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com/50/v2-e599b6997ecb0d4bb85a0851f1907d1b_hd.jpg?source=1940ef5c" dw="600" dh="400" data-default-watermark-src="//i1.wp.com/pic2.zhimg.com/50/v2-e40d06a24cdb20e2f643583ab02a40df_hd.jpg?source=1940ef5c" w="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e599b6997ecb0d4bb85a0851f1907d1b_r.jpg?source=1940ef5c"/&>-->

當朋友跟我們傾訴困境時,大多數人的反應一般是:

「你別這麼想」

「我特別同情你」「想開點,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看到別人難受傷心,我們總想做點什麼讓Ta快點好起來,所以想方設法說點什麼來安慰對方。

但這種試圖用理性分析來趕走失落感受的安慰,是一種對別人感受的否認和不接受。

在最需要情感支持的時候,卻有人跟我們講一大堆道理;這樣的感覺想必不好受。

其實,每個人都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當對方向我們表達脆弱和無助,或許並不寄希望於我們幫他解決實際問題,而是希望獲得傾聽、理解和情感支持。

真誠、全身心地關注對方,才是共情力的核心。

提高共情力,就從「少講一點道理,多談一些感受」開始吧。

&>&>&>來自壹心理小蘑菇的提問:

如何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

因為我的共情能力很低,傷害過人……

我很痛苦……

真正的共情,是全身心地關注對方

然後才是學習溝通的具體「套路」

壹心理優質回答者@王光偉

心理學學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任何一種能力的提高,都需要不停的練習才行。

我覺得共情的能力,有點像武術,分為套路和內功。

如果想最終你的武術達到制敵的效果,僅僅有一個套路、花架子,是不行的。還應該練習內功。

樓主的短短描述中,我似乎能夠感覺到你傷害過別人的的那種痛苦,有一些自責和悔意,有些不再想去經歷這樣的事情

我嘗試著分享一下我學習共情的經驗。我隱約也覺得,如果樓主在嘗試學習共情的過程中,也能慢慢的找到緩解自己痛苦的辦法。

  • 如何練習共情的內功

如果要想真正的共情,我們需要將自己放下,全然的關注對方。

我覺得這是共情的【內功功法精髓】。

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了就不簡單了。

比如,你和另外一個人溝通時,你要把自己放下,關注那個人。

可能沒幾分鐘,就開始從這個人身上走神了,可能把關注點放在自己身上,會想」我說的這個她到底感不感興趣「、」我是不是哪裡說錯了?「、「我這麼說,是不是傷害到了對方」。

我有一個提升內功功法的秘籍,就是去練習專註的能力。

方法可以是通過正念、禪修,甚至是武術中的站樁

這些練習方法看起來和共情沒有什麼直接的聯繫,但經常的、堅持的練習,是可以提升我們的專註力,能夠減少心中的雜念,降低一些負面的情緒影響,讓人覺得精神飽滿,整個人也會充滿了能量的。

這樣我們就會自然而言的能夠專註下來,聽聽對方怎麼說,而不會被心中浮現的雜念所影響。

隨著功力的提升,慢慢的,我們甚至不會用到下面我們提到的套路了。

想成為高手,內功是必須要練習的。

  • 練習共情套路的方法

任何能力,如果剛剛開始都有一個示範,那學習起來將會很容易。

所以,套路必不可少(其實套路本來是一個中性詞,現在竟然慢慢淪為了貶義詞)一套花架子學習下來,也必然會提升繼續學習的自信心。

剛剛開始練習時,可以選擇一本教材做參考

可以翻一翻心理學中講溝通的教科書,裡面有關於共情的一章中的例子,按照裡面的對話場景進行模仿。【很多書中都有優秀的例子,這裡暫不展開說】

再後來,可以隨便打開一部電視劇、電影都行,在一個人說完話之後,按暫停,把你共情對方的話,寫下來

多次練習。

再升級,在真實的對話場景中,慢慢的將前面學習的套路用上

在一次一次的溝通模擬中,共情的能力必然會有提升。

最高級,嘗試帶著內功,來打出套路。

溝通時,慢慢將關注點放在對方身上,全然去關注對方,專註在整個溝通上面,然後將在書中,和練習中學習的內容慢慢的使用出來

不斷的將內外功結合起來,持續的去練習,相信一定可以熟能生巧,在溝通中,不僅可以共情到別人,也能提升自己。

最後,還是那句老話,不管方法有多少種,終究是要去實踐才能真正的為我所用的。加油吧!祝好!

