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der="0" allowfullscreen="" src="https://www.zhihu.com/video/1024587064012144640?autoplay=falseuseMSE=">


同樣戰鬥力是渣渣的國家,他們的國王也分死硬派和投降派

比利時在二戰如渣渣般被德軍給黑虎掏心了。

不過比利時的國王利奧波德三世竟然投降了……國王反水是件很尷尬的事情,如果日後德國戰敗,國王有大概率被清算的……

歐洲二戰期間不少王室選擇流亡英國,組建流亡政府,以待王師北定中原日。比如荷蘭王室、比如盧森堡王室……

比如盧森堡公國的大公「讓Jean」,曾參與二戰,參加了諾曼底登陸、卡昂戰役,並加入盟軍解放盧森堡。盧森堡王室光復祖國的時候,全國夾道歡迎。至今,盧森堡人民對王室充滿熱愛。

比利時國王,沒有隨政府流亡英國,利奧波德三世跟軸心國站在了一起。

在比利時光復的時候,國王躲在了奧地利。

二戰結束之後,利奧波德三世一直謀求回比利時。有一半的比利時人民拒絕國王回來。在公投時,社會黨一派反對國王,保守的天主教一派願意接回國王。最終投票結果是略過50%的人願意國王回來。

面對這樣的投票利奧波德三世也不太敢回比利時。最後他與政府達成協議,他以國王身份回國,隨機放棄國王身份,由他的兒子博杜安登基。同時,國王的權力也大幅度被削弱,沒有經過議會批准,國王的任何一份詔書都沒有法律意義。

1951年7月30日,新登基的博杜安國王登上了《Time》時代周刊封面。封面標題是The Crisis is dead;long live the King(危機解除,國王萬歲)……說實話,標題挺損的。

今天相比荷蘭、相比盧森堡這些低地國家,比利時人對他們的國王是最無視的。

同樣都是渣渣,也存在有骨氣的渣渣,也存在投降派的渣渣。

國王登基時的樣子。
時代周刊不懷好意地列出了年少登基的國王,伊拉克國王費薩爾、約旦國王海珊、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

戰爭有多燒錢??

www.zhihu.com圖標張召忠對伊拉克戰爭的預測是錯誤的嗎??

www.zhihu.com圖標你知道哪些關於朝鮮戰爭的故事??

www.zhihu.com圖標你遇到過哪些極其巧合的事情??

www.zhihu.com圖標近現代以來有哪些尷尬的照片及其背後的故事??

www.zhihu.com圖標哪些古代名人有不為人知的一面??

www.zhihu.com圖標


「二戰」捲入了 61 個國家,約涉及全球人口的 3/4。主要參戰國為此投入了全部經濟和工業資源,傾盡了全體國人的努力。1928 年,蘇格蘭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了抗生素。儘管弗萊明的發現很及時,拯救了無數受傷或存在感染風險的士兵,但這場戰爭的傷亡人數前所未有:據估計,有 2500 萬士兵、水手和飛行員喪生;死亡的平民更多,人數在 3000 萬到 6000 萬之間。此外,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日本侵華戰爭致使中國平民的死亡人數高達 3000 余萬,雙方軍事人員死亡人數超過 400 萬。


敵對狀態結束後,世界呈現出新的地緣政治版圖:共產主義在東歐佔主導地位,美國成為超級大國,而西歐對全球事務的影響減弱。

戰爭準備階段

1936 年,希特勒開啟了德國擴張軍備的第一步——控制德國西部的萊茵蘭工業區,該地區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直由協約國控制。兩年後,德國公然違背《凡爾賽和約》相關條款,實現德奧合併,德國與奧地利成為一體(奧地利人也講德語,是希特勒的故鄉)。「一戰」結束前成立的國際聯盟,試圖阻止德國的擴張進程,但事實證明無效;協約國成員英國與法國則希望通過綏靖政策避免大範圍戰爭的再次爆發。然而,德國得寸進尺,再次無視《凡爾賽和約》的附加條款,擴充軍備,組建軍隊,並投資研發現代化坦克與飛機。英國、美國和蘇聯試圖通過提高自身軍事實力來對抗德國的潛在威脅,全球經濟隨之呈現出短暫的繁榮發展的態勢。


