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有無數的生物被吞喫,然而讓我比較困惑的是無論自然界的生物如何覓食就是沒有出現被喫光的情景…???數億年都過去了怎麼還沒有被喫光

有人提出有生物喫素啊…可惜植物也會喫光的


人類的確有喫垮地球食物鏈的能力。

人類碳總量是0.06 GT C(G噸碳總量的縮寫,即10^12kg),也即6000萬噸碳總量[1]

而所有野生哺乳動物的碳總量為0.007 GT C,不到人類碳總量的1/8。

如果全人類,專喫野生動物。不考慮捕捉難度的話,相當於平均每個人分七八公斤的肉。

純肉食的情況下,最多5~10天的量。

也就是說,全人類可以僅僅只用5天的時間,就喫掉全球所有的野生哺乳動物。

不過幸好,人類是雜食動物,除了喫糧食素菜外,還養殖了高達0.1 GT C的家畜。無論家畜中的哺乳動物還是禽類的碳總量,都遠遠高於哺乳動物和鳥類(家禽家畜是野生獸禽碳總量的11倍)。

這麼多的家畜,也只夠小部分人類食用,以及生產奶製品,或者一些肉類工業品。

人類需要再多養殖10倍的獸禽,才能足夠全人類純肉食食用。如果是野生哺乳動物動物,則需要高達143倍。考慮到不少野生哺乳動物的生殖週期過長,實際可能高達300倍。

所以,單純的地球食物鏈,還真的承擔不起人類的食用。

這也是為什麼,我曾在一些回答裏提出,人類根本不是什麼頂級掠食者,而是終食者

人類不是站在食物鏈的頂尖,而是具有徹底顛覆地球食物鏈的能力。

既然人類喫起東西來,這麼可怕,哪怕排除人類因素之後,食物鏈可能因為資源耗盡而斷掉嗎?

當然不會。

因為地球上的生產者佔大頭,植物的碳總量高達450 GT C。

而所有動物的碳總量是2GT C,只佔植物碳總量的0.44%。按照能級來算,大約只有2.2%的植物,參與動物的食物鏈碳循環。

植物的絕大部分碳總量,實際提供給了分解者,細菌的碳總量高大70 GT C,真菌也有12 GT C,前者是人類的1167倍,後者是人類的200倍。

而營養複雜多樣的單細胞真核生物,也有4GT C的碳總量,是人類的67倍。人類曾經不甚瞭解的古細,碳總量也有8GT C,是人類的133倍。

就連病毒也有0.2GT C的碳總量,是人類碳總量的3倍。

我們的注意力總是在動物們身上,所以產生了動物很多的錯覺。

甚至,我們在哺乳動物上的注意力也高於其它動物,也便有了哺乳動物很多的錯覺。

實際野生哺乳動物的總碳量,甚至只有白蟻的十分之一。

在動物中,碳總量最高的是節肢動物1GT C(人類的17倍,其中昆蟲就有0.9GTC,是人類的15倍)。

從表裡看出,其它動物的碳總量如下:

魚類,0.7GT C;

環節和軟體動物都是,0.2GT C;刺細胞動物(原腔腸動物),0.1GT C;線蟲,0.02GT C;哺乳動物,0.007GT C鳥類,0.002GT C

自從20多億年前,藍細菌出現之後,地球上的生物碳總量便漸漸以自養生物為主。

動物和植物不僅僅是營養級關係,更是15億年來在演化上互相促進。

寒武紀生物大爆發的前提是海洋植物的繁榮,碳總量足以支撐足夠多的動物種羣出現。

當動物總羣多了起來,植物減少,為了獲得足夠多的碳量,以動物為食的掠食者出現幾乎是必然。

在億萬年的演化中,奠定了食物鏈。

一般認為食物鏈中的營養傳遞約10%~20%。

如果一個區域的可利用碳總量作為100% (初級營養者能作為食用的),對於虎鯨、北極熊這樣高達5.5級的動物來說,碳總量只佔0.003%~0.07%。

營養級過高,則支撐不了過多的掠食者,這也註定了,人類這麼龐大的數量,營養級不會太高。

人類的營養級是2.21[2],與豬的營養級相當。

這裡的重點,不在於人類和豬營養級相當的關係,而是人類即便只有2.2的營養級,所拿來直接或者間接(畜牧所用)食用的植物,也有0.4~1GT C。

也就是說,人類雖然整體營養級不高,但何奈基數過大。

以3營養級食用(或間接食用)的碳總量高達0.1GT C,以更高營養級身份食用的碳總量即便不是第一,那也是名列前茅(幾乎頂級掠食者的捕獵對象,都是人類的食物之一)。

那麼,如果人類的綜合營養級和虎鯨一樣,會怎麼樣呢?

以當前人類的人口,達到5.5營養級,不僅所有動物不夠喫。

哪怕即便夠喫,所需要的植物,可高達2000GT C。大約需要4個地球的植物,才能供養這麼多的絕對頂級掠食的人類。

考慮到動物食物鏈,那麼則需要100個地球來供養。

那麼,以地球的生物碳含量,可以容納多少的總人口呢?

