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袁世凱稱帝之後幾大虎將的反映來看,北洋高層首領們對袁世凱的「忠誠」是值得懷疑的。所以很難想像徐世昌,段祺瑞們是因為對袁世凱個人魅力的認同才會對一個下野官員言聽計從。

事實上古往今來能控制軍隊的只有軍餉。南明的百萬大軍也因為這個原因才會瞬間崩潰。問題是北洋明面上的金主就是清廷,而袁世凱錢從哪來,以什麼方式輸送到北洋?


對這個問題有疑惑,源自於想當然的認為人人都應該忠於、支持清朝,而不該支持袁世凱。如果陷入了這種思維看歷史,一定要先數數王朝周期表:夏商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

中國歷史上王朝滅亡時最經典的就是司馬氏東晉,東晉建立沒多久,被司馬氏滅掉的三國東吳末代皇帝孫皓之子孫璠起兵討伐東晉,孫璠失敗了。[注1]最終漢朝劉氏的後代終結了東晉(宋武帝劉裕是漢高祖之弟楚元王劉交之後),而當時帶頭讓司馬氏皇帝下台的是被司馬氏晉朝滅掉的曹魏的後代。[注2]

[注1]:太興元年春正月戊申朔……太興元年春正月戊申朔……故歸命侯孫皓子璠謀反,伏誅。《晉書.元帝紀》

[注2]:王奉表陳讓,晉帝已遜琅邪王第,表不獲通。於是陳留王(曹)虔嗣等二百七十人,及宋台群臣,並上表勸進,上猶不許。太史令駱達陳天文符瑞數十條,群臣又固請,王乃從之。《宋書.武帝本紀中》

我講這個例子的意思就是,到了清朝風雨飄搖之際,千萬不要受清朝前中期君主專制頂峰時期的資料影響,講什麼應該忠君的話。因為你先看看前面有多少王朝。對當時有文化的精英階層來說,清朝不過是中國史上走馬觀花的王朝中的一個罷了,即將面對無情的王朝周期率,漢族地主階級早已做好改朝換代的心理準備,只待各實力派整合完畢,就正式改朝換代,完成權力格局洗牌。下一個王朝怎樣與你無關,司馬氏把國家弄的再糟糕,也沒人會想讓曹氏重新上台,哪怕是真正開創大一統並且國祚長達400多年的漢朝也沒人想讓他的後人繼續上台,更不用說後面的王朝了,因為歷史的潮流是滾滾向前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南宋即將滅亡時,面對蒙古軍隊壓境,謝太后哀求群臣幫助守衛南宋時,第一句話是「我國家三百年,待士大夫不薄。」跟大臣們談昔日的舊情,而不是什麼君臣之道。

政冶舞台上從來沒有誰能控制誰,只有你能代表多少人的利益,別人才會選擇支持你。因為這個世界上不是只有皇帝長著腦袋,大臣們誰都長著腦袋,誰都優先為自己的利益打算。君和臣從來就是魚大吃蝦,蝦大吃魚。

中國史上關於君臣相處的最經典的千古名句是這兩句:「朕?朕?狗腳朕!」[注1]「陛下,你為何謀反?」[注2]

[注1]:澄嘗侍飲酒,舉大觴屬帝曰:「臣澄勸陛下酒。」帝不勝忿,曰:「自古無不亡之國,朕亦何用此生為!」(高)澄怒曰:「朕?朕?狗腳朕!」使崔季舒毆帝三拳,奮衣而出。明日,澄使季舒入勞帝。帝亦謝焉,賜季舒絹百匹。《資治通鑒》

[注2]:(高)澄勒兵入宮,見帝,不拜而坐,曰:「陛下何意反?臣父子功存社稷,何負陛下邪!此必左右妃嬪輩所為。」欲殺胡夫人及李嬪。帝正色曰:「自古唯聞臣反君,不聞君反臣。王自欲反,何乃責我!我殺王則社稷安,不殺則滅亡無日,我身且不暇惜,況於妃嬪!必欲弒逆,緩速在王!」《資治通鑒》