希特勒希望歐洲所有講德語的國家都能併入德國,並明確表示他打算接管捷克斯洛伐克的德語區——蘇台德區。1938 年 9 月,英、法與德國簽署了《慕尼黑協定》,以希特勒不再提出擴張要求為條件,認同希特勒吞併該區域。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宣稱該協議「為我們的時代帶來了和平」。但數月後,希特勒要求波蘭割讓波羅的海的自由港但澤(今格但斯克)和另一部分領土,被波蘭政府堅決拒絕。

聯盟形成

1936 年,德國和義大利首先結成聯盟:柏林——羅馬軸心。1939 年 5 月,他們簽署的《鋼鐵條約》強化了這一聯盟。出人意料的是,德國與蘇聯在同年的 8 月份達成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1940 年 9 月,日本與德國、義大利結成了三國同盟(Tripartite Pact)[1],被稱為軸心國。


法國和波蘭早在 1921 年就已結盟。1939 年,英國也同意以正式軍事盟友的身份支持波蘭。因此,當德國在 1939 年 9 月 1 日入侵波蘭時,英國立即對德宣戰。

閃電戰

希特勒為戰爭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戰爭爆發前夕的德軍擁有 250 萬兵力、5 個裝甲師(坦克師)、1000 多架空軍戰鬥機和轟炸機。當蘇聯紅軍從東線進入波蘭時,由於雙方力量懸殊,1939 年 10 月 6 日波蘭全境被佔領。「閃電戰」是德國在戰爭前期部隊推進的主要模式。藉助現代化機械設備,輔之以空軍的覆蓋性打擊,裝備精良的德國戰爭機器採用閃電戰戰術,順利碾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丹麥和挪威。這些國家中沒有哪個具備匹敵第三帝國的能力,荷蘭軍隊甚至連坦克都沒有。


圖片

圖 5 德軍穿越比利時奔赴法國的推進路線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極簡 20 世紀史

妮古拉·查爾頓 等

中信出版社

¥29.40 會員免費

編輯於 2019-08-27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捲毛捲毛

各國都摸到自己實力的天花板了

除了法國

ps.打完二戰,軸心國樓塌了,美蘇上天了,英國搬家了,中國拆樓重建了一個


各國都摸到自己實力的天花板了

除了法國

ps.打完二戰,軸心國樓塌了,美蘇上天了,英國搬家了,中國拆樓重建了一個


繼續更。。。。。

今天的內容是德國luftwaffe人力資源「浪費」和武器浪費。之所以要加引號,是老馬一直在思索,要不要稱其為真正的浪費。

二戰德國空軍,主要構架是,注意,真正應該佔主導的Fliegerkorps(指爭奪制空權,對地支援這些),只佔人力的小頭,而真正佔了人力大頭的是那些Flak Korps, Feld Koprs,即所謂的地面部隊。

整個戰爭期間,luftwaffe總共組建了29個高炮師,22個空軍野戰師和1個裝甲師。到了1943年末,德國空軍總共擁有300萬人,包括170萬士兵,100萬文職人員,30萬婦女和輔助人員,以及一堆所謂的HIWIS(外國志願人員)。而對應的作戰飛機又多少呢?從43年年中到44年年中,飛機總數一直維持在4500-5000架的規模,其中戰鬥機1000-1200架,轟炸機1000-1300架,對地攻擊機100-300架,夜間戰鬥機350-500架。所以你會發現,德國空軍的對空戰鬥規模(如果我們先忽略掉防空部隊的話)和其巨大的規模不成正比。

為什麼說老馬糾結於怎麼定位德國空軍的人力「浪費」呢,你說高炮師不重要麼?當戰鬥機部隊承擔不起來包圍帝國天空的任務師,只能靠高炮了啊。但是你說這些高炮師,除了那些布置在東線的不對外(估計有一半多一些,具體數字老馬還需要統計一下),剩下布置在歐洲其他地方的部隊,除了「打飛機」外,就沒有其他戰鬥任務了。那麼這算不算是人力的浪費呢?