共情的目的不是幫對方解決具體的問題

而是專註對方的處境和感受,理解至上

壹心理優質回答者@夏風

你自己本身,就是最好的

共情能力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在傾聽與幫助的步驟中,我們要注意的一點就是,我們的目的並不是「幫助」 對方或幫助他解決什麼問題,我們要做的只是真誠的了解對方的感受

因為對方在大多數情況下,真正想要的並且需要的其實是你的一丁點兒理解而已。

可是我們常會犯錯,比如一個人遭遇了什麼不幸,我們多會以自己的想法、感受和價值觀,來善意的幫助他。

比如「既然事已至此,我們只能……」,「你可要注意自己的身體……」。

可是我們卻沒有專註於別人的想法、感受和價值觀。

表達「共情」不只是簡單地用話語,有時候更需要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結合行動去引導對方。

簡單的「說教」、單純地動一動嘴巴,因為沒法真正走進對方的心裡,因而往往難以觸動對方,也就無法與對方產生「共情」。

產生不了「共情」,自然也就無法引導對方

面對一位認為自己是一隻蘑菇、於是就像一隻蘑菇那樣蹲在角落裡不吃不喝的精神病人,你會怎麼做來引導他呢?

一般人很可能會習以為常地對著他大吼:「趕緊起來,你不是什麼蘑菇!」

甚至過去用手拽他站起來。但不論怎麼說或拽,他往往依然無動於衷。

那麼真正的心理醫生又會怎麼做呢?

他通常不會簡單的「說教」,而是會從「共情」的視角出發,也蹲坐在那位病人的身邊,結合話語和起身走動、吃飯等動作,逐步引導病人,漸漸地很自然地將他引向像正常人那樣生活。

其實共情很簡單,不是讓我們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擺出來,而是讓我們好好地清空自己,等待別人來向你表達情感。

當我們沒有給予他人什麼的時候,給他的卻是無價之寶。

共情就是你希望他人如何對待你的方式

共情能力需要積累,討論具體事件更有幫助

壹心理精華回答者@Eric

接納包括接納自己和接納他人

簡單理解成:你所希望的別人對待你的那種相處方式,並且人是有很多很多不同的狀態的。

這個問題,難度約等同於:

  • 如何提升我的樂觀能力?
  • 如何提升我的優秀能力?
  • 如何提升我的技術能力?
  • 如何提升我的賺錢能力?

最接近於:

如何提升我的為人處事的能力?

個人覺得,在這裡,談論具體事件,可能會比尋求某種能力的提升,能多點幫助。

共情是理解並照顧別人的需要和感受的能力

對自己的了解越深入,共情能力也會越強

壹心理優質回答者@劉寧

中挪、中美精神分析成員/三甲醫院心理醫生

這真的會讓人很難過,特別是當我們想要關心、理解和支持對方,卻難以表達,甚至對方誤解了我們,這尤其讓人難過。

那麼什麼是共情能力呢?簡單來講,就是理解並照顧別人的需要和感受的能力。

我們理解了別人心裡的想法和感受但說出來不一定是共情

因為有些部分可能是對方不想被看到或說出來的,可能是涉及到他的隱私,或者他會感到尷尬、羞愧等不舒服感覺的部分。

所以我們需要結合對方的需要,考慮這樣說出來可能會給對方帶來什麼樣的感受,來選擇說什麼,如何說,什麼時候說,什麼場景下說

照顧對方的需要和感受,可以通過言語的方式,也可以通過非言語的方式

比如對方說了一件會擔心別人的看法的事情,哪怕我們什麼都沒說,從我們的眼神和表情的反應,對方覺得我們沒有任何的評價,覺得我們很理解他的難處和不易、委屈,對方也會感到被我們共情到了。

