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來,我測試結果entp(但實際上可能並不是)

感覺現在比以前更喜歡在網上和別人杠了,而且越杠打字速度越快...

看東西比以前更加追求新鮮感了,在十天時間裡看了1000篇以上知乎文章,而且和別人討論問題的時候還能迅速回憶起來,豐富討論內容

做事情更加沒有計劃性了,以前我還列個計劃只是常常只能完成一半,現在做事情根本不列計劃全憑興趣...

我變得更加厭倦有規律的生活了,希望啥事情都有新意...

我變得更加喜歡和人網聊,經常一聊聊很久,而且聊天過程中思維很發散,聯想能力很強,搞得所有和我聊天的人都覺得我太entp了... (我以前似乎很少找人聊天... )

感覺現在越來越浮躁...

以前能一天專註做10個小時數學競賽題,現在根本靜不下心來...

以前別人經常覺得我很傻,或者說,除了數學物理啥都不會。(但數學物理天賦超一流)現在有人發現我變得越來越靈活幽默了,興趣也變得更廣泛,但是對我數學物理的天賦有沒有影響不清楚...

總之感覺入坑後僅僅經過了40天,我因為測出來entp,真的變得越來越entp了... 原本優秀的學習習慣都不知不覺地拋棄了


首先說出結論:必然是有受到影響的。

因為不論是做MBTI還是九型人格等等,都可以被歸類為身份動機(identity motive;Vignoles,Regalia, Manzi, Golledge, Scabini, 2006)而身份動機的雛形身份過程理論(identity process theory; Breakwell, 1986)大概有兩個過程:

【1】身份認同受兩類過程調控:第一類是同化 – 順應,即吸收新身份到原有身份中,或對原有身份做出適應性的調整以接納新身份;第二類是評價,即評估新身份可能產生的價值。這兩類過程被一些心理需要支配,使身份趨向滿意狀態。(還有更進一步的說法,積極的身份認同動機可能會讓MBTI等對你有幫助,消極的動機可能會讓你越變越差,有機會再講。)

而你這個就是第一類中談到的同化——順應,entp作為你的新身份被吸納到原有身份中,你調整了你的行動來適應這個新身份,作為例子談一談我自己,我高中時候也是因為自認intj,再加上那時候網上mbti氛圍是鼓吹INTJ(永 遠 滴 神)是天才。

所以我就真以為自己是個「天才」了,每天裝作不好好上課,睡覺畫畫,逃課去網吧。然後背地上廁所都在刷題,然後就真的考了學校第一吧(學校比較差)。刻意把自己壓抑成沒有感情的樣子,例如我當時很喜歡的一個女孩子給我傳了一個這樣的紙條:

「如果你再和其他女孩子那樣親密,我就不理你了」(大概意思是這樣,也可能是我記錯了)

雖然我是聽懂了她的意思,但作為一個NT人,當時認為情感是阻礙自己發展的絆腳石,所以我硬是一年沒怎麼找她。

當然最後:


寫點硬核一點的東西吧,其實也不必過於關心自己是不是受MBTI影響而改變了自己,不論是不是研究,只要是做MBTI測試並以認識自己為目的的,都定然會受到MBTI的影響。

我們的世界是一個由話語構建的世界,而記號反轉了可見物與不可見物的關係。——《詞與物》

可以說結構主義昭告了一個事實:人的主體性是不完整的。只要我們存在在這個世界,使用語言,就必然會受到語言的影響。

【2】在自我身份的形成過程中,語言又擔任了何種角色呢?嬰兒為了重新成為母親慾望的支配者而認同父法,通過習得語言彌補慾望的空缺,「慾望人文化的時刻也正是兒童達到語言的時刻」。能指和所指作為各有一套運行秩序並彼此獨立的系統,在兩者之間存在著永遠無法跨越的阻隔,傳統觀念中話語符號與客觀世界一一對應的穩定關係被顛覆了。在此遭受瓦解的不僅是語言與意義的關係,還有人的主體性本身。試想,人的思維與情感哪一個不是由能指構建起來的呢?

