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寫文章按理說是要寫給沒有覺醒的百姓讀的,目的是喚醒國民內心中的反抗精神之類的原因。但實際讀上去,說是晦澀難懂應該不算過分吧,即使現在的人們也很難看懂,從成千上萬的魯研學者和著作應該就能看出。那麼這樣的文章怎麼能指望當時麻木的大眾看懂。那麼魯迅先生這樣做的目的又是什麼?


剛剛在翻魯迅的書,有一篇讀了兩遍才大概看出是什麼意思。

我算得上受過高等教育的,雖然專業不是文學,但至少有點閱讀能力在。

我喜歡看魯迅的原因是,越看越有味道。

其實我是不贊成說魯迅的文章晦澀難懂的,他不是難懂,只是難以理解他到底指代的是什麼。

這就回答題主其中一個疑問了,現代人看不懂是很正常的,但他那個年代的人很明顯看得懂。我說一句耗子尾汁,tm的煩死了,你立馬就明白什麼意思了吧?但是十年之後估計就沒人懂是什麼了,他能讀懂耗子尾汁是好自為之的意思,但不懂到底指代的是什麼,到底有趣在哪裡。

大概是這麼個意思,任何文藝創作都要結合時代來說,且受時代影響,縱是有超越了時代理解的作品,作者當時也必然是痛苦的。魯迅思想能熠熠生輝這麼多年,是因為他有很多超越了時間,亙古不變的真理在裡面。

他的語言不結合時代是難懂的,所以一些魯學家把他的思想從文字中剝離出來,留在歷史和文藝上,供大家學習。

題主問的為什麼不寫的白話一點,讓當時的人都能看懂。這個問的非常好,我想了一下,大概原因如此:

魯迅先生也說了,他們要打破鐵屋子,就要先喚醒一部分人來,魯迅他們是新文化運動的主筆,中堅力量,他們喚醒一部分有文化基礎的人是可以的,有一部分人是看得懂的,但確實不是所有人都看得懂,所以他主張白話,不主張看中國書,意在先將教育普及。

而且要知道,當時很多人都是不識字的,他寫得再白話,還是隻能有一部分受眾。類比一下也很簡單,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軍事能力寫出書也不是所有紅軍將士都懂的,但是有一批高級將領懂就夠了。

也確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魯迅先生讀的書太多了。他自謙沒有看過很多古書,而且說受了毒害,自己的筆法受到一些影響。所以現在的我們,能去看一些古書的少之又少,去讀以這些文藝為基礎的魯迅先生的作品,難懂也屬實正常了。


兩個方面的因素。

一是魯迅處在新文化運動的年代,魯迅、胡適等一批人都是白話文的先驅。我們現階段的白話文規範是在他們那一批人的基礎上形成的,也即是說他們的探索並沒有太多可遵循的軌跡,因此會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和年代特點,也是現在讀著拗口的原因。這點,去多看一些同時代作者的作品,會發現很多人的語言表達帶有強烈的、甚至於不符合規範的個人風格。

二是魯迅的個人風格,一個是受到自身文言功底影響,他受魏碑這方面影響應該比較深;二是留學日本,帶有濃烈的日式表達風格。這方面新文化時期的作家都很明顯,有的受到日式表達影響,有的受到英美文風影響。


我喜歡開玩笑。

這裡貼兩則「文章」。

果戈理的《死魂靈》一書,早已成為世界文學的典型作品,各國均有譯本。漢譯本出,讀書界因之受一震動,頓時風行,其魅力之大可見。此書原有插圖三種,以阿庚所作的《死魂靈百圖》為最有名,因其不尚誇張,一味寫實,故為批評家所讚賞。惜久已絕版,雖由俄國收藏家視之,亦已為不易入手的珍籍。三閑書屋曾於去年獲得一部,不欲自祕,商請文化生活出版社協助,全部用平面複寫版精印,紙墨皆良。並收梭訶羅夫所作插畫十二幅附於卷末,以集《死魂靈》畫象之大成。讀者於讀譯本時,並翻此冊,則果戈理時代的俄國中流社會情狀,歷歷如在目前,介紹名作兼及如此多數的插圖,在中國實為空前之舉。但只印一千本,且難再版,主意非在貿利,定價竭力從廉。精裝本所用紙張極佳,故貴至一倍,且只有一百五十本發售,是特供圖書館和佳本愛好者藏庋的,訂購似乎尤應從速也。

雖然材力很小,但要紹介些國外的藝術作品到中國來,也選印中國先前被人忘卻的還能復生的圖案之類。有時是重提舊時而今日可以利用的遺產,有時是發掘現在中國時行藝術家的在外國的祖墳,有時是引入世界上的燦爛的新作。每期十二輯,每輯十二圖,陸續出版。每輯實洋四角,預定一期實洋四元四角。目錄如下:

1.《近代木刻選集》(1)2.《蕗谷虹兒畫選》3.《近代木刻選集》(2)

4.《比亞茲萊畫選》

以上四輯已出版5.《新俄藝術圖錄》6.《法國插畫選集》7.《英國插畫選集》8.《俄國插畫選集》9.《近代木刻選集》(3)10.《希臘瓶畫選集》11.《近代木刻選集》(4)12.《羅丹雕刻選集》

朝花社出版。

不知道以上文字你能不能看得懂?

還有一個問題:新中國成立之前,文盲率多少來著?

