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看懂問的是什麼?星艦、獵鷹9不是太空梭,兩者回收技術不能簡單等同,就好像汽車、電瓶車都是車,都是自己跑,但技術路線不同。

太空梭經濟賬的失敗是個事實,反對太空梭,至少是shuttle那種大小的太空梭,沒有錯。小一號的太空梭,上個月的50W相比已經給你答案了。

但你如果說是追究那些反對可回收火箭技術的專家,事情就可以討論下了。

觀網的文章狗屁不通,知友的回答已經狠狠打臉了,這些自媒體寫手最大的弊病就是以為自己全知全能的,從自己專業領域的思路和不經過驗證的素材去評價別的領域的發展,無知無畏。我甚至懷疑他們是故意用這些不經過驗證的素材去洗粉的。

借用一個對某科普自媒體的評價:當他講到你熟悉的領域時,你就知道他在胡說八道。

所以,第一我們先確定哪些人是專家,考慮到我們的航天產業,除了體制內的人和少部分民營航天企業家和工程師,其他的人說什麼我們一概不理會。

第二,專家發表過反對太空梭、反對可回收火箭的言論嘛,有,但是搞研究的發言普遍還是謹慎的:

我舉個例子:SpaceX最早研究反推著陸時,有種來自真正專家的聲音,就是反推著陸是死路,應該研究氣球、降落傘著陸。

但是誰都不能預知未來,能夠指明研究方向和路線叫做戰略科學家。這種眼界和能力的人,比如錢老,屬於十幾齣一個了不起了。

但另一方面,從技術角度來說spacex的反推技術為什麼能成功,而這種成功可以說在我們的航天技術,甚至世界幾個大國航天技術路線根本沒有支持:獵鷹9一級返回時的空重只有18噸,而9臺梅林發動機每臺推力都有80噸左右,而火箭發動機一般只能節流很小比例,再小就要熄火了,也就是說一級是不能懸停的,如果一次著陸失敗,不關機,就又飛上天了。但是梅林的結構比較特殊,它才用了針栓式噴嘴構造(這也就是梅林抄襲阿波羅登月發動機的傳言所在)是少數可以深度節流的發動機,這就降低了回收難度。

第二,獵鷹9一級9臺發動機,一部分原因是spacex只能供的起研發一款發動機,還有一部分就是,著陸時只點一臺中間的發動機,進一步減少推重比。

其他的多次點火技術還屬於小改小鬧。

以上這些,都是和主流航天技術完全不同的思路,在沒有這樣的先決技術下,早年國內沒有提可回收火箭,甚至唱衰,也不奇怪吧。

在獵9成功後,國家隊提出了2個可回收方案,你猜怎麼找解決:一個是長徵8R,助推器不分離,帶著助推加重量減推重比。第二個是長6X,兩臺YF100中間再加一臺小的著陸用發動機。

不說2個方案最後成功與否,從根本上來說就複雜和變扭,沒有spacex方案的簡潔。

補充:

其實從空叉的成功中學習什麼,還有2個方向是可以「批判」的:

一個是火箭大小:

在獵鷹1和獵鷹9的初始版本上馬斯克試驗了降落傘著陸,然後獵9的降落傘和火箭根本受不了過載撕碎了。然後馬斯克馬上轉向。

也許一級做小一點,火箭小一點,降落傘方案是可行的呢?畢竟獵1隻成功了一次。

但是這對馬斯克來說已經沒有意義了,他不需要獵鷹1號這樣的火箭(相當於白嫖了一開始資助和指導獵鷹1的國防部)。

用兩級火箭同時兼顧LEO(13-22t)和GTO(8t),覆蓋市場主流的運力需求。

然後在1個設計上反覆迭代,迭代出變態的幹質比。可以說,就算獵9本身也能在商業上取得成功。成功到國際市場根本容不下第二個同級別火箭(質子號停產)。只剩下火箭實驗室這樣喫喫長尾市場的殘羹剩飯。

還有一個是「快速復用」

今年,空叉現在已經把復用時間縮短到70-80天。要知道一個中型火箭的正常生產週期要1-2年。聯盟號生產能力很強吧,但那時多生產線同時生產。因為疫情影響,今年俄羅斯嫌聯盟號庫存太多(52枚),暫時停產了聯盟。

這什麼概念,以前買火箭,大家都是先有一個項目,然後想要多大的火箭,然後找廠家去訂火箭(確切說是發射服務),畢竟一枚火箭幾千萬上億刀,沒人沒事造著落灰,甲方擔心項目進度,乙方擔心甲方進度不夠壓資金。從立項到發射好幾年,批量小价格也高。後來美國國防部改進了一下,批量訂單,一次下幾枚單,幾年內交付,哪個衛星先造好就先上。如果有做供應鏈的朋友知道一個產品從下單到拿到要幾年是一種多麼痛苦的體驗。