舉個例子,如果你生活在南方,你可能會叫北方人認為的包子叫肉饅頭,但你認為這是肉饅頭是你自己得到的還是在學習語言以來被影響的呢?不只是這一個概念,如果把這個「包子」換成「善良」「道德」「浮躁」等等,其實從這個角度上來看,現實中的我們是最遠離真實的自我的。當我們遇到真實的世界時卻又可能因為害怕而逃跑(比如夢境),或許對於我們來說,受不受影響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去選擇對我們而言好的影響。

我們被語言或者說MBTI的世界(象徵界)影響並不一定意味著我們喪失了自由,相反,在認清這個影響後我們能更本真的做出自己的選擇,我們要去選擇成為我們自己。

人像一粒種子偶然地飄落到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本質可言,只有存在著,要想確立自己的本質必須通過自己的行動來證明。人不是別的東西,而僅僅是他自己行動的結果。——薩特

既然了解了自己必然被影響,那不如去選擇自己想成為的自己,盡量不要認同ENTP或者任何身份中你已知的劣勢,例如「浮躁」「不自律」「發散」等等,entp真正的能力應該在「促使」上,是去認定自身心之所向,然後促使這個世界向他們認為好的地方發展,而不是把時間浪費在碎片知識和界定命名(杠)之中。

願你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八維功能層級

(五十個更新身份認同動機中的自尊,效能,連續,意義,獨特,歸屬六種動機,並以此展開我們能從mbti中怎麼做到對我們有益的身份認同。)

引用:

[1]包寒吳霜,蔡華儉,羅宇.身份認同動機:概念、測量與心理效應[J].心理科學,2019,42(04):971-977.

[2]王茜.拉康:鏡像、語符與自我身份認同[J].河北學刊,2003(06):130-133+136.


兩個方向:

  1. 我不認為我,以及大部分了解MBTI或對其感興趣的人,是"研究MBTI的"。

第一。MBTI是只是人格分類學中的一個很小的門類。而人格分類學偏偏又是心理學中的一個旁門偏支(相對來講),在社會實際應用上,最大的用處大概就是招聘之類的了,而這樣的應用根本不需要過於深刻的研究。一般來講社交網路上對這類感興趣的人,或者對這方面了解比較深入的大佬,大部分都是作為一種興趣存在,很少是將其作為自己的專業來研究的。

人格分類學有那麼多的種類,為什麼信效性比MBTI高的大五沒有這麼普及化?因為比起大五,MBTI理論的入門門檻低很多——簡單的十六種固定類型,每種類型詳細的、長篇大論式的介紹,方便人們帶入自己以及身邊人,還有那麼點小准。這就是MBTI風靡的原因。

你可以想一想,當你在網路上見到各種類型代號的時候,是不是很多時候腦海里出現的是自己認識的具體某個人?

為什麼這樣的?就像星座一樣,這樣的帶入感和應用時效性讓人們覺得「很有趣」——不需要分析各個指數的高低省去了不同判斷指數相互影響帶來的複雜性,直接簡單粗暴地把蛋糕切好對號入座就好了。

(當然,拿星座舉個例子。星座大概是娛樂性的,雖然對我自己來講,它蠢且無聊)

所以呢。充其量我們只算感興趣的人,根本算不上「研究者」。我們喜歡用MBTI開玩笑,玩梗,分析自己和周圍人,僅僅是因為這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樂趣。

啊,還有用它來交臭味相投的朋友們。

2. 不要給自己套入固定格式

推薦你去看看榮格八維,這樣你會對MBTI有一個新的深入的了解。簡單的了解就好,榮格八維討論話題下面現在太亂了, 有很多人對著空氣畫大餅,把各種維度隨意組合,成為Ni大雜燴。——難懂不說,根本不具有實際應用性和普適性。

我之前寫了篇簡單的mbti對應到榮格八維的介紹文章(真的很簡略),你可以去了解一下。我盡量寫的淺顯,以此避免陷入理論怪圈。

Spagnake:最科學的「星座學」?——淺析榮格八維和MBTI分類心理學?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所以你的現象來源一,對於ENTP的理解看的太死板了,認為ENTP就是愛辯論,沒有計劃性,進而主動認為,自己這樣做也會符合自己的天性。

但是因為八個維度的相互影響和後期環境因素,就算是ENTP,也會有各種各樣的人。

比如我自己。我小時候確確實實很喜歡辯論並且不自知(俗稱杠精),大概是我本性的天然顯露。但是在成長過程中,我逐漸克制了自己沒有實用價值的辯論欲,在發言前先想值不值得。我天性喜歡,但是思考讓我明白,辯論是浪費時間的,是耽誤我去實現夢想的,是必定讓我內在內卷化的無意義行為。

制定計劃也一樣。我相信制定計劃對我自己有利,就像題主相信好的學習習慣對自己有好處一樣。但是既然你有這樣的意識,也認識到了自己天性的不足,那麼為什麼不去努力使自己養成好習慣,提升自我呢?

