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走進我心裡的朋友不多,偏偏每個走進我心裡的人最後都與我決裂,快要高考了,我知道要努力,但還是忍不住去想這些事,我該怎麼辦?


很多人都經歷過被身邊人傷害,有時候甚至因此社恐。在人們潛意識裡,交朋友是一件天生就該會的事,我們忘了去認真思考這個問題,評估它的難度和風險。就更難意識到,交朋友這件事,其實挺難的,超出了很多人的認知和能力。

在認知和能力範圍之內的就是分析和選擇,在認知和能力範圍之外的就是冒險和賭。冒險和賭的風險自然是很大的,被傷害幾乎是必然。但很多人意識不到這纔是問題的關鍵,就容易落入怨天尤人,因噎廢食的陷阱,既過不好自己的生活,也得不到成熟愉悅的友情。

既然冒險和賭的風險很大,那麼,解決方法自然就是降低風險。很多人既意識不到去降低風險,也不知道該如何降低風險,因此便手足無措。其實我們該做的,就是去提升自己的認知和能力,把交朋友從冒險和賭升級為分析和選擇。

首先,要了解信任建立的基礎和親疏遠近的意義。

信任需要建立在瞭解的基礎之上,瞭解則需要時間觀察和分析。這裡有三個常見的誤區:

一、盲目信任。對別人的信任毫無基礎,默認設定為所有人都可信。這就很容易交淺言深,隨便信人,被人揹叛和傷害便是必然。盲目信任的成因和解決方法我在

在人際交往中你悟出過什麼道理??

www.zhihu.com圖標

裏有寫。

二、不能理解和接受別人的不盲目信任。對初次見面或跟自己不熟、不瞭解自己的人對自己不信任無法理解,覺得委屈,甚至進而產生一些負面認知,比如「世界黑暗,人們之間缺乏信任」;「現在的人都變了,不淳樸了」;「長大了就沒有朋友了」……結果就是自己不再積極主動地通過自己的行為去獲取別人的信任,建立良好的關係,成為怨天尤人的孤獨者。

三、擁有長期關係卻從不去真正瞭解對方。只是認識了很多年,但別人真實的境況,真正的喜怒哀樂,其實一無所知,所以誤判也很正常。有的人卻因此又產生負面認知,「現在的人心都壞了」,「現代人都不可信任」之類的。

別說是朋友,很多夫妻之間,父母和子女之間,都沒能產生過真正的瞭解。沒有了解,談何信任?信任既然從未出現過,又何來的背叛和傷害?只是庸人自擾罷了。

沒有真正的信任,便很難產生親疏遠近的概念。對親近的人好,信任他們;把值得信任的人放在身邊,親近他們;這是個互為因果的過程,這也是經營友情的基礎。一個人,只有懂得,通過我們的行為,來判斷我們是否值得信任和親近,那我們對他的好,纔是有意義的。即,一個人,只有懂得區分親疏遠近,對他的好,纔是有意義的。

一個人如果不懂得區分親疏遠近,誰他都信,誰的話他都聽,不論對他好不好,他都一樣對待,甚至還愛熱臉去貼冷屁服,時常被壞人拐跑,那,對這樣的人好,有什麼意義呢?我們一直對他很好,他還是被一個剛認識的人忽悠走了,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甚至被挑撥離間,我們的話他不會更信,我們和他之間的感情,他不會更珍惜,對他的一切的好,都是白費。

這樣的人,其實就是不自愛和不懂得感恩、珍惜。他不挑選值得的人親近,也不會對親近的人更好。那麼,這樣的人就註定是沒良心的:不論對他多好,持續多久,在他那裡其實都是一筆勾銷,無法讓他對我們產生更多的信任,對我們比對別人更親近一些,更好一些。即,友情不會產生,也不會隨著對他的好而加深。

其實不光是友情,所有的感情性質都是一樣的。

親情也是,子女被外人誘騙,背叛和傷害養育自己幾十年的父母。因為從小沒人教會他們如何去信任,如何去區分親疏遠近。因此,幾十年養育的好抵不過盲目信任。

愛情同理,相處幾年甚至幾十年對對方的好,抵不過別人的一次勾引。

分兩個方面:

一方面,我們遇到這樣的人,他們不知感恩,不懂珍惜,我們會受到傷害,他們是沒良心者。

另一方面,我們自己可能是這樣的人,盲目信任,不懂得保護自己,不懂得對人要分親疏遠近,區別對待。那麼,真正對我們好的人我們也識別不出。很多人並不是沒朋友,也不是朋友全是壞人,而是自己不分好壞,從不去觀察和挑選別人,不去親近好人,疏遠壞人,我們是不自愛者。這樣,別人對我們的好我們也感受不到,只能長期忍受孤獨。並且,久而久之,聰明的好人也會把我們作為沒良心者剔除出他們的圈子,那生活中就真的只剩下壞人、蠢人和傷害了。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從小沒有體會過信任親近的人的經驗,父母就是不可靠的,學校也不教,沒有途徑習得這些必要的生活技能。

像現在,很多父母對子女完全不瞭解,孩子都心理創傷得抑鬱症了還覺得很離奇;孩子有什麼想法想向父母分享,有什麼困擾想向父母求助,父母都是簡單粗暴地打回,甚至辱罵。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但他們絲毫不可信任。

還有學校和社會,都鼓吹要對陌生人更好。比如,雪崩的時候,放棄自己老婆孩子去救陌生人,被大肆讚揚;兒子和同伴一起落水,先救兒子的父親反被指責;……親疏有別被宣傳為自私,輿論引導人成為對陌生人更好的沒良心者。

為什麼要進行如此反人性的教育和宣傳?

因為自愛者便懂得保護自己,懂得爭取自己應得的利益,懂得對親人朋友好,也關心他們的利益。這樣的人便不可能被傻乎乎地驅使著去當工具人,相信把一切奉獻給工作或什麼虛無縹緲的大目標會有好下場。只有被反人性的東西洗腦了,被這樣去人格化了,才能成為合格的工具人。

人只有愛自己了,才懂得愛別人;愛自己的親人朋友,才能理解別人對親人朋友關愛的心情。在這種同理和共情的基礎上,才會發自內心地去幫助別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不愛自己也不懂得親疏遠近,不在乎甚至惡劣對待自己親密的人,卻去對陌生人好。要麼就是被洗傻了的工具人,要麼就是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目的,比如為了獲得名聲或捐款。不是蠢,就是壞!