共情裡面很重要的一些原則,比如不評判/不評價的中立態度,從自己的角度談自己的感受,而非去評價甚至指責對方,或者說教對方,這些都很重要

比如我們盡量說我的感覺/感受是...,而盡量少說你不要/不應該...,你要/應該...。

但是,關於共情能力常常容易有一個誤區,那就是共情能力最關鍵的其實並不是我們表達的方式方法和技能經驗,也不是我們理解/推測/分析對方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

共情能力的關鍵在於我們對我們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理解,這才是核心,才是關鍵。

在社會科學領域,或者我們所說的人文領域,比如人際關係裡面,我們對一個人的觀察和理解,非常受到「我們自己」這個主體的自身感覺和想法的影響,這叫主體間性

不像自然科學,比如我們去觀察物質世界、天體運行規律,觀察結果基本不受我們自身的影響(不過實際上也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但遠遠沒有社會科學領域的影響那麼大),而我們去觀察和理解一個人,對同一個人,不同的人對他的看法和感覺往往會有很多不同。

我們打一個比方,小明告訴甲,他打算離家出走,和父母斷絕來往,甲沒有任何回應。

小明對甲沒有任何回應感到奇怪和有點失望,而當小明告訴乙時,乙感到很驚訝和擔心,對小明說「我想你做出這個決定真的很不容易,你會很失望、難過又委屈。」小明感到很欣慰,感到被乙理解到了。為什麼甲和乙會有如此之大的區別呢?原來甲自己和父母的關係也有很大的衝突,他覺得這也是他所想的,覺得這並沒有什麼;而乙和父母的關係沒有那麼大的衝突,他覺得如果自己是小明,會對此感到很難過。

當我們對自己的理解越來越深入和完整,我們對人性,對關係里的種種感覺和體驗,對自己的種種看法和感受,都會越來越豐富和深入

我們越加容易理解對方的各種情緒情感和想法感受

我們越加容易理解對方所面臨的各種境遇給他帶來的體驗和影響,

我們也越加少一些主觀的誤區、盲區和偏差

更容易站在對方的角度和立場上,更容易替對方考慮,更容易理解和照顧到對方的需要和感受。

所以我們常常會發現,我們在心理諮詢里去處理關係里的衝突,雖然衝突的對方並沒有參加心理諮詢,而諮詢師也並沒有幫我們去分析/推測對方的內心世界;

而是幫助我們不斷去探索、理解和體會我們自己;

我們卻驚訝地發現,我們的關係發生了很多的變化,我們不僅對我們自己有了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入的理解,我們對對方也有了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入的理解,我們的共情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既然把我的回答都看完了,不順便來這玩玩嗎?

訂閱號id:xinli001_qa

萬條心理回答等你來挖

與百萬心理愛好者一起提問共同成長。

發佈於 2020-02-21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微言微言路人

1、學會換位思考

指能從對方角度為對方的行為尋找合理性,以最大限度地理解發並對方。

2、學會傾聽

指能全身心地聆聽對方的表達。傾聽不僅指聽取其口語表達的內容,還包括觀察非語言的行為,如動作、表情、聲音語音語調(音量的大小、語音的高低、音速的快慢、是否口吃等)。不僅如此還需要有適當的反應,表示聽了並且聽懂了。

3.表達尊重

尊重包括:

(1)尊重對方的個性及能力而不是憑自己的感情用事。

(2)接納對方的信念和所做出的選擇或決定,而不是評論或試圖替其做決定。

(3)善意理解對方的觀點及行為,而不是簡單採取排斥的態度。

(4)以尊重並且恭敬的態度表達自己與對方不同的觀點。

(5)不做價值判斷,尊重對方的選擇。

4、練習:

(1)用一句完整的話,對一個你不同意其觀點的人以尊重的態度表達出自己的不同見解。

(2)設身處地地為一個你不喜歡的人在某個行為找出5個以上的理由。


1、學會換位思考

指能從對方角度為對方的行為尋找合理性,以最大限度地理解發並對方。

2、學會傾聽

指能全身心地聆聽對方的表達。傾聽不僅指聽取其口語表達的內容,還包括觀察非語言的行為,如動作、表情、聲音語音語調(音量的大小、語音的高低、音速的快慢、是否口吃等)。不僅如此還需要有適當的反應,表示聽了並且聽懂了。

3.表達尊重

尊重包括:

(1)尊重對方的個性及能力而不是憑自己的感情用事。

(2)接納對方的信念和所做出的選擇或決定,而不是評論或試圖替其做決定。

(3)善意理解對方的觀點及行為,而不是簡單採取排斥的態度。

(4)以尊重並且恭敬的態度表達自己與對方不同的觀點。

(5)不做價值判斷,尊重對方的選擇。

4、練習:

(1)用一句完整的話,對一個你不同意其觀點的人以尊重的態度表達出自己的不同見解。

(2)設身處地地為一個你不喜歡的人在某個行為找出5個以上的理由。


「共情」最近這個詞越來越流行,它的英文單詞是 empathy,指的是你對別人的遭遇感同身受的能力。就像你看到高空走鋼索的人出現在屏幕上時,心會提到嗓子眼,跟著一起緊張。又或者你看到孩子咳嗽,臉脹得通紅,你也會跟著難受,恨不得替他生病。其實這個概念很早就有了,18 世紀的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是最早提出這個概念的人之一,他把這種感受稱為同伴情感(fellow-feeling),也就是你看到身邊的人經歷某些事,你也會有著與他們相似的感受。去年有一個視頻,讓我們對共情的理解又多了一些。


之前有一段不同尋常的視頻,在國外傳播很快。在視頻中,男球迷坐在女體育記者的對面,把推特上一些歧視女性的推文大聲念給她們聽,這些推文攻擊的對象正是女記者。這些辱罵的推文污穢不堪,《環球科學》沒有登出來,不過可以想像,不是念叨生殖器,就是問候祖宗八代,總之,讓人作嘔、讓人難堪、讓人傷心。唯一一個刊登出來比較溫和的例子是:我真希望你男朋友揍你。


這個活動的發起者是一家名叫體育之外的網站,它希望讓男球迷也嘗嘗女記者日復一日在網上被人罵得狗血噴頭的感受。這一活動的目的是為了說明,如果一段話當面說很傷人,那麼用鍵盤敲出來發在網上,也很傷人,沒有區別。視頻里,讀著推文的男球迷很難受的樣子,他們在椅子上來來回回挪動,局促不安,好像肚子被人打了一拳。男球迷們可以清楚地意識到,如果自己收到了這樣的信息,會有多痛苦。他們好好地上了一堂共情課,感受到了女記者們的不安與難過。


男球迷感受到的是共情的一種,也被稱為「認知共情」,包括「觀點選擇」和「心智推理」,這是一種思考或理解他人情緒和感受的能力。共情還有情緒共情和共情關心。情緒共情是指分享別人的情緒,並對情緒感同身受,比如你看到網上直播,有工人在幾百米高的高壓塔上啃饅頭,你替他恐高和害怕。


而共情關心,也就是同情,會讓我們除了感同身受,還會採取行動,去幫別人一把,比如看了自閉症兒童的自我介紹和創作出來的畫作,就捐了款。經過多年的神經科學研究,大多數科學家都把共情看作涵蓋這三個因素的一個統稱的概念。這三個因素也是維繫我們社會生活的基礎元素。


心理學家研究共情已經數十年了,但直到最近十多年,他們才開始把神經科學引入到共情的研究中來。神經科學的研究重點是弄明白我們的神經網路里究竟有哪些部分支撐著情緒共情和認知共情。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51 節內容

鹽選專欄

解讀《環球科學》:享受最前沿的科普盛宴

科學有故事汪詰 知名科普作家、職業科普人

51 小節 | 14 小時

¥49.00 會員免費

發佈於 2019-06-24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大白講金融大白講金融?

