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懷孕婆婆過來照顧,伙食費我老公每月一給,今天我實在沒忍住叫我老公善意提醒我婆婆不要說當地話,婆婆生氣在我老公他們三個群里說天天看我們臉色,我懷孕到現在婆婆做菜做事什麼從來沒有抱怨過,不知道為什麼說給她看臉色。公公居然說再這樣叫婆婆回去永遠別來上海,我正處於胎教階段,婆婆說的當地話我本來就聽不懂,我覺得如果覺得不願意或者做的怨就不要勉強。


呃…只能說你實在是過於誇張了…


謝邀

我看到我婆婆就心煩,有時候想我是不是太過分了,但看到題主的問題我覺得我其實還是挺大度的了。

先不說我那輕度弱智的婆婆多討人厭。就說有沒有胎教這一回事都是個問題,你可以給你寶寶胎教,但是你沒什麼權利阻止別人說家鄉話。

你聽不懂土話你可以和老公說,讓他委婉告訴婆婆你聽不懂土話,而不是說影響胎教。

心情需要你自己調節,放寬心。不要較真。

說個題外話,就這樣的情況,我建議孩子請人帶,送婆婆回去。


轉換一下視角:多語言環境很好玩兒呢

可以參考雙語言或者多語言家庭,嬰幼兒在發育過程中可以非常明確區分不同語言之間的關係。遷移到方言和普通話,同理。

多讓孩子掌握一門語言我覺得很好啊,方言也是一種文化,不能丟。

另外孕期容易敏感,多調整心情,看看育兒書、聽聽音樂,或者是在家看看電影電視劇,都不失為調節的好辦法。

一起加油哦!


哈,說當地話也不行?


我能理解你的感受。因為我的情況不是婆婆說方言,是他們一家三口都一直說方言。而且不止方言的問題,還有很多孕期、產褥期觀念的衝突。這不止是老一輩和新一輩的觀念衝突,還有氣候習俗不同產生的地域衝突。

但其實,如果只是擔心「胎教」,就還好,ta在肚子里不但聽不清楚外面的聲音,大腦的各項能力也沒發展到那個階段。

可能主要還是孕婦的心情。那是一種「明明在自己家,卻有一種局外人」的感覺。時間短就還好,要是每天都在一個聽不懂的環境里缺少交流確實崩潰。

我的做法可能不一定能用上:就是自力更生、保持距離(以前每年過年過節在一起生活兩三周左右,現在他們常居北京但沒有住一起,「一碗湯」的距離,每周一起吃飯兩次)。我老公出差的時候,我公婆積極地要來陪我住,我都婉拒了他們的好意,然後點了幾天自己喜歡吃的外賣不要太爽。

現在我在比較舒服的孕中期,也會自己做飯。可能孕晚期的最後會不方便吧,如果題主實在心裡不舒服,可以考慮充分利用老公、讓自己的媽媽來照顧、或者提前請阿姨或小時工。

但是另一方面,我對我公婆也是理解的。他們從熟悉的老家來到陌生城市,無非也是因為你我如今都能理解的、身為父母的牽掛之心。

至少我的公婆,不是不想說普通話,是說起來真的非常非常困難,就像我們去國外旅遊不得不說外語一樣(如果不像外語,那我們也就能輕易聽懂了)。我們現在這個年紀學門外語都困難了,何況沒受過高等教育、沒去過多少地方的老人,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充分使用」一種外語更是難上加難。

現在我鍛煉得已經能聽懂他們談話的30%-50%,就像做英語聽力。反正老人們也沒有什麼太深刻的辭彙,就日常生活起居、菜淡了咸了,我想交流的時候就直接用普通話問什麼意思,我老公就會用普通話翻譯。有時我們也可以各說各話、同時用兩種語言交流。剩下的時候我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我估計我的孩子以後也大概會這樣的模式,並且ta一定比我更能切換自如。以前我也擔心過會不會影響語言能力,後來了解到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還有可能有些益處,畢竟ta終究會生活在普通話的語境里,ta以後還會學更多不同的語言、去不同的地方。這世界上就是有很多不同的人、語言和生活方式,也是ta面對複雜世界一部分呢。

最後,我還多了一個翻譯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