他們並不具備發自內心的,從人性中發展出來的真誠的善良!一切只是表演。

很多人的人生就是一場演戲。朋友圈裡虛假的光鮮亮麗,假充名媛,P得面目全非的自拍。這進一步增加了人們互相瞭解的難度。於是,每個人都成為了一座孤島,獨自寂寞、焦慮、痛苦,人羣則成為一盤散沙。

不知道保護自己,自然也不知道保護親近的人,不知道保護朋友,只能成為沒良心者,傷害別人,也被別人傷害。

工具人得不到人類的情感,因為他們早已被剝奪了人性。

我們的父母便是如此,然而他們並不自知,他們也不懂得教育我們去學會如何信任,去分辨親疏遠近;相反,他們用自己沒良心的行為為統治集團和資本家們塑造著下一代的工具人!為虎作倀而無覺知,可悲可嘆!奴隸便是這樣一代代被生產出來的。

這便引申出了

第二點,付出和了解。

我們對朋友真的瞭解嗎?我們真的知道朋友的處境、心理和人品嗎?真正的瞭解是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的。

我和朋友常深談,當他們遇到困境時在一邊鼓勵他們,當他們碰到難題時幫他們一起想辦法、分析;當他們收穫成功時和他們一起分享喜悅。因此朋友什麼工作,收入大概多少,買房沒有,配偶什麼情況,目前心理狀態如何,我大體都知道。

當他們尋求幫助,比如借錢時,我便有充分的資料去評估,他會不會還,能不能還。

很多人對朋友是並不怎麼關心的,別說對朋友,即便是對親生子女,他們也懶得付出時間和精力去關愛。比如,喪偶式育兒中的父親;再比如,把孩子逼到自殺還不自知的父母;……所有感情的本質真的都是一樣的,只是在某些外在特點上略有不同。讀完這篇文章,對提升愛情和親情同樣很有幫助。

不關心因此便不瞭解,就沒有足夠的資料去評估、分析和選擇,那不就是賭嗎?賭輸了不是很正常嗎?

有的人,好幾年甚至十幾年沒見的朋友,已經完全不瞭解了,一求助,他們也答應,往往被騙被坑了就怨人心不古,社會黑暗。

這就是認知和能力的問題,他們不具備評估一件事的後果的認知和能力。像做生意先做下市場調查,銀行放貸先進行風險評估,都是例子。認知和能力會形成行為模式,好的行為模式一旦成型,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很適用,不光是交友。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看起來毫不費力,就過得蠻順的。

並且他們可以真實地做自己,因為很多優秀的認知、能力和行為模式會自行運轉,解決生活中的大部分問題,他們不用去裝,不擰巴,也用不著厚黑。

還有兩個認知方面的小點。

一是雙標。我們常覺得孤獨,因為沒有人會如我上述那般關心我們;但同時,我們有如此去關心朋友嗎?自己做不到的事卻總是幻想別人能做到,便是雙標。很多人是雙標而不自知的。

這裡便引出第二個小點:報應。錯誤的認知必定會帶來不良的後果,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報應是存在的。只是不是人們想得那樣,它要麼在極大處,要麼在極小處。具體的我到報應那篇文裏再寫。這裡只講極小處。

雙標便會讓人不去考慮自身的錯誤和缺陷,其實這往往也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推己及人是很有效的一種分析方法。那麼,便無法解決問題,只能陷在怨天尤人裏停滯不前,承受痛苦。這就是雙標的小報應,但是由於大多數人對於心理狀態都視而不見,更別說心理狀態的細微之處了,所以對他們來說,報應就是不存在的。

還有對朋友的不關心,那不就是自私冷漠嗎?自私冷漠被背叛被傷害不是很公平的嗎?

很多人理不清雙標和報應的這些細微之處,就被困住了,變成一團團只會抱怨的負能量,過得不好,心理上還很痛苦。魔鬼都在細節裏。

有的人對於很久不見的朋友毫無戒心,因為在他們潛意識裡,人是不變的。但實際上,世界和人都是不斷變化的。他們的認知發生了錯誤,這就導致了錯誤的行為,最終產生被背叛被傷害的後果。

這就引出了我們的

第三點,正確地認知世界和人性。

世界是在不斷變化的,多看歷史,便會發現,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村莊,都在不斷地興起、繁榮和衰落。歷史上的朝代此起彼伏。

經濟週期也是波浪式的,一段時期經濟會好,興起、繁榮,這時候人的日子也好過;一段時期經濟會壞,落潮、衰退,這時候人的日子也難過。

變化是永恆的,不變是相對的,且萬事萬物自有其發展變化的規律。

但人們從小會被灌輸進很多極端且不符合現實的認知。

比如,人定勝天。在這種認知裏,自然規律就是不存在的,人不需要去了解自然規律,然後順應它們的脈絡,在規律的框架內行事,人甚至可以逆規律行事,所謂的逆天而行。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必然會遭受規律的反噬。

很多持有這種認知的人最終都是害人害己。

比如,現在的雞娃現象,就是因為父母對兒童心理發育規律一無所知,以為憑一己之力能夠戰勝基因,戰勝自然規律。結果就是大批孩子被毀滅心理健康,產生各種心理疾病甚至自殺。

無視規律則不會想要去了解規律,很多的學習其實就是去了解和掌握自然規律,比如理科,幾乎全都是在發現和掌握自然規律。不想去了解規律便會讓人無知,無知的人便不會敬畏自然,不懂得要在自然規律的框架內行事,便會無所顧忌,那就是狂妄。

那些雞娃的父母就是狂妄的控制狂,最終會被反噬,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人定勝天會給人訂下一個可怕的以無知狂妄為基礎的認知框架。在此基礎上,就很容易灌輸進各種靜態的極端的認知。

比如,世界是不變的,因此這類人從不去觀察社會的發展,經濟的變動,政策的變化。自然也無法理解人是會隨著自身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

人有生存本能,就好像出生自帶的軟體系統,這套軟體能夠自動適應環境的變化。當周圍的環境變壞時,人便會調整自己的行為去適應。換句話說,就是當人處於惡劣情境下時,道德水準會下降。比如,沒飯喫時,清高的知識分子也會去偷竊。這是一種必然,且也是一種必需。為了生存,並沒有什麼錯。

還有,經濟好的時候,公司會更在乎口碑,理財也基本不會違約。但一旦經濟變差,有的公司,哪怕是一直口碑很好的,卷錢跑路的可能性也會大大提高,因為以前它需要口碑維持運營,以後它需要錢財保障生存;理財也更容易違約,因為維持收益甚至保住本金的難度都大大增加了。

能夠理解變化即動態認知的人便都能理解這些,從而做好應對,保護自己;不光是不容易被許久不見的朋友騙,在生活的其它方面,同樣不容易掉坑,這又是一個好的模式通行生活方方面面的例子;靜態認知的人則很容易被騙,然後哀嘆世界黑暗。其實是認知高下之分。

再比如,有的人從小被灌輸了很多偉光正、高大上的極端認知。認為世界就該是一個光明美好的靜態的環境。解決人際關係中的傷害的辦法就是要拔除人所謂的劣根性。幻想一個全部都是美麗溫馨的世界,幻想自己和別人都沒有人性的黑暗面。但那是不行的,那就是變成了傻甜。

人品好壞不在於惡劣環境下怎麼辦,惡劣環境下品德再高尚的人也得跪。人品好壞在於有選擇的時候選擇什麼,比如很有錢的人更愛恰爛錢,那就是人品差。沒選擇的時候是個人都得跪。不明白這一點,要求人在惡劣環境下保持氣節就是蠢。但很多人自己意識不到,往往還愛哀嘆人性黑暗。

這種人一般自己也過得不好,因為拎不清,還愛對別人進行道德綁架。很難有真心朋友。

實際上,世界是複雜的,混沌的,變化的,辯證的;它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它有幸福快樂的部分,也有競爭傷害的部分。因此,人的本能中,即所謂的人性,也是有好有壞,有善有惡,有光明有黑暗的。這是大自然配置好了讓人能夠更全面地生存的,當人所處的環境好時,人便能使用人性中的好的一面生存,當人所處的環境惡時,人便能使用人性中惡的一面同樣能夠生存而不至於滅亡。「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

