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背誦《傷寒論》,跟傳統的四書五經童蒙養正一樣,只是完成牙牙學語,培養對《傷寒論》的文字熟悉過程,相當於幼兒園階段。

我那時背誦完,除了對文字熟悉外,臨牀基本功、閱歷方面的沉澱幾乎為零。為了提高在實際場景對號入座的能力,我選擇跟隨用傷寒思維比較多的老師們出診,在門診中逐漸熟悉臨牀實戰的場景,回頭繼續翻書看註解以及相關醫案。

憑著對傷寒條文的熟悉程度,我很有耐心的讀完苦澀的註解類書籍,臨牀上看到老師們運用傷寒方葯以及相關講解,我能夠迅速對號入座。

除了以上優點外,臨牀能力的進階還是需要個人不斷去打磨、提高,這方面的佔比達到九成。也就是以「向內求」的心態,不斷實踐,不斷發現問題,不斷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參考經方老師們的相關資料(網路時代的好處)。

因此,背誦《傷寒論》基本考驗了個人是否喜歡中醫,能否耐得住寂寞,培養感情,完成這個目標也只是熟悉傷寒方葯條文而已。後續個人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學習纔是根本,統編教材的中醫臨牀基礎也得好好補上。

真相只有一個,各門各派的主張以及思維能夠經得起考驗,都是植根於同一生命研究,研究的層次以及角度不同而已。

那些背誦傷寒後,並沒有在臨牀得到迅速提升的同學,也不必沮喪,學醫是需要一輩子不斷去探索發現的過程,活到老學到老。一步登天,一味找名師、技巧的偏方的思想慢慢剔除。踏實學習,穩步前進,慢慢平復焦慮,勇敢面對臨牀疾病的挑戰。苟日新日日新。


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及,思過半矣。


你好,如果只是背會,多少會有一些幫助。不過我覺得還是要結合實際應用起來,應該會更好

我也是才摸著一點門邊兒。


謝邀!

學了傷寒論,所謂自信滿滿傲視天下無匹者也。

瀏覽一下其實也無害,知彼此古今差異,才能幡然醒悟,然後自成一家。

是名醫庸醫留給後人去黑白,反正也搞不懂真假。


感覺有了個實用工具箱。可以「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中醫臨證水平上一大臺階!


看郝萬山老師的醫案故事,其理法和用藥理解了。


老生常談了,光背沒有用,關鍵是理解。

對於現在很多中醫學生來講,背是最簡單的,最可以不用動腦子的,所以他們就在那裡硬背。


開始沒感覺,臨牀中,常有感悟。即使背會,案頭也需要常備,常翻看。


每讀一章就對仲師的愛多一分,學完後感覺腦袋空空,需要窮其一生學習纔能有所領悟


給了我新的生命!


你看傷寒以及明清以來的一系列醫書,你會發現傷寒的行文方式,治療思考是不一樣的,而歷來幾乎所有大家都挺傷寒,很少有貶低的,更重要的是傷寒是在實實在在講人體規律,和疾病發生規律,沒有怎麼賣弄文筆的成分,是最接近臨牀實踐的。但讀傷寒不能只是為了背書而背書,真的要理解,找大家的視頻去看,書去思考,我推薦胡希恕大家的。可能沒有老師帶領,自己也要臨牀和讀個三五年。如果有個更好的經方老師帶你一起領悟,那肯定是雙倍效果。

最後,加油,有志於中醫的青年們!


活學活用(傷寒論)~生活是很好幫助嘛!對我個人來說真的解決大問題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