我一直在努力為自己制定計劃,因為這樣會督促我學習知識。雖然我經常性的做不到,但是我也在逐漸適應這個過程,完成計劃越來越得心應手。這就是「天性如此」和「培養自己」的區別。

所以,MBTI對我來說最大的用處,是讓我真正接受了我自己的」不足之處「:不循規蹈矩,喜歡詭辯,難以穩定,追求新奇等等。或者說讓我認識到了它們不是我的「不足」,僅僅是特性而已。我喜歡嗎?一部分。我周圍人喜歡嗎?不一定,但是起碼我不會再在意他們的評論。我可以找到最順從我自己的發展路線和個人成長規律,對自己進行鞭策。

我對待我自己的態度,從來不是順其自然,也不是自我否定的。

或者說,你看到那些公認的,著名的有著顯著成就的ENTP們嗎?毫不誇張地說,他們幾乎一一都曾經是過我童年的偶像。我明白了我為什麼會被他們吸引,也知道了希望自己成為那樣的人。但是他們是完全典型的ENTP嗎?顯然不是。他們是經過了自我改造的,可以說是取了ENTP最精華的部分,同時克制住自己的陰影天性,所以才能成為佼佼者。

我想這才是MBTI對於普通大眾而非研究者的意義,也是我希望去除刻板印象人格歧視以外的理想化狀態。每個人格都有長處和短處,我希望大家能夠認識,也能夠接受。內化你的精力,找到自我提升的突破口,這才是永恆關鍵。


這個可能對ENTP有明顯影響。ENTP有用形式規範個別的傾向(Ne規範Si),於是ENTP有可能用ENTP的特徵引導自己。

對我可能考慮事情時候會更加重視同人格的觀點和做法。


影響非常大,並且能讓你快速了解一個人的處事方式。

之前一直就覺得自己和這個世界格格不入,因為我不愛社交,不愛聊天的時候連麥語音,也不喜歡那些大眾喜歡的東西。我好像比起同齡人更內向,更古怪,更喜歡小眾的東西。

但是,自從我了解一些MBTI知識後,我發現原來我的行動並不是毫無根據的,這都是我的思維方式控制行為和情緒的結果。

比如前面說到我不愛社交,只是因為它實在是太難為我了,我下意識的就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推測聊天對象的情緒和話里背後的意思,這遠遠沒有網路上純文字聊天來的輕鬆快樂。通過文字才能更清楚表達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情感,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問題,絕大多數內向的I的思維方式不都是如此嗎?

又比如說,我在外面很關注大家的情感體驗,讓別人難受或者尷尬的話我一定不會說,總是保持著禮貌友好的狀態。但是熟悉我的人就知道,我藏不住自己的情緒,即使不說話,也會把情緒全都寫在臉上,連裝都懶得裝。因為這點藏不住情緒的毛病,大家都會覺得我對她們的態度忽冷忽熱,但其實對於這一點,我也只能盡量控制,不能說做到完全像T們一樣,情緒問題大家都可以自己解決,先把解決問題放在第一位再說。

我沒了解MBTI之前,也不能理解為什麼有人能這麼沉著冷靜的解決方法啊?這也太反人類了吧?現在我知道了,T們也並不是沒有感情,不會生氣。他/她們和咱們一樣,大家都是普通人,不存在誰比誰厲害,誰比誰低級。只不過是T們把解決問題的優先程度放在前面,F們把解決情緒的問題放在前面罷了。

當然,了解MBTI後,一定要注意一點!不是說要對誰誰誰貼上標籤。因為她/他是XXXX,所以他/她就一定會幹嘛幹嘛的。這個不對的!我們不能通過一個MBTI標籤,來肯定或是否定一個人的全部。

MBTI只是能說明你偏好這種處理問題的方法,而不是說它能決定你的智商,決定誰高誰低。

要說平時怎麼使用呢?大概是你對別人所做出的一些行為,不會感到那麼奇怪了。或者能針對聊天對象,和對方聊一些共同感興趣的話題,迅速熟絡起來。


沒有

20年了

我還是那個只會看手機一無是處的傻逼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