由於對世界和人性的錯誤的認知,傻甜便不知道該如何應對競爭和黑暗的部分,在人際交往中便很容易受到傷害。這是極端思維讓人變得脆弱的例子。

其實只要知道、理解並接納自身的全部人性,並瞭解各部分的作用,拿光明的部分應對光明,黑暗的部分應對黑暗即可。即,對好人好,對壞人壞。很簡單的一句話,可惜很多人不懂。

有極端的好,便有極端的壞。同樣有一部分人秉持的就是世界全部黑暗的觀點。可能是傻甜進入社會後,被打蒙了,一下全盤黑化,因為極端模式的人總是很容易走極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他們很難理解動態的,辯證的關係,那太複雜了,一切都在於度的把握。而去把握度需要考慮方方面面,需要了解很多,懂得很多,分析很多,才能做出自己的選擇和決定。

同理的極端觀點,還有一定要成為人上人。過比自己的出生好一點的生活,滿足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更好,這些基於度的把握的目標,他們是不滿意的。要麼人上人,做出什麼舉世矚目的成就;要麼一事無成,人生沒有意義。你看,極端認知的人就容易痛苦,因為這樣他們便不可能看到和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東西,不是最好的那便是沒有。

一個很好的例子便是祁同偉,他本來已經跳出了農門,考上了很好的學校,能夠找個家境不錯的老婆,過上比自己的出生好很多的生活。但他就是極端思維,女朋友要找最好的,要成為人上人。於是他肆意妄為,害人害己。極端思維的人總是很狂妄的。

和這樣的人做朋友是很可怕的,他們完全不知道珍惜和感恩為何物,所有對他們的好都是枉然,並且他們會毫不猶豫地害人,還自認理直氣壯。這是極端思維讓人變壞的例子。

最可怕的是,有很多人認同祁同偉。我在知乎看到一個非常認同祁同偉這種極端思維的答案,很高的贊。我是絕不敢和這樣的人做朋友的。

這也分兩個方面。

一方面,和極端思維的人做朋友,對他們好是沒用的,他們也是沒良心者,被他們傷害只是個時間問題。

另一方面,假如我們自己是極端思維的人,那麼,就算我們擁有不錯的生活,身邊存在真心朋友,我們也不會看見,也不懂得珍惜,還是隻能永遠承受孤獨的折磨。這也算是報應吧,所有扭曲的認知都有報應。

有的人對自己的極端思維無覺知,在這種思維的驅使下追求極端,一定要把生活複雜化,各種為難自己。

比如,在愛情上,一定要和同事談戀愛,一定要異地戀,一定要扒著不合適的人,好像不能違背規則、戰勝困難就不是真的愛情,一定要靠歷經艱難困苦來證明自己的愛情,不能接受愛情其實就是發自內心的自然而然的一種情感。

友情上也是,一定要在有利益衝突的人那裡找純友誼,明明世界上那麼多人;一定要壞人對自己好,否則就是世界黑暗。

還是我前面說過的道理:對好人好,對壞人壞!多麼簡單的道理卻不懂。

讓自己的生活變得簡單:不適合的,有障礙的便不選擇;有利益衝突的便只做利益朋友,可以使用人性中鬥爭的那一部分;碰到壞人便遠離;……

不要人為複雜自己的生活。這麼簡單的道理卻不懂。

很多網文都是,為了虐而虐,主角跟沒智商一樣,熱愛自找麻煩;電視劇主角也常如此。但他們有主角光環,白虐不死;可現實生活裏大多數人是沒有主角光環的,自己作死那就真的死了。

除了自己去追求極端,還會被忽悠著去追求極端。

要麼就是摻雜了利益的愛情就不是真的愛情。實際上,人生在世,所有的感情都是摻雜著利益的,別說愛情,就連親情,自己的親生子女,也是要供他喫喝上學的,都要花錢的。根本不存在剝離了利益的情感,人都要喫喝拉撒住。

忽悠別人去追求極端的感情,往往是因為不想付出任何利益,想空手套白狼。被忽悠傻了的就上套了。

要麼就是隻談利益,不談感情。但人相處久了,總是會產生感情的,且人天生就有情感需求。被人忽悠著只去追逐利益,必然帶來後期無窮無盡的內心痛苦或變態。

現實是混沌的,很多東西是同時存在,無法分割,且互相影響,互為因果的。正確的態度是自己去分析,去把握各種存在的度,好讓它們平衡在一個讓自己滿意和舒服的尺度上。這樣才能最終解決問題且獲得美好的情感享受。

因為極端情況是不存在的,追求極端永遠沒有結果。因此,那些極端思維的人便只能表演,比如表演感情至上,不食人間煙火;表演利益至上,遊戲人間很快樂,我不孤獨。

但是偽裝清高,偽裝堅強,說狠話也沒有用,真實的感受只有自己知道。

並且這樣帶著一張假面具生活在幻想的世界裡,便永遠也不可能會有真心朋友,和這樣的人相處也很彆扭。

這是極端思維讓人變蠢的例子。

既然極端思維會讓人變得脆弱、蠢和壞,那為什麼學校和社會都要向大家灌輸極端思維呢?

因為去把握事情的度需要獨立思維能力,需要保全自己的人性和利用自己的思考去解決自己碰到的實際問題。這就不是工具人,而是個真正的人了。

統治集團和資本家們並不需要很多真正的人,他們只需要大量的工具人。

所以,他們從小利用填鴨式的灌輸教育,用極端思維軟體,替換掉了人天生配置的人性軟體。

學校教育是統治階級的意志,社會教育是資本家們的意志。

人生來無知但不愚蠢,反而是教育讓人變得愚蠢。

從小腦子裡被替換成了極端思維軟體,有的人長大後再怎麼看書,再怎麼經歷世事都沒用了,看書只會掉書袋,經歷世事都是無效閱歷。

他們會很容易就被權貴資本家們灌輸觀點,所以會出現那種一邊被虐待一邊堅定地對施虐者歌功頌德的現象。一邊被剝削一邊狂熱地崇拜金錢至上。這種人很多,而且特別愛宣傳他們的那套極端三觀,就像殭屍一樣,死了還要拚命去喫掉別人的腦子。

有的人甚至形成了可怕的找虐的行為模式,俗稱蠟燭胚,別人對他的好,無動於衷,但是對他越壞,他越要上趕著貼上去。戀愛中也常出現,還是我前面說過的,行為模式一旦形成,會出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權貴資本家們最喜歡這樣的了,因為他們肯定是對人不好的,他們是要剝削,割韭菜的。蠟燭胚們自然就是他們的最愛。所以他們必須系統化地進行去人格化。

正常人,觀點會變化,被人害了知道跑,被虐待了知道對方壞。這就是本質差別,正常人識好歹。因此對他們好也有用,能夠形成和加深感情。

工具人則不行,他們不識好歹,所以必然被朋友傷害,別說朋友,任何人都可以去傷害他們,P2P,傳銷,詐騙,收智商稅……任何人都能在權貴和資本家手下分一杯羹。他們也不能理解變化的含義,因此也不可能理解朋友的含義,友情的建立和加深,就是一種變化。

