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拳習練者應該都知道詠春拳黏橋黏打發寸勁的特點。那何為黏橋黏打發寸勁呢?

各位可以在這裡暢所欲言,不管是專業的,非專業的,練其它拳的,武癡,武迷,武黑……都可以在這裡發表言論


先說寸勁,詠春不講寸勁,詠春基本發力是鎖肩鎖肘直接用體重去撞,不追求打擊力量而是追求橋手結構穩定

詠春的基本攻擊技術就是直拳砸臉,鎖肩鎖肘用橋手架著中路

要是對方橋比你重,你砸不開對方橋手,反而是他砸你臉的時候就要靠黏手改變對方的打擊方向。

你想用黏手改變對手方向,對手也可以直接收手離橋再接著砸你臉(如散打和拳擊的常規擊打),如果你在對方收手的時候還能黏著對方就能借這個機會打擊對方,這就是黏打。


看了下題主其他的問題,我補充下一個答友的如何蹬地發力。

把自己身體想像成一個稍微壓縮的彈簧,松肩送胯。蹬地將胯部往前猛的一送,胯部會頂住腰部,腰部順著這個慣性把上半身往前送,因為你上半身能活動的就是肩部和肘部了,那麼肩部再往前送,再通過肘部把手頂出去。這就是寸拳的過程。中間有個細節。

寸拳的拳打出去不是這樣的:

而是這樣的:

拳面微微向上揚起,手腕之間有個角度。在發力的時候用手肘把手腕推出去,同時將手腕伸平。

所以整個發力過程是將蹬地得來的力借著重心前移的慣性,通過腰胯-肩部-肘-手腕這些關節的運動,儘可能保留最大的動能送(傳遞)到拳面上,一拳打出,就形成了寸勁。

請看4分07秒(建議慢放):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1314342/?

www.bilibili.com

這個視頻是更詳細的講解,純英文,如果你英語不錯的話。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3656215/?

www.bilibili.com

如果還不明白,想像一下街舞裡面的wave動作,就當自己腳蹬地之後身體來了個向前的wave動作。

以下是原答案:

謝邀。

我自己不懂,轉述教詠春的朋友曾經提過的以作參考。

首先是三角結構,這個是「力催三節」的核心。所以,在穩定的三角結構中(就是常說的上中下盤),黏橋黏打不會破壞你的核心-腰胯的穩定性。

第二,在聽橋-黏打的過程中,因為詠春的中線理論,可以做到破壞對方的發力同時我們能夠保持三角結構不被破壞,始終保持穩定狀態,那麼我們的腳-腰-肩的發力過程處於隨時蓄勢待發的狀態。

第三,上面所講的核心就是三角結構的穩定性,這也是詠春拳二字鉗羊馬訓練所要達到的目的之一。那麼進行「力由地起,力催三節」的打擊過程就變得隨心所欲,通過大量的訓練養成本能反應,需要發力直接就打出去了,這個狀態就是「力由心生」。

第四,所以你看詠春拳的步伐訓練,也是如何在移動過程中保持這個結構的穩定性。無論你打什麼拳,這都是重中之重,即使實戰中你打王八拳,保證自身穩定的狀態下,也能夠依靠這個原理瞬間完成反擊。

第五,更為投機的發力為轉腰送胯送肩,你保持手腕的放鬆狀態,這個力也能夠很好地傳遞到手上,打出縮水版寸拳,創造機會。

第六,有個道理得明白。寸拳訓練的目的不是拳拳都是寸拳,實戰中太不實用。它的目的是讓你習慣詠春的發力方式,使你身體無論處於怎樣的狀態都能夠打出當前狀態下最強的一拳。

推薦你搜索一下「形意龐」,他的視頻中有更為全面和專業的講解和演示。

如有謬誤,還望海涵。


其實黐橋黐手挺好理解的,就是外門加上一個從上而下的力架住對方的手然後打出,或者是反過來從內門加上一個從下而上的力架住對方的手打出,要說詠春裡面哪個手法將黐橋黐手的理念體現的最好的話,我覺得有兩個,一個是膀手防禦轉攤手破中,一個是圈手轉抱琶手。