而空叉的單一產品加快速復用的模式,靈活性對傳統航天發射來說就是革命性的。甚至可以說,快速復用比復用節省成本還重要,這對一個商業公司的資金周轉率來說是量級的提升。

所以我認為馬斯克不一定看得遠,但他看到了這些專家沒看到的東西。這種商業模式的思路,是體制內的人很難去看到的。


我一直有個事情搞不清楚,那就是F9到底是天頂星科技還是恥球正常水平

在某些回答裏的F9是天頂星科技,溢美之詞數不勝數,你球其他國家跟公司加起來不夠馬斯克一個人打的

在某些回答裏F9是恥球正常水平,正常到只要大家在世紀初那十年裏決定走vtvl路線就有把握搞出來和它媲美的火箭

建議這兩派先爭出個一二再來討論該不該追究責任這事兒


原問題是:"如果美國利用spaceX重複使用運載器技術成功組建星鏈,該追究當時唱空此技術的專家嘛?"

怎麼追究呢? 大批判嗎? 專家都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唱空, 那如何指責他們當初沒有先見之明去判斷馬斯克必然成功呢? 馬斯克的偉大就體現在這兒了: 人人都不看好的事情, 他做成了!

在馬斯克的環境中, 他的偉大勝利, 必然得到充分的回報. 這就是美國僅僅用了兩百多年的時間, 從一個只不過生產農產品的落後殖民地, 變成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根本原因, 而不是靠把預言失敗的專家抓來批鬥.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靠的是競爭, 而不是誰永遠正確. 你正確, 那當然好, 市場給你豐富的獎賞, 你失敗, 那資本就對你關上大門, 於是你自動退出, 讓別人成功. 絕不允許你擋道. 所以, 在IBM之後, 還有微軟, 微軟之後, 還有谷歌, 谷歌之後, 還有亞瑪遜, 亞瑪遜之後, 還有馬斯克, 偉大的商業鉅子層出不窮, 一波一波地推進, 摧枯拉朽般地遠遠甩開對手, "追究當初唱空的專家"? 誰有這個時間, 有這個興緻? 能當飯喫麼......


據我所知,我們已經反思過某時期的錯誤了,希望不要再犯。


那如果星鏈失敗了,唱空的專家該獎勵多少?

或者說題主覺得只罰不獎?


眾所周知,我們已經反思過某時期的錯誤了。但是也沒有追究和清算還活著的人。

更何況。


應該追究。

我們這些航天愛好者,討論航天問題說好說還只是憑著猜測,大家也就看個熱鬧看個熱鬧。

航天專家有專業的知識,Falcon 9的參數都是公開的,採用的也不是什麼新技術。航天專家應該可以根據公開的參數經過計算,推算出Falcon 9復用成功的概率。那些一口咬死不可能成功的專家,明顯水平不足嗎。水平不足又出來亂講話,當然應該追責。


首先星鏈不需要一定用可重複火箭打,如果真的是某些人說的又小還能帶攔截彈還可以光學和sdr偵查那你覺得國內會差這點錢?實際上現在的星鏈衛星大小根本談不上光學紅外偵查,那都得等星船打大一點的了。總得來說星鏈確實是美國人想要實現分散式偵查打擊概念的載體,以前美國人喜歡打大個頭高性能的衛星是沒人能威脅它,現在中美一旦發生高強度的戰爭連同步軌道的衛星都不安全,所以美國現在急切的想要尋找分散式偵查打擊的平臺。又說回來,星鏈衛星目前沒有技術瓶頸,唯一的問題是發射成本,但是一旦這玩意兒主推軍事路線其他大國就算用一次性火箭都得跟,航天科工那個低軌衛星計劃軌道就比星鏈還高一點,衛星數量少一點。

長6和長8的回收版研製進度未知。spx這條路比老美那幾個冷戰神器發動機技術難度低不少


我覺得可以類比軍事指揮失利,這咱也不大懂,希望有懂行的來說說。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一定得負點責任。造個花邊新聞的小謠能造成多大損失,轉發五百次還得進公安局呢,吹這麼個誤國誤民甚至可能亡國滅種的大謠居然啥責任都不用負也太離譜了吧,真就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啊?


原題目:

如果美國利用spaceX重複使用運載器技術成功組建星鏈,該追究當時唱空此技術的專家嘛?

追究這一詞用的好啊,感情現在專家對事物的預測出錯也得承擔責任。現在有小部分sapcex粉絲是不是不把spacex的發展當科學問題看待,而是把他當爽文看了?當spacex是一個成長路上被人排擠但最後還是當上王者的男主,誓言要報復所有不看好他的人?這個真的沒必要,有很多專家對spacex的擔憂也並無道理,而且spacex能發展起來,證明有不少專家也是支持spacex的。

另外,倘若星鏈沒有被成功組建,那些曾支持星鏈發展的專家應該被追究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