因為不識好歹,所以工具人也不可能不傷害朋友。他們只是僱主的工具,他們的三觀是僱主灌輸的定型的極端的觀念。他們無法學習成長,也無法應對現實做出反應,所以就不存在因為你對他好,所以他對你產生感情不再傷害你這種事。只要僱主對他發出指令,他就會下意識服從。

工具人之間不可能產生真正的人類的情感,因為他們早被去人格化了,一切都是表演,所以現在塑料情這個詞很流行。

好的教育從一開始便不會向孩子灌輸虛偽的假大空、高大上的極端觀念,而是會引導孩子們去觀察真相,瞭解世界。

這樣孩子便不可能在面對真實世界時被打蒙,變得負面又脆弱。

高質量的兒童書籍也是從一開始就會引導孩子面對現實。從小就接納世界是複雜的,會有陰暗面;真實的人生是艱難的,會有傷害。別人會犯錯,自己也會犯錯。關鍵是如何去改正錯誤,解決問題,提升自我。

我最近在看《哈利波特》,就很有這樣的感觸。它裡面暗藏了很多基本規律,很符合現實。但好多人說《哈利波特》太黑暗了,他們已經無法理解面對現實的意義了。

只有面對和接納現實,才能真正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只有承認和理解現實,才能建設性地改變現實。

最重要的就是對度的把握,這便引出了

第四點,中庸之道。

中庸其實很符合我第三點提到的,不要有極端思維。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事,很多事都是平衡的,都有陰陽兩面,關鍵是對於度的把握。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中庸是承認人性和規律的存在的,也認為真正的教育是對規律的掌握和傳播。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便是掌握各種存在的度,讓它們形成完美的平衡,便能各安其位,自然發展。

這是我對中庸的理解,便是對度的掌握。在現實生活中,我也常使用這一點。

我發現,極端思維的人是很難做為朋友進行深度討論的。他們沒有思維能力,便不可能有觀點碰撞。

被灌輸的極端觀點不存在度的問題,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很多觀點碰撞,其實是度的碰撞,界定出更準確的度。極端觀點沒有度,因此無法討論,也沒有討論的意義,只能選擇贊同還是反對,即臣服還是反抗。所以,和他們其實也無法產生真正平等的友情。想要探討什麼稍微深一點的話題就是吵架。

我和朋友之間經常討論,比如對孩子的教育,過度放縱也不好,適當的規則能給孩子界限感和安全感;過度嚴格更不好,過分的控制會破壞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引發心理問題。那麼,這個放縱和控制的度在哪裡?大家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講述自己不同的經歷,一起討論,往往能界定出更準確的度,讓孩子既覺得安全又感到自由。這樣的討論便很有意義,又能解決問題,又能增進友情。我現在很喜歡和我的朋友們聊天。

我現在也不喜歡和極端觀點的人槓,因為我知道他們自己會承受自己錯誤認知帶來的後果。

「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也就是要對事物的正反兩面都要了解,比如我在第三點裡講的,有人是世界全部光明的三觀,有人是世界全部黑暗的三觀,對這些都有所瞭解,但自己掌握好其中的度,以便更好地應對現實的世界。當然我們不是「用其中於民了」,而是執其兩端,而用其中。

所以,你看,中庸其實是非常有用的學問,根本不是什麼老好人,和稀泥。那麼,為什麼我們在學校和社會上流傳的都是這些古典文化的糟粕而不是精髓呢?

我深有同感的另外一個是王陽明的心學,明明講的是如何讓心理規律和現實相結合,讓人更好地提高行動力以實現目標的學問,根本不是什麼唯心,心裡想什麼就是什麼。

我們一定要去看原文,不要相信二手信息。學校和社會都有其另外的目的。

同理還有《人生七年》,明明裡面很多人跨越階層了,因為是紀錄片,描述的是事實,所以跨躍階層的方法也同時呈現。但社會上的解讀全是這部片子反映的是階級固化,它們需要通過販賣焦慮來收智商稅。看了原劇能學到跨越階層的方法,信了公眾號才會徹底失去階層晉陞的可能。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我們來講講《中庸》裏的這一段。這便是我們的

第五點,什麼樣的人不會傷害別人。

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是因為君子能隨時根據不同的情況,恰到好處地把握中正的原則,行事處世有度;小人之所以背離中庸,是因為他們不能約束自己的言行,主觀武斷,沒有準則,無所顧忌。

如果想要避免在人際交往中被人傷害,那麼,挑選什麼樣的交往對象就很重要了。

我認為,不傷害別人的能力,來自於兩部分,一是獨立思考的能力;二是駕馭情緒的能力。

上文所講的其實就是獨立思考的能力。具備這種能力的人,做事會考慮後果,便不會肆無忌憚地去傷害別人。不具備這種能力的人,便容易無所顧忌地害人,比如前文所講的人定勝天的極端思維者。

沒有自己的思想,被生活推著走,稀里糊塗的人,怎麼指望他們懂得不去傷害別人?

我最近看了一本書《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便是講的這種平庸的惡。書講的是對納粹戰犯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審判,他犯下了屠殺猶太人的巨大惡行。

但「艾希曼令人不安的原因恰恰在於:有如此多的人跟他一樣,即不心理變態,也不暴虐成性,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他們都太正常了,甚至正常得可怕。從我們的法律制度和我們的道德準繩來看,這種正常比所有殘暴加在一起更加可怕。」

「他為獲得個人提升而特別勤奮地工作,除此之外,他根本就沒有任何動機。這種勤奮本身算不上是犯罪,他當然絕不可能謀殺上司以謀其位。他只不過,直白地說吧,從未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

「他並不愚蠢,他只不過不思考罷了——但這絕不等於愚蠢。是不思考,註定讓他變成那個時代罪大惡極的人之一。

只有具備獨立思考的人,才會有不傷害他人的意識。其他人,連這個意識都沒有,所以,我們怎麼指望他們會不傷害朋友呢?

我們能做的,只有努力去識別,哪些是具備不傷害別人的能力的人,哪些不是。當肆無忌憚的惡和平庸的惡襲來的時候,我們不會驚訝,我們對此早有準備。

這就是提升認知的作用,我們瞭解和接納了現實,我們努力學會分辨別人,應對傷害,而不是盲目被動地受害。

同時,當環境太惡劣,超過一個人所能抵抗的程度時,指望人獨善其身甚至推翻環境也是何不食肉糜。這時候,就算再深邃的思想者也無法不為了生存而突破底線。

這時候,解決的方法就是自由遷徙的能力。離開這個環境,去到其它還能獨善其身的地方。離開還是變壞,這時候沒有第三個選擇。

特別是對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抑鬱質來說,自殺很可能發生在變壞之前。所以,自由遷徙的能力其實是抑鬱質的保命能力之一。我在這個回答

哪些能力很重要,卻是多數人沒有的??

www.zhihu.com圖標

裏寫過這種能力,但我想大多數人讀這個回答的時候並沒能領會到我的意思,我為什麼強調這個能力的重要性。

人在惡的環境下會變壞。歷史向我們展開一幅大的畫卷,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人是在不停地變化的;哲學告訴我們會發生什麼;文學詳細地告訴我們會在什麼情況下怎樣發生;心理學告訴我們這些變化的心理規律。歷史提供格局,哲學提供觀點,文學提供案例和細節,心理學提供對規律的認知;這些都能幫助我們提升認知。

