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現代人又常說要活在當下,到底哪一個更有說服力?或者說這兩句話說的就不是一回事?還是各有各的道理,應該視情況而定,分類討論?誰能來解釋一下?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沉湎於所謂的活在當下,缺乏長遠的考慮,走一步算一步的生活勢必會讓自己處處碰壁,甚至誤入歧途,同時,作為一個有良知、有上進的人,也往往因為沒有目標計劃而容易為迷茫、困惑以及心理的自責所困擾和折磨。 緬懷過去容易,把握未來卻難,這涉及信息、知識、經驗、思維等方方面面的事物,需要戰略性和前瞻性的眼光,需要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到對未來的考慮之上,需要綜合各種不可測的因素而進行思量。因此這很艱難,很喫力,而人向來有惰性,樂於呆在生活和思維的舒適圈。正是如此,長遠的思考和計劃顯得彌足珍貴。

說到底,實質上長遠的考慮和計劃和其它優秀的品質一樣,難能則可貴。然而它又是極其重要的,行軍打仗,講求「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治國理政,強調「高瞻遠矚,識時達變」;行文撰稿,奉行「胸有成竹,謀篇佈局」;日常生活,注重「精打細算,未雨綢繆」。種種思想,無一不是其在現世的真實表現。而當人有了長遠的目標和計劃之時,自然會放眼長量,眼前的磕磕絆絆便也難以阻擋其腳步,所謂近憂,不攻自破矣!而當下,不也活得更好麼?


不請自來。其實我還聽過一句話: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前者指的是有夢想,有目標,有方向,不為現實和小的不順而受挫;後者指的是在做一件特殊事情時,著眼於當下,務實求真,腳踏實地,不能只說不幹或應付了事。兩句話並不矛盾。


活在當下是讓你腳踏實地,不要好高騖遠不切實際。遠慮是未雨綢繆。兩者有什麼矛盾嗎


第一句是第二句的前提,人有了遠慮才沒有近憂,沒有近憂才能享受當下,否則就得活在當下的憂愁中


所謂遠慮,我感覺是指的長遠的考慮,也就是給未來定一個目標。就好像遠途跋涉,駕車行駛,首先要有個目標。如果沒有目標,走幾步估計就無所適從,混沌慌亂了。而一旦確定了目標,目的地,所有的心力體力都為這一個長遠的目標而發力,眼前的阻礙,困擾都化為雞毛蒜皮,成為原慮路上的鋪路石了。
具有說服力,就是容易被人接受。活在當下更有說服力。因為消費主義很成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是指如果你沒有長遠的規劃,不去未雨綢繆,那憂愁一定就近在眼前。活在當下是指不要活在過去,要珍惜現在,著眼未來,兩者並不衝突。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是我爸在「教育」我的時候常說的一句話,然後我就一直活在「遠慮」的恐慌和焦慮中,不可自拔。


只想說,垃圾快去死


請把80%以上的時間思考規劃未來。20%去逐步完成以上規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