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特別好的電影

其實我覺得這種電影纔是好電影,引起人思考。導演真正想告訴人們的都是在故事的反面。

以下純屬個人理解

首先布拉德是個47歲覺得自己碌碌無為的中年人,大學同學都比他混的好,有知名政治家,有賣了公司這輩子不愁喫喝的花花公子,有成功的生意人有錢到買了一架自己的私人飛機。

他覺得自己很失敗,自己在一個非盈利組織工作,舉步維艱。他在想哪裡出了問題

是職業選錯了嗎?別人都去掙錢他卻在非贏利組織搞慈善,身邊的人因為他沒錢都瞧不起他。

是老婆選錯了嗎?自己老婆太知足了,所以沒辦法鞭策他成為更優秀的人。

但是其實我覺得導演真的想說的是,他其實很幸福。

有一個知足且善解人意的老婆,日子不算大富大貴但是至少不會露宿街頭,有一個成績優異,馬上要去哈佛並且懂事的孩子。

後來慢慢得知他朋友也各有各的遭遇,政治家其實表面看起來光鮮亮麗但背後大家都討厭他,賣掉公司那個染上了毒癮,很有錢的生意人和他老婆看似和睦但都把彼此當競爭對手,孩子還得了病。

雖然他的工作不掙錢但是他遇到他孩子同學都很尊敬他的工作。

我覺得這部電影真的想告訴人們的其實是

幸福就在身邊啊


電影很寫實中產家庭的大部分情況

男主的生活現狀到底是怎麼樣的?周圍似乎擁有更好命運的同學 不甘於安於現狀 感到焦慮和困惑 在跟老同學交流後才發現自己與那個嚮往的階級早已脫節…

但他的生活也有著很多令別人羨慕的東西 比起他那些老友們:令很多人討厭的政客、欠債累累孩子生病的商人、還有賣掉公司花天酒地的比利…布拉德擁有充滿天賦且即將步入哈佛的孩子 知足的妻子 自己雖然糾結於自己的職業道路是否正確 卻被兒子的朋友所崇拜和尊敬

個人認為 整個電影充滿了各種矛盾點 從電影一開始男主就一直在思考自己前半生的經歷 他在自己兒子的同學身上看到了從前自己也擁有的希望和熱情 但他卻認為這些孩子還不懂生活在這個社會上的艱辛和現實 高潮在於男主向崇敬自己的Ananya說出了自己生活的一切不滿和心酸之後 Ananya對他感到有些失望 因為她認為男主過的並不差 而且在做令人敬佩的事 男主認為Ananya依然生活在自己的理想主義裏 但在片尾 男主聽到Ananya演奏的交響曲後 他彷彿恍然大悟了開始落淚 他為這些孩子們感到驕傲

男主最後似乎擺脫了自己的中年危機 但也許依然存在擔憂 但是電影想要說明的就是 男主在一直掙扎的過程中 他一直以為自己是這個地球的中心 所以他不斷在進行著沒有意義的比較和掙扎 但實際上每個人都是為自己而活 人真正要做的是不斷的挑戰自己 讓自己變得更好 認同自己 愛自己擁有的一切


布拉德的中年危機這部電影,如果剔除一些美國中產階層特有的元素,如果放在中國中產階層家庭,其實非常相似。

電影主人公,美國名校畢業,因為傳統傳媒行業逐漸衰落,後來經營一個非盈利機構,電影展現的家庭經濟背景,是無法全款提供兒子四年留學費用,需要動用雙方家長長輩的資產。看似溫馨和睦的家庭,其實背後充滿大額消費投資的經濟危機。而這一現象背後,是男主人公大學同學的分化,在他就讀大學時,有幾個核心組員,經過三十年時間歲月流逝,很多有錢有名,至少通過社交網路,男主看到他們光鮮奢侈糜爛的一面,而這恰恰是現實社會中,大多數人所追求的人生目標,大房子,私人飛機,遊艇等等,而他同學,分化成金融投資家,風險投資人,社交達人,著名社會焦點評論家,儘管當初大學畢業時,人生起跑線看似同一出發點,但是,最後分化差距太大了。這就是男主在電影中出現的時空背景,並且為之焦慮而不安。從他晚上失眠,思慮過多,思維發散等思考模式,可以探究其背後的矛盾的生活邏輯。

而故事展開,是從西海岸,飛到東海岸的波士頓,參加哈佛大學校園申請面試。他以兒子為榮,當他思考如果兒子能憑藉音樂天賦,申請進入哈佛大學,那麼,他似乎也非常滿意自己的人生,但是如果只是一個音樂家,似乎也很難憑此成為大富翁,如果只順從初心,興趣愛好去尋找人生目標,又無法獲得物質享受的目標,他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失敗的例子。

兒子因為時間記憶錯誤,失去校園面試的機會,當兒子準備放棄這次提前預約面試時,他又覺得人生關鍵時刻,應該想盡辦法爭取,這樣他又和大學同學產生直接關聯,通過同學拿到最有希望幫到兒子重新面試的社交達人和新媒體作家的老同學,老同學爽快答應幫忙,正好他在哈佛開設一門課程,第二天會從紐約飛來波士頓,並且預約和男主一起喫晚餐。

在之前,男主和兒子高中學姐一起聚餐的場景對話,以及在酒吧的私聊,其實這是二代人之間,無法調和的對話,在學姐身上,他看到了自己學生時代的影子,又看到妻子目前依然保持理想主義和樂觀心態的積極人生。當男主談到很多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困境,而兒子學姐給出,男主已經很幸福,在做自己喜歡做的工作和職業。而學姐母親孃家是印度,那裡,很多家庭,每天只是為生存而工作,根本無暇去思考男主出現的中年焦慮憂鬱問題。此時,兒子學姐拉起縱向立體坐標,讓一直以橫行坐標做比較的男主,有了再思考的延伸。