如果人類繼續保持2.21的營養級,如果能用上所有動物食物鏈涉及的植物碳量,所能容納的人口為2000億。

如果能用上所有植物碳總量,大約能容納50萬億的人口(相當於每100平方米分佈四個人)。

當然,按照當前人類的科技實力(食物加工水平),預估人口的最高上限是1000億人(達到節肢動物的總碳循環量)

如果在加工植物的技術方面,在未來沒有足夠大的突破,人口是很難突破這個上限的。

到時候,如果已經擁有星際殖民的實力,倒算萬幸。如果不能,當地球因人口過載而崩潰時,地球上可能發生的事情,會無法想像……

總的來說,當前的人類和所有的動物,想要喫光植物,還差得很遠。

如果所有真菌能加工食用的話,都足夠支撐當前所有動物的食物鏈了,甚至都不需要細菌出馬。

如此來看,食物鏈是否不會因為資源耗盡而斷裂呢?

實際恰恰相反。

如今的食物鏈關係,是經過至少5億年的反覆資源耗盡、崩潰,然後慢慢形成的。

正是因為它逐漸成了一個穩定的生態系統,所以營養級傳遞才穩定在10%~20%。每一次過載的營養傳遞,都必然存在大量個體的後繼死亡。

當營養級的傳遞穩定之後,整個食物鏈自然也會表現出相對的穩定狀態。

由於最近1萬年來,地球生態系統足夠的穩定,所以才讓題主產生了食物鏈沒有出現資源耗盡的情況。

  • 實際從200萬年前~1萬年前的第四紀大冰期期間,動物因食物鏈斷裂而滅絕,也並非罕見的事情。

對於長達5億年的演化史來說,生態系統總是處於動態平衡。動態平衡的過程中,總是伴隨著個體死亡,甚至種羣滅亡。

滅絕的動物,總是多於當今現存的動物。

生物演化機制,就註定了:

整個演化史上,因食物鏈資源耗盡而滅絕的物種,總是多於因食物鏈穩定而延續下來的物種。

參考

  1.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8/05/plants-outweigh-all-other-life-earth
  2. ^科技日報:科學家首次計算出人類營養等級


朋友,你知道你兩腿之間的那個器官是幹什麼用的麼。

什麼,你那個東西沒有了?

那你節哀吧。

生物通常可以繁殖後代,來補充死掉的數量。每天有很多生物被喫,但是平均而言每天都有比死掉的生物的數量還要多的生物出生。在小範圍內喫光了食物,阻止不了其他地方新生的生物填補進來。特定的某種生物不小心被全部弄死了,也不妨礙其他生物取代其地位。在傳代過程中,新的物種還會隨機演化出來[1]

大量物種在自然界的數量根本就不是其他生物可控制的。

  • 例如色藻·藍菌的水華爆發、缽水母的週期性爆發都可以毀滅範圍內所有不能適應它們改造的環境的生物,它們自身則在環境惡化到一定程度後大量死亡來將數量降到可以持續的地步,暫時停止對環境的破壞,由此產生的有機物沉降和水母瀑布將大量有機物輸入海底,支持海底生態系——這種事情已經在地球上循環發動了數億年,沒有什麼「結果」可言。

驅動生物活動的能量可以追溯到太陽輻射、地球內部放射性物質的衰變熱、地球上化學物質間的化學反應產生的能量。有些生態系根本就沒有消費者,更不存在所謂喫光了。

  • 例如輻射合成細菌Candidatus Desulforudis audaxviator可以在只有鈾礦的輻射作為能源的環境下利用岩石和水中溶解的物質合成有機物並增殖,在南非地下1500~3000米深的礦井地下水中建立生態系。相關論文發表在2008年10月10日的Science雜誌[2]。輻射對該物種並非必需,且它們在作為化能自養生物的同時還可以分解同類的死細胞來回收材料。

圖片來自NASA,公有領域

  • Candidatus Desulforudis audaxviator生活的環境裏沒有其它生物。在科學家檢測的五噸地下水裡,Candidatus Desulforudis audaxviator的230萬個鹼基對只有32個突變過不止1次

參考

  1. ^為什麼沒有新生物種出現? - 趙泠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6394697/answer/1645505790
  2. ^Dylan Chivian, Eoin L. Brodie, Eric J. Alm, David E. Culley, Paramvir S. Dehal, Todd Z. DeSantis, Thomas M. Gihring, Alla Lapidus, Li-Hung Lin, Stephen R. Lowry, Duane P. Moser, Paul M. Richardson, Gordon Southam, Greg Wanger, Lisa M. Pratt, Gary L. Andersen, Terry C. Hazen, Fred J. Brockman, Adam P. Arkin, Tullis C. Onstott,"Environmental Genomics Reveals a Single-Species Ecosystem Deep Within Earth", Science, 10.1126/science.1155495


第一:一胎一子不是常態,多子纔是

一隻豬一胎生8-15個;

一隻海龜每次產卵50-200枚;一隻青蛙每次產卵2000-20000枚;一隻鯉魚每次產卵100000-1000000枚;一隻翻車魚每次產卵100000000-1000000000枚;成年磷蝦每年被鯨魚喫掉10000000000000隻,然而磷蝦每年能養大15000000000000隻。