我有點不喜歡開玩笑了。


謝邀。

一個是時代背景原因。魯迅先生是大概一百年前開始現代白話文創作的。魯迅先生既然是關心現實的、以雜文作為主要文體的作家,字裡行間必然涉及大量時事內容,比如現在我們對中美貿易戰、煙臺金礦事故、剛剛去世的大涼山少年墨茶很熟悉,但一百年後的人,如果不刻意去了解,很可能就不知道這都是怎麼回事。

二是歷史和現實的複雜。魯迅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分析《鬼谷子》這類著作,他說(大意)《鬼谷子》的作者很可能是個笨人,因為真正聰明的人早就把這些圓滑世故融會貫通、視為平常、甚至融入無意識之中了,只有笨的人才會當做寶貴的東西寫下來,還刻成書。另一方面,很多事情都是表達不出來的,語言文字是有侷限性的。魯迅自己就很多次表示過這層意思,比如《為了忘卻的紀念》結尾的地方,《頹敗線的顫動》結尾的地方,等等。

三是魯迅經歷和學養本身的複雜。之前寫過的:

魯迅出生於浙江紹興的一個士紳家庭,幼時經濟條件是不錯的,我們從《朝花夕拾》等作品可以知道,魯迅有保姆,上著不錯的私塾,受過良好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主要是儒家的教育,而我們知道,儒家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的。同時受到了傳統文學、美術等藝術文化的薰陶。這是其一。

後來,魯迅的父親生病了,應該是肺病,病了好幾年,佔了魯迅少年時期的大部分時間,治病是要花錢的,花了很多錢,家道開始中落,但還是不治去世。魯迅是長子,而且早慧,向所謂的親朋好友借錢、去當鋪當東西都是魯迅去做,受盡了白眼,魯迅父親去世後,被所謂的叔伯們侵佔家產。這段經歷一是為後來學醫埋下伏筆,二是受盡世間涼薄,開始讓魯迅洞察人性,三是直接讓魯迅在家鄉待不下去,不得不去南京進不要錢的新式學堂接受最早的現代化教育。這是其二。

在南京期間,魯迅學習了礦務、鐵路、海軍等方面的基礎和專業知識,大量閱讀新式報紙和書籍,開始確立保國志向。與此同時,開始意識到民族危難的深重,國力的貧弱,人民的愚昧,作為一個有擔當的青年,自然會受到這方面的痛苦。後來考取遠赴日本留學資格,學日語,讀新書,學醫。後來棄醫從文,一方面是受到日本右翼文化的壓迫,「幻燈片事件」的影響等,另一方面,受天賦、文化基礎、興趣等影響,魯迅在醫學方面的學習表現應該是沒有達到預期,這兩方面都會影響魯迅的痛苦和志向選擇。相反,魯迅在文字領域表現出了極大的才華和熱情。棄醫從文後到離開日本前,魯迅主要從事譯述工作,將西方書籍文章翻譯為中文,刊載在中文的現代報紙上,後期主要是文學,但社會影響大大低於預期。再加上經濟壓力、家庭壓力等原因,被迫回國。這是其三。

回國後被迫結婚,受朝廷和世俗壓迫,比如說「辮子問題」等,後參與了辛亥革命,受蔡元培邀請進入教育部工作,後袁世凱復闢,軍閥割據,白色恐怖,朝不保夕,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前。這段時間長達十年,大起大落,但魯迅也整整沉默了十年。這是其四。

之後纔有了魯迅,纔有了魯迅全集中百分之九十九的作品。儘管魯迅飽經滄桑,完全可以冷眼閱世,但還是以巨大的人道主義熱情關懷人民,創作了大量的文字作品,在中國近代史上產生了不可替代的巨大影響。這是其五。

所以魯迅的志向是什麼?我的答案是魯迅的志向一個是民族復興的志向,一個是人民啟蒙的志向,一個是人民文學的志向。

我的理解,之所以有成千上萬的魯研學者和著作,是因為魯迅先生的作品反映了那個時代,具有研究那個時代的價值。其實真正從語文表達(也就是題主說的好不好懂)的角度研究魯迅的還是少數。

四是個人語言表達習慣的原因。魯迅古代文學和東西洋文學的涉獵都很多,在語言文字上自然會受這方面的影響。

以上。


三個原因:

1.魯迅是白話文運動的推動者,這意味著魯迅之前是沒什麼白話文的。

2.因為1,魯迅蒙學的時候和你學的東西不一樣。

3.你水平低看不懂,對於內行人通俗易懂的文字,在外行人看起來就晦澀難懂了。

如果你不能理解的話可以考慮看看四大名著的原著,那個是白話文言。


題主對我的回答有異議,以下內容為追加

魯迅的文章並不晦澀,在我看來其內涵就像寫在臉上一樣。和其他作家比起來,他的文筆更能引動人的情緒使人共情。

認為魯迅的作品是晦澀的人我很難相信他們有文學閱讀能力,沒有比魯迅更好懂的作者了。

勸退我文學之路的是日本文學,那才叫晦澀,寫的什麼幾把,看都看不懂。


「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的出處是莎士比亞。這裡的哈姆雷特是人物而不是作品《哈姆雷特》。

而其引申的「每個人對作品有不同的理解」,恕我直言,引申出這層內涵的人是(以下略過)。即便有適用場景,那也只能用在如開放式結尾等情況下適用。

有句話叫文以載道,作者以文字的形式來輸出主觀的觀點和觀念,到你們眼裡就可以用「每個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來自由發揮了?

end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