中國史上,最受大臣推崇的家族是東晉琅邪王導、陳郡謝安這兩個家族。[注1]王導奠定了「王與馬共天下」的政冶格局,在鼎盛期,被晉元帝司馬睿邀請共坐御床[注2],王導的堂兄弟王敦因不滿司馬睿收權行為,與司馬睿武力對峙,最後晉軍實在打不過王敦的軍隊,司馬睿只好派人給王敦傳話想休戰,說出了這樣一句千古名句:「公若不忘本朝,於此息兵,不然,朕當歸於琅邪,以避賢路」。[注3]

[注1]:(博陵崔湜)每宴私之際,自比東晉王導、謝安之家。謂人曰:"吾之一門及出身歷官,未嘗不為第一。丈夫當先據要路以制人,豈能默默受制於人也! 」《舊唐書.崔湜傳》

[注2]:及帝登尊號,百官陪列,命導升御床共坐。導固辭,至於三四,曰:"若太陽下同萬物,蒼生何由仰照!"帝乃止。《晉書.王導傳》[注3]:帝遣使謂敦曰:"公若不忘本朝,於此息兵,則天下尚可共安也。如其不然,朕當歸於琅邪,以避賢路。"《晉書.元帝紀》

而與琅邪王氏並稱的陳郡謝氏,就是在淝水之戰後一戰成名。謝安被琅邪王儉盛譽「江左風流宰相,惟有謝安」。苻堅南下準備滅東晉,當時主持政局的謝安開始部署準備迎戰,最後由謝安的侄子謝玄親自指揮淝水之戰,這是一場以南勝北,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看到這裡,也許你要問了,皇帝負責做什麼?皇帝什麼也不負責,當時名義上攝政的褚太后是謝安的外甥女,政局實際由謝安主持。而且當時負責與苻堅的軍隊對陣的晉軍是陳郡謝家的府軍,並不是晉朝中央軍。

而琅邪王儉是誰呢?東晉開國功臣王導的五世孫,劉宋的駙馬,蕭齊的開國功臣,蕭齊開國後的「禮儀詔策,皆出於儉」。嚴格的說,這不是什麼開國功臣,開國功臣那不過是史書上給皇帝遮羞的話。真實的情況是,在琅邪王氏的支持下才得以登基稱帝。朝代的興衰與琅邪王氏何干呢?

[注]:王儉,字仲寶,琅邪臨沂人也。……儉察太祖(蕭道成)雄異,先於領府衣裾,太祖為太尉,引為右長史,恩禮隆密,專見任用。轉左長史。及太傅之授,儉所唱也。少有宰相之志,物議咸相推許。時大典將行,儉為佐命,禮儀詔策,皆出於儉,褚淵唯為禪詔文,使儉參治之。齊台建,遷右僕射,領吏部,時年二十八。太祖從容謂儉曰:「我今日以青溪為鴻溝。」對曰:「天應民順,庶無楚、漢之事。」《南齊書》

這些是人臣的頂級,雖不是皇帝,但是跟皇帝好像也沒什麼區別,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家族並沒有像霍光那樣生死族滅,而是「自秦漢興起,歷六朝(魏—晉—宋—齊—梁—陳)不衰,紅盛至極」,不僅如此,還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樣的千古名句替他們傳揚。琅邪王氏、陳郡謝氏左右了東晉南朝多少皇帝的廢立。

因為清朝是君主專制的頂峰,所以在清代史料里從來看不到大臣們內心的想法的資料。

任你潮起再潮落,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這些我都沒興趣,我只追求成為歷經多朝、千年不衰的世家大族。

清朝有個皇帝在奏摺上給大臣的批語是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也。這句話是君主專制頂峰時期皇帝才敢講。如果大臣有強勢的話語權,這句話的語序就要顛倒過來。「皇帝你要先不負我,再談接下來的話。」

先秦時,孔子就說了,「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孟子說了「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孔孟的這兩句話在君權強勢的時候,沒有大臣敢提,雖然這也是標準的孔孟說的話,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取消了孟子吃冷豬肉的權力,但是當君權衰落的時候,當需要堯舜禹模式的時候,這兩句話就會被拎出來。

