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版亮劍(李雲龍版)中,孫德勝的騎兵連為了掩護大部隊撤離,最終以少敵眾,迎戰日本的騎兵聯隊,全軍覆沒。

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孫德勝大約還有十幾人的時候,日軍騎兵感覺有上百吧,大約一百多,聯隊長沒有機槍掃射,而是用冷兵器進行了衝鋒,如果孫德勝有關張之勇,甚至像"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霸王一般,是不是可以全殲日軍聯隊呢?


沒有,或者說小到幾乎不可能。

我大略看了老版的騎兵連進攻那一段。大概情況是沒子彈的獨立團騎兵連被鬼子以優勢數量的騎兵在平原上包圍了。首先帶頭的是騎兵聯隊長,還是個日本皇室成員世襲男爵。日本的騎兵是個貴族兵種,軍官大都是貴族出身,用的騎兵槍都是專門設計的。那麼無論是長官指揮還是士兵素質還是裝備質量都低不了,正兒八經的打數量少的騎兵連本來就沒戲。其次獨立團騎兵連沒子彈了,只能以馬刀騎砍這種作戰方式硬莽外,就沒有其他比如找個好地方下馬打遊擊等相對靈活的作戰方式了。

我知道題主在可惜孫德勝這名壯士,但是雙方的實力差距和現實的鴻溝不是一個或幾個人的武勇能填平的。就算孫德勝真是騎砍高手,能打到最後。但他只有一個人,鬼子不用機槍掃你是想玩玩你,然後鬼子看孫那麼勇,玩不起了,一頓亂槍,孫德勝還是會犧牲。

如果換個情況,比如來的是狀態和素質都不行的偽軍騎兵聯隊,或者孫德勝帶的是和鬼子騎兵聯隊人數五五開的騎兵團,又或者在沒彈盡糧絕時得了地利進入山林而不是在平原上被鬼子騎兵打靶,又或者老天垂憐極端天氣掩護騎兵連跑路。那麼孫德勝和他的騎兵連最起碼是能跑出一部分的。

但是沒有如果。

這就是戰爭。

好吧,還有個原因,殺千刀的導演讓這麼演的。


沒有。除非殺馬避去,化整為零。

對了,想起了《永不磨滅的番號》。孫得勝可以從騎兵連長變成為一名地方部隊指戰員,成為「孫大本事」。


首先,需要一個雙手長桿的方天畫戟,再次需要一匹舉世無雙的赤兔,在然後一身刀槍不入的鐵甲,最後敵人一個一個向你衝鋒……

開玩笑的啦……

騎兵對沖,雙方會交互,我會從你的縫裡穿過,你也會從我的縫裡穿過,這就意味著在初接觸(第一排人)同一時間人少的那一方至少一把刀對敵人兩把刀,更不要說緊接著的第二排等等了。訓練和技術會使單個士兵活的久一點,但達不到勝利,更別提雙方士氣訓練幾乎對等。

當然也可以密集陣型壓垮對面中陣,這樣會減小戰損比,但是隻要存在換人,一直換下去,人少的那部分還是會失敗。

如果人少對人多,人多那部分士氣低落,幾乎不想打,那麼人少部分怎麼打都可以贏的,因為人多那部分只是需要那最後的稻草罷了


首先,騎兵傳統上的貴族兵種。中世紀只有貴族的騎士老爺才能騎馬。所以,騎兵部隊一直自認自己的兵種自豪感要比普通陸軍馬鹿泥腿子要高。

再說說日軍騎兵,在近代戰爭中先是創造騎兵配屬重機槍,以陣地戰的槍騎兵在日俄戰爭中擊敗了著名的哥薩克騎兵。按照史實,侵華日軍的騎兵部隊裡面既有皇族成員,還有奧運會馬術冠軍,那兵種榮譽感簡直爆棚。

回到本劇,獨立團騎兵已經沒有子彈,孫連長若帶隊繼續撤退,日軍騎兵的軍馬都是專門培養的高頭大馬,體能和速度都優於平常馬,在沒有子彈的情況下只能被動捱打。孫連長一列隊,日軍馬上也對應列隊,這是兵種榮譽感的升華。日軍部隊長也是微微昂頭,並且放棄首先衝鋒,其實也是表達了對八路騎兵的致敬。輕騎兵對沖首先衝刺方佔有速度和衝擊力的優勢。

孫連長的衝擊凝結了國家民族軍隊軍種以及個人的榮譽感,同時也是給了日軍騎兵顯現兵種榮譽感的機會。並贏得了日軍騎兵的尊敬。這總比撤退時被敵人從背後打死,然後被敵人蔑視要好的多。


本質上,你對「關張之勇」有誤解

軍隊,歷來是體系作戰。講究配合作戰,發揚火力,利用地形,適應天候

最簡單的例子,是戚繼光對倭寇

坦白說,倭寇的個人勇武,遠勝明軍。

但戚繼光利用各種軍事方案,還是徹底擊潰了倭寇

所以,關張之勇,可以激勵士氣,但不能決定命運

呂布不就是最好例子嗎?個人武功天下無敵,但還不是早早的被人幹掉了


不可能的。

數量,訓練水平,兵員素質,馬匹質量,武器質量都差得遠呢,再說還是被包圍的狀態。

當時的情況是打也打不過,跑也跑不了,反正橫豎都是死,還不如留下來掩護大部隊撤離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