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其實我是用儀器的,不是造儀器的,有專業叫電測控和機測控,這兩個方向對儀器儀錶的認識應該更深。

但我知道一個有趣的方法,能夠提高儀器的檢測能力。一般晶元有一個能獲取到的電壓頻率上限,高於這個值的就無法有效檢測了。但是有一個辦法,我們可以在一定時間段內隨機的采電壓幅值信號,看其中的最大值出現的概率,從概率的角度出發,可以獲取比晶元有效頻率更高的頻率信號的幅值。這也許算一個用精度不夠的儀器實現了超精度測試的例子吧,但是很不嚴謹,更確切的例子還要等真的從事這行的前輩來解答。


謝邀,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車床導軌還是手工磨平的。。。人手比大部分設備都精密。
「嗎」字去掉就是答案

這牽扯到量值的溯源和傳遞。

精密的儀器往往需要同級或者跟高級的儀器進行量值傳遞,不然豈不是你說你的儀器性能多nb就多nb了。這屬於計量範疇,計量代表著具有法律效應的。比方說你用a方法和儀器說尺子10cm,那你這叫測量。而檢定員用b方法和儀器說尺子10cm,那就叫計量。

然後引出下一問題,那麼比精密儀器更高一級的儀器是怎麼來的呢,這類往往屬於基準或者最高基準,以前主流的是以從自然界已有的實物為基準,比如你初中課本看見過的一個砝碼。現在大多轉為某個存在與自然界的量值,比如說632.8nm的氦氖激光,然後再以此為基準溯源至下一級儀器,通常就是最為可以出數的最高基準。

不過最近國外也興起了尋找新的實物,比如說晶格長度……大家都還在研究呢。

最後就啊能否用低精度造高精度,首先是可以的,但是沒有必要。性能同級的還好,誇一個量級的話,即無法傳遞,也不能溯源。還是那個道理,你說自己很nb,那就是真的很nb嗎,吹牛可是不用負法律責任的,但是計量要。


就拿如何得到一個標準的平面舉例子,三塊不平的鑄鐵板之間互相研磨,利用塗料顯示出每塊板之間的接觸點,然後人工刮削掉這些點,在互相研磨,直到三塊板之間互相的接觸點足夠多,這樣就得到了相對標準的平面。各種機械,量具都是建立在人工刮削研磨基礎上的,我目前是這樣理解的


人類目前的加工極限是在掃描隧道顯微鏡之下通過探針撥動原子的行為,當然,在實際應用中並不太合適。

而加工精度,最終的限制在於測量精度,目前我們說的所謂的精度限制都只限於大規模的工業生產,比如通過蝕刻機進行7nm的矽片加工。

這裡面最為影響精度的是光刻機,光刻機影響精度的一個是光源,一個是鏡頭。

而光刻機的鏡頭,是手工磨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