因為過了這麼多王朝,誰是君?誰是臣?商滅夏的時候,好像夏是君,商是臣,問題是夏朝開始是堯舜禹禪讓,按理說,應該繼續禪讓,結果最後禹的兒子啟弄成了家天下世襲制。這些在夏朝勢力強大的時候自然沒人敢質疑,但是夏朝勢力衰弱的時候,你千萬不要以為大家忘記了你最初是怎麼上位的。

比如,我在文章開頭提到的例子里,曹魏滅漢,晉滅曹魏和東吳,東吳後人再滅晉失敗,漢的後人成功滅晉,由曹魏的後人帶頭讓晉下台。他們誰是君?誰是臣?不就是堯舜禹模式嗎?[注1]曹魏逼迫漢獻帝玩這種模式,司馬氏就逼迫曹魏玩這種模式,大哥別說二哥,你跟我提忠君之道?我當年可是漢朝的忠臣,被逼不得已跟著你混[注2]。你問我為什麼奪了曹氏的江山之後沒還給劉氏?漢光武時有人自稱漢成的兒子,光武當時就說了,就是成帝現在復生,皇位他也別想了,更不用說一個假冒偽劣的皇子。我這是遵守光武帝的訓導[注3]。最後漢朝後人再讓司馬氏也繼續玩這種模式。

[注1]:帝(曹丕)升壇禮畢,顧謂群臣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魏氏春秋》

[注2]:宣皇帝諱懿,字仲達,河內溫縣孝敬里人,姓司馬氏。……漢末大亂,常慨然有憂天下心。……漢建安六年,郡舉上計掾。魏武帝為司空,聞而辟之。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卧不動。及魏武為丞相,又闢為文學掾,敕行者曰:"若復盤桓,便收之。"帝懼而就職。《晉書.宣帝本紀》

[注3]:郎數出戰不利,乃使其諫議大夫杜威持節請降。威雅稱郎實成帝遺體。光武曰:「設使成帝復生,天下不可得,況詐子輿者乎!」《後漢書.王劉張李彭盧列傳》

所以,早在漢朝的時候,漢朝皇帝就禁止討論這個問題。因為這樣討論下去,皇權神聖性全沒了。唐朝滅亡後,五代時的後晉時,節度使安重榮面對這麼多王朝更替,和眼前的節度使依靠武力輪流登基稱帝的情況,直接公開喊出了「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注]所以,你千萬不要以為現代才有「槍杆子裡面出政權」這句話,古人早總結出來了。

[注]:安重榮,朔州人。祖從義,利州刺史。……重榮起于軍伍,暴得富貴,復睹累朝自節鎮遽升大位,每謂人曰:「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舊五代史.卷九十八.安重榮傳》

先寫到這裡,明後天更新。

2019年10月27日更新

前兩天日本新天皇德仁剛舉行完「即位禮正殿之儀」,正式登基。日本這個天皇號稱萬世一系,事實上沒這麼誇張,但是一脈相承還是可以算的,跟西漢東漢季漢的情況一樣,雖然世系亂七八糟,但是都是漢朝最初的開國皇帝的後人。

日本天皇大部分時間都是傀儡,日本出現過幾輪幕府,真正掌權的是幕府。

中國雖然一直都有皇帝,中國的王朝跟幕府也沒多少區別。西方有個名句,「我死後哪怕洪水滔天」。中國史上這種內容太多了。

去除先秦歷史不算。

東漢滅亡後,昭烈帝劉備的團隊是這樣說的:"曹丕篡弒,湮滅漢室,竊據神器,劫迫忠良,酷烈無道。人鬼忿毒,咸思劉氏。」雖然也是瞎說八道,因為人心「咸思劉氏」怎麼就剩1/3不到的地盤還姓劉了,而且,漢朝有大量的資料表明漢帝本身也不敢想漢朝能千秋萬代。但是,好歹,在漢朝400年歷史的基礎上,還剩1/3不到的地盤的情況下,為了鼓舞士氣,人家還敢說,畢竟前面有光武的成功事迹,恰好漢高祖也是少數的從蜀中入關中成功的。