提到心理學,便到了我說的第二個能力,駕馭情緒。

很多人會有控制不住對朋友的惡唸的時候,比如嫉妒,比如看不慣,比如忍不住沖朋友發泄負面情緒。這時候,他們便不相信世界上有健康的友情的存在。

有的人還會嘴賤,說噁心的話,開惡意的玩笑,其實就是壞,吸別人心理能量。但社會上會美化這種行為,說是因為要好。但再怎麼美化,這種行為中的惡意和傷害也不會就不存在了。長此以往,傷害積累,也根本不可能有真正的愛和關心,都是塑料情了。

這些都是因為不具備駕馭自己的情緒的能力。不會正向溝通的方式,不會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理智和情緒不和諧,等等。

不要嘴賤,不要拿朋友當開心,把這些無聊和惡意的情緒發泄到其它地方去即可,對朋友好好溝通,關心鼓勵。

在第三點我們講過,人性的陰暗面也都是有作用的。

要學會正確地使用自己的本能。

對敵人是鬥爭,對朋友是關心和合作。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不懂得選擇。

嫉妒什麼的我也會有,對朋友圈那種不好的人,通過歪魔邪道發家的,愛炫愛踩人的,從不幫人反害人的,對那樣的人產生不好的感受不是很正常嗎?

對朋友就不用啊,朋友會幫我,我當然希望他們越過越好,他們越有錢,他們騙我錢的可能性就越小;他們過得越好,我的圈子就越高;他們的知識越豐富思想越深刻,給我的幫助就越大。人到了一定的層次,就會明白互相幫助的作用遠大於互相踩踏。這纔是長遠的生存之道。

那種見不得朋友好的,兩個原因:一個原因,自己失去了進步的能力,不學習不成長,潛意識裡知道自己必然被拋棄,所以想把別人拉低到自己的檔次;另一個原因,駕馭不了自己的本能。

有人是混亂的,隨著本能亂來,他們不會有意識地區分朋友和敵人,就是我第一點說的不分親疏遠近;更不知道把本能中好的部分拿來對親友,壞的部分拿來對敵人,他們

把敵對的部分也拿來對自己的親人、愛人和朋友,所以親密關係裏就充滿了不必要的傷害,就很孤獨沒有真心朋友。這種人可能對外還懦弱,不敢對壞人兇,反而只敢把積壓的負面情緒發泄到親近的人身上。

當我對朋友產生嫉妒時,我想到我也正在努力過好我自己的生活,沒必要眼紅別人,和朋友過得好了對我也有好處,這種嫉妒很快就消失了,這就是理智和情緒相和諧。正確的認知能夠消解負面情緒。

自己要有這樣駕馭自己的情緒,不去傷害朋友的能力。

自己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傷害朋友的意識,在好的環境裏獨善其身,面對無法保住自己底線的惡劣環境時及時離開;具備成熟的駕馭自己情緒的技巧,不會放任自己的本能和情緒傷害朋友。這樣才能成為一個不傷害朋友的人。

善良是一種能力,不是所有人都具備的。

自己想成為一個和找到一些不傷害朋友的人,都不容易。

很多人雙標,總是想找到一個不傷害自己的朋友,自己卻做不到不傷害別人。人們總認為這樣是佔了便宜,其實是喫虧,因為這樣自己也根本無法分辨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善良的不會隨意傷害別人的人。

只有自己走過了這條路,成為了這樣一個人,才能明白這是怎樣一種存在。

很多人都無法理解這樣的人是怎樣的,健康的友情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存在的,他們想像都想像不出來,如何去尋找和得到呢?

很多人都是嚴以律人,寬以待己,以為這樣是佔便宜,其實,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纔是真正好的心態。

這就到了

第六點,交朋友的正確心態。

不要總是害怕被傷害,要知道,傷害是必然的。因為,每個人都會犯錯,沒有誰生下來就是完美的。不但別人傷害過我們,我們也會傷害別人。

包容很重要。包容就是承認,人無完人。不包容的前提就是別人都是完美的,但這不可能。

我自己也曾因為不懂事傷害過別人,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因噎廢食,那所有人都沒有朋友啦。很多人總是想著別人多麼壞,其實有時候我們也該誠實地看看自己。

我很感激和珍惜那些在我年少輕狂不懂事的時候被我傷害,依然包容並原諒了我的朋友,當然前提是我改了並懺悔和彌補過了。

真正的親密關係往往要經歷磨合和痛苦。傷害是必然的。如果不去提升自己的能力,沒有擁抱傷害的能力和勇氣,就不會有真正的情感關係。不光是友情,親情、愛情亦是如此。

當然,包容也要有度,度永遠是最重要的。

包容要有原則有底線,包容值得並真心悔過的朋友。

我自己一步步成長為一個不會傷害朋友的善良的人,那朋友對我的包容纔是值得的,如果我一直不改,那他們也沒必要包容我。

包容不包容還要看自己的能力,有能力就包容,沒能力就不行。

比如,和單親家庭缺愛的孩子交往,有的人賠上一輩子,有的人能用愛治好。自己有沒有能力把別人往好的方向引導也很重要,有能力就多做一些,沒能力時就少做一些。

為了朋友去提升自己的能力也是很好的動力,好的朋友是互相成就的。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其實和無條件的愛很像,這會讓自己的心態很好。因為世界上的很多事,我們是無法控制的,我們能控制的,只有我們自己。

我們控制不了也不應該控制朋友,我們應該尊重互相的完整性和主觀能動性。他們都是獨立的人,我尊重他們的選擇,安慰他們的痛苦,分享他們的喜悅。

我不需要控制他們而得到感情,我不需要擁有他們而擁有。

感情是不能強求的。強求只是利用情感為名掩蓋獲取其它東西的真相。

我們不但控制不了朋友,也控制不了他們身邊的環境,也控制不了歷史進程。假如發生戰爭,假如環境變壞,那麼,朋友也很可能會變,我們就會失去朋友。這一切都是我們無法控制的。好的終其一生的友情,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運氣決定的,強求就是在為難自己,讓自己心態變差。

不如真正做好自己,盡情享受和朋友在一起時的快樂時光,那些人性光輝。哪怕後來失去了。

我為什麼寫文?

我自己走過很多彎路,經歷過很多挫折,傷害過別人也被別人傷害。如果這個世界上成熟、睿智、珍惜友情的人越多,那我自己所處的環境不也就更好嗎?

很多人抱怨環境惡劣,壞人太多。可是自己,第一不努力提升好跳出惡的環境;第二不努力去改變環境。最後被傷害或孤單的還是自己。

自己努力成長,去尋找好的環境;同時努力幫助別人成為成熟的人,改善大環境;大環境變好了,自己也受益。

這就是我自己試圖改善環境的方法。很多人,並不是本性壞或者刻意去做壞事,傷害朋友,就像過去的我自己一樣。我們只是被惡劣的教育,我成長於小城鎮,教育資源很差;缺愛的家庭,原生家庭的傷害造成了很多認知和行為扭曲;社會的捕獵,社會上很多收智商稅和割韭菜的,真正指點人成長的很少;我們只是被圍獵了,找不到出路。既然我找到了出路,那麼我就想把我的同類都帶出來。社會上我們這樣的人越來越多,那不就是越來越多的人能交到真心朋友而不被傷害了嗎?