第二:出現過資源耗盡

幾千萬年前,在豬、牛、羊、馬、駱駝出現之前,地球以雨林為主,素食動物喫果子與樹葉。

後來,一次數百萬年全球極熱、又數百萬年全球極冷的天災,地球上大多數雨林都毀滅了,抗寒的草原成為主要地貌。這場天災滅絕了幾乎所有的大型素食動物與肉食動物,直接導致瞭如今地球上大型素食動物幾乎都是食草動物。馬、犀牛、豬、牛、羊、駱駝也都是在這場天災之後纔出現的,因為草很難消化,羊用超強的牙齒來碾碎草纖維,牛用反芻的胃來反覆消化草,而其他的古獸沒有消化草的能力,於是紛紛原地滅絕。

值得一提的是,鯨魚原本是一種牛。正是在這場天災中,鯨魚(牛)失去了食物,於是迫不得已轉向了海洋。恰好極熱期讓海水嚴重酸化,生物鏈從底向上崩潰,海洋大型動物早已滅絕,於是鯨魚輕鬆佔據了海洋大型生態位,所以有了今天的鯨魚。

第三:糾正題主的邏輯錯誤

【每天都有大量的生物被喫】不能得出【資源會耗盡】。

【每天都有大百分比的生物被喫】才能。要看比例,不要看數量。之前我曾分析過鬥羅大陸的魂獸問題,一個封號鬥羅要殺那麼多萬年魂獸,那魂獸不就滅絕了?並不是。假設全大陸的魂師每年殺一萬個萬年魂獸,那麼只需要保證魂獸總體每年增長一千萬個萬年,就可以讓魂師對魂獸幾乎沒有影響。即,只需要讓世界上有一千億個魂獸,就可以讓魂師隨便殺,殺的都不如自然死亡的多。


喫 , 喫 。

很多很多, 喫得很好,生得越來越多,然後 也過得很好生得越來越多。

後來 越來越少,被 喫禿了, 就越來越少了, 喫不飽,也越來越少。

喫 的 少了, 就滋潤了,於是越來越大,然後 喫得很好,生得越來越多,然後 也過得很好生得越來越多。

然後 越來越少,被 喫禿了, 就越來越少了, 喫不飽,也越來越少。

然後喫 的 少了, 就滋潤了,於是越來越大,然後 喫得很好,生得越來越多,然後 也過得很好生得越來越多。

然後 越來越少,被 喫禿了, 就越來越少了, 喫不飽,也越來越少。

然後喫 的 少了, 就滋潤了,於是越來越大,然後 喫得很好,生得越來越多,然後 也過得很好生得越來越多。

然後 越來越少,被 喫禿了, 就越來越少了, 喫不飽,也越來越少。

然後喫 的 少了, 就滋潤了,於是越來越大,然後 喫得很好,生得越來越多,然後 也過得很好生得越來越多。

然後 越來越少,被 喫禿了, 就越來越少了, 喫不飽,也越來越少。

然後喫 的 少了, 就滋潤了,於是越來越大,然後 喫得很好,生得越來越多,然後 也過得很好生得越來越多。

然後 越來越少,被 喫禿了, 就越來越少了, 喫不飽,也越來越少。

然後喫 的 少了, 就滋潤了,於是越來越大,然後 喫得很好,生得越來越多,然後 也過得很好生得越來越多。

然後 越來越少,被 喫禿了, 就越來越少了, 喫不飽,也越來越少。

然後喫 的 少了, 就滋潤了,於是越來越大,然後 喫得很好,生得越來越多,然後 也過得很好生得越來越多。

然後 越來越少,被 喫禿了, 就越來越少了, 喫不飽,也越來越少。

然後喫 的 少了, 就滋潤了,於是越來越大,然後 喫得很好,生得越來越多,然後 也過得很好生得越來越多。

然後 越來越少,被 喫禿了, 就越來越少了, 喫不飽,也越來越少。

然後喫 的 少了, 就滋潤了,於是越來越大,然後 喫得很好,生得越來越多,然後 也過得很好生得越來越多。


你好我是一名初中生,8年級生物課本這麼講的。

生態系統的組成見下圖:

老師說:

只要小麥夠喫,那螞蚱就會生存;

只要螞蚱夠喫,那青蛙就會生存;

只要青蛙夠喫,那蛇就能夠生存;

只要蛇夠喫,那老鷹就能夠生存。

所以只要小麥夠喫,那食物鏈就不會出現資源耗盡的情況。

那小麥喫什麼呢?小麥喫陽光,水,空氣,還有土。

上面那些動物,死了都變成土了,所以小麥也永遠有足夠喫的食物。

然後還有繁殖問題,老師說越處於生物鏈底端的動物,繁殖能力越強。螞蚱比青蛙繁殖快,青蛙比蛇繁殖快,蛇比老鷹繁殖快,處於生物鏈最頂端的人類,有的地方一生只能繁育一胎呢。

我問老師那就沒有例外嗎?老師說有例外啊,繁殖能力差的底端生物都滅絕了,所以你看不見。


審核1個小時。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