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過去朱熹的「存天理 去人慾」蘇格拉底的「自製即德行的基礎」以及一些宗教的教義等等都提到了要節制或者壓制的思想,有的甚至直接搞出了「性本惡」和「原罪論」。這是什麼巧合嗎?背後有什麼必然聯繫嗎?多謝回答。


因為要運用或者交互任何東西,無論那東西是人還是事還是物,都必須遵循其內在屬性和規則。遵循非己對象的內在屬性和規則,顯然就是對自己的約束。

道德,是與人交互時需要遵循的規則的歸納抽象。要與非己之外人進行交互,就必須受到那非己外人的既有性情、訴求的約束。所以道德就必然要求以非己之人的既有性情、訴求對自己進行節制。

道德,不是個虛名或者實物,能夠任意填充內涵。道德必然如此,是因為道德本身就是如此要求,道德之所以被無道德之人眼熱、總想據為己有,也是因為道德本身就是如此要求。你不想要約束自己,只想任性妄為而不受節制,那麼你就不道德,因為道德就是要節制任性。你既然不想要道德的意涵,那就別惦記道德的名號。把道德的名號賦予另外的意涵,那就不是道德了。


題主沒明白道德的含義。

舉個例子:你腦海里想到花和桌子,這兩個對你個人而言沒有區別,只是在你的認知里是有區別的。就像我們把玫瑰花叫做「Rose」一樣,具體的事物會根據人的認知不同,而有不同的名字。所以當你看到花這個字的時候,你的認知會把文字和實際的事物對應起來,這就是理解。這也是莊子提到的名乃實之虛,也是《道德經》中名可名,非常名的含義

仔細想想看,你所想到的一切都是自己的認知,超出認知之外的事物絕對不會出現。

《道德經》所說的內容是認知怎麼來的,以及怎樣跳出這種認知。在佛家來說叫明心見性。所以與西方所說的哲學不同,如果細參的話可以明白「我是誰」,更可解答西方哲學一直懸而未決的問題。這就是中國文化一直流傳的「得道飛升」。

轉一段其他問題中的段落:

「我是誰」這個中西方哲學都在爭論的問題。我只記得我所經歷的各種事物與身體,這就是我。那麼我沒有經歷的事務,就不是我。那麼這個我,是不是身體與萬事萬物交互之後所產生的意識?

當人以為這個世界是物質的。是因為我們通過身體來認識世界的。就比如我們用眼睛看到萬物,所以以為萬物總要有個形態與顏色,用舌頭品嘗食物,所以就以為萬事萬物總要有個口感,用手觸摸物品,這就是觸覺的源頭。。。。

假設如果我的身體我做主,那麼舌頭在我嘴裡,為什麼要用辣椒來刺激它,我才知道辣的滋味?可見,我的身體,我無法做主。

但人已經習以為常,所以很少懷疑這些問題。同時,身體的原因也在限制一個人的認知,以為自己能做身體的主。看似人能操作萬物,其實,都是身體與萬物的交互。而這個身體還並非你來控制。留意一下,當外界光線射到你的眼球上,身體的五臟六腑供給眼球養分,於是眼球成相,送入到你的大腦中。想想看,是否存在身體無法成相的部分?眼睛告訴我們萬物的形狀,但這是身體自己造的,能與身體交互的部分。這個身體塑造了你的認知,燒紅的烙鐵不能碰,鹽多了會苦等等。。。有沒有發現,我們所有的認知都與身體有關?因為這個認知已經塑造完成了,所以人也被束縛住了。 就像我們看一部電視劇,前兩集主要是劇情的背景介紹,主角的境遇未必能引起觀看者的共鳴。隨著劇情的展開,這種共鳴就會越來越強烈。甚至主角的境遇能引起觀看者的各種情緒變化。當情緒有變化的時候,是不是動情了?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日久生情。

這個情是什麼?中醫有一個很好的解釋:

仔細看看,五臟生五情,五情既是五髒的表現。就像很多人經常生氣就容易得肝病,林黛玉就得了肺病而死的。這就是情,要說深入的話,就是五行造物了。畢竟心肝脾肺腎就是五行,你腦海中想到的一切都是這五個傢伙造的。這也是人患病的主要原因,當人在意一件事物的時候,思考一個事物的時候,身體就在造這個事物的相。思考的越多,動情也就越多,當經常思考的這個事物破滅了,也就造成了身心俱空,甚至精神崩潰。

簡單來說,脫離身體造的相即是得道。而得道後的行為稱之為德。

這也是各種宗教教義中最核心的。在道家稱之為得道,在佛家稱之為成佛,基督教稱之為上帝與你同在。當人沒有脫離身體造的相時,中國文化稱之為「人慾」,西方文化稱之為「原罪」。所以在一些極端的宗教會用各種方式懲罰身體。當人擺脫身體造的相時,也就出現了很有意思的情況,叫做無私。這在中國文化中稱之為「菩薩」、「天尊」,在西方文化中稱之為「天使」。

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始終是少數,得道的人更是屈指可數。於是在千百年流傳中,衍生出了一個衡量標準,也就是德。常見的如「缺德」,「德行」等等。這就是後來的演化問題了。


這就是道德的目的。

只講人性和慾望(個體的自私),那社會必然陷入大型的「囚徒困境」,無法形成合作。

而道德就是破解囚徒困境的唯一辦法。

道德是怎樣產生的,道德的本質是什麼? - 俗不可耐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878167/answer/987750692


古時候缺醫少葯又各種病。人們就觀察到一個現象,就是不近欲者往往遠離疾病。也是因為古代肉食魚類大多含有不安全微生物。比如古話說的魚生火肉生痰。蔬菜水果則沒這個問題。還有就是愛愛生活混亂,會感染一些怪病。就是佛教說的那個,身安則道隆、飲食知節量,,一般財色名食睡類的慾念是低欲,也就是所有人都有的慾望。而追求國泰民安世界和平眾生幸福的被稱為博愛。人通過觀察動物行為領悟人類本質。比如動物沒有高層次的情感表達手段,所以動物的愛愛行為基本都是底層的slotin一類的。佛教是把聽音樂也認為是非道行為的。博愛和高層次的心理滿足方式和低級的完全不同。如果你的智能很高,你做夢就自動進到一個愛愛宮殿當王獲得極大滿足,你還需要人間的小愛嗎?六根通了之後,看到別人在吃漢堡,嘴裡就會感覺到漢堡味,說是。因此斷除色慾,會提高壽數(精就代表生命支持物質,如果不用於繁衍,就可保護自身|在現代研究中,如果沒有近欲心,生命能散耗會減少,就會壽數增加)。另一個就是可以提升自己至少是認知和文化方面的精神價值還別說社會地位(所以才出現的現在的大齡未婚女社會現象 | 看敦煌老學究奶奶講古文化的那種感覺你就知道這事多有意思了。近教人對人的態度、想法和動機都很好。你會發現這夥人從來不對別人有惡意)。也就是說假設你無法控制自己的心理和情緒愛對人進行滋擾,知乎的規則你就過不了,你就蛻為低智匪類。簡單來說這個也就是「沒文化」。必然性的對文創和信息也會沒興趣。於是也就出現一些對應的言行和需求 . . . . . . 所以假設你是一個反詐的,你看到別人炒虛擬幣,你對大們的想法,就等於師父之類的人看我們的看法


你好,我認為,這是因為維持一個集體需要一個規則。通常來講,我們把明文寫下的規則叫法律,把約定俗成的規則叫道德。然後,在法律的基礎上評判對錯,在道德的基礎上評判好壞。

再次聲明,僅代表我的觀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