但同期的魏文帝曹丕就沒這自信了,「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

唐朝安史之亂後,文宗說:「我家二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

後晉節度使安重榮:「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

南宋滅亡前夕,謝太后說:「我國家三百年,待士大夫不薄。」

明朝皇帝我不知道說了什麼,但是明朝末代皇帝最後自盡的時候,陪在旁邊的只有一個太監。

清朝滅亡後,清朝的遺臣總結「明之滅亡,有聲有色,如火如荼,清之滅亡,無聲無色,如塵如土。

清朝遺臣把明清滅亡時的情況對比了下,覺得很傷感,其實大可不必,如果明朝後面的王朝是漢族,最後滅亡時依舊是這種情況。明朝滅亡時的「有聲有色,如火如荼」,是因為漢族地主階級並沒有想讓清朝統治天下,漢族地主階級最初的口號是「聯虜滅寇」,結果玩砸了,不得已繼續用明朝的旗號。如果明朝滅亡後,角逐皇位在漢族地主軍閥中進行,不會存在「明之滅亡,有聲有色,如火如荼」這種情況。所以清朝遺臣總結的話應該分開看。

從歷史記錄來看,除了漢朝滅亡時諸劉不斷的抗爭產生了一些影響力,其他朝代滅亡時都是「無聲無色,如塵如土。」因為安重榮的那句話「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才是大家信奉的。

東漢於公元220年滅亡,到明年就整整1800年了。從公元前202年漢朝建立,到公元220年漢獻帝禪位,一共422年,中間有14年是王莽政權。如果算上昭烈帝劉備的季漢(221-263),和漢高祖的弟弟楚元王劉交後代宋武帝劉裕建立的南朝宋(420-479),諸劉縱橫歷史舞台700年,漢劉一脈為皇帝的政權才徹底終結。

唐朝289年。宋朝319年,其中北宋只有167年。明朝276年。其他朝代歷史就更短了。

清朝最後268年結局,還不如明朝。

梳理了這麼多,只是想說明,忠君這種東西只是用來愚民的,有文化的古代精英階層,從來不信奉這種內容。

所以,每個朝代都是有自己的嫡系班底和非嫡系,一旦非嫡系勢力控制了局勢,或者嫡系勢力里有一支失控了,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那麼這個王朝就可以進入滅亡的倒計時了。

清朝的嫡系只有八旗滿洲,遠一點的嫡系是八旗蒙古,再遠一點的嫡系是八旗漢軍。八旗蒙古和漢軍裡面的情況比較複雜,這一點後面討論。其他的對清朝而言都是外人。直到乾隆時期,和珅和劉墉這兩個人,為什麼和珅的位置始終在劉墉之上呢?什麼才華能力都是扯淡的內容,原因就一點,和珅是八旗滿洲,是清朝的嫡系,劉墉是漢族地主階級,對清朝而言是外人。

但是到了一鴉之後,就是由漢族地主階級逐漸佔據主角了。漢族地主階級佔據了主導地位後,清朝的太陽就開始落山了。

先寫到這裡,過兩天更新。


首先,北洋集團在我國歷史書裡面一隻叫做北洋軍閥。這是個相當精準的稱呼,無論是小站時期、辛亥時期、袁世凱掌權時期、分裂時期,這個集團都表現出了軍閥的各種特徵。

下面就說下為什麼叫他軍閥。小站練兵是北洋系的起點,這個時期袁世凱開始利用北洋武備學堂和提拔原武定軍中下級軍官培養勢力,建立北洋六鎮軍隊的過程中,是袁世凱選拔任用了北洋新軍系統的中高級官員,而不是清政府通過各種方式考核提拔的,這幫人自然是和袁世凱有共同利益訴求的,而不是和清政府有共同利益的。比如段芝貴,在清政府那裡只是個下級軍官,袁世凱把他提拔成了高級將領,而馮國璋段祺瑞這些人,則乾脆就是袁世凱控制的北洋武備學堂出身的。這些頭頭腦腦都是相跟著袁世凱謀出路的,跟清政府根本不是一條心(既然跟著袁世凱有了高官厚祿,朝廷又能給自己什麼?)。在訓練中,軍官每天都問,你們吃誰的飯?士兵每頓飯都大聲回答:吃袁宮保的飯!只知袁世凱不知朝廷。從這一刻起,北洋新軍就已經是一支軍閥部隊了。

