂,但不表明他們沒有快樂,或不懂快樂。

相反地這些人時常很會給自己找樂子,只是他們的快樂,常人恐怕很少能理解,也很少能感覺到。老虎有老虎的快樂方式,猴子有猴子的開心辦法,豈可以一言蔽之。

不同的人也是如此,有人喜歡讀書,有人則以吹拉彈唱為樂,有人從書畫之中尋找開心,還有人就是對每天都能人前吹牛皮而樂此不疲,你能說那種叫快樂,哪一種又不是?

還有什麼「高智商也不代表一定能成功混得好」的說法,又能表達出什麼意思?反過來去看,在成功人士或各種精英群體當中,高智商的比例一定是最高的。

那些所謂靠勤能補拙而獲取成功的人,只佔少數,況且這種人本來也不是笨蛋。真正的笨蛋級別,大概連勤能補拙也不懂。反而那些很勤快的人,往往智商並不低。

姜太公八十遇文王被後世傳為美談,那不是巧合。而是文王想施展更大的抱負,廣開門路招賢納士,他苦苦求索的的大賢卻一直未得。

於是他派偵騎四齣,終於在渭水河畔發現了獨自垂釣的姜尚姜子牙。還害怕請不到,又故意安排了一出巡遊巧遇,相見恨晚的場景,留給後世去八卦。

姜太公何許人也!其智商之高,那是歷史所公認的。以八十高齡出山,輔佐文王、武王父子兩代。智計百出,幫助文王成功從羑里被囚中脫困,又輔助武王伐紂,大獲成功。別嫌人家老,壽至一百二。

周朝初立,被武王封齊地,成為齊國的開國君侯,還擁有武王特許的專權,可以召集其他諸侯討伐各種不服。其地位相當於大君,高於其他諸侯。這能說高智商的存在沒意義嗎?

無論是春秋戰國時的諸子百家,還是如今的各種科技達人、大國工匠,包括歷朝歷代的那些名家名士,他們共同組成了中華民族高智商的群體,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形象,是大中國發展進步的中堅力量,其存在意義非常之大。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錯謬難免,請多指教。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