很多事情,不是逃避能解決的。逃避可能就是長期的孤獨。要努力去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成天抱怨啊,要改掉這個讓我們自己也過不好的行為模式。自己想要的東西要通過努力去得到。

還有就是不要抱著過高的期望,要有努力得不到回報的心理準備。就像我前面說的,要有被傷害的心理準備,被傷害是必然的。要有一顆強大的心!


要想明白,是你依靠你自己生活,還是你要依靠別人或者所謂的知心朋友而生活。

不把這個問題想清楚,只會是一個越說越大的問題。

朋友真的沒你想像得那麼重要。

以前有個知乎網友說她父親生意做得很大,但是談得上知心朋友極少,主要關注在自己女兒和老婆身上。

但是她父親情商很高,她在學校和宿管吵架,她父親一過去三下五除二就被問題入情及理地解決,把宿管阿姨哄得和和氣氣的。

人家一個做大生意的都沒幾個真正的知心朋友,他闖過多少江湖,在人海里掙扎多久,都不敢說自己有幾個知心朋友?

倒是現在的中學生,連社會都沒見過,風風雨雨都沒闖過,你憑什麼說你的所謂朋友就真正是你「真心」的朋友。

其次,衡量一件事物重要不重要,只要去想想它消失了,重要不重要?

你小學玩得好的朋友,中學不見了,你會不會痛心到喫不著飯,睡不著覺?

你當然不會,大多數人也不會。

這是必然的,所謂的朋友無非是人生旅程裏陪你度過一段時間的過客。

來的時候往往是突如其來,走的時候更是不知其所終。

能夠心理記住一二,已經足夠長情了,再多就顯得矯情了,不是?

所要做的無非是,抓緊提升自己的素質和能力,上升到更高的層次去見識更好的風景和人。

當你見識的人生風景越多,過客也越來越多,有的人成為了你的朋友,有的人成為了你的家人,有的人成為了你的反面。。。

但是都不要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的本分,看好這一世的風景就好。

從這個角度看,無數路過的朋友匯聚了你的人生的每一步旅程的印記。

過去的朋友越多,人生也就越充實而精彩。


注意保持合理的社交距離;與別人對話時要給他人「留面子」、給自己「留餘地」。那麼要怎麼做到呢?一起來看看吧~


待人處世是一門學問,它不僅能體現一個人的素養和智慧,更為重要的是,待人處世的好壞常常會直接影響一個人的前途和命運。一個不懂待人處世學問的人,一定會被各種人際交往中的問題所困擾。只要你掌握了這門學問,一定會成為一名真正的處世高手。

1.疏者密之,密者疏之——不要對人太好

每個人都需要一個能夠把握的自我空間,它猶如一個無形的「氣泡」,為自己劃分了一定的「領域」。而當這個「領域」被他人觸犯時,人便會覺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開始惱怒。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和體會:與某人的關係越親密,越容易與其發生摩擦和矛盾,反倒不及與初次見面者交往容易。家庭成員、情侶之間常常相互埋怨,正是這種情況的表現。按理說,應該是交往得越深,越容易相處,相互之間的人際關係也越好,可事實上並非如此。原因何在?


這其實可以用心理學上的刺蝟法則(也叫心理距離效應)來解釋。


刺蝟法則說的是這樣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在寒冷的冬季,兩隻睏倦的刺蝟因為冷而擁抱在一起。但是由於它們各自身上都長滿了刺,緊挨在一起就會刺痛對方,所以無論如何都睡不舒服。因此,兩隻刺蝟就分開了一段距離,可是這樣又實在冷得難以忍受,於是它們又抱在了一起。折騰了好幾次,它們終於找到了一個比較合適的距離,既能夠相互取暖,又不會扎到彼此。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在現實生活中,這種例子舉不勝舉。一個你原來非常敬佩或喜歡的人,與其親密接觸了一段時間後,對方的缺點日益顯露出來,你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自己對其原有的感情,甚至變得非常失望與討厭他。


曾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個大閱覽室中,當裡面僅有一位讀者的時候,心理學家進去坐在他(她)身旁,來測試他(她)的反應。結果,大部分人都快速、默默地遠離心理學家,到別的地方坐下;還有人非常乾脆明確地說:「你想幹什麼?」這個實驗一共測試了整整 80 個人,結果都相同:在一個僅有兩位讀者的空曠閱覽室中,任何一個被測試者都無法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著自己坐下。


由此可見,人和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


法國前總統戴高樂曾經說過:「僕人眼裡無英雄。」這也說明瞭,人在和他人的交往過程中,應該留有一定的餘地——相應的心理距離,否則偉大也會變得平凡。


戴高樂是一個非常會運用心理距離效應的人,他的座右銘是: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句話深刻地影響了他與自己的顧問、智囊以及參謀們的關係。在戴高樂擔任總統的 10 多年歲月中,他的祕書處、辦公廳與私人參謀部等顧問及智囊機構中任何人的工作年限都不超過兩年。他總是這樣對剛上任的辦公廳主任說:「我只能用你兩年。就像人們無法把參謀部的工作當作自己的職業一樣,你也不能把辦公廳主任當作自己的職業。」這就是他的規定。


後來,戴高樂解釋說,這樣規定有兩個原因:第一,他覺得調動很正常,而固定纔不正常。這可能是受到了部隊做法的影響,因為軍隊是流動的,不存在一直固定在一個地方的軍隊。第二,他不想讓這些人成為自己「離不開的人」。唯有調動,相互之間纔能夠保持一定的距離,纔能夠確保顧問與參謀的思維、決斷具有新鮮感及充滿朝氣,並杜絕顧問與參謀們利用總統與政府的名義來徇私舞弊。


戴高樂的這種做法值得我們深思。如果沒有距離,領導決策就會過分依賴於祕書或者某幾個人,易於讓智囊人員干政,進而使他們假借領導名義謀一己之私,後果將會非常嚴重。兩者相比,還是保持一定距離為好。


在美國著名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看來:「通常而言,彼此間的自我空間範圍是由交往雙方的人際關係與他們所處的情境來決定的。」


據此,他劃分了 4 種區域或者距離,每種距離分別對應不同的雙方關係。


第一種是親密距離。


這是人際交往中的最小距離,甚至被叫做「零距離」,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親密無間」。


它的近範圍是在 6 英寸(約 0.15 米)內。在此距離內,人們相互之間可以肌膚相觸、耳鬢廝磨,能夠感受到對方的體溫、氣味以及氣息。


它的遠範圍是 6~18 英寸(0.15~0.44 米)。在此距離內,人們可以挽臂執手或者促膝談心,通過一定程度上的身體接觸來體現出相互之間親密友好的關係。


在現實生活中,這種距離主要出現在最親密的人之間。在同性間,常常僅限於貼心朋友;在異性間,僅限於夫妻與戀人。


所以,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倘若一個不屬於該親密距離圈中的人,在沒有經過對方允許時隨意闖入這個空間,無論其用心與目的怎樣,都是不禮貌的行為,都會引起對方的反感與彼此的尷尬。


第二種是個人距離。


這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稍有分寸感的距離。在此距離內,人們相互之間直接的身體接觸不多。