重點來了,清政府對此並非一無所知,而且表現出了自己的愚蠢和無能。1,清政府找不到比袁世凱更會訓練新式軍隊的人,滿清貴族集團對新式陸軍幾乎一無所知。2,滿清貴族集團以為可以簡單的通過命令調動北洋新軍,因為畢竟軍餉掐在自己手裡。

實際上北洋集團並沒有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反叛,袁世凱下野後,北洋軍還是該幹嘛幹嘛,非常平靜,各級軍官也沒表現出我們根本不聽朝廷的這樣的態度,該向陸軍部請示彙報就向陸軍部請示彙報,面兒上看起來一片祥和,照此發展,北洋系統就是清政府裡面的一個由袁世凱幕後操控的政治山頭而已。

為什麼袁世凱可以幕後操控?因為北洋系將領,在當時的清政府中只是一些將領而已,根本夠不到政治構架頂層,而袁世凱,他可是遊走於頂層的人物,而且順利的在滿洲貴族集團中有自己的關係網,北洋系的利益,要通過他的頂層關係實現,否則,就憑六鎮軍官,也就只能摸到陸軍部這個級別了。

辛亥革命爆發,革命勢頭極其猛烈,清政府唯一仰仗的就是北洋軍,北洋方面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擴大自己勢力的機會,所以對蔭昌陽奉陰違,等袁世凱出山,通過頂層關係來實現更大的利益。而袁世凱則看透了清政府真的油盡燈枯了,所以趁機帶領北洋系奪權。

後來袁世凱稱帝了為什麼北洋系會群起反對?反對袁世凱稱帝和對蔭昌陽奉陰違是一個道理:利益。袁世凱你稱帝了,家天下我們這些將領就永遠無緣最高權力了。。。


從本質上而言,北洋軍閥是一個以私人關係為紐帶、以共同利益為基礎的軍事集團。

站在大環境的角度來思考的話,在清朝末年,集晚清最後之精華的北洋軍閥集團,代表了清政府洋務運動以來最先進的軍事集團,袁世凱的小站練兵之後的這支袁世凱「私人武裝」在實力上遠遠超越其他任何挑戰者。

另一方面,與晚清政府「剪不開理還亂」的關係,也使得他們在「繼承大統」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比如現成的政治軍事架構,大批可供驅使的官僚,等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北洋軍閥集團的統治,本身就是清王朝最後一點「優良資產」的延續。

但在另一方面,北洋軍閥也有著自己的困難,雖然他們繼承了許多來自清政府的「優良資產」。但他們還是不可避免缺乏關鍵一環:中央權威認同。

作為一名曾經的前清政府高級官員,他清楚得記得朝廷中央的威嚴:幾遍是清朝已經衰弱得不成話,依然可以用一直詔書,就把收我冰泉的他直接趕回老家。同樣是國家元首,袁世凱在這時,卻根本無法做到這一點。尤其是在辛亥革命之後,共和、民主等 概念深入人心,世界大勢已然改變。北洋軍閥能坐上中央政府的寶座,但卻無法像以前的清政府一樣自動獲得別人對自己中央的權威認同。很多時候,他們不得不在缺乏中央權威的情況下,履行著中央政府的職責。這種困境,伴隨著整個北洋政府統治時期,不斷削弱他們的統治,耗散他們的實力。在袁世凱當政時,北洋政府還能憑藉他個人的權威和謀略,勉強代表中央政府維持統一局面。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在舉國片唾罵聲中恚死。早已暗中分裂若干勢力的北洋軍閥,在老大死後,也就乾脆明目張胆地正式分裂成了,以安徽合肥人段祺瑞為首的皖系、直隸河間人馮國璋為首的直系和奉天海城人張作霖為首的奉系。三大軍閥瓜分了袁氏北洋的地盤,相互間為了地盤和權力忽戰忽和,將中國拖入了軍閥混戰的深淵。此時中國雖然還有所謂的北京中央政府,但是這早已成為一個空架子,根本號令不動也代表不了全國,只是一個象徵榮譽和名分的政府,被這些北洋系出身的軍閥爭來奪去。