比如以24高炮師為例,1944年8月的麾下兵力為16200人,包括:4000名高炮兵,4000名學生兵,1800名帝國勞工陣線的人,2000名婦女輔助人員,1500名外國志願人員,1400名雜七雜八的文職人員和大公司派駐的臨時工。你會發現,其實,學生兵已經在17-18歲的水平,配合少部分老兵,其實已經能承擔相當的戰鬥任務,比如裝填,運輸彈藥這些,而老兵只需要負責指揮,測距,通訊等核心任務(當然,老馬這也是純理論,實際是可能更複雜)。那麼省下的人力,都可以調往最核心的地方去啊。

當然,更無語的還是那22個空中野戰師。如果說「赫爾曼-戈林」裝甲師還算是有些戰鬥力的話,那麼省下那些空野師,哪怕第一批的8個師,也只能算是達到了東線步兵師最一般的水平。而後面的部隊,不說是一觸即潰,那表現也算是相當拉胯。就這些空野師,前後佔用了大概40萬人的寶貴人力,而同時東線陸軍各個戰區正在為每個人的分配打破頭,在老馬看來,這簡直是浪費!所以,1944年9月以後,陸軍基本接管了空野師的訓練權和部分指揮權,因為實在是不忍心這樣浪費寶貴的人力。

此外,還有那些奇葩的文職人員,當陸軍中已經充斥著老弱病殘還有眼鏡男時,為什麼空軍需要多達上百萬的文職人員呢?(關於luftwaffe人員結構的問題,老馬還需要做些研究,我覺得背後的事情可能未必這麼簡單)

最後,吐槽一下德國空軍的武器口徑,下圖也算是很經典了,從7.92,到13mm,再到15mm,再到20mm,再到30mm,再到37mm,你會發現,luftwaffe永遠不滿足手頭的武器,各種口徑,各種狀態(人家後面還有50mm和75mm呢)。你要是後勤部門,你不會罵娘?相比東線,7.62很快淘汰了,12.7+20是標配,IL-2用的是23。西線,12.7老乾媽萬年不落伍(忽略英國佬的7.7吧,沒啥卵用),空戰舔地樣樣能。。。。。。。。。

-----------------------------------------繼續更----------------------------------------------------

昨天說到義大利武器設計的慘無人道,在老馬看來,義大利也就是海軍的建設還算有亮點,但是面臨著從德國盟友到義大利陸軍空軍的全面揩油。老馬看了篇文章, Andrea Piccinotti的《The Oil Fuel Issue》,詳細介紹了義大利二戰期間面臨的燃料困境。

按照文章內的說法,其實義大利海軍早就預料到了要和英法進入全面衝突,而且預料到了,自己可能成為揩油對象,所以在1941年2月,海軍總司令Riccardi向政府彙報海軍戰備情況時,只說了自己儲備了61萬噸燃油,實際上儲備量是100多萬噸,足夠海軍運轉1年半的了。

但是,一開戰,海軍就成了各方勢力的吸血袋子。6月第一周,政府就從海軍抽走了25萬噸燃油支援工業,然後空軍更扯淡,竟然用錫罐儲存燃油,直接導致燃油受污染無法使用,於是海軍又緊急支援空軍5萬噸!!(就是下圖這種罐子,真不明白義大利空軍腦子怎麼想的,一開始竟然摻錫。。。。)