在二次等待兒子面試的過程中,其實周圍那些同樣期待孩子能進入哈佛學習的中產家長,其心情都是類似的,都寄託後代能延續其人生夢想,代代保持或者超越自身階層圈子,通過申請名校,接受精英教育培養,獲得社會激烈競爭環境下的底蘊素養。

知乎上大多數知友,畢竟比較年輕,很難體會到父輩們的中年危機情緒變化。我作為一個老知友,對男主隨電影展開場景,其情緒變化,非常熟悉。回想起,七年前,我陪女兒去申請美國大學的校友面試,在ED階段,女兒獲得申請學校,在滬面試資格,我開車送女兒去,當時通過各種申請信息,知道這一面試機會的珍貴,通過網路,提前瞭解面試官的個人信息,在極短時間內,和女兒模擬面試出現的各種問題,如何展現自己最擅長的一面,如何通過藝術天賦,獲得ED錄取機會,女兒挑選和製作二年內精美的繪畫攝影作品,作為禮物贈送給面試官,如果面試官提出作品問題時,如何介紹其創作背景和思路等等準備材料。因此,當女兒拿到美國TOP前五的文理學院OFFER時,作為中年父親的家長,心情也是非常激動和波動。對這部影片背後的各人物分區思維層次展開,深有感觸。事過七年,女兒也畢業回國,進入職場,做自己喜歡做的職業,其實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如果能保持平常心,看待周圍的社會多元化,逐漸明白複雜社會生態運作形態,準確定位自己,或許,會少很多不必要的焦慮和矛盾情緒,這樣,對個人,對家庭,其實也是一種和諧多贏的基礎。

確實,社會是個大染缸,每個人無法避免其被污染的可能,從理想主義校友,走上現實社會,進入現實人生階段,其實也是在考驗真實個人經歷的艱難,坎坷甚至磨練。人生單行道,每一段人生,都賦予真實的陽光燦爛,風雨交加和甜酸苦辣等內容,如何兼顧自身人生修鍊和家庭和諧這一對看似矛盾的主要平臺,其實也體現個人智慧人生的延伸。單行道的人生,其實盡量減少各種遺憾,應該是人生經歷過程,最大化滿足感的體現。


昨天晚上看的 本來想找找影評看 結果很少啊 看到這個問題 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這部劇蠻有意思的 但是故事還蠻平的 沒有大起伏 跟姐姐爸爸在家看的 他們都表示完全看不下去了哈哈哈哈

電影裡面布拉德其實就很像我們身邊的任何一個中年人 年輕的時候好像混的還不錯 起碼在人羣中是挺優秀的 在團隊裡面也是比較重要的起眼角色那種吧 但是進入社會之後因為沒有掙得很多錢 看到身邊很多同學同事大家的生活都好像比自己的精彩 而產生了嫉妒 不愉快的心理

為什麼說像身邊的很多中年人 因為我爸爸就是混的還行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那種 每到過節回家的時候 跟以前的同學聚會之後回來就會有這樣的對比心理 誰誰誰在哪裡買了房子 誰誰誰的孩子在什麼什麼名學校 誰誰誰前陣子去了哪裡哪裡 blablabla……

還有我媽 從小學到高中的時候(高中學歷)在班裡都是比較優秀的學生 當過班長和數學課代表那種(以前來說好像挺厲害的了?)現在過年過節回到她老家那邊的時候都不怎麼想給老同學知道 學生會也不太想去 覺得別人都挺優秀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其實我覺得這種比較啊嫉妒啊都是挺正常的 但是嘛還是像Ananya說的 男主是太過把自己當世界中心了 生活已經很好了 但還是各種不滿現狀

而且看的時候就是覺得布拉德的想像力也太好了吧哈哈哈哈哈哈喜劇片嘛 別太認真

最後,我看完這個想到的第一句話就是:

人 最難的就是承認自己就是一個人平凡的人


布拉德問:「這種差距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我想,這種差距在他年輕時產生理想,乃至在他的幼年就產生了。父親是教授,布拉德的童年雖不缺衣少食,也顯然不是錦衣玉食。在幼年時沒有對金錢有過多的追求,因而在年輕時也抱著一顆純正的心追求自己的理想,因而就業既未選擇政府機構,也未進入金融部門。直至47歲,才對這種差距產生了強烈的不安。進而可以看出布拉德的生活真的還算是挺舒服的,滿足的公務員太太,可以考試哈佛的聰明淡定的兒子,寬敞明亮的房子等等...... 用他自己的話說,只是在他的圈子裡混得不太好。

但也許,布拉德根本從來不屬於他所謂的那個圈子。資本主義社會對階級的劃分是基本上是按照財富的多少的來定義,就算布拉德跟白宮同學、基金同學、島主同學就讀於同一所大學,也只能說大家在某個時間段上有一些交集。個別階級的跨越是可以通過教育來實現,但是以教育轉化為資本為前提。布拉德很明顯沒有完成這種轉化。因此在他說自己曾經視白宮同學為競爭對象的時候,也難怪白宮同學一臉茫然。

所以年輕的時候對自己的認知是否透徹,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未來的發展。職業的選擇能否滿足生活需要,理想的追求能否獲取社會肯定這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作為父母,一方面,自己努力學習,努力賺錢,儘可能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另外一方面引導孩子審視自己、並用剖析的視角去觀察社會,理解社會規則。

最後,閉上眼睛,想像一下自己的47歲,是否可以接受。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