至於寸勁,理解為碰到了然後短距離發力就好了,不是啥多奧妙的事,只是一個門檻高(因需要弄懂全身放鬆去發力)但是效率也高的發力方式而已。

至於比起寸勁,個人認為要練出能保護自己能打的詠春,與其把注意力放在寸勁上,還不如多花時間研究一下圈馬和楔馬還有習慣肘歸中來得實際一點。


為了淺顯易懂,我刻意避免牽扯傳統武術中的一些專業概念(其實是懶,很多概念解釋起來超費勁)。盡量讓沒接觸過傳統武術的人也能看得懂。若有不周全之處,歡迎各位斧正。

=====================================================

所謂寸勁,我認為本質上是一種【先接觸後發力】的【戰術技巧】。並不是隻有詠春裏有寸勁,很多內家拳裏也有。比如太極發人,看似輕描淡寫一掌拍飛,其實一是借勢,二是糅雜了寸勁在裡面(當然閆芳那種騙子不算)。但是以寸勁發力為基礎構築完整的技術體系的,詠春是獨一家。

為什麼要先接觸後發力:

包括詠春在內的很多傳統武術,都講究虛實。我這一招過去,如果沒摸到對方要害,我這招就是虛的,可以馬上變招;如果摸到對方要害,立刻就能打實,把力量打進去。【變招快且容錯性高】,這就是寸勁的【戰術價值】。

有人會問,那寸勁和那種掄圓了胳膊砸出來的重拳誰更厲害?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重拳更厲害。那為啥還要用寸勁?因為人類身體這種東西,攻擊能力是遠大於扛揍能力的。能用正確的方法準確地擊中要害的話,就算是普通人的身體素質,也能一下重創職業搏擊運動員(當然前提是對方不躲不還手)。因此大多數時候【準確地將力量打入要害】,遠比【打得重】重要。在這種法則下,肯定是【變招快且容錯性高】的戰術打法,能夠更有效地生存下來。

接觸後發力是怎麼做到的:

詠春的寸勁基本功,另一位答主已經很好描述了。以肘歸中和不動肘為基礎的肘底勁。你可以擺個這樣的姿勢看看,這種情況下,你的肘是既伸不前去多遠,退又退不回來的。那這種動彈不得的情況下,你要怎麼打人呢?答案很簡單粗暴,【用身體撞對方】啊。只不過你撞過去的時候,所有的力量必須通過肘集中在拳頭上。好,恭喜你發出寸勁來了。

當然,如果發寸勁只有把肘鎖死這一條路可走,那也不是多麼了不起的技巧,甚至可以說是應用面很狹隘的技巧。其實傳統武術裡面,各種姿勢,各種體位,各種風騷地發寸勁的打法,其實是多得很的。

那麼寸勁發力的本質到底是什麼?首先我們要知道,武術這種東西,是很反人類本能的。人類本能是什麼,【大肌肉羣用大力量做大動作,小肌肉羣用小力量做小動作】是人類本能。比如你彎腰搬一袋米,會牽扯到後背、腰腹、大腿這種大肌肉羣。而從桌上拿起一瓶可樂,只會用到胳膊手指這種小肌肉羣(麥克斯韋博那種奇葩不算!)。這是人類本能。

而武術這種東西,為了能夠更好更有效率地懟死對方,所遵循的發力原則是【大肌肉羣發出大力量,進行動作小而精確的打擊】。這個過程中,小肌肉羣扮演的只是傳遞力量,以及進行一些些微的調整。這個打人非常有效,但是卻非常反人類本能。如果沒有經年累月的專業訓練,是很難順暢地使用這種發力方式的。

===========================================

插一句,這種發力原則並不僅限於傳統武術,事實上所有格鬥術,包括【現代搏擊】,追求的都是這種發力方式。只不過它們未必遵循【先接觸後發力】的戰術原則而已。最典型的就是泰森那個變態。他的身高臂長並不佔優。因此每次都是鑽到對方懷裡,在貼身短打的距離連續放出重擊。你會奇怪他怎麼胳膊一閃對方就倒了。但是從慢鏡頭可以看出,那真的是摧枯拉朽勢不可擋的重擊啊。你可以看到對方臉隨著他拳頭的推進慢慢變形,啊牙套都出來了。這個過程中你如果觀察仔細,可以看到他的大腿、腰腹、後背,都是同步運動的,將力量逐級傳遞到拳頭上,最後完成它的使命。

===========================================

為什麼散打裏不用寸勁,或者說為什麼寸勁打不贏散打:

肯定有人會問,既然這種【先接觸後發力】的戰術技巧這麼厲害,為什麼散打裏不用。如果詠春和散打打,誰會贏。很遺憾,大概率還是散打贏。

先撇開那兩個大拳套的幹擾不說,你覺得為什麼所有傳統武術裏都這麼看重虛實這個概念。我變招快容錯高,真的就那麼重要嗎。我頭鐵大力出奇蹟直接懟死對手不行嗎。很遺憾,真的就是那麼重要,大力懟真的很容易直接被對方弄死。因為貼身肉搏中有個很兇殘的玩意兒,【現在的】傳統武術和現代搏擊中都沒有。這玩意兒叫【反關節技】。