其近範圍在 1.5~2.5 英寸(0.46~0.76 米),以能夠互相握手及友好交談為宜。這是熟人之間交往的空間。若是一個陌生人貿然進入此空間,就會構成對他人的侵犯。


其遠範圍在 2.5~4 英寸(0.76~1.22 米),所有朋友與熟人都可以自由進入該距離。但一般情況下,和比較融洽的熟人談話時,距離更靠近遠範圍的近距離(2.5 英寸)一端,而陌生人之間交往時則更靠近遠範圍的遠距離(4 英寸)一端。


第三種是社交距離。


它和個人距離相比,無疑又遠了一步,體現的是一種社交性或者禮節上的比較正式的關係。


其近範圍是 4~7 英寸(1.2~2.1 米),人們在工作場所與社交聚會上通常都保持這種空間距離。


一次,主辦人在安排外交會談座位的時候發生了疏忽,未在兩個並列的單人沙發中間擺放茶几。結果,坐在那兒的兩位客人一直都儘可能靠在沙發的外側扶手上,而且身體也經常後仰。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微思考:少有人走的路

馬駿

閱文出版社

¥8.99 會員免費

發佈於 01-15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玉可可玉可可微信公眾號:玉可可兒

人人都怕被人傷害,因為受到傷害會痛。

然而,有句話說:「一件事情對你的傷害程度,與事情本身沒多大關係,而是取決於你對這件事的態度。」

我深以為然。

大千世界,紛紛擾擾。我們決定不了別人做什麼,但我們可以提高自己的認知,磨練自己的心性,讓自己少受傷害。

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親手將傷害家諸自身的。

我最近的經歷很好的說明瞭一個玻璃心的人是怎麼把自己輕易放在受害者位置上的。

01

最近接手新的工作。第一天,領導就派了一個大活,要寫某方面工作的年度總結,還有15個附件表要填,並且要的特別急。

因為之前沒有做工作交接,這會兒急需要資料,我就打電話給之前在這個崗位的甲,問他相關資料在哪裡。

他說讓我在他電腦裏找找,都有的。

聽得出,他不大方便,背景音是一再重複的廣播聲,透出一股子緊迫、匆忙的味道,我們就匆匆結束了通話。

可他的電腦,從C盤到E盤,全是滿滿當當的資料,我哪裡找去?我啟動搜索功能,卻一無所獲。

眼看時間不早了,老大在學校等著,老二在家裡哇哇哭,媽媽摔壞了腿動不了。心一橫,我先關了電腦下班。

02

回家做飯喫飯,安頓了一家老小後,重新思考怎麼完成工作任務。

我想,這種工作,每年都要做,如果找到去年的資料,今年的做起來就簡單多了。

所以,我再次撥打甲的電話,卻傳來「您撥打的電話已關機」。

我心下有些疑惑,現在人一般都不興關機了吧?

更何況,甲剛進入一個新項目,工作處於一個新階段,正是全力以赴的時候,一定會24小時待命,怎麼會關機呢?難道就是為了躲我?說不通啊!

也許,他只是暫時手機沒電了吧。

03

因為問題沒解決,心下不安,我就開車回辦公室,試著一個一個文件慢慢找。

距離第一次電話一個多小時了,我又撥打甲的電話,依然是關機。

可能人在急亂之下,特別容易胡思亂想。

我想,如果手機沒電了,也會儘快充電恢復聯絡啊!難不成是把我拉黑了?

於是,我讓家人幫我撥打一下,也是關機。還好還好,不是被拉黑了。

我繼續在電腦上慢慢找,總算找到了,心裡的一塊大石頭終於落地。

但我還是心存疑慮,好端端的關機做什麼呢?

週二上班,一進辦公室,甲也來了,他說昨晚乘飛機,很晚纔到家。

我才恍然。

04

我對照這去年的數據、填報方法,一點點地填報今年的內容。

儘管如此,還是遇到很多困難。

最重要的是,今年的各種資料,又分佈在哪裡。

臺賬都有嗎?數據報表都收到保存了嗎?

一年的工作,瑣瑣碎碎,怎麼可能都有痕跡呢?

我盡量依靠自己找到數據。

我會根據自己掌握的聯繫方式,跟下面公司重新收集數據。

外部單位,我也主動聯繫,讓她們把相關數據報給我。

但仍然有些數據,不知道在哪裡,怎麼獲取。

我只得又撥打甲的電話。

沒接。

好尷尬。

按理說,不應該啊。甲跟我之前是認識的。甚至說,也算有些交情。私下喫過飯,家裡生小孩也會相互探望。

如今咋就生疏到這個地步了呢?

難道是因為他炙手可熱、前途無量,不帶咱平頭百姓玩了?

好鬱悶。

05

條條大路通羅馬。

其實,昨晚我就想好了,如果甲這邊實在指望不上,我還可以向上請教。

上級單位既然讓我們填報數據,她自然有負責解釋、指導的義務。

其實,絕大多數內容我都填好了,但還有些地方理解不是很透徹,那就問問上級單位的聯絡人乙好了。

之前沒聯繫過,所以心情還是比較忐忑。

好在電話很快接通了,乙說話也很和氣。

但剛說了兩句,乙突然說:「我要進電梯了,稍後打給你,好嗎?」

我們就這樣掛斷了電話。

可直到下午下班,我都沒接到對方電話。

06

雖然後來我通過看其他文件,已經解答了自己的疑惑,但甲和乙的行為還是讓我有點不開心。

我心想,難道層級更高的人都是這麼目無下塵嗎?難道大家真的是眼睛只會向上看,而對下面只有敷衍、冷淡嗎?

在我的認知裏,一個人能往上走,說明他的胸襟、眼界、氣魄以及為人處世水平,要比一般人更高才對。

但他們表現出來的是什麼?正常工作交流都這麼潦草?如果一個企業的上位者都如此明目張膽地世俗、市儈、勢力,我真為這樣的企業這樣的社會感到悲哀。

07

不過,下午和晚上,事情出現反轉。

下午上班,甲又來了。

他解釋說,上午在開會,不方便接電話。

啊,原來如此。

他們在推進新項目,會議確實頻繁。

並且,以他的資歷,在項目組裡,謹言慎行也是可以理解的。

看來,是我自個兒內心戲太足了。

至於乙呢,當天晚上,我喫過晚飯,將近八點了,電話突然響了,我一看,是我上午剛剛存儲的乙的號碼。

她首先表示歉意,說一整天都在忙,剛剛回到單位,所以才給我回複電話。

她問我之前的疑問解除沒,又告訴我可以從哪裡找到相關制度文件,平常學習一下,工作上手會更快。

她的態度親切,提的建議又很中肯。我一下子就釋然了,甚至打心眼裡感激她。

08

白天,我還因為甲和乙這兩個人,覺得自己是個受害者,心裡抑鬱不樂,但這會兒,我的所有情緒都煙消雲散了。

我們太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問題,遇到一點兒不順,遇到一點兒阻礙,便覺得是別人同自己過不去,是有人在故意刁難我們。

實際上,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事,別人也有自個兒的身不由己。世界並不是圍著哪一個人轉,怎麼可能一路綠燈暢通無阻?

