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上完班,晚上還要教孩子寫作業,還需要批改作業,這是老師布置給家長的任務。每次都拿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來回懟。

大多數人還覺得很對,但是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家長是教孩子遇到事情應該怎麼處理的方法,教孩子怎麼養成看書的習慣,教孩子怎麼才能和同學好好相處,而不是教他們老師教過的知識,不是教他們寫作業,這是老師的責任!


我認為,這句話的本意是指家長的言傳身教、表率作用對於兒童行為模式的養成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孩子學習文化知識不一定要從家長那裡學。道理顯而易見,我父母都是小學文化,那我是不是只能學到小學?

現代社會,講究分工,好的家長,不一定會教、能夠教文化知識,這當然需要老師。

家長能做的,更多是對孩子世界觀、價值觀、行為模式等方面的影響,這種影響,很多時候是潛移默化的。


怎麼又是這樣的問題,這是瞄準了最近家校之間的問題,還要準備煽動一把情緒嗎?

作為一個老師,堅決反對老師講批改作業的工作轉嫁到家長的身上。

作為一個老師,也不得不說家長確實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對於孩子的影響是一生的,其影響力遠遠大於老師。畢業多年以後,或許老師教的知識已經被忘記,甚至已經想不起自己的老師姓甚名誰,長什麼樣子,但是家長和家庭對於孩子的影響會延續在孩子的生活中。

這並不衝突,家長參與輔導孩子的作業,這不是老師的要求,可以說是整個社會對於教育的高要求所造成的結果。二十年前,你讀書的時候,大學畢業能找到一個好工作,現在你孩子大學畢業優勢什麼情況呢?

小學老師一般會要求家長輔導孩子作業,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可能連題干都看不懂,假期作業家長參與輔導也是很正常的啊。同時,家長自己這方面的需求可能比老師更大,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家長願意花錢送孩子去上輔導班了。

但是要求家長批改作業的還是少數吧,至少我這個地區沒有網上所說的這種風氣。如果確實當地有這種情況,老師將自己的工作轉嫁到了家長身上,那麼請家長可以進行舉報。現在中小學要求減負,尤其是小學階段,是不允許老師留書面作業的。如果你孩子作業太多,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你直接舉報就好了,最好是成群結隊的去舉報,舉報來讓整個地區都通知不許老師留作業,那可能最高興的當屬老師本人了。

批改作業是老師的職責,如果不堅持手批作業,老師根本無法了解學生對課堂的掌握情況,無法了解學生情況,就很難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效率。

作為老師,不應該將自己的工作通過這種方式轉嫁到家長的身上,這是極其不負責的做法。

全網都在說這種現象很普遍,但是我身邊確實還沒有發現,可能是地區教育情況不同。

家長不應該幫老師批改作業,但是應該幫自己教育孩子,輔導自己孩子的作業,這並不衝突。

我自己是19年畢業就在一起考教師備考,回到家長縣城做老師的。老師只是一個普通的職業,從事這些職業的人也只是一些普通人,並沒有網傳的那麼妖魔化。

而老師教授知識和家長輔導作業並不衝突,如果家長精力足夠,文化水平支持,我是建議大家參與到孩子的學習中來的,畢竟孩子是自己的孩子,大家都是希望孩子的學習成績能夠穩步提高。


最近這個問題好像很火的樣子……

哪兒哪兒都是

誰誰都出來說,批改作業不是家長的事兒,網上大把老師都出來說自己不會讓家長批改作業。

那這些讓家長批改作業的老師,是從來不上網嗎?

還有讓家長輔導作業的,我可真去了您吶!怎麼輔導?我孩子作業一直是我輔導,完了把我叫學校去,說搞錯了!

家長搞錯不是很正常嗎?我也不知道教學大綱,更不知道課程目標,更沒有跟著聽課,我咋知道這數學題是要畫圈,不是要列算式?

你看網課我不是就輔導得挺好?教學大綱,課程目標發過來,上網看了網課,我也就才知道這個學期重點內容是什麼,這個課程目標是讓孩子學會分段,還是學會寫字。

最後想說一個問題,作答的老師們能不能也呼籲一下,給老師減減負,別今天一個表格,明天一個彙報的,一天到晚地增加教學外的工作量,就讓老師好好教書改作業行不行?


誰收益最大,誰就應該付出更多成本。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聰明的人可以轉嫁成本,或者做大蛋糕,引入更多受益者從而攤薄成本。

孩子學習好,最大的受益人是老師嗎?老師可能會因為幾十個孩子成績總體提高獲得很好的收益。但一個孩子的成績並不能使他的收益提高太多。所以一個孩子的成績在老師眼裡是幾十分之一的利益。

那麼是社會嗎?至少目前的社會當然希望有更多高素質的勞動者創造財富。但一個孩子的成績或者說能力,對社會來說只不過是百萬甚至千萬分之一的利益。

獲得最大收益的是家長。

所以家長就是應該付出最多的成本,這沒有什麼好抱怨的。

你有錢,就應該給孩子單獨請一個好的老師進行一對一的授業。

你有閑,就應該好好的研究教育方法,利用自己對孩子的了解幫助他更好的學習。

你如果什麼都不想付出,那你就得承擔孩子成績不好的後果。

那麼聰明的家長有什麼辦法攤薄自己的成本呢?

首先當然是轉嫁成本。你能轉嫁給誰呢?老師嗎?他可能不會接受。社會嗎?他可能都不認識你,更不會接受。

受益者還有誰呢?還有誰比你更希望孩子學習好呢?

孩子自己。

如何創造孩子學習的內部動機,給孩子提供好的,設計過的,會上癮的外部動機。是一個好的家長每時每刻都應該在考慮的問題。

怎麼提高孩子的內動力呢?停止否定,停止擔心,停止控制,停止代勞。給孩子一個充滿愛的外部環境,讓孩子不怕犯錯,不怕學不會,勇敢的嘗試。

如何提供一個好的,會上癮的外部動機呢?

獎勵的不確定性加上獎勵的超預期。

如此一來相當於給孩子的騎象人勇氣,也給了大象一根香蕉。人象合力,豈有不成之理?

說來簡單。不否定,不擔心,不控制,不代勞,給孩子愛的環境,獎勵的不確定性,獎勵的超預期。

上邊每一個詞想做到都需要大量的努力學習和經驗積累。

什麼叫否定?你錯了,我對了。

什麼叫擔心?你能不能做好啊?

什麼叫控制?你要做這個,不能做那個。

什麼叫代勞?你做不好,讓我來,看好了。

什麼叫愛的環境?你是重要的,我會傾聽你的想法,我能承受你的攻擊性,你的感受我能明白。

至於如何讓孩子上癮?這個得寫一本書。。。


當然不是。

就不說還有幾個家長記得自己中學時候學的各種數理化定律,就語文課文也沒幾篇記得住的吧?

這句話說的,其實是一個事實:孩子是家長的複印件。

很多時候我們自己身在其中,可能沒有看明白,但是你去看別家的孩子,你就會發現:家長平常怎麼說話的這個孩子就是怎麼說話的。

從孩子的反應行為可以看出這個家長的修養。

很多時候老師可以教的都是具體的東西,但是如何為人,這一點,孩子只能從家長身上學來。

所謂「三分做事七分做人」,老師再怎麼樣也只能教到前三分,後七分都是孩子從自己周圍最親近的人身上學來。

前幾年出過一個定律:你的水平等於你周圍最親近的5個人水平的平均值。說的就是人與人之間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一點在孩子身上更加明顯,因為他們是一張白紙,很容易反應出周圍的顏色。

舉個例子。

在《羋月傳》中描寫過贏盪和贏稷小時候的樣子,中間有一段討論「攻韓」還是「伐蜀」。

贏盪——也就是後來舉鼎而死的秦武王——遇事沒有自己的思考,尋求他母后或者身邊公公的意見,母后告訴他:「跟著大多數人頭總沒錯。」

贏稷——後來的秦昭王——在羋月的「你隨心而投」的教導下,會自己思考問題,甚至知道反其道而行之,「既然大多數人都選擇攻韓,那我們的敵人們應該也是這麼準備的。」

雖說這部電視劇中有很多改編的成分,但是這兩個小孩的成長經歷是一路對比過來的,這人看非常明顯,特別是他們的性格對比。

當時,贏稷是贏盪的陪讀,老師一樣的,孩子主要的區別在性格上。

贏稷小小年紀,有同情心,遇事有自己的想法,而大他好幾歲的贏盪,一身戾氣,遇事只會說「要你們幹嘛的?」

這能說是老師沒教好嗎?

真不是,看看他們的母后就知道了,簡直是一樣的處事邏輯思維。

現實中的例子太多了,如果你同時觀察孩子和父母,再觀察不同隊的孩子和父母,你就能很明顯的感受到其中的區別。

之前有人問,「如何讓孩子愛讀書?」

其實答案也是一樣的,需要家長自問一下:「你自己愛讀書嗎?」

說到這我就不往下延伸了,很多事實是我們不願意接受的,畢竟誰都不願意否認自己,所以問題拋給老師,理由是:「要是我都會,還要你們幹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