一旦中了反關節技,輕則脫臼重則骨折,總之任人魚肉是肯定的。因為人的肌肉可以越練越強,韌帶可以越練越軟,只有關節這東西,承載能力怎麼練都練不強的,練成施瓦辛格那樣都沒用。只會隨著年齡增長體重增加愈加衰退。所以反關節技可以說是相當的眾生平等一視同仁的格鬥技巧了。唯一的缺點就是比較兇險,師徒喂招都很容易翻車。

所以你看古人對古代武師對決的描寫,都是遊走、試探、接觸一下,繼續遊走、試探地循環。最後誰功夫不夠露個破綻被抓住了,一兩下決勝負(很多時候也定生死)。「進退神速,虛實莫測」是對武師的最高評價了。武師為什麼要虛實莫測,因為保證一個隨時變招,隨時能跑的戰術選擇,在反關節技(有時候雙方都會用)面前,實在是太重要了。

而現代搏擊,為了觀賞性和人身安全,無一例外地全面禁止了反關節技。你觀看現代搏擊運動,總感覺是兩輛坦克對撞,噼裏啪啦一頓揍,最後誰扛揍誰贏。雖然是【格鬥】向【體育】邁進的必然選擇,但毫無疑問也使得【先接觸後發力】的戰術重要性變得愈來愈低。

==============================================

另外順帶一提,

49年建國的時候,郭嘉就取締了一大批具有殺傷性的傳統武術。

58年中國武協成立,把傳統武術定義為【體育表演類】項目。注意是【表演】類哦。從這裡開始,傳統武術就徹底和散打等【體育搏擊類】項目分開了。別說反關節技了,就是【對抗性訓練】,也完全不允許有。沒有對抗性訓練,你就不要想什麼實戰能力了。

另外為啥空手道、跆拳道、劍道之類的能有【對抗性訓練】?第一外來的和尚好念經,第二人家不是你本土的,不在【傳統武術】之列。

==============================================


這似乎是兩個問題了,而且黏打發寸勁沒那麼玄乎,基本操作基本操作

寸勁,沒什麼神祕,之所以為大家所知,主要還是龍迷吹出來的。寸勁只是一種發力而已,有寸勁就有長勁。為什麼要發寸勁,你和人近身了,都在內圍打了,不發寸勁難道髮長勁嗎?

至於詠春的寸勁,就是肘歸中和不動肘這兩點。做到這兩點,寸勁就有了,很簡單吧,初學者也能做到。

有了這兩點,就能發出肘底勁,啥又叫肘底勁?就是肘尖,肩膀,脊椎,三點連成的三角形。詠春處處講三角,反正就是啥都要用個三角形來證明。肘底勁的力,就是脊椎的上下力。反正發力不是上下就是左右,沒差啦。

肘歸中和不動肘,那麼根本就沒距離可發嗎?對了!所以詠春講的是粘衣發勁,就是等拳頭摸到人的身體才發力,不要被李小龍的寸勁誤導了。

黏打,這只是一種打法,而且黏字表達得不夠準確,廣東人說的是黐。在廣州這邊的詠春,有搭截沉標,吞切偷漏,黐摩燙盪十二字訣,黐只是其中一種而已。

要黏著人打,那麼自己就要有橋力,橋力又是啥?是結構。有了橋力之後,別人才能感覺到你的手重,和你接觸就被你壓制,然後你就可以把他一頓揍。

葉問的徒弟回憶,說葉問瘦不拉幾的,但是手很重,這個重是重量的意思,別人一和葉問搭手就被他的重量給壓住了,所以葉問雖然近六十歲才授拳,但還是能把他徒弟一頓揍。

所以這是黏,靠的是自身的實力去壓制人,當然能黏著人打,不說詠春,別的都能做到。

還有一種黏,就是自己技不如人,別人的力量和速度都比我快,那咋辦?那就要控制距離了,讓對方打不到我或發力不順暢,這種通過距離去控制對方搶回節奏,就是一種黏。

但既然技不如人,那分分鐘還是會被人摁在地上摩擦,這時標指就派上用場了。標指就是教你被人揍的時候怎麼補救,救命用的。那有沒有用呢?這個怎麼說呢?學了就九死一生,不學就十死無生。

事實上和人打尤其是和搏擊打,很難黏得住,能黏住的都是和你差不多和比你菜的。畢竟詠春當初主要還是在佛山傳播,佛山那街道,凸一塊凹一塊,正常走路都能摔倒,所以纔有詠春的用武之地,當然現在沒有這種街道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