如果遇到一點點挫折,我們就覺得他人甚至世界對自己有惡意,那麼,我們就很容易產生受害者情緒。

可這情緒,註定會讓我們陷入失望、痛苦,讓我們眼光狹隘心胸狹窄,讓我們自艾自憐怨天尤人。

而遇事多想想其他的可能性,等等再下結論,可能就是另一番光景。如此,我們更可能看到事情的全貌,瞭解事實真相,做出客觀判斷,也會更加心平氣和、雲淡風輕。

(完)

微信公眾號:玉可可兒


人人都怕被人傷害,因為受到傷害會痛。

然而,有句話說:「一件事情對你的傷害程度,與事情本身沒多大關係,而是取決於你對這件事的態度。」

我深以為然。

大千世界,紛紛擾擾。我們決定不了別人做什麼,但我們可以提高自己的認知,磨練自己的心性,讓自己少受傷害。

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親手將傷害家諸自身的。

我最近的經歷很好的說明瞭一個玻璃心的人是怎麼把自己輕易放在受害者位置上的。

01

最近接手新的工作。第一天,領導就派了一個大活,要寫某方面工作的年度總結,還有15個附件表要填,並且要的特別急。

因為之前沒有做工作交接,這會兒急需要資料,我就打電話給之前在這個崗位的甲,問他相關資料在哪裡。

他說讓我在他電腦裏找找,都有的。

聽得出,他不大方便,背景音是一再重複的廣播聲,透出一股子緊迫、匆忙的味道,我們就匆匆結束了通話。

可他的電腦,從C盤到E盤,全是滿滿當當的資料,我哪裡找去?我啟動搜索功能,卻一無所獲。

眼看時間不早了,老大在學校等著,老二在家裡哇哇哭,媽媽摔壞了腿動不了。心一橫,我先關了電腦下班。

02

回家做飯喫飯,安頓了一家老小後,重新思考怎麼完成工作任務。

我想,這種工作,每年都要做,如果找到去年的資料,今年的做起來就簡單多了。

所以,我再次撥打甲的電話,卻傳來「您撥打的電話已關機」。

我心下有些疑惑,現在人一般都不興關機了吧?

更何況,甲剛進入一個新項目,工作處於一個新階段,正是全力以赴的時候,一定會24小時待命,怎麼會關機呢?難道就是為了躲我?說不通啊!

也許,他只是暫時手機沒電了吧。

03

因為問題沒解決,心下不安,我就開車回辦公室,試著一個一個文件慢慢找。

距離第一次電話一個多小時了,我又撥打甲的電話,依然是關機。

可能人在急亂之下,特別容易胡思亂想。

我想,如果手機沒電了,也會儘快充電恢復聯絡啊!難不成是把我拉黑了?

於是,我讓家人幫我撥打一下,也是關機。還好還好,不是被拉黑了。

我繼續在電腦上慢慢找,總算找到了,心裡的一塊大石頭終於落地。

但我還是心存疑慮,好端端的關機做什麼呢?

週二上班,一進辦公室,甲也來了,他說昨晚乘飛機,很晚纔到家。

我才恍然。

04

我對照這去年的數據、填報方法,一點點地填報今年的內容。

儘管如此,還是遇到很多困難。

最重要的是,今年的各種資料,又分佈在哪裡。

臺賬都有嗎?數據報表都收到保存了嗎?

一年的工作,瑣瑣碎碎,怎麼可能都有痕跡呢?

我盡量依靠自己找到數據。

我會根據自己掌握的聯繫方式,跟下面公司重新收集數據。

外部單位,我也主動聯繫,讓她們把相關數據報給我。

但仍然有些數據,不知道在哪裡,怎麼獲取。

我只得又撥打甲的電話。

沒接。

好尷尬。

按理說,不應該啊。甲跟我之前是認識的。甚至說,也算有些交情。私下喫過飯,家裡生小孩也會相互探望。

如今咋就生疏到這個地步了呢?

難道是因為他炙手可熱、前途無量,不帶咱平頭百姓玩了?

好鬱悶。

05

條條大路通羅馬。

其實,昨晚我就想好了,如果甲這邊實在指望不上,我還可以向上請教。

上級單位既然讓我們填報數據,她自然有負責解釋、指導的義務。

其實,絕大多數內容我都填好了,但還有些地方理解不是很透徹,那就問問上級單位的聯絡人乙好了。

之前沒聯繫過,所以心情還是比較忐忑。

好在電話很快接通了,乙說話也很和氣。

但剛說了兩句,乙突然說:「我要進電梯了,稍後打給你,好嗎?」

我們就這樣掛斷了電話。

可直到下午下班,我都沒接到對方電話。

06

雖然後來我通過看其他文件,已經解答了自己的疑惑,但甲和乙的行為還是讓我有點不開心。

我心想,難道層級更高的人都是這麼目無下塵嗎?難道大家真的是眼睛只會向上看,而對下面只有敷衍、冷淡嗎?

在我的認知裏,一個人能往上走,說明他的胸襟、眼界、氣魄以及為人處世水平,要比一般人更高才對。

但他們表現出來的是什麼?正常工作交流都這麼潦草?如果一個企業的上位者都如此明目張膽地世俗、市儈、勢力,我真為這樣的企業這樣的社會感到悲哀。

07

不過,下午和晚上,事情出現反轉。

下午上班,甲又來了。

他解釋說,上午在開會,不方便接電話。

啊,原來如此。

他們在推進新項目,會議確實頻繁。

並且,以他的資歷,在項目組裡,謹言慎行也是可以理解的。

看來,是我自個兒內心戲太足了。

至於乙呢,當天晚上,我喫過晚飯,將近八點了,電話突然響了,我一看,是我上午剛剛存儲的乙的號碼。

她首先表示歉意,說一整天都在忙,剛剛回到單位,所以才給我回複電話。

她問我之前的疑問解除沒,又告訴我可以從哪裡找到相關制度文件,平常學習一下,工作上手會更快。

她的態度親切,提的建議又很中肯。我一下子就釋然了,甚至打心眼裡感激她。

08

白天,我還因為甲和乙這兩個人,覺得自己是個受害者,心裡抑鬱不樂,但這會兒,我的所有情緒都煙消雲散了。

我們太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問題,遇到一點兒不順,遇到一點兒阻礙,便覺得是別人同自己過不去,是有人在故意刁難我們。

實際上,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事,別人也有自個兒的身不由己。世界並不是圍著哪一個人轉,怎麼可能一路綠燈暢通無阻?

如果遇到一點點挫折,我們就覺得他人甚至世界對自己有惡意,那麼,我們就很容易產生受害者情緒。

可這情緒,註定會讓我們陷入失望、痛苦,讓我們眼光狹隘心胸狹窄,讓我們自艾自憐怨天尤人。

而遇事多想想其他的可能性,等等再下結論,可能就是另一番光景。如此,我們更可能看到事情的全貌,瞭解事實真相,做出客觀判斷,也會更加心平氣和、雲淡風輕。

(完)

微信公眾號:玉可可兒


可以

平時嘻嘻哈哈

但不和人談論心事,再想聊都憋著忍著

不管是開心的煩惱的,都不與人說

但是你要聽別人說開心的事煩惱的事

隨便給幾句建議敷衍了事,或者哈哈哈笑過就行

對任何人都不要區別對待

都一樣好

沒有最好朋友和關係一般這種區分

其實你會發現,你過得真舒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