到了41年,情況更惡化,因為羅馬尼亞要優先供給德國原油(只能勻給義大利1萬多噸),導致義大利只能主要依靠國內(1萬噸/年- -!)和阿爾巴尼亞的油田(低質高硫原油,5萬噸/年),完全不夠用。義大利海軍被迫又支援民用領域3萬噸燃油,加上戰備需求,到了年底,海軍的燃油儲備只剩下20萬噸,要知道一年前他還有1百多萬噸儲備呢,這直接導致海軍被迫將大型軍艦的使用降低到最低限度(還得謝謝年底德國支援的8萬噸)。

42年,每月義大利海軍能得到的燃油是9萬噸,但是需要勻13萬噸給企業部門。1月底,海軍一度只有1.4萬噸燃油儲備,還不夠一次完整的作戰。4月份開始,稍微好了點,每個月有5萬噸羅馬尼亞原油運了進來,然後海軍被逼著要拿出4萬噸分給別的部門(怎麼都逮著海軍薅羊毛啊!!)。燃油的缺乏,直接導致了當年夏季地中海上義大利海軍災難性的戰況,直面兵力巨大,但是每次面對英國皇家海軍,基本都是以劣勢狀態迎戰(甚至有優勢也不能擴大,因為要顧忌燃料)。到了11月份,海軍還有7萬噸儲備,在被迫移除了多利亞,凱撒等3艘老式戰艦的服役後,剛好夠一次全面出擊的。

43年對於義大利海軍簡直就是災難,1月份,海軍就被迫繼續移除3艘新戰列艦的服役,到了2月份,海軍儲備只剩3000噸,海軍被迫停止除驅逐艦以外全部軍艦的運作。到了4月份,海軍油料見底,義大利海軍作為一支有效部隊基本不復存在。搞笑的是,42年11月份突襲土侖後,德國繳獲了8萬噸優質燃油,然後義大利求著盟友支援一點。德國於是撥出6萬噸作為「貸款」給了義大利,然後2個月後,就要義大利還了回了,直接導致了義大利海軍的趴窩。

所以,今天更新的觀點:義大利根本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除了海軍,其他所有的武裝單位和民用單位全部缺燃油。這直接導致了戰爭中義大利海軍戰鬥效能無法釋放出來。

-----------------------------------------繼續更----------------------------------------------------

這是一場「正義與邪惡」的戰爭,但這又是一場充滿著算計和小九九的戰爭。

說是「正義與邪惡」,因為納粹和法西斯在歐洲及亞洲有組織和無組織的屠殺,是反人類的,是邪惡的,那麼凡是對抗反人類的,那麼就是正義的。

好了,大的定性完了,該看看更深層的東西了(我嘗試著長期更新一下這個帖子)。

軸心國,基本上可以看做是歐洲:德國帶著小弟們打;亞洲:日本帶著一些傀儡打。亞洲歐洲戰區,軸心國全程基本無有效交流和支援(除卻那屈指可數的幾次潛艇交流和遠程轟炸機交流)。

德國:一個及早點出了閃電戰科技樹,又在波蘭和法國身上練沙袋積累了寶貴經驗的軸心國老大,實際上是披著現代國家外衣的怪胎。他的構架非常臃腫,他的效率非常低下,他的宣傳十分毒辣,他的運氣十分爆棚。依靠宣傳裹挾著8000多萬日耳曼人投入大戰的德國,對於佔領區的規劃實際上脫胎於中世紀甚至上古世紀的半奴隸制。有「保護國」,有「總督區」,有「佔領區」等等,但是無一例外,在這些各色的名稱下面,是奴役,是壓迫,是屠殺,是以汲取資源為目的的單純的掠奪,很難想像,在20世紀中葉,竟然會有這麼原始殘暴的政治體制存在。所以,根本不要再問,「為什麼德國沒有能整合歐洲的資源,去打蘇聯」這種問題了,統治的構架就不支持他去整合。

就連看起來強大的德軍,竟然也臃腫的一塌糊塗,擁有包括國防軍三軍,黨衛隊,空軍野戰部隊,傀儡軍,「志願人員」等多個軍事組織,理論上全部對希特勒負責,但是希特勒根本管不過來,最終還是各個部門自己的權力遊戲,變成了爭奪補給裝備的一灘爛泥。