上海交通大學 電氣工程碩士

謝邀@Vico陳

我的回答可能讓你失望了。

以前作者是討好型人格,共情能力高的嚇人,別人一個眼神我都想猜出來他有啥不滿意的。

現在工作五年,越過越自私,大家各自干好自己的事,不需要共情,該爭就爭,該罵就罵。感覺越活越輕鬆,越過越瀟洒。

世界上絕大多數人是自私的,不要費力去共情,搞清楚分工,分清責任就好。

如果說需要共情,那就是針對家人孩子,不要跟我講朋友要共情,朋友都要你共情了,那還是朋友么??

對待家人孩子如果要說怎麼共情的話,我覺得最簡單的就是把他們當成平等的普通人,對等的交流是共情的最大保證。

對待老婆不要共情,彩虹屁吹起來。


我的回答可能讓你失望了。

以前作者是討好型人格,共情能力高的嚇人,別人一個眼神我都想猜出來他有啥不滿意的。

現在工作五年,越過越自私,大家各自干好自己的事,不需要共情,該爭就爭,該罵就罵。感覺越活越輕鬆,越過越瀟洒。

世界上絕大多數人是自私的,不要費力去共情,搞清楚分工,分清責任就好。

如果說需要共情,那就是針對家人孩子,不要跟我講朋友要共情,朋友都要你共情了,那還是朋友么??

對待家人孩子如果要說怎麼共情的話,我覺得最簡單的就是把他們當成平等的普通人,對等的交流是共情的最大保證。

對待老婆不要共情,彩虹屁吹起來。


提升自我共情能力:使誇獎恰到好處,讓批評利人利己

晚上的閨蜜聚會,胖胖一臉愁雲的來了,大家都關心的問她發生了什麼問題,胖胖嘆了口氣說是和親媽吵架了。事情的起因很簡單,就是胖胖肩膀疼,她問媽媽能不能幫她捏捏肩,媽媽正玩手機呢,就沒好氣的說胖胖每天都是事兒,不是這裡不舒服就是那裡難受的。胖胖很生氣,就反駁說不捏就不捏,怎麼能說我是個「事兒媽」呢?可反過來她媽媽卻生氣了,說胖胖脾氣大,說兩句就生氣,還和家長頂嘴,不孝順。

其實這樣的事情也不是一次兩次了,我們眼中的胖胖是聽開朗的大器的,胖胖媽也很慈祥親切。可是胖胖總是和自己的媽媽吵架,而且經常是一些小事,胖胖媽生氣時候說的話確實很難聽,有時候我們旁人聽了都覺得句句誅心。作為外人,我們只能安慰胖胖,這是她一時的氣話,可是這樣的「氣話」,卻使得胖胖很崩潰。閨蜜們在與胖胖長談時,她的最深感受是:「我知道她隨口無心,有時候是關心我,但我覺得她不愛我。」

誠然,說家人不愛自己,或許有些偏激了,可溝通的時候確實需要更多良好的技巧,哪怕是最為親近的家人。

相比於外國人,我們中國人比較含蓄務實,用行動表達永遠都不是我們的弱項,可是恰恰在語言上不知道怎樣去溝通和評價。

其實,在每天的溝通中,我們都在對周圍人的好與壞做出評價。但我們的讚揚與責備客觀真實嗎?我們要如何提升這項能力呢?《讚揚與責備》一書中,作者將30年的研究成果凝聚於書中,揭示了讚揚與責備的機制是如何在親子、夫妻、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之間運作的。

讚揚不僅能表達喜愛,還可能涉及利用與諷刺;責備不僅與不滿有關,還可能隱含著歧視和推脫責任。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對自己和他人的心理活動、需求和真實意圖產生更深的理解,試著容忍他人的看法,客觀評價身邊的人,更好地與他人溝通。

一、能夠真正理解他人的感受時,我們的表達才是生動的。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類本性上最深的企圖之一是期望被讚美、欽佩和尊重。」可見,對於讚美的期待是人的本能,無論是卑微的市井之徒還是尊貴的帝王將相;聽到讚美之後滿心歡喜,並且會對讚美自己的人心生好感,這也是人的本能。