看了央視的《北洋軍閥覆滅記》,說下我的理解,北洋軍閥內部控制力並沒有很強,起碼沒強到能夠令行禁止的程度,他們看上去更像是鬆散的利益團體被袁世凱勉強整合到一起了,理由是哪怕馮國璋、段祺瑞這些隨著袁世凱一起練兵的原始股也不能和袁世凱共進退,比如稱帝、武昌前線的戰事等等,回到題主問題,袁世凱通過自身威望(佔40%)、金錢收買(佔30%)、人身依附(20%)、利用中國人的圓滑心理(10%)等。


謝邀。

北洋軍閥的雛形就是袁世凱1895-1899年小站練兵的時候的新軍,而後來的頭目都於小站練兵時期拼湊的班底有淵源,其中的核心人物主要是北洋武備學堂的學生,如段祺瑞、王士珍、馮國璋等都是畢業於這裡。都是具有一定近代軍事知識的人,被袁世凱重用。原定武軍的中下級軍官曹錕、盧永祥、段芝貴等人也被袁世凱提拔,委以要任,另外還有張勳、倪嗣沖等舊軍人員也投靠了袁世凱,也都收到了重用。於是這些人湊在一起,形成了以袁世凱為首的利益集團:小站集團。

看下圖:(來源:《袁世凱傳》)

這裡面基本都是袁世凱提拔上來的「門下學生」,並且袁世凱規定:統領以各分統兼職,分統以各營統帶兼充,冀可省官節費。實際上這個規定可以讓小站集團兵權更穩。

這只是其一,袁世凱在對待軍隊的時候一直是「厚薪餉」,袁世凱人為:餉薄則眾各懷私,叢生弊端;餉厚則人無分念,悉力從公。且威著於知恩,罰行於信賞。而且袁世凱和湘軍、淮軍不一樣,湘淮軍的軍餉全部需要自籌,而他的新軍軍餉全部來自戶部的大力支持,因此,他這個厚薪餉也沒有了後顧之憂了,進一步讓他能夠著恩威了。而且袁世凱下令:士兵打仗傷殘的,治療全部免費;病死的補償十兩;戰死者,賞撫恤兩年本餉。這樣大力豎立恩威,以近代軍隊來說,肯定知恩圖報,效死袁氏。

在袁世凱沒有接受楊度建議,冒天下之大不韙之前,袁世凱即使下野,十幾年的經營也不會讓袁世凱失去對北洋軍隊的控制。而且當時清政府大廈將傾,人心浮動,而列強和袁世凱的曖昧關係。沒有人會撼的動袁世凱當時的地位的。

至於軍餉,辛亥前是清廷輸送,八國聯軍侵華時期,袁世凱駐守山東一槍不開,清政府大敗之後唯一仰仗就是袁世凱的北洋軍,自然得好生供養著;辛亥後大家都知道了《二十一條》換2500萬貸款。


送錢。袁世凱掌權多年,宦囊極豐,大批銀兩派下去,勉強維持北洋眾將對其效忠。當然,這幫傢伙也看好老袁還有東山再起的一天,而且當世也沒有比老袁更值得效忠之人。不然怕是有一大半要改換門庭。

實際上,武昌起義發生後,馮國璋領命平叛,一個男爵頭銜讓他就不怎麼聽老袁招呼。老袁做了總統後,北洋一方面是他的刀把子,一方面尾大不掉,也是很傷腦筋的。


袁世凱擔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還掌管全國鐵路,手裡是有財權的。可以看一下北洋大臣的許可權:

北洋通商大臣_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圖標

另外,袁世凱掌管著鐵路大權,手裡是很有錢的。

對北洋眾將來說,他們是袁世凱一手提拔的,清政府不會完全信任他們。袁世凱復職,才能保證他們的利益。


袁世凱那一套街頭流氓的東西很是吃得開,他是大混混,下面的是小混混,整個北洋就是個幫派,只不過舊瓶裝新酒,搖身一變成了新軍。街頭流氓根本不講規則,怎麼有利怎麼搞,什麼臉面,人格,信仰跟他們一點關係都沒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