所以不奇怪,為啥東線德軍常年抱怨人力不足,而兩三百萬的精壯人力就躺在後備軍和空軍那邊睡大覺。更別提武裝黨衛軍部隊,除了前12個師還算有點戰鬥力(算了,「歐根親王師」不提也罷),後面那二三十個師簡直就是在浪費人力物力,純粹就是希姆萊胡搞的結果。

說實話,如果不是從1939年波蘭戰役開始,英法幾乎做錯了每道選擇題,我真的不看好德國能撐過1940年,但凡法國人稍微有點進取心,或者同意斯大林的結盟方案,德國都會被瞬間碾碎。對手做錯每個決定,這個運氣也是沒誰了。

所以,總結一下,二戰里的德國,披著現代外衣的怪胎,效率低下,結構臃腫,但是前期運氣爆棚,這是我對德國的大概評價。

義大利,雖然我不想說,但是這個國家的確是來搞笑的。。。。。。

首先,最高統帥墨索里尼就是個性情中人,而性情中人,一般是不適合坐最高的那個位置的,因為古人云:「立不可怒而興兵,將不可慍而致戰」,頭頭們做大決定,是要深思熟慮的。而墨索里尼在法國戰役期間,結尾才匆匆出兵,4倍的優勢,卻沒佔到什麼便宜,你確定義大利軍隊的狀態適合現代戰爭?

但是墨索里尼竟然為了在希特勒那裡找回面子,接著貿然發動了希臘戰役!山地戰里義大利什麼表現,從一戰期間伊松佐河戰役就可以看出來,完全是南歐版的「灰色牲口」,法國南部戰役更是證明,義大利士兵缺乏進攻的士氣,不然也不會發生一個地堡8個法國人,頂住一個團的義大利人的故事了(可能是2個團?具體數據記不清了)。

然後希臘戰役什麼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希臘反推義大利,甚至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南斯拉夫的反對派,促進了南斯拉夫的政變。而大家更熟悉的一個後續問題,如果沒有南斯拉夫政變,「巴巴羅薩」會不會5月份就展開,如果提早一個月發動莫斯科戰役,後果會怎樣。所以,墨索里尼近乎賭氣的行為,猶如蝴蝶效應般,影響了接下來1年的戰爭進程(是否影響整個戰爭進程,老馬不敢說。)

其次,義大利軍隊並沒有做好準備。懶著找外文資料了,直接盜一張圖,看看義大利的資源稟賦,這種國家也敢參與世界大戰?(一戰時候,幾艘運煤船被擊沉,就可以讓整個義大利在冬季顫抖幾個月。。。。。)

看看義大利裝甲部隊的質量,M14/40這種小坦克,連面對英國都沒辦法,更別說投入到蘇德戰場了。

我再舉個例子,義大利士兵手裡的輕機槍,Breda 30這種輕機槍,簡直是反人類的設計,堪比鬼子的歪把子。。。。要不是看到實際射擊的視頻,我還以為右邊凸出來的是可拆卸的彈匣呢,結果這貨需要這麼裝彈呢?

要把這個彈匣向前90°推出來,露出裝單口,然後把下圖包在馬蹄形彈夾里的20發子彈卡在裝彈口,用力向裡面推,然後子彈才能卡在這個彈匣里,再把彈匣90°回折回去,卡在槍的介面上,才能開始射擊。

我估摸了一下,這挺輕機槍的戰鬥射速估計不超過100發/分鐘,跟MG34沒法比,和ZB26也沒法比,哪怕是以難裝彈著稱的DP,也比這貨好裝得多,畢竟人家一個大盤子卡上去就得了。也就是「歪把子」能一起一較高下了。

你說義大利工業凈提供這種爛貨,還有類似的轎車品質,跑車產量的戰鬥機,永遠不夠用的重型火炮,從一戰用到二戰的山炮,你讓前線士兵怎麼打仗?

今天先寫到這,慢慢更0.0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