「炫夫狂魔」蔡少芬一提及老公張晉,她都是滿屏的誇讚,毫不吝嗇對丈夫的讚美之情。當她問到為什麼總這樣做時候,她回答說:「我是一個很愛表達的小女子,要把好感情給大家看。經營一段婚姻,如同對待小孩子一樣,你要讓他好,誇他就對了,能誇就誇。」

由此可見,幸福的婚姻往往需要「甜言蜜語」,只有彼此多點讚美、肯定,就能保持婚姻幸福長久。

但是,我們也要注意,並不是所有的讚美都是出於真心,也並非所有的讚美都是純粹的讚美,正如鮮花背後常常隱藏著陷阱一般,有的讚美目的並不單純,而是別有企圖。就好像那隻從烏鴉嘴裡騙取肉吃的狐狸,正是抓住了烏鴉愛聽讚美之言的特點,只是說了幾句好話,便輕而易舉地獲得了一頓「免費的午餐」。

有效的讚美必然是發自內心的,是出自真情實感的。就好像英國諺語說:「想要知道別人的鞋子是不是合腳,就穿上他的鞋子走一英里。」 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這樣,你的讚美或是溝通,都會達到預期的效果。

《紅樓夢》中,劉姥姥進大觀園,臨走時賈府送了很多東西,平兒和她一一交代。

劉姥姥千恩萬謝,平兒笑道:「休說外話,咱們都是自己人,我才這樣。你放心收了罷,我還和你要東西呢,到年下,你只把你們曬的那個灰條菜乾子和豇豆,扁豆,茄子,葫蘆條兒各樣乾菜帶些來,我們這裡上上下下都愛吃……」

短短一段話,就透出平兒高情商的善良:看似和劉姥姥要東西,其實不過是為了給劉姥姥減輕心理負擔,讓她接受得心安理得一些。

平兒的這種能力,放到現在的語境之中就是所謂共情力。當你對你要表達的對象表現出共情力時,你可以用更有創造性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能夠真正理解他人的感受時,我們的表達才是生動的。

二、責備的目的是要給出建設性的意見,而不是抓著對方的毛病不放。

人與人之間相處,難免會出現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有時候少不了去批評別人,但批評是一門藝術,批評如果不恰當的話,很容易讓別人仇恨、記恨,引起別人的逆反心理。偉大的心理學家席勒說過:「我們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同樣我們也非常害怕別人對自己的指責。」

責備的主要目的是要對方改正錯誤,而不在於責備本身。所以,在我們在責備別人的時候,要多從對方的角度出發,把握火候,不要過度。

唐代名相魏徵以直言善諫聞名於世,而他在批評唐太宗時也很善用含蓄的方法。一次,有人送給唐太宗一隻鴿子,唐太宗很高興,就托在手臂上逗著玩。見魏徵進來,怕他看見,趕緊揣到懷裡。其實,魏徵早已看見了,只是故意不言明,奏事時有意慢條斯理,拖延時間。結果等魏徵走了,鴿子也悶死在唐太宗懷裡。這裡,魏徵就是用含蓄的方式批評了唐太宗「玩物喪志」的行為。

而在我們周圍,有很多人指責別人時候,語言極其嚴厲,甚至貶損別人。不但收不到好的結果,還會適得其反。就像我開頭提到的胖胖的媽媽。面對居高臨下的批評和指責,許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辯解和反駁,批評的方法不對,別人甚至會記恨你。

人都喜歡聽好話,在批評之前,先讚美對方做的好的地方,然後,以詢問的方式做引導,讓對方認識到錯誤,以建議的方式說出批評,最後,再給予對方鼓勵和期望。在想要指責別人之前,必須明確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幫助別人,而不應該是居高臨下,頤指氣使。當出現問題,我們必須記得,責備的目的是要給出建設性的意見,而不是抓著對方的毛病不放。

《讚美與責備》乍看之下是在探討社交溝通問題,其實也涉獵了原生家庭、青春期叛逆、校園霸凌、網路暴力、職場拉踩、性別歧視等深刻問題,值得每個人深思和努力。

讚揚與責